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家校社共同体”,助力我们终身成长

2019-12-27 06:08李浩英
孩子 2019年12期
关键词:共同体利益家庭

文/李浩英

西蒙斯·涅克在《黄金圈法则》中曾说:“信念的确定与传递,会导致行为的变化与改进,最终影响结果的产生和呈现。”作为专业教育工作者,更需要问为什么要做教育,怎样才能做好教育,我们理想中的教育是什么样?倘若能将“为什么”问得精准到位,我们就有能力让自己拥有教育这份职业的幸福感和源动力。

一、什么是“教育共同体”?

当我们探讨什么是教育共同体之前,先来明确“共同体”的涵义。共同体就是人们在共同利益条件下结成的集体,其中包括血缘共同体——家庭,地缘共同体——社区乡村,业缘共同体——学校企业,政治共同体——国家等等。

非洲有一句谚语 “It takes a village to raise a child (举全村之力养育一个孩子)”。虽说父母是对孩子有最重要影响的人,但从孩子呱呱坠地那一刻起,他们就直接或者间接地受到更多成年人的影响。他既生活在小家庭里,也同样生活在大世界中。父母、亲朋、邻居、老师,还有医护人员,明星偶像,政治领袖甚至偶然相遇的陌生人,都是孩子的成长环境,不经意间就会改写孩子的生命。由此围绕儿童成长所经历的环境就组成了教育共同体——家庭学校社会。处在这三个环境中的影响儿童终身发展的成年人,也都在显性或隐形地从事着一份共同的职业——教育。这就需要每一个角色,尤其是父母和老师知道教育的重要功能是什么:“第一,教育的首要功能是促进个体发展的社会化和个性化。第二,基础功能是影响社会人才体系的变化以及经济发展。第三,最大社会功能是为我们国家的发展培养人才。第四,最深远功能是影响文化发展,教育不仅要传递文化,更要满足文化本身的延续和更新需求。” 任何共同体,本质上都是利益共同体,这个利益可以是经济利益、政治利益、文化利益等。教育共同体的利益就是人才的培养和文化的传承。所以说,任何一个孩子都不仅仅是一个家庭的私有财产,也不单纯是某个学校的学生,他应该是社会的,国家的乃至全人类的人才。

二、为什么要构建“教育共同体”?

教育共同体是利益共同体,最大利益是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承,在其中四方,儿童自身、家庭、学校、社会都有各自的利益需求等待满足

(一)满足儿童自身成长需求

六十年代,约翰霍布金斯大学社会学家科尔曼在著名的《关于教育平等性报告》中指出:影响孩子学习成绩的因素依次是:家庭背景、学校学习氛围、教师素质、学校设备和教材。

父母和教师是对儿童成长影响最大的人,同时也应该最了解儿童,了解儿童自身成长有什么需求。父母们可以回忆这样的一个生活场景:孩子放学回家,您一般问孩子的问题是什么?十有八九是:“作业写完了吗?有要背诵的课文吗?今天学什么啦?”孩子一般回答什么呢?10岁以下的孩子有时还愿意说几句,大一点的差不多通用二字回复:还行。父母就开始困惑,怎么现在的孩子越来越难交流呢?其实这就是不了解孩子各阶段需求的典型表现。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中指出,人的需求分五个,从基础到高级分别是生存需求、安全需求、归属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越小的孩子对吃喝玩乐这些事情越关心,其次是和谁一起玩。如果放学后您问他:今天在学校午饭吃什么,和谁玩啦,他更愿意滔滔不绝地和您聊个没完。家庭和学校对孩子的安全最为关注,这涉及生命的基础保障,无论是饮食安全、交通安全都是日常话题。作为学校和家庭,不能误以为安全的环境就是把学校栅栏竖多高,监视摄像装多少,家长保护得多周全。真正有效的安全保障需要“家校社”形成“共同体”,紧密合作,目标一致,将安全意识的种子根植于孩子心中,提高孩子自身的安全防范意识,如主动远离路边摊,减少油炸食品,不要和陌生人搭话,过马路左右看等。以上两个层次的需求也可以归结为人的生物性需求。其次是人的社会性需求,儿童从一个自然人过度到一个社会人,寻找归属需求是本能的表现。如何与其他人交往,识别和管理自己的情绪,获得群体的尊重和爱,是家庭和学校都要重视的,这些构建良好人际关系的能力是孩子顺利走进社会适应各种生活所必须的。很多幼儿园在校园文化的创设上都可以看出,他们会利用一切教育的契机去教孩子们人际交往的能力。如在墙上明确提示:学会排队,微笑打招呼,倾听他人等。在活动中也是创造一切机会去让孩子们学会合作。最后一个层次的需求才是自我实现,精神需求。如前面例子中提到的今天学什么了,作业写了吗,这些大多都是最高层次的需求,小学生会觉得无话可说。身为教育工作者的父母和老师,当我们结合成教育的共同体,了解教育对象的成长规律及其真实的成长需求时,那些百思不得其解的教育问题也许就能化解了。

(二)满足家长和教师利益需求

上海普陀区一份家长调查问卷中,关于你心目中理想学校的特点,66%以上的家长认为优质学校的特点是关注孩子的身体和心理健康,重视培养孩子受益一生的习惯,重视孩子的安全教育。只有12%的家长重视学习成绩。可见家长们的需求也是希望学校和社会提供优质的环境把孩子培养成身心健康的对社会有用的人。

而对于教师的需求而言,为国家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尤为重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改革意见》中指出:坚持兴国必先强师,深刻认识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意义和总体要求。从战略意义上讲,教师承担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历史使命,肩负着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时代重任,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基石。教师的责任如此之重大,在这样的教育需求下,每一位教师也就有了成长为教育家型人才的渴望。这同样需要教育共同体这样的大环境,才可以让每一位教师在理解、尊重的环境中成长为有深刻的理性思辨能力、有明确价值引领能力的优秀教育工作者。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莱文曾说:“教育,是对心灵的自由滋养,其核心是——自由的精神、公民的责任、远大的志向。”作为基础教育的工作者,如果能在教育共同体中重视每个人独特的存在,自由精神的可贵,如此,自己也就可以成长为一个崇尚自由灵魂的教育家。

(三)满足国家人才培养需求

在全国教育大会中,习总书记谈到一定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路线,重视孩子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多次重点强调“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何为“德”。 追根溯源,从甲骨文上来解析,“德”字可不是“十个眼睛,一颗心”。“德”字原始的意思当人走在十字路口的时候,不知道选择哪个方向,那就停下来,用眼睛看一看木桩在地上的影子以此来判断方向。故此,“德”字可以引申为要顺应自然社会和人类客观需求去做事。

家是小的国,国是大的家,家庭与国家紧密相连,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势必关乎到家庭、学校、社会乃至国家的长远发展。没有一个家庭可以生活在真空里,也没有哪个父母天生就能做好孩子的教育——家庭需要支持,父母需要鼓励,教师需要引领。顺应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创建家庭学校社会相互共融共通的共同体,让孩子、父母、教师每个人都生活在理解、支持和爱的教育生态中,有事可做、有人可爱、有梦可追,社会祥和,人民幸福就实现了。

猜你喜欢
共同体利益家庭
爱的共同体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共同体的战斗
论确认之诉的确认利益
家庭“煮”夫
恋练有词
绝不能让“利益绑架科学”
寻找最美家庭
利益链与新垄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