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融入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

2019-12-30 11:42陈苏谦
关键词:革命红色精神

陈苏谦

(闽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漳州363000)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征程中,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人民不忘初心、奋勇向前的不竭精神动力,也是大学生坚定信仰,提高政治认同和增强文化自信的强大思想保证。红色文化体现和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家国情怀、理想信念和精神品格,是中华民族实现“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精神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光荣传统不能丢,丢了就丢了魂;红色基因不能变,变了就变了质。”[1]大学生肩负着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的责任,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导大学生“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2],努力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担当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

一、红色文化融入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

(一)红色文化的内涵和特征

红色文化以鲜亮的“红色”为底色,以“革命”“进步”为精神内核和价值追求,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历程中形成的精神品格。 红色文化所蕴涵的理想信念、爱国情怀、开拓创新等“红色基因”是解寻历史密码,铸魂固本的重要资源。 红色文化作为一种先进教育资源,包括实质内涵和价值内涵两部分。 红色文化的实质内涵包括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 精神文化既涵盖了革命战争年代的革命传统。 如: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也涵盖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所形成的雷锋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北京奥运精神、抗洪救灾精神等。 物质文化包括革命史实的实物呈现,表现为遗物、遗址等革命历史遗存和纪念场所。 红色文化的价值内涵则包括红色文化的历史印证、文明传承、精神弘扬、思想教育和开发使用等方面。

红色文化具有先进性、崇高性和纯洁性等特征。 首先,红色文化具有先进性。 红色文化的先进性最为核心的体现在其内在的指导思想。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强大生命力之根源在于它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其科学性表现在它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其革命性表现在它是把变革旧世界作为自己的任务和目的。 正是在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引领下,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从艰苦卓绝的革命年代、披荆斩棘的改革岁月,到砥砺奋进的新时代,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竖起一座座丰碑。 其次,红色文化具有崇高性。 红色文化蕴涵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和丰富的革命精神,就本质而言,它是一种政治文化,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思想和精神指向,体现了实事求是、追求真理和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崇高理想、坚定信念、爱国情感和高尚品质。 红色文化以承载着中华民族的高尚精神境界和优秀传统作风,体现着全国各族人民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社会责任的担当。再次,红色文化具有纯洁性。纯洁性是一种出淤泥而不染的精神状态,一种坚守理想信念的价值追求,一种对党忠贞不渝的优秀品质。“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的”视死如归,“愿把牢底坐穿”的大义凛然,“敌人只能看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的坚定执著,无数共产党人就是在这种纯洁信念的支撑下,谱写了中华民族新的历史篇章,开辟了新的时代。

(二)红色文化对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新时代大学生必须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强烈的担当意识和良好的品德修为,才能担当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 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新时代人们的精神追求和价值理念,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价值引领作用。

首先,将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 当前,世界的多极化与利益的多元化使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更趋激烈,意识形态之间的斗争更加凸显,特别是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极端思潮对社会主义思想价值体系形成的挤压,大学生亟需通过精神“补钙”来防止崇高理想信念的动摇,杜绝因正误不分、是非混淆而导致思想偏颇。 红色文化蕴含着革命前辈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凝聚着千万革命者浴血奋进的精神,能够有效引导大学生追求崇高理想,是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的增强剂。

其次,将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强化大学生担当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 周年大会上指出:“中国青年要珍惜这个时代、担负时代使命,在担当中历练,在尽责中成长。 ”[3]红色文化体现了革命战争年代无数革命先烈为了国家独立和人民解放,抛头颅洒热血,不懈奋斗的过程,彰显了革命者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强烈的担当意识。 将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能引导大学生牢记使命,增强担当意识,自觉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发展、民族命运紧密联系起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再次,将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能够锤炼大学生品德修为。 新时代为大学生施展才华、实现人生出彩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但是,部分大学生由于存在理想信念不牢、学业不精、经验不足等问题,容易在道德品质修养中产生一定的困惑。 红色文化具有自我革新、自我纠偏的纯洁性精神追求,可以帮助大学生辩证看待理想和现实的困惑,在实践中锤炼忠贞不渝、坚定执着的道德品质,深层次审视造成品德修为困惑的问题根源,疏通理解认知淤结,提升自我抗压抗侵蚀能力,不忘初心,攻坚克难,更好地练就本领,锤炼品德修为。

二、红色文化融入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现实困境

“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4]。当前,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红色文化资源,真正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必须正确面对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才能有的放矢,对症下药;才能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一)教育内容枯燥,缺乏吸引力。 在高校进行红色文化教育需要相对系统的教材及理论资源作为载体与保证。 当前高校红色文化教育在内容上仍存在不少问题。 一是红色文化教育的教材资源较少。 2018新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中,明确而具体涉猎红色文化的课程,主要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两门课程之中,而且从呈现形式而言,主要偏重事实陈述,缺乏应有的提升和凝练。 教材是最为重要的教学资料,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中,关于红色文化的教学内容尚不能完全适应新时代人才培养的战略需求。 二是当前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主要通过理论教育,生动性、体验性的教育较少。

(二)教学方法陈旧,缺乏创新力。 新时代大学生没有亲身经历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和披荆斩棘的社会主义建设年代,对红色文化缺乏感性的认知和理性的感悟,如果教育方法不创新,教育理念滞后,就会严重的阻碍学生对问题的进一步认识和理解。 当前,主要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理论教学方面主要是以灌输为主,缺乏与学生有效的互动。 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灌输是必要的方法,但过多的灌输会因缺乏教育艺术性使学生产生排斥情绪。 二是一些实践性的教学活动缺乏科学引导,导致学生学习效果受限。

(三)教育环境单一,缺失渗透力。高校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阵地。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红色文化的元素不足。一是红色文化的物质载体在高校中存在“失位”现象;二是红色文化在高校宣传话语中存在一定的“失语”的状况。 红色文化需要多样的平台作为其内涵及价值的宣传窗口,校园宣传平台红色文化宣传内容较少,有些高校虽然也关注到红色文化的宣传,但更新频度不够,内容缺乏吸引力,导致关注度不强。

三、红色文化融入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新的形势下,为了提升高校在大学生思想引领工作方面的时代感和实效性,需要在内容和形式上不断进行创新”[5]。 对大学生进行红色文化的教育,要在深度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基础上,结合大学生个体的自身需求,针对红色文化教育困境,不断优化教育内容、创新教学方法、优化教育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动力,为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升教学实效提供有力的支持。

(一)加强课程内容建设,开发“双性”课程资源,为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丰富的教学内容。 “双性”是指红色文化教育的显性与隐性资源,显性资源方面,就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编写中,更多、更深入地加入红色文化资源的教学素材与内容,强化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性、实践性和生活化相结合,从质和量两个维度进行整合,达到二者有效统一;隐性资源方面,就是在课程的具体实施过程之中,认真解读教材,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内容,将红色文化渗透在课堂教学之中,使红色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潜移默化地散发出无形的力量,运用红色文化题材影视、图片、视频、文字等作品,使大学生对红色文化更直观的感觉和触动,从而激发大学生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 通过“请进来”的方式,让红色文化资源的专家、教授进校给学生做专题报告,讲解革命先辈和时代楷模的红色革命故事,让学生与革命先辈交流互动中感受红色文化的内在魅力,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滋育学生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追求。

(二)打破陈旧教学方法,推行“双核”教育理念,为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多样态的呈现方式。 “双核”是指以参与为核心的红色文化展示与品析和以创新创业创造为核心的红色文化教育与融合。 一方面,要让大学生积极参与,成为学习主体,对红色文化主动参与并直观感悟。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通过参观红色文化教育基地,让学生与历史对话,感受革命先辈的理想信念和红色革命精神;可鼓励学生自己讲述红色故事,传承传播红色文化等等;可选择在高校区域内独立建设红色文化专题教育基地,引入不同学生所属家乡富有特色的红色文化资料及其他资源,推动红色文化资源共享与融合,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红色文化品析与情感体验资源。 另一方面,围绕大学生对创新创业创造的需求,利用丰富“红色资源”吸引学生参加革命老区的经济建设。 尤其要突出新时代“互联网+”的技术与资源优势,开展形式多样的红色基地创新创业创造交流活动,如“红色圆梦季”主题,利用红色创业项目引导学生全身心投入到革命老区的旅游、教育、文化领域建设中,通过这些项目让他们走进老区,逐渐培植对于革命老区的浓厚情感和文化认现,从而培养他们扎根革命老区,通过创新创业创造引领革命老区在新时代的发展进程中与时代同奋进、共辉煌。

(三)营造“双面”人才培育的良好环境,真正构筑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肥沃土壤。 这里所说的“双面”,主要是指红色文化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的文化载体。 物质层面,要重视将红色文化融入校园建设,如雕塑、画像、展馆等,通过革命英雄名句摘录刻碑、英雄事迹出版成书,英雄名字楼体命名等,为整个校园营造浓厚的红色文化气息,例如延安大学设置了毛泽东题词石、窑洞系列建筑等,营造了高校浓厚的红色文化氛围。 精神层面,要加大红色文化宣传力度,通过高校“两微一端”平台、网页、宣传栏等宣传载体,广泛宣传革命先辈、革命故事,在高校中形成学习红色文化、传承传播红色文化的良好氛围;要广泛开展红色文化相关活动,如开展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朗诵、话剧表演、主题党日活动、团日活动等,全方位开展红色文化教育。

猜你喜欢
革命红色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红色是什么
红色在哪里?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拿出精神
中国的出行革命
追忆红色浪漫
粉红革命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