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长白山区中蜂养殖业,助力精准脱贫

2019-12-30 07:29兰凤明
蜜蜂杂志 2019年7期
关键词:蜂业中蜂蜜源

兰凤明,王 志,徐 凯

(吉林省养蜂科学研究所,吉林省 吉林市 132108)

长白山区林业资源丰富,因曾经的无序开发,致使可持续的林业资源消耗殆尽。为了恢复生态,国家采取了封山育林、退耕还林的政策,多数依靠砍伐的林场工人和毁林开荒的农民失去了原有的生活来源,生活困难。因而,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开展精准扶贫工作,确保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安全稳定是当务之急。中蜂养殖投入少,饲养管理较意蜂简单,容易操作,便于家庭副业饲养。充分利用长白山区的资源优势,发展地区中蜂养殖业,助力精准脱贫,是引领山区农民致富的最佳途径。

1 长白山中蜂现状

长白山中蜂历史悠久,是在长白山生态条件下经过长期自然选择形成的具有抗寒特质的区域性自然蜂种,是中华蜜蜂宝库中的珍贵资源。长白山中蜂主要分布在延边、吉林、白山和通化4 个地区及辽宁的恒仁、宽甸和新宾等18 个县市的深山区和浅山区蜜源生态良好的区域。吉林省饲养中蜂5000 余群,主要集中在集安、长白和浑江等县市,以家庭零散饲养为主,每户2~30 群,多者达100 余群;土法桶养占95%,过箱活框饲养不足5%。野生中蜂多于家庭饲养数量,但应不足1 万群。

长白山中蜂是经济效益较高的中蜂品系,具有繁殖力强、繁育快、分蜂多、维持强群、采集力强、抗逆性强、抗寒等优良性状。一个原群可分蜂3~5 群,有的年份分蜂多达10 群以上;强群能维持15 框蜂,活框饲养在椴树花期前能达到10~12框蜂,越冬前能维持3~4 框蜂;善于利用山区各种零星蜜源和主要蜜源,年群产蜜量各不相同,土法饲养5 ~20 kg,活框饲养20 ~40 kg;-20℃至-40℃的低温环境下不包装或简单包装便能在室外安全越冬;抗病性强,对小蜂螨具有天生抗性,很少受病害侵袭。

长白山中蜂蜂蜜市场历史悠久,中蜂以长白山天然野生资源为蜜粉源,以生产蜂蜜为主,一年取蜜一次,蜂蜜为封盖成熟蜜,含水量低,浓度高,保持着原生态风味,在国内外市场享有很高的信誉度,价格是西蜂蜜的10 倍左右。

20 世纪初,长白山中蜂饲养量依然较多,其后,人类活动导致中蜂生活区域逐渐收缩,加之西方蜜蜂的大量引入,中蜂囊状幼虫病的危害,长白山中蜂饲养量逐年减少。1983 年,长白山区和小兴安岭地区土法饲养长白山中蜂4 万多群,2001 年,长白山中蜂饲养量仅为1.98 万群。现如今,新法活框饲养技术一直未普及应用,毁巢杀蜂取蜜现象依然存在,长白山中蜂饲养量已不足万群,处于濒危灭种状态。

2011 年,农业部设立了长白山中蜂保护区(农业部公告1587 号),已建成保护区总面积为3180 km2,拥有长白山中蜂3723 群,核心资源场8个,饲养种蜂1320 群。保护区建设缓解了中蜂的急速衰减,但中蜂养殖业的恢复与发展,任重道远。

2 中蜂养殖优势

2.1 天然资源优势

中蜂生存需要完整的资源生态,不但要有不受敌害入侵的天然“巢穴”,还需要蜜源花期连续,蜜粉丰富。即使是歉收年份,也能正常繁殖,并贮存越冬饲料。长白山区植被纵深丰富,天然资源优越。中蜂喜欢在树桶或石洞内繁衍生息,而在长白山区可供中蜂筑巢的“蜂蜜山”“蜂蜜沟”“蜂蜜砬子”多达百余处,为蜂群自然选巢提供了丰富的“蜂巢资源”。尽管近些年长白山森林植被发生了较大变化,但在深山区和部分浅山区,中蜂喜欢筑巢的树桶、石洞和土洞还很多,分布广泛。随着森林资源的大规模开发,蜜源生态发生了转变,已由过去的大宗型蜜源向零散型蜜源过渡。深山区蜜源植被稳定,浅山区主要蜜源椴树减少,辅助蜜源种类增多。次生林迅速恢复,每年4~9 月交错开花,持续泌蜜,形成了春季山花流蜜期、夏季椴树流蜜期和秋季胡枝子与野花流蜜期。生态环境极大改善,花期增长,开花泌蜜错落有致,蜂群能贮存大量的蜜粉饲料,为蜂群越冬和早春繁殖奠定了充足的饲料基础,对中蜂的生存和繁衍更加有利。现今天然的蜂巢资源、蜜源资源优势有利于中蜂养殖业的发展。

2.2 蜂种资源优势

长白山中蜂在漫长寒冷的条件下繁衍生息,形成了适应本地自然条件,抗寒、体大、较耐大群、贮蜜力强等优势的生物学特性,是区域内最佳中蜂品系。在外界-40℃以下的环境条件下,可以在石洞或树桶内安全越冬长达半年以上;在早春和晚秋,西蜂在外界气温15℃以上时,才能正常采集,而中蜂在7~9℃的条件就能安全采集;中蜂抗螨能力较强,不用药物治螨,蜂群就能正常繁殖和生存;能维持15 张自然脾的强群;适应各种蜜源环境,飞行敏捷,嗅觉灵敏,节约饲料,一般不需要喂糖,即使蜜源条件略差,也能生产商品蜜,具有“大年丰收,平年有利,歉年不赔”的稳定性能,是生产有机蜂产品的首选蜂种。

目前残存的长白山中蜂多分布在偏僻的山区,工蜂体色黑灰色或黄灰色,蜂王为黑色或黑色带有棕红色环带;雄蜂一般为黑色。中蜂家养与野生没有界限,野生中蜂飞落或捕捉进入蜂桶或蜂箱,可直接家养;家养中蜂飞逃野外,在石窟或树洞内筑巢,变为野生中蜂。这也是中蜂种群得以繁衍、发展的基础。

2.3 人力、科技资源优势

随着林业资源休养生息政策的落实,具有一定思想和文化素质,50 岁左右的林场工人和当地农民可望获得新的生存技能,养家、脱贫、致富,为中蜂养殖提供了所需要的人力资源。而长白山周边丰富的资源优势,中蜂养殖不需要大的资金投入,需要的是必要的养蜂技术支持,养蜂扶贫是当地人民脱贫致富的最佳方式。吉林省养蜂科学研究所多年来一直从事着养蜂科学研究与推广工作, 1989年被农业部确定为“国家重点种蜂场”;2000 年被农业部确定为“蜜蜂品种资源场”;2008 年被农业部确定为“国家蜜蜂基因库”;2009 年被吉林省科技厅确定为省重点实验室;2011 年被农业部确定为“国家级中蜂保护区”建设单位。饲养种蜂1000 余群,形成了保种、育种、扩繁等配套技术体系。拥有蜜蜂人工授精仪、基因扩增仪等科研仪器设备数百台(件),能够开展蜜蜂人工授精、蜜蜂DNA 遗传距离测定等专业技术工作。对养蜂户提供科技支持具有雄厚的技术基础,近几年协助省内有关部门发展养蜂扶贫工作,均达到当年脱贫甚至致富的效果。

2.4 蜜蜂文化

长白山中蜂是我国特有的蜂种资源,在西方蜜蜂没有引进我国前,数千年来一直是本地蜂业生产的当家蜂种,在我国蜂业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蜜蜂文化源远流长,为长白山区留下了悠久的蜂业历史和珍贵的蜂种资源,其生态价值、社会价值是西方蜜蜂无法替代的。1657 年中国清朝在吉林城北乌拉设贡蜜生产基地,生产历史长达255 年;公元1677 年,长白山封禁200 多年,禁止垦荒采捕,使长白山中蜂得以繁衍生息,成为全国最大的中蜂区;公元1914 年吉林通化县以中蜂生产的蜂蜜、蜂蜡参加了巴拿马万国博览会;1915 年通化县将中蜂生产的霜蜜和雪蜡送到北京商品陈列所展出。

中国是世界上养蜂最早的国家,也是中蜂的发源地。改革开放以来,政府和有关部门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加强宏观管理,为活跃蜂业经济和推动蜂业科技进步提供了保证和条件。各种形式的蜂业组织、科研教学机构、蜂业企业如雨后春笋不断出现。中国蜂业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繁荣阶段。

3 中蜂养殖的瓶颈问题

3.1 意蜂的大面积引入导致中蜂的生存空间缩减

意蜂的大面积引入对本来蜂群数量处于弱势地位的中蜂十分不利,严重影响了长白山中蜂与周边植物相互依赖的共生关系。不同种群不能共存,意蜂种群繁殖力强,在食物竞争中占主导地位。中蜂不仅蜜源资源被意蜂掠夺,巢内蜂蜜被盗光,蜂王正常的交尾也被意蜂干扰。蜂王受精不足种群衰弱,生存空间骤减,是目前中蜂数量大面积减少的主导因素之一。

3.2 饲养规模小,技术水平低

长白山区山高林密,资源丰富,当地群众多有饲养中蜂的习惯。但多以家庭副业为主,饲养规模小,多在2~10 群;缺乏专业的技术指导,传统的桶养方式管理不便,蜂群易飞逃、巢虫危害等问题普遍存在;蜂蜜产量低,质量差,桶均5 kg 左右,经济效益低,没能充分利用当地蜜源资源,发挥中蜂的生产优势。

3.3 蜂农与企业脱钩,缺乏品牌引领

蜂农生产的蜂蜜多以自产自销为主,单买单卖的销售模式竞争力弱。企业参与的热情不高,缺乏品牌引领,具有地域优势的“长白山白蜜”“乌拉贡蜜”没能体现出来。

3.4 盲目引种,缺乏监管和政府扶持措施

中蜂已列入畜禽遗传资源目录,不能随便引种。由于近几年中蜂蜜市场活跃,中蜂蜜销售价格远高于西蜂蜜,一些中蜂饲养者见有利可图,大量引入域外中蜂或中蜂王饲养或销售,致使中蜂囊状幼虫病在域内蔓延开来。中蜂养殖缺乏必要的监管手段和政策扶持措施,盲目引进域外蜂种,导致域内长白山中蜂的种性被混杂,珍贵的蜂种资源受损,长白山中蜂蜂种退化严重,生产性能降低。目前非保护核心地带已经很难看到纯正的长白山中蜂了,给当地养蜂生产带来难以逆转的后果。

4 发展中蜂养殖业的措施

4.1 制定长白山中蜂保护规划,扩大长白山中蜂保护区范围

长白山中蜂是其分布区内的自然蜂种,是数千年来本地蜂业生产的当家蜂种,其生态价值、社会价值是西方蜜蜂无法替代的。自然资源的收缩和人类对中蜂的大量采捕导致中蜂的日趋减少,但西方蜜蜂大量引入,致使东西方蜜蜂短兵相接,是导致长白山中蜂衰弱的主导因素。划定核心保护区、缓冲保护区,扩大长白山中蜂保护区范围,是确保长白山中蜂资源恢复与发展的必要措施。核心保护区禁止饲养西蜂,禁止毁巢采捕行为;加强监管力度,全面禁止域外任何其他中蜂类型进入长白山区,保护和恢复长白山中蜂野生种群。

我国地域辽阔,中蜂饲养数量多,分布广,单纯依靠保护区或保种场无法达到保护中蜂的目的。地方政府、主管部门和蜂业从业人员都应积极参与进来,充分认识保护中华蜜蜂资源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将中蜂地方品种保护与中蜂生产融为一体,在中蜂生产中保护中蜂资源,在保护中蜂资源中发展中蜂生产。

4.2 建立“政府+科研院所+蜂农(困难户) +企业”的联合运营机制

养蜂业属于社会性行业,是环境友好型生态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蜂产业的发展关系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和生态环境的改善。蜂产品加工企业是行业的主体,其运营能力、推动力无不关系着行业的发展进程和方向。建议政府主管部门牵头,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以资金补助或政策扶持等手段,鼓励、扶持企业或个人创建长白山中蜂示范蜂场;将中蜂养殖业纳入产业扶贫范畴;建立“政府+ 科研院所+ 蜂农(困难户) + 企业”的联合运营模式,形成政府部门主管、科研院所提供技术、蜂农(困难户) 主养、企业主推的联合运营体;搭建运营平台,加强品牌建设,宣传中蜂的资源价值,提高产品知名度;正确引导中蜂蜜的消费行为,培育、拓展中蜂产品的消费市场,推动中蜂养殖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4.3 加大中蜂蜂种培育和蜂病防治科研投入,选育抗病、高产的中蜂良种蜂王

蜜蜂属群居性昆虫,其种王的优良性、抗病力决定着种群的性状优劣,抗病育种是中蜂养殖的根本。目前,个别地方盲目引种发展,导致长白山中蜂种性严重退化,给地方珍贵的蜂种遗传资源造成难以逆转的损失。加强行业监管,鼓励科研部门加大蜂种培育力度,充分利用地方蜂种特色优势,引进或自主研发适合我国地域条件的高产、抗病蜂种,比如目前对中蜂危害最为严重的中蜂囊状幼虫病,应为科研单位的重点立项目标。开展长白山中蜂分布、种群繁育、病害监控等专项研究,引领、加强地域中蜂的提纯复壮工作,推动中蜂养殖业的恢复发展。

4.4 加强中蜂养殖的培训力度和范围,推广新的饲养管理技术

养蜂一靠资源、天气,二靠技术,缺一不可。吉林省蜂农普遍年龄偏高,技术落后,但他们是行业的主体,是蜂产品质量的第一责任人。地方主管部门和养蜂科研单位应协调起来,充分运用“政府+ 科研院所+ 蜂农(困难户) + 企业”的联合运营机制,将区域内的蜂农和困难户组织起来,兴办新型职业蜂农培训班,加强中蜂养殖的培训力度和范围,推广新的中蜂饲养管理和生产技术,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蜂农。以传、帮、带的形式,帮助困难户发展养蜂生产,早日脱贫致富,助推精准扶贫,推动地方中蜂养殖业的恢复与发展。

猜你喜欢
蜂业中蜂蜜源
保护和发展中蜂维护生态平衡
简易中蜂采水碗
河南卓宇蜂业有限公司
林下拓蜜源 蜂业上台阶
河南卓宇蜂业
河南卓宇蜂业
河南卓宇蜂业
指示蜜源的导蜜鸟
岫岩中蜂业发展前景
野生中蜂的诱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