基于逆商现状调查谈大学生抗挫折能力培养

2019-12-26 08:52
关键词:逆商心理素质挫折

俞 超

(安徽工业大学 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安徽 马鞍山 243002)

近年来大学生中因遭遇各种挫折而出现极端事件时有发生,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心理素质尤其是抗挫折能力成为热议的焦点。当代大学生个性强、思想开放、思维活跃,但是,一部分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表现出不成熟、依赖性强、意志薄弱等现象。面对挫折,摆脱困境和超越困难是大学生十分重要的能力[1]。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逆商(抗挫折能力)是心理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瑞典Umea大学精神医学系Perris等编制的逆商量表(AQ)由30个情境60个条目组成,其中包含20个逆境 ( 共40个条目) 和10个顺境 ( 共20个条目) ,分别测量个体对逆境和顺境的控制、归因以及该情境的持续时间和对个体的影响程度。该量表共分为控制、归因、延伸和忍耐4个维度。量表采用1 ~5点计分,得分越高,则AQ越高。[2]对安徽工业大学四个年级本科生随机调查,共发放问卷800份,实际收回798份问卷,去除无效问卷81份,有效问卷717份,有效回收率90%。样本构成详见表1。

对所得问卷进行核查并编号整理后录入电脑,使用Excel2003和SPSS 11.5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

二、结果分析

(一)大学生逆商水平(AQ)总体分析

表1 调查样本构成

表2 大学生AQ总体情况

从表2可以看出,大学生逆商为131.27±13.13,属于中等水平,这说明多数大学生具有一定的抗挫折能力,但是有可能在面临较大困境时遭遇挫折。从逆商四个维度的得分来看,控制维度平均得分最低。由此可见大学生在自我调控方面不足,缺乏有效的自我控制,这可能与许多大学生长期接受家长、学校的被动控制有关,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往往习惯了父母和老师的要求,一方面在监督之下学习,另外一方面具有脱离管束,追求所谓“自由”的心态。

表3 大学生逆商分布频率表

从表3可以看出逆商较低的仅有0.41%,这与大学生文化水平是一致的。但是不可忽视的是,有高达38.76%的大学生逆商低于群体平均分。这部分大学生将是高校在开展抗挫折能力教育中主要面对的群体,而一旦将这部分学生逆商提升,那么大学生整体逆商水平将有显著改变。

(二)不同类型大学生逆商状况比较

表4 不同类型大学生逆商状况比较

注: N=样本数; M=平均数; SD=样本标准差; * p<0.05 ;* * p<0.01

从表4可以看出,性别、独生子女、专业等因素对大学生逆商没有显著影响。不同年级大学生逆商存在差异,高年级学生逆商高于低年级学生,说明在学校的教育影响下,随着大学生年龄的增长,抗挫折能力逐步提升,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高校在大学生逆商培养方面取得了一定效果。城市大学生逆商高于农村大学生,贫困大学生逆商优于非贫困生,说明家庭经济状况影响大学生逆商。这可能与家庭经济状况较差的学生能够更多地体验来自生活的压力,从而在成长中有了更多的挫折磨炼,即所谓的“穷人孩子早当家”。尽管如此,贫困大学生抗挫折能力依旧不能忽视,尤其是部分大学生在失去了学习成绩的优势之后,转而可能会面临更多来自经济、人际关系、兴趣特长等方面的压力,进而产生挫败感。[3]因此高校需针对不同群体的学生开展抗挫折能力教育。

三、结论与建议

提升大学生抗挫折能力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积极探索在素质教育中培养大学生抗挫折能力、提升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一) 引导大学生正确面对挫折

1.辩证看待挫折。积极心理学认为,人都具有潜在的、充满建设性的力量,积极心理品质能够帮助人调动内在潜能,摆脱挫折和困难,进而取得成功。高校教育要让大学生充分认识到挫折存在的必然性和普遍性,以相对平和的心态面对挫折,并将挫折当做人生的重要经历,视为个人成长的推动力量,进而有意识地自觉运用挫折经历磨炼自身,提升心理素质。还应让学生意识到,大学阶段虽然有挫折,但一般来说相对于步入社会后要小,而且付出的代价也不会多大,更多的代价可能仅仅只是所谓的“伤自尊”“丢面子”,引导大学生主动迎接大学生活各方面的挑战,以积极心态应对挑战中可能出现的失利。

2.以弹性的思维面对挫折。心理学认为,真正引起人们面对困境产生压力、出现适应性不良乃至心理问题的原因,并不是通常所以为的冲突、应激和挫折事件本身,而是对待事件和情境的认知以及应对方式。面对既已发生或无法改变的事实,许多大学生持有“应该”“必须”“糟糕至极”等完美主义、绝对化观念,并因此沉浸在挫折情绪中不可自拔。正确面对挫折,并不是让个体怎样去逃避困境,而是以一种积极的、充满弹性的心态去面对挫折以及挫折带来的压力,在有效的压力管理和挫折抵抗中实现自我成长。

3.以正确的求助意识应对挫折。面对困境与压力,逃避、自责只会让状况变得更加糟糕,在必要的时候,克服“羞耻心”,寻求适当的帮助不是懦弱的表现,而恰恰是强者的行为。遭遇挫折时,如果自身无法应对,可以多向师长、同学、朋友主动求助,必要时应及时寻求心理援助。外界的帮助有利于个体更好地应对困难,进而找到有效的解决途径。

(二)以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大学生心理素质

1.广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普及活动,提升大学生心理素质。心理健康教育是提升大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高校应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普及活动,帮助大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知识,有效地调整情绪、应对压力,培养积极健康的心态,不断提升积极心理品质。如开设相应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或专题讲座,系统传授心理健康知识;开展心理健康月、校园心理剧演出、心理沙龙、心理主题班会、心理知识竞赛等为大学生提供朋辈心理互助渠道;举办团体心理辅导、心理拓展训练等对大学生进行深入的心理素质训练;针对特定群体,开展新生入学适应心理教育、女生心理健康教育、贫困生心理关怀等工作;针对大学生特点,通过网络媒体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健康普及和教育,提升大学生心理品质培养的效果等。

2.构建完善的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机制。针对个别遭遇重大心理危机影响的大学生,科学有效地开展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防止大学生因挫折而产生不可逆的极端行为。高校应组建专兼结合的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工作队伍,打造包括校、院、班级、宿舍等各级骨干力量组成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危机干预网络体系,构建起较为完备且行之有效的心理危机预警与干预体系。按照规范流程,针对学生实际,制定危机学生帮扶辅导方案,实现心理辅导、家庭参与和学院监护帮扶工作多管齐下,全力保证学生在校期间的人身安全,避免恶性事件的发生而产生不良影响。危机同时也是机遇,经过有效帮扶,走出心理危机困境的大学生,其心理将实现成长,抗挫折能力势必会得以提升,也为其将来应对人生中更加严峻的其他挫折打下良好基础。

(三)通过实践活动夯实大学生抗挫折能力

1. 系统开展大学生实践活动。将抗挫折训练融入到大学生学习、生活和工作的各项实践活动当中,系统开展磨炼意志品质的实践养成训练。如高标准、严要求进行军训,提升学生意志品质;以重要节日等为契机开展各类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良好价值观念;扎实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对自我和社会认知;鼓励和支持学生进行勤工俭学;通过“挑战杯”、创新创业实训、学科竞赛等为大学生提供体验压力及挑战自我、超越自我、完善自我的途径。

2.提高大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建立相应考核评价机制,将实践活动与学业成就挂钩,调动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如将实践活动纳入评奖评优体系,打造“第二课堂成绩单”,选树先进典型等,引导大学生调动内在能量、积极进取,主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增强抗挫折能力。

3.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积极主动的人通常都具有明确的人生目标,能够将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有机结合,不断调整自我,实现自我。以积极心态,设定短期目标和远大志向,是大学生接纳压力、调动潜能应对困境的前提和基础,对提高挫折承受和应对能力具有重要意义。高校应当引导大学生树立具体、可衡量、符合实际、有时限的科学目标,在追求目标的实践中加深对挫折的体验,最大限度地开发潜能,在应对挫折的过程中不断成长,实现人生价值。

猜你喜欢
逆商心理素质挫折
挫折使我更坚强
大学生逆商教育实施策略探析
挫折
培养孩子的逆商始于接纳
逆商:决定孩子人格完整和未来发展的关键
被忽视的“逆商”培养
激发学习兴趣,培育心理素质
论新闻记者的心理素质与写作思维
生活需要挫折
开展“解烦恼”活动提高青少年心理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