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校应对宗教渗透的思考

2019-12-30 11:42罗晓林
关键词:敌对势力传教校园

罗晓林

(闽南师范大学 历史地理学院,福建 漳州363000)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 年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提到加强青少年科学世界观宣传教育, 引导青少年相信科学、学习科学、传播科学。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 随着中国国际化的快速发展和网络的飞速发展,宗教信仰在高校逐渐“升温”,部分学生成为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等外来宗教的信徒,这一现实问题受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 研究表明宗教能够影响政治信仰和政治价值观,随着“宗教升温”现象的出现,境外敌对势力利用宗教开展宗教渗透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带来了巨大挑战。 如何有效应对宗教渗透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宗教渗透现状

宗教渗透是指境外团体、 组织和个人利用宗教从事的各种违反我国宪法、法 律、法规和政策的活动和宣传[1]。 教育兴衰决定国家强弱,高校是教育的重要阵地,担负着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任务。 近年来境外敌对势力不断向高校进行宗教渗透,披着宗教的外衣,行思想诱导之事,扰乱高校教学秩序,危害社会和国家安全稳定。

(一)大学生宗教信仰状况

根据2012 年CFPS 调查数据显示,中国目前约有10% 左右的人群表示自己具有宗教信仰,其中佛教徒6.75%,基督新教1.89%、伊斯兰教0.46%、天主教0.41%,其他为道教[2]。 2018 年发布的《中国保障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和实践》白皮书提到中国信教公民近2 亿,基督教信徒3800 多万,伊斯兰教信徒2000 多万,天主教信徒600 多万。中国社科院国情调研重点项目《当代大学生信教群体状况调查》显示,受访学生中表示遇到校园传教的比例高达60%,样本显示44.6%学生遇到过宗教团体在校园活动,44.6%的学生样本中有78.5%选择基督教,13.9 选择伊斯兰教[3]。从各类研究和统计数据表明,大学生宗教信仰比例正逐年增加,大学生信教多以西方外来宗教为主,如基督教、伊斯兰教等。 外来宗教信仰正在以各种隐秘的方式悄悄进入高校,宗教渗透方式、途径多样,宗教渗透特点明显。 境外敌对势力利用宗教特有的意识形态属性及其自有的社会功能逐渐渗透高校校园,严重影响高校正常教学活动,这既影响了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重要阵地的地位,又给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带来巨大挑战。

(二)宗教渗透的手段

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要阵地,一直是西方敌对势力进行宗教渗透的重要场所。 在日益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和日益开放的校园管理中, 境外敌对势力利用宗教有组织地开展思想渗透和政治渗透,宗教渗透方式和途径较为隐秘,不易辨别。 境外势力在高校的宗教渗透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四种方式。

1.散发宗教教义和宗教文化书籍,从思想上诱导大学生信仰宗教。大学校园管理的开放被境外敌对势力利用,高校校园中时常见到校外人员冒充学生在校园中发放宗教教义、宗教文化典籍(比如《古兰经》、《圣经》、《新约》、《旧约》 等)、传单等,引诱学生体验校外宗教活动,进而说服大学生信教,最终在宗教的外衣下宣扬西方文化价值理念和普世观念,在民主、文明的外衣下破坏校园安全、稳定和社会和谐。 部分知情学生对此听之任之,既没有坚决抵制,也没有向学校保卫、学工等部门报告。

2.利用各种平台暗自传播宗教文化,说服学生信教。校园里既有外教,也有留学生,这两个群体很多都是基督教、伊斯兰教、天主教的信徒,在踏上中国土地时,便带着传播宗教信仰的任务,他们成为西方敌对势力在校园内部传教的主要力量。 他们通过外语角、论坛、讲座、报告会、交流会等各类平台,利用各种机会传播基督教、伊斯兰教、天主教等西方外来宗教教义、文化,宣扬宗教在情感陪护、心灵慰藉方面的功能和作用,引诱青年学生加入宗教,成为所谓的“兄弟姐妹”。 接着潜移默化地把西方普世价值观念、民主自由观念等具有鲜明意识形态特征的西方文化观念传输给在校大学生,并将西方政治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灌输给学生。

3.利用网络和新媒体平台进行各种类型的“网络传教”渗透。 当下已进入人人都是传声筒的自媒体时代,高校学生是自媒体时代的主力军。 据调查统计显示,具有浓厚宗教色彩的中文网站大约就有1040 个,天主教的有160 个,70%设在香港、台湾地区;基督教的有380 个,一半以上设在港台,105 个设在北美、欧洲和东南亚。 其中一些网站、网页已经成为境外势力利用宗教对我国进行渗透的重要渠道之一[4]。 这些设在域外的中文网站利用互联网传播的时效性、广泛性,传播各种非法宗教视频,甚至是设置网上教堂、网上弥撒、网络进香等,吸纳广大青年学生成为网络教徒。 随着新媒体快速发展,微博、微信、博客、短视频APP 等各类媒介的流行,境外敌对势力开始注册各类微博、微信、博客和短视频账号,利用红包、优惠券吸引青年学生参与宗教类问答、知识竞猜,传播宗教文化和教义,引诱大学生信教。

4.以资助教师学术科研、外出交流访学、学生学业为幌子,暗地里对教师和学生进行传教渗透。境外敌对势力利用各类国际科研机构和平台,出资对国内教师提供科研赞助,并且以帮忙联系外出交流访学为诱饵,潜移默化地对高校教师施加宗教政治影响,甚至让教师在科研各个领域为其收集各类情报。 对于在校大学生,特别是经济困难学生,在其还未适应高校新环境之前,对新生的焦躁、孤独、迷茫进行安抚、关怀,以所谓“宗教人文关怀”和资助学业为诱饵,引诱涉世未深的大学生加入宗教组织,并为其在高校中进行宗教渗透提供支持。

(三)宗教渗透的特点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国家市场经济制度的不断完善和我国民主法制建设步伐的不断向前,境外敌对势力从文化、民主、政治等各个方面开始渗透和干涉我国民主文化法制方面的进步。 从境外敌对势力宗教渗透的手段中,大致可以把当前宗教渗透的特点归纳为以下两种。

1.显性传教。 在一项对福州省属高校的调查分析中显示,在信教的601 大学生中,有427 人表示信仰宗教的原因来自家庭传承,占到信教总数的71.14%[5]。 可见,信教大学生的宗教信仰源自家庭传承的占据大多数,家庭传教是目前大学生信仰基督教、伊斯兰教、天主教主要方式之一。此外,高校校园在校学生及校外不明身份人士明目张胆在校园内散发宗教典籍、传播传教教义,甚至以纠缠的方式说服同学,拉扯、引诱学生参加校外宗教活动的事件也时常发生。 伴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各类未经备案的非法宗教网站铺天盖地在网络上利用有奖竞猜、转发盈利等各种方式在线上传教。高校周边社区也经常被传教人士租用,在社区里设立传教场所,组织在校大学生私自到非法宗教场所参与宗教活动。 以上这些都是当下显性传教的表现。

2.隐性传教。 由于宗教渗透并不是正常的宗教活动,带有明显的政治目的和意识形态目的。 随着国家和相关部门的重视,近几年境外敌对势力在高校的传教表现得非常隐秘。 首先是近年来网络宗教的兴起和大肆发展。 由于网络媒体具有“三无”(无国界、无法律、无管制)、“三最”(最快、最广、最直接)、“三低”(低成本、低门槛、低风险)等特征[6]。 境外敌对势力借助国家互联网快速发展之机利用网络“三无”、“三最”、“三低”特征向高校不断进行宗教渗透。 各类社交媒体和平台也被境外敌对势力悄悄利用,通过网络监管彻底扫除宗教渗透难度极大。 其次是宗教类文化产品和作品披着各类外衣悄然进入校园。 一些以宗教文化介绍、宗教活动实施为题材的光盘披着文化产品的外衣悄然登堂入室,进入到校园中。 诸多宗教书籍、宗教译作、宗教画册、宗教宣传册等文化作品纷纷出版、流转,并假借文化通俗作品的名义摇身一变成为众多高校图书馆的馆藏。 这类图书借着文化作品外衣,不少成为了通识教育和学术研究的补充读物,影响着大学生的宗教观念。

二、高校应对宗教渗透面临的困难

当前宗教渗透手段越来越隐秘、目的性越来越明确。 校园及周边非法传教渗透活动严重影响校园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影响校园安全稳定,同时也对社会安全稳定、国家政治和意识形态安全带来巨大隐患和挑战。 当前,高校在应对宗教渗透面临如下几方面困难。

(一)校园文化内涵有待丰富,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有待提高

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高校校园文化包含物质实体、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高校校园文化发挥着教化育人、环境育人和文化育人的重要功能。 当下,西方各类文化和价值观念的涌入,高校校园不再是净土,思想意识多样化、舆情汇聚网络化、价值追求物欲化、社会思潮聚集化、西方理论植入化等特征明显[7]。 校园文化在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主义思想等方面形式较为单一,校园文化内涵有待丰富,这给境外敌对势力利用宗教信仰占领学生思想高地带来了机会。 同时,高校在对具有宗教信仰的学生在日常管理、思想引导、价值观培育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成效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校园宗教事务管理权责不清,各部门未能形成完善的监管体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明文规定“国家实行教育与宗教分离。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目前,校园宗教事务管理制度不完善、体系不健全、权责不清晰。高校统战部、宣传部、学工部、保卫部等部门工作开展中均有涉及到与宗教相关事务,如信教学生管理、宗教政策宣传、校园宗教活动监管等。 各部门对于高校宗教事务缺乏统筹和协调,缺少一套科学的、完整的综合管理体系应对传教渗透。 也有部分高校把校园宗教事务管理权责下放到二级单位,即“谁遇见谁跟踪谁处理谁汇报”,在防范宗教渗透中更是缺乏一种联动机制,没有完善的监管体系。 高校宗教事务管理中,未能明确党委主体责任,未能形成权责明确,机制完善的监管体系。

(三)校园内外缺乏联动,难以形成校园内外应对宗教渗透的合力

新形势下境外敌对势力开展宗教渗透的一种惯用伎俩是资金支持一些信教者在高校周边非法私设传教场所,通过吸引、诱导青年学生参加私设的宗教聚会,传播宗教教义和宗教思想,企图诱导青年学生信教,这给高校学生管理、校园安全稳定以及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带来重大挑战。 部分高校在宗教工作中观念保守,未认识到防范宗教渗透工作的社会性、长期性、复杂性,片面认为校园传教是学校内部管理事务,校园周边传教活动不属于高校职责范围,与地方宗教事务局、公安部门在宗教管理和抵御宗教渗透工作中缺乏沟通和协调。 校园内外各部门没有建立信息共享机制,缺乏联动,校外私设的非法宗教活动场所时常死灰复燃,难以形成校园内外应对宗教渗透的合力。

三、高校应对宗教渗透的思考

在境外敌对势力不断利用宗教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严峻形势下,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在防止宗教渗透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应充分认清宗教渗透的现状、手段以及当前应对宗教渗透所面临的困难,应坚持宗教与教育分离原则,从具体国情和实际出发,积极开展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和无神论宣传,在习近平新时代宗教工作思想的核心理念“导”的基础上,积极引导青年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多管齐下,积极抵御宗教渗透。

(一)加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和无神论教育

高校加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既是适应新时代青年学生群体结构变化的需要,也是复杂国内外形势下保障高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的需要,更是确保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需要。 新形势下,高校应以加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为应对宗教渗透的有利武器。 在“课程思政”理念的大格局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通识课程、公共选修课和专业课程中应当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根据青年学生专业、年级和学科的不同特性,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利用专业课堂和思政课堂不断提高大学生辨别科学与迷信的能力,增强青年学生对宗教起源、本质、变化、功能、意义等的认知,在青年学生中开展无神论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树立崇尚科学、相信科学、追求科学的理念。 通过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不断深入开展无神论教育,增强大学生对境外敌对势力利用传教进行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灌输的防范意识,筑牢抵御宗教渗透的思想防线。

(二)加强校园宗教事务管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引领作用

加强高校校园宗教事务管理已经成为各高校防范、抵御境外敌对势力宗教渗透的共同认识。 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的重要基地,肩负着历史与时代赋予的重任。 加强高校校园宗教事务管理,一方面需要高校党政领导的重视,各级党组织承担宗教工作主体责任,形成党政分工明确、各部门权责清晰,齐抓共管的意识,做到工作有重心、监督有方法、管理有计划。 另一方面,也需要发挥二级学院、外事部门、辅导员、学生组织、班干部的作用,建立上下一体,有组织、有联动、有合作的立体防御体系。 在不断加强校园宗教事务管理的基础之上,利用第一课堂的知识传授和第二课堂的课外实践活动,积极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其融入青年学生的生活实际,让青年学生在课堂内外、生活学习中感知它、领悟它,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青年学生中的价值引领作用,将其作为抵御境外敌对势力宗教渗透的坚实盾牌。

(三)先发制人,主动出击,建立反渗透网络,积极抵御宗教渗透

宗教作为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其社会功能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 现实中应当用辩证的思维和观念看待宗教,正视其积极的一面,如精神寄托和心灵慰藉的社会功能。 同时,也应该区分正常的宗教活动和非法宗教渗透。 在依法治国的框架内,贯彻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尊重青年学生正常的宗教信仰,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引导宗教为社会主义建设发挥积极力量。 针对境外敌对势力在高校校园内外开展的宗教渗透和非法传教,不能被动在发现、阻止、处理中反复循环,而应该主动出击,先发制人。 从校园内部开始,主动协调和联合校内各部门的力量在规范校园管理、整肃校园网络文化、把握意识形态话语权等方面出击,营造风清气正的校园文化氛围。 同时,以校园为中心,以校园周边为外延,加强与统战、民宗、公安等各部门的统筹协调和信息共享,建立校园内外反宗教渗透网络,配合统战、民宗、公安部门处理校园周边非法传教窝点,保护学生人身安全,保障高校校园及其周边安全、稳定、和谐,积极抵御境外敌对势力利用校园周边非法传教窝点开展宗教渗透。

猜你喜欢
敌对势力传教校园
在叙利亚遭美国抛弃,库尔德人从美敌对势力中找到新盟友
浅析1869年—1926年中华内地会在江西传教活动
改革开放后陈云关于维护国家安全反对敌对势力的战略思想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简述明清之际基督教在中国传播的几个问题
近代湖南教会之传教
近代英国圣公会在浙江的传教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