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困境与出路
——以南宁市百益·上河城为例

2019-12-27 07:08钟艺聪
文化产业 2019年11期
关键词:南宁市南宁集群

◎钟艺聪

(中央戏剧学院 北京 100009)

近年来,随着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文化产业园区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各大城市兴起。“十二五”规划提出要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文化产业崛起;“十三五”规划进一步强化和丰富了“十二五”的目标,重点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传承国内优秀传统文化,为社会提供更多的文化产品及相关服务,促进当代文化事业的崛起[1]。

南宁市作为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及政治中心,城市文化建设在经济发展和民族文化产业繁荣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南宁市百益·上河城建设,以现代化创意元素与少数民族“非遗”文化内涵相辅相成,使园区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2]。开发城市特色文化资源,挖掘特色文创产业,打造城市文化知名品牌,支持“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打造特色文化产业聚集区,能够为首府经济社会向更高质量发展提供新的文化力量和经济动力[3]。

一、百益·上河城的发展优势

近年来,工业怀旧复古风开始在城市建筑中流行开来。此类建筑的格局通常以开放性为主,利用停用的工业建筑设施,再搭配大量的工业材料,如金属构件、水泥墙砖、做旧质感的木材、各种元素、材料等。追求造型上的历史年代感,成为其鲜明的风格特点。

作为广西首府,南宁市近些年来也在不断地建立自己的城市文化品牌。始建于1964年、繁盛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南宁绢纺厂址,以旧厂房建筑为载体进行现代化改造,以此建成的百益·上河城位于南宁市江南区亭洪路,总建筑面积超过10万平方米,将传统工艺美学与现代体验商业完美结合,是集工业历史展示、工业遗产保护、旅游休闲、传统工业与现代创意为一体的工业历史文化遗址旅游景区,也是南宁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筹建)的代表性区域。

(一)观赏游憩性

百益·上河城的“上河”品牌二字取自《清明上河图》,有“盛世繁华,人文景秀”的寓意。园区将南宁各个有代表性的老工厂的展品、旧机械改造成的艺术装置融入景观,附带对各个老工厂的图文介绍,例如南宁绢麻纺织印染厂、南宁机械厂、南宁市手表厂、南宁市自行车总厂、南宁棉纺织厂、广西电影制片厂等,用以呈现在特定社会中南宁工业从产生到富强、不断崛起的历史进程,展现了南宁工业时代的独特风采。

与绢纺厂一样,由旧厂房改作他用的,还有位于北湖路50号的原南宁手扶拖拉机厂,目前被改造为文创基地和办公室;唐山路的唐人文化园作为旧货市场,每逢周末,各类店铺、摊位生意火爆,市场内书法字画、新旧书籍、中外邮票无所不有。此外,南宁还有一些旧式建筑,如唐山路28号的“鸳鸯楼”等,都因具有浓郁的文艺气息吸引了不少游客前往“打卡”留念。

(二)商业体验性

产业集群的特别之处在于其拥有不可小觑的发展效应,比如在地理位置上体现出临近性、领域集中、公司数量多、竞争水平高、内部各方关系密切、模仿学习水平高等优点。但是其核心功能依旧是通过产业集群的建立反向促进文化园区内的发展建设,确保集群的内涵文化竞争力持续提升,实现“1+1>2”的效益[5]。

百益·上河城园区地处南宁市中心商业地段,是集创意园区、展览演艺、小剧场、主题影院、艺术酒店、音乐酒吧、创意零售、特色餐饮等于一体的鲜活乐玩情景式体验街区,也是塑造注重“场所精神”的开放街区。

南宁市人社局和财政局发布通知,认定百益·上河城创业孵化基地为创业孵化基地。基地面积约为2万平方米,定位为文创科创专业型科技企业孵化器,基地配套有创业苗圃、共享会议室、商务洽谈区、创意展示区、小剧场、路演大厅、露天休息区、阅读区、创客咖啡厅、多功能厅、企业培训中心等。百益·上河城创业孵化基地的建设能进一步提升文化艺术园区内的商业孵化环境和资源共享空间[6]。

(三)人文艺术性

作为南宁市首个以旧厂房改造为原型的项目,百益·上河城以“修旧如旧,翻新创新”的设计规划理念,将历史与民族文化产业相结合,最大限度地修缮保留原有的工业文明遗址,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文化+旅游”“文化+科技”“文化+艺术”等不同的形式,使老厂房重新焕发生机。蜕变后的百益·上河城是潮玩、潮拍、潮食、潮购圣地,吸引了大批国内外游客。

作为园区内的标志性艺术场馆,百益·上河城艺术中心位于街区C区,总建设面积约为2250平方米,主要包含1号馆、2号馆、多功能会议厅等功能区,承办了多项戏剧创作、综艺演出、节目录制、发布会、派对、培训、展览、商务会务等文化活动,是一个多功能的开放式艺术空间[7]。

二、百益·上河城园区发展中的相关问题

(一)产业链不完整,集群化发展水平低

当前,百益·上河城的建设和发展中仍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内容组成以及比例不合理、产业链断裂、规模较小、配合力度不高、层次不高等。园区内入驻的商家多数以餐饮住宿为主,如乌玛文化市集、水明漾宴会中心、三叶酒店、凤浦溪音乐酒馆等,园区缺少主导文化的企业,缺乏高水平内容的产品。同时,不同商企的产业链合作关系没有完全建立,集群效应未能真正施展出来。

文化产业园的集群性应该着重体现在其文化传播力与产业凝聚力之中,展示其聚小成大、聚少成多的功能性特征。艺术与文化的展示与体验是文化产业园的口碑号召力,其更新换代的内容更是吸引主流受众群体关注和追捧它的原因之一。

在文化产业园实际运营中,与餐饮住宿相关行业的企业入驻,有助于提高场地的使用率与关注度,但却容易让游客在游览观赏时本末倒置,忽略园区的人文内涵和文化产品。经营者应更多利用该产业园品牌打造与园区定位相符的文化内容或艺术活动,增加园区的公益性,在体现其社会效益的同时又可带动园区内容的提升。例如“非遗生活馆”的入驻,能将民族文化产品开发、设计和产销的经验融入本地传统民间艺术产品的研发、策划、设计、产销、展览、文化交流、演艺和投资中。民族“非遗”技艺与精英团队强强联手,把百益·上河城的民艺开发、创意空间、特色餐饮、景观设计等综合资源发挥到最大,在满足其连续的生产制作能力基础上,不断稳固其全方位的经营与售后的能力。“非遗生活馆”的定位就结合了园区产业优势,目标明确、定位清晰,致力于为园区的游客朋友们提供独一无二又具有园区烙印的纪念艺术品。

(二)产业集群特色不突出,缺失品牌特色

为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切实推动特色文化产业发展,自治区文化厅于2018年6月印发了《关于开展2018年度特色文化产业发展重点项目评选工作的通知》。在各地认真组织和推荐下,经资格审查、专家评审、媒体公示等程序,百益·上河城项目等16个项目确定为2018年度特色文化产业发展重点项目。作为区域性地标建设的百益·上河城,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区域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然而由于集群特色较弱等因素,其品牌效果还有待发掘。

当前,区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形成了较大规模,但能体现出区域个性化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还不多。各地文化企业绝大部分依旧存在着互不干扰、独立建设、特色不突出、创新水平不高等现实问题。现如今,百益·上河城园区的商业合作还停留在提供场地服务与物业服务上,独具特色的自有文化品牌还有待发展。

开发出独具特色的系列文化产品或艺术服务,是文化产业集群实现从输入到输出转型升级的重要渠道。

(三)区域发展不协调,集群水平不一

在广西的区域范围内,南宁、桂林、百色、玉林、北海等城市的文化产业集群发展速度较快。文化资源、合作机遇、产业人才等大部分有利资源集中在南宁,占据优势位置。由于不同行业的发展进度各不相同,广西地区的文化产业集群还没有出现优势产业,发展进程依然处于文化产业发展的初期阶段。文化产业的受众群体尚未培养成熟,社群的文化基础、艺术审美、文化活动参与习惯等仍需积极引领、带动和提高。

(四)产业集群类型单一,功能定位不清晰

文化产业园是集群的外在表现方式的一种,然而并非集群发展的唯一方式。近年来,全国各地一些号称代表本地文化的文化产业园,正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不少地区依托大手笔的投资,盲目跟风,打造了大量的“面子工程”,出现了文化产业园区功能较多、定位含糊、同质化竞争严重等问题。很多产业园在开放之后一直在亏损,甚至最终倒闭。

功能定位清晰的例子,可参考广西钦州坭兴陶文化创意产业园(千年古陶城)项目。园区建有博物馆、大师工作室、厂房、商业街、体验中心、生活配套区等功能设施,项目配套有游客服务中心、物流配送中心、五星级厕所及多个大型停车场,能满足大团体旅游需求。产业园结合本地特色产品,钦州坭兴陶作为主要宣推重点,既有独一无二的产品生产链,又有以园区作为载体的民俗体验地和文化研究展示地,整体园区主题围绕着钦州坭兴陶的产业上、下游展开。产、学、研三方面相互融合、互促发展,形成了钦州独具特色的文化产业旅游园区[8]。

三、结语

在发展文化产业进程中,广西仍需经历较长时间的探索与磨炼,需要持续不断提高经营者的组织统筹水平,加强地方文化产业政策指导,增加财政投资,在自主促进文化产业园区发展的同时重视国际合作,努力完成《广西文化产业跨越发展行动计划(2017-2020年)》目标。

要以打造文化创意品牌为宗旨,带动文化产业园区内企业的有效黏连;要使底蕴厚重的民族文化产业品牌、特色突出的旅游业品牌、富有现代风尚的文化产业品牌、内涵丰富的原创产品品牌有机结合,综合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并借助东盟国际市场和北部湾经济开发区的政策引导,持续促进广西文化事业的科学发展,创建广受关注的民族文化强区[9]。

猜你喜欢
南宁市南宁集群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民主路小学
功能性新材料产业集群加速形成
Sam’s Family
眷恋南宁
海上小型无人机集群的反制装备需求与应对之策研究
培育世界级汽车产业集群
轻轻松松聊汉语——去南宁出差
勤快又呆萌的集群机器人
感受南宁历史,感受美丽南宁
第四届“享受阅读 快乐成长”阅读表演秀邀请赛在南宁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