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与美是生命和诗意生活的核心

2019-12-30 15:40徐肖楠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6期
关键词:文学艺术文学作品诗意

徐肖楠

(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广东广州 510641)

一、爱与美是连结历史与诗意的纽带

人类生活一直有诸多问题,从春秋战国和古希腊到今天世界,一直都是混乱与秩序斑驳错杂,并且时时可能给每个人带来烦恼,而文学艺术的主要功能并不是反映人类的存在状况,也不能解决各种具体生活问题。文学艺术的独特作用是诗意地触动、激发、表现人的生命尊严、生活精神和性灵知觉,让人智慧而清晰、光明而坚韧、人性而理想地生存。

文学不可能给予人们任何想要的东西,但可以预设生命的方向,文学只能面对已经发生的事情叙述,不可能对未来叙事,但必须对未来有所预设。文学永远对过去叙事而预设理想,一边接受现实怀疑,一边绝不放弃,以真诚的以往怀恋找到朦胧的未来光芒。

文学并不能设定一些离开特定生活时代和发生语境的僵化标准,不能具体地规定文学该怎么写、该写什么,但有一个不断延续的人类性生活方向,也有一个文学的核心品质与核心精神,这就是爱与美的方向、品质、精神,一切文学的形式和情景都围绕着爱与美形成。

文学有生命的和人类的两个主要方向,以此进入生活,并且对个人和世界不断发现、改变、升华,最终将竞相奔走的欲望世界彻底屏蔽而预设爱与美的生活——让爱与美改变人类与历史,让爱与美改变生命与文学。反对爱与美的,是反人类的、反人性的;败坏糟蹋爱与美的,不会是真正的文学。

在文学艺术构筑的诗意世界中,在对生命的想象和虚构中,梦想生活与现场生活、整体生活与个人生活、悠远生活与身边生活同时发出光芒,像彩色星云一样汇聚连接,从中生发萃聚生存的核心品质与主题,发现人的神奇变幻和诗意生活,不断形成人的精神光芒和理想图景,而爱与美是连结生存与诗意的根本纽带。

人最终是美学化生存的。几千年来,文学艺术激发人类美学化生存的意义远比科学技术大得多。科学技术改变人类的生活质量,而文学艺术提升人类的生存品质;科学技术帮助人类生活得更便捷、更容易、更享受,文学艺术让生活有更多的爱与美,让生命有更多的诗性、灵性和神性向往的感受。

我们虽身处科学技术不断改变生活的年代,却更需要与科学不同的文学艺术对生活的改变,需要文学艺术创造的意外生活和诗性惊异。科学技术要造福人类,文学艺术也要造福人类。幸福不只是身体欢乐,更主要的是灵魂抚慰。在更大程度上,文学艺术不断创造着另一种生活,激发荡漾着人的心灵波光,这是科学技术无法替代的。

无论这个时代的科学、政治、经济怎样发达,都不能制造爱与美和诗意生活。人是念天地之悠悠的神秘生命,不是有规律的生物基因结构能确定的。这样的生物结构无法复制,无法复制的根源在于人生存的核心爱与美无法确定,于是爱与美以及文学艺术和诗意生活变成了人类生存的唯一密码基因和特定标志。

世界的其他一切都可以用智能化改变和替代,只有爱与美让我们和时代一起作为独特的诗意生活流传在时空中,否则我们就会无声无息地与时代一起消失。所以,时代情境并不是文学作品获得价值的唯一理由,而爱与美是文学发生和存在的唯一理由。人因为爱与美而存在,而有意义,而爱与美的最大特点恰好是超越时代而绵延不断,表达爱与美和诗意生活的文学艺术也总是千变万化。

当爱与美成为我们面对生存的必然态度和形式,每个人就都时刻面对他人与自己,面对历史与人性,而文学作品将每个人都躲不开的爱与美变成了特定生活世界,虽然每个作品中的人物都处于某种命运情境中,但他们不是被动地卷入命运,而是以自己的情怀、意趣和信念主动地投身于有理想的生活。这种主动的生命选择态度超越时代,并且有象征意味,从而对其他人有意义。

人毕竟要过有爱与美的生活,爱与美是诗意生活的核心品质。文学艺术是生活和生命的空间形式与时间形式,进入这样的形式之中,能让人寻找和呼唤内心的爱与美。在这个过程中,有了生命的独特和诗意。人的行为独特是因为内心独特,而爱与美是真正有诗意的内心独特。矫揉造作、伪装高尚优雅的表现无法制造爱与美。

因为追求美的生活和心灵,追求爱的家园和精神,就有了文学艺术。文学艺术就像伊卡洛斯飞离迷宫的翅翼一样,帮助我们在现实的迷宫中飞升向爱与美。只要我们足够清醒,不被自我欢欣所迷惑,就不会像伊卡洛斯那样飞得太高而被太阳融化翅翼。爱与美结合在一起,就会产生无限的生存力量和光辉;爱与美跟文学艺术结合在一起,就会更加发挥出无法替代的能量。文学艺术是发现、表达、培育以至创造爱与美的最重要领域。没有文学艺术,就没有人类的爱与美的翅翼。文学艺术几乎是为爱与美而存在的,爱与美是依托文学艺术而飞翔的。

文学从人类的理想主义憧憬中与我们的生活现场建立了深入联系:一种生命境界和追求是作品中人物的重要品质,这些有品质的人物支撑着历史、生活和文学本身的意义。这种意义就像从空中凝视着我们,让我们意识到我们始终在同一星空下,始终在同一个完整的生活传统中:历史和爱与美在一起,永远不会从我们身边逝去。

二、爱与美是有价值生活的核心

笔者以为,文学是一种美学化的,象征着有价值的生活。那么,什么是有价值的生活?能够在广泛意义上延伸的有价值生活的核心是什么?我们如何知道与判断一种生活是有价值的?

有价值生活是有爱与美的生活,有价值生活的主题和内容的核心也是爱与美,文学作品的永恒主题也是爱与美。古往今来的历史中和文学中以至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能确立有价值生活的,能衡量有价值生活的,只能是爱与美。

对个体生命有价值的生活是有爱与美的生活。广泛意义上人类和文学的有价值生活的核心也是爱与美,若没有爱与美,我们的生活和文学将一无所有。以爱与美为核心,形成了每一个人、每一种生活的具体情景,形成了广泛意义上的有价值生活,也形成了千百年来文学作品的核心主题和广泛表现,也形成了笔者所说的文学与现实双向对映美学化关系的核心。

同时,从文学的形式风格意义上说,爱与美作为人类生活的主题气质和风格氛围,集中并突出了文学的美学化表现。文学的美学化主题气质和风格氛围,常常体现了一个时代的生活风格和生存意识。人类的历史表明,个体生存愈来愈追求和向往爱与美的生活,愈来愈注重生存的美学化感受,并且逐渐形成群体的、整体的生存氛围和风格。

以爱与美对文学进行判断跟以人性对文学进行判断有什么区别?虽然人们常常论说文学中人性的伟大力量,但实际上,很难用人性来检验文学的力量。因为人性是抽象的、泛化的,人性的文学表现也是纷乱的,可以任意评说认定。当人性表现为文学作品中的情景时,很难辩说是人性的还是反人性的。

人性应该引导生活的美好,但一些文学作品把不论表达什么都当作人性的。即使是反人性的表现,也可能被说成是人性的,当没有对人性明确的是非善恶标准和界限时,就可以把对人性恶与丑的渲染也说成是人性的深刻表现。

但爱与美无法像人性一样被曲解,因为爱与美不是抽象的、泛化的,而是形象的、具体的生命行为和生活情景。爱与美体现在文学作品中的事实中和人物行为中。爱要有爱的表现,美要有美的表现,无法将恶与丑说成是爱与美,所以,爱与美可以精确地体现文学中的人性品质,爱与美的表达跟反爱与美的情景有明确的界限。

这样就有了一个判断文学的价值标准:对生活和文学以及两者的关系,无论什么样的价值解说,只要疏离、抑制、反对爱与美,就无法确立人类的有价值生活。如果文学作品中没有有价值的生活,自然也就没有发生文学故事、事件、行为的价值,也就没有美学形式、诗性构成和诗意发生的价值。

文学的核心品质和方向与人类生存相一致,有些文学作品可能疏离爱与美的主题,或者不体现爱与美的主题,但不能反对和抑制爱与美。爱与美成为人类的神圣信仰,并完成生命的诗意生存,也成为文学的核心品质与核心精神。任何文学作品表达的有价值生活和生命,或者表达的无价值生活和生命,都会在爱与美中体现出来并被检验。无论理由多么振振有词,无论言说多么美妙动听,无论表现多么迷惑诱人,只要是疏离、缺乏、反对、毁坏爱与美的,都不是有价值的生活和生命。

爱是价值,美既是价值又是形式,爱与美相连是爱体现为美的形式。所以,爱与美都含有诗与思,也表现在诗与思中。有些时尚作家对文学形式有偏颇的理解,故意把生活写得很奇幻怪诞,但这样的奇幻怪诞不一定是诗意,只有美的形式与奇幻的感觉一体时才有诗意。即是说,奇幻的表现不是以奇幻为本,必须呈现出爱与美的美学化品质时,奇幻才在文学中有意义。

三、爱与美是生存和文学的共同标志

爱与美是生存的标志,也是文学作品的标志。看一部文学作品包含和表达的爱与美怎么样,就可以判断这部文学作品怎么样;反过来说,看一部文学作品怎么样,就是看作品中所包含的爱与美怎么样。通过一部文学作品对爱与美的表现,可以大致判断这部作品的价值倾向。

每一部文学作品都有自己的标志,这个标志就是作品给人的突出印象。它可能是语言、主题、内容、形式、细节、人物、情节等等不同方面的突出表现。这个突出表现会带动其他作品要素,从而形成作品的整体风格。透过这个作品标志,我们可以基本确定这是一部什么样的作品,有什么样的情趣和意义,值不值得我们去读。

如果一部文学作品没有什么文学标志,那这部作品很可能是平庸的。也就是说,这部作品没有什么可以给人们留下突出印象的地方,或者没有什么对人们产生影响的地方。这样的作品也就很可能没有什么读写的价值和意义。

一部文学作品中出现的表达和感受可能是无限的,内容和形式的要素也会出现很多方面的可能。它们以无限的方式具体组合在一部文学作品中时,常常会让人们对作品一时难以判断。如果有个简洁标志,就可以让人们大致判断作品怎么样;如果人们有了简洁地辨认文学作品标志的能力,人们就可以简洁地对一部作品加以判断。

为什么要判断文学作品怎么样?因为人们需要一个阅读、感受和理解作品的期望与方向。不论在文学中还是在生活中,爱与美既是生命的梦想,又是生命的实现。诗性化、美学化能形成爱与美的生命奇观,在诗性化、美学化的生命奇观里,能飞越现实的鄙俗羁绊。没有爱与美就难以写作,也难以阅读。一个不阅读的人,当然是一个麻木不仁、无知无趣的人,生命精神随之被轻薄,生命意义也被废弃。

这样,人们也会需要一些有专业文学教养的人帮助解读文学作品,但这样的专业解读者未必都是真正可靠的。另外,人们总是将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与自己的生活观念和审美经验相结合,就是说,要形成自己的文学感觉。如果不能形成文学感觉,文学经验其实毫无意义,人们主要还是依靠自己的文学感觉去判断一部文学作品。

因此,需要读者自己具有辨认文学标志、判断文学作品怎么样的能力。那么,怎么发现这样的标志?怎么具备这样的能力?

要能迅速找到一部文学作品的突出地方,并由此判断作品怎么样,需要有一定的文学教养,需要经历过一定的文学教育,这对一般人来说,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阅读过程和培养过程,但这个过程不可能变成对每一个人都一样的普遍经历过程。

于是,这就要求有一个一般文学作品都有的、一般人都能判断的简洁的文学标志。通过这个简洁的标志,可以对作品怎么样进行大致判断。这个标志就是爱与美,也只能是爱与美,因为,几乎所有对人类有影响的文学作品的突出标志,都是爱与美的独特表现和影响力量。

同时,怎么看一部文学作品,和怎么看这部作品的作者有关:什么样的作者就会写什么样的作品,而爱与美会无遮无掩地敞开一个作者。看一个人怎么样,就是看一个人的爱与美怎么样;从一个人的爱与美怎么样,可以看出一个人的生存观念、生活意识、生命品质怎么样。透过一个人爱与美的表现,可以透彻地观察一个人的人性深处:有什么样的人性就会写什么样的文学作品。

就像每一部文学作品都有自己的标志一样,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人性标志和生命标志。这个标志也许是相貌,也许是行为,也许是气质,也许是说什么话、读什么书、交什么朋友,但都会在爱与美上集中透露出来。人性标志和生命标志的最简洁表现就是爱与美,如《左传》所说:人心之不同,如其面焉。无论一个人在说什么、做什么、怎么说、怎么做,看清其中是否包含爱与美,包含得怎么样,就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正邪、善恶、美丑。

在有无爱与美、爱与美怎么样的表现中,一个人的本性无法隐藏。当然,这样的本性也表现在文学作品中:在文学作品中,一个写作者的本性也无法隐藏,因为文学作品必然要表现出有无爱与美。因此,一部文学作品的风格也标志了一个人的品性,透过一部文学作品,可以看出一个作家的真实本性。追求爱与美的作家,自然不会委琐下作,也就不会在作品中写与其人性品质和生命品质不一样的内容。

所以,看一个人怎么样,一部文学作品怎么样,不是看表达得多好听,表现得多真诚,而是看他或作品中有多少爱与美。一个不能写、不会写、不愿写或者写不出爱与美的作家,不管他怎么表白,他所写的文学作品都不可能有人类性价值,不可能有理想主义,严格地讲,甚至不是人类真正能接受的文学作品。

用爱与美可以鉴别生活中人性的真假,也就可以鉴别文学作品中人性的真假。虽然一些作品可能会被渲染为有伟大的人性,但人性的伟大在于对爱与美的亲近,不在于对爱与美的疏离。人类崇仰的真正的人性需要信仰、高贵、尊严、理想主义,这些都跟爱与美相连。也就是说,人类崇仰的真正的人性跟恶与丑无关。

四、爱与美让人成为更高意义上的人

有爱与美的感受,才有生命的尊严和体面,有爱与美才有优雅浪漫的诗意感受和文学艺术作品。爱与美是生命核心也是文学艺术核心,爱与美的生命形式决定了生活形式和文学艺术的风格。

文学表现爱与美的特殊意义不在于呈现爱与美的现实,而在于创造爱与美的期望。爱与美是生活和生命的突出表现与浪漫升华,文学艺术作品的意义就在于将想象的爱与美转化为巅峰生命活动,转化为高端生活形式。

因此,文学对生存的理想化处理也常常集中在对爱与美的表现上。爱与美跟文学艺术一样都是人的理想生存,所以,爱与美跟文学艺术具有非常一致的诗性与生命、神性与生活的特质。只是,爱与美可以直接成为人的实际生存表现,文学艺术中的生活却不能直接成为人的实际生存。文学艺术的重要特点是对生命和生活进行虚构,完成人的想象生存和理想生存,从而映照和引导现实生存。

不论科学技术还是文学艺术,都致力于爱与美的生活倾向,不可能去毁坏生活的爱与美。如果毁坏生活的爱与美,无论科学技术还是文学艺术,都无法存在至今。因此,无论怎么生活,都要有爱与美的生活立场。诗性、神性和灵性的生活倾向来源于爱与美,也表达了爱与美的生活立场;爱与美的立场产生生命的神性、诗性和人性的情趣。

其实,今天的高科技时代并没有远离人类的爱与美的原始情结。人类从原始之日起,就愈来愈倾向于美的生存,各种原始的人类艺术已经表达了这样的神性向往,以至人的高级生命基因编辑最终也会变成美学化的生命基因编辑。这样的由生命高级基因所编辑的美感会代代相传,以至形成文化血缘遗传。最终,人愈来愈成为天生有审美性的生物或者说是天生有美感的生物,人的高级阶段变成了美的生存阶段。

古希腊神话中,帕里斯王子将象征最美女神的金苹果判给天下最美的女神时,没有选择为他提供天下最大权力的天后赫拉,也没有选择为他提供天下最大智慧以获取财富的雅典娜女神,而是选择了爱与美女神阿芙洛狄忒,因为阿芙洛狄忒为帕里斯王子提供了得到天下最美丽的女人海伦的机会。

因最美的女人海伦而决定把象征最美女神的金苹果判给爱与美女神阿芙洛狄忒,本来就三美一体、名至实归,有隐喻和象征的对应意味,前后相连地把人类生存的独特品质结成了一个整体,而帕里斯王子对海伦的爱也与海伦的美结为爱与美的整体,后来为了天下至美的海伦而发生的十年战争,正好说明了没有实际权力和财富用途的爱与美对人类生存有多么重要。这里有深藏的隐喻意味,表明古希腊人对生活和生命的至高无上、独一无二的美的理解。而这个神话流传至今、经久不息,表明人类崇仰美的生活,并且一直在不断实现古希腊人对生活和生命这种至高无上、独一无二的理解:爱与美是非功利性的,需要人性的融入和人性的不断完善。

即是说,爱与美是一种深刻而生动的人性标识,人性跟爱与美是天然一体的,也是相互融入和提升的。没有爱与美感受的人,将由彻底的功利主义来完成生活形式和生命行动,而爱与美是对生活和生命的另一种人性完成,是对生活和生命的神话的、理想主义的、浪漫主义的完成。

由于神话的、理想主义的、浪漫主义的奇特性质,爱与美和文学艺术有一种魔法般的奇特魅力,就像一种独特的汁液在滋养生命,让一个人的心灵充满了诗意感受和独特活力,所以,通过一个人的身体和容貌,可以判断他或她的心灵。文学艺术像生命一样,爱与美的品质不会变,诗性品质不会老,心里的爱与美流到了身体里,诗意和浪漫就会让容颜不老,激情不改,爱与美的活力荡漾,外貌和身体就不会发生多少变化,变得只是年龄:这就是爱与美的魔力。

爱与美的魔力实现及其所连带的神性精神情景,对每一个人都是可能的。像情恋一样,爱与美每个人都会有,并不是只有一些人有,其他人没有,也不是只有自己有,别人不会有,区别在于怎么面对、有什么样的爱与美。

但可能性不是必然性,看上去谁都懂得或经历过爱与美,实际上,对爱与美是什么以及爱与美该怎么样,许多人并不了解,因此他们会普遍对文学艺术置若罔闻、无动于衷。不懂文学艺术,就不会真正理解爱与美,不会接受爱与美的精神激励。爱与美和文学艺术一样,不是生存的身体必需品,而是生存的精神奢侈品,是纯粹价值和生存之根的必然体现。离开了这样非生存必需的心灵奢侈,只剩下活着的身体或者满足欲望的努力,人就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就像苏格拉底所说:无灵魂的生活就失去了人的生活价值。这样,爱与美对灵魂生存是有必然价值的,人为了更高的生存才会去向往爱与美,才会去写作和阅读文学作品,以感受爱与美给予生命的荣光。

海伦的美虽让人无限向往、艳羡敬畏,但除了让人感受到美高高在上的存在,并没有任何实际用途,没有任何生存必需品的功能,但却是精神生存或者灵魂生存的必然向往。爱与美女神阿芙洛狄忒以及代表美的海伦虽是神话中的人物,但这样的神话人物在现实生存中意味深长,所以才会源远流长,绵延至今——那是生存之根。

人可以没有财富和权力,但却不能没有爱与美,爱与美让人类有星光一样的恒久庄严,让人成为更高意义上的人。没有爱与美的感受的人,就失去了全部生命感觉。当然,一些人可以说:爱与美不能给我实际好处,我也不要成为更高意义上的人,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五、一切事物都无法替代爱与美

人类整体以及每一个人,都需要存在过的生存证明。科学是人类生存的证明,文学艺术也是人类生存的证明,但爱与美更是生存的证明。科学和文学艺术为什么而发生?是为了让人类生存得更美好。人类要生存得更美好,就要有更多的爱与美,而不是注重有更多的财富,财富再多也未必美好,美好却不一定要更多财富。

因此,延续生命和创造财富,并不是人类根本的生存证明,而文学艺术的特质恰好是不可能让人类获得更多的利益和财富,但却能够千百年延续而证明人类的独特存在。这是因为,文学艺术让人类有更多的爱与美,人类让自己不断地有更多的爱与美,才能延续至今而且越来越美好,人本身需要文学艺术的独特与生存的独特日月同辉、交相映照。

人类最独特之处在于诗意生存,诗意生存并不是一个泛泛而论的概念,也不是一幅任意存在的抽象画,而是具体生动地体现为爱与美的生存情景,也体现在文学艺术的感受和行为中。既然爱与美具体地体现了诗意生存和文学艺术,爱与美也就是诗意和文学艺术的最醒目的独特性,当然也成为人类最醒目的独特性。

爱与美的独特性和文学艺术的独特性一致,就像身体与灵魂共在一样,是别的事物无法替代的。人是一个精神性、美学化的生物,他不仅要身体欲望,而且要灵魂感受,而爱与美成为身体与灵魂、诗意生活与文学艺术的连接点。

既然文学艺术能用想象和虚构最大化地完成人类的诗意生活,而诗意生活的最集中体现是爱与美,文学艺术最独特的又在于表达、体验、创造更多的爱与美;另一方面爱与美又推动创造着文学艺术,于是,爱与美就成为诗意生存和文学艺术的双向连接的唯一可能。

爱与美、文学艺术以及诗意生活有共同的唯一性和独特性,它们只能以不同方式不间断地出现,不会惊人地相似,也不会以同样的方式反复出现。爱与美不可生产、复制和交换,只能通过人类自己的精神希望不断创造、推动和提升,而文学艺术是人类繁衍和提升爱与美的最重要领域。

既然爱与美的独特性是其他事物无法替代的,而无论文学艺术怎么表达身体和灵魂的需要,都会集中在爱与美上,那么,文学艺术表达和体现爱与美的独特性也是其他事物无法替代的。这样,文学艺术最终证明,人类的爱与美是其他一切无法替代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如果没有爱与美,就不会有文学艺术,似乎文学艺术就是为爱与美而存在的。

所以,文学之所以集中表达爱与美以让人们有更多的爱与美,是因为爱与美是最终的生存证明。如果要证明人类生存过或者一个人生存过,要看其留下的痕迹是什么。如果一个人生存过,却没有过爱与美,既没有过对别人的爱与美,自己也没有得到过爱与美,无论这个人做过什么,这个人真正生存过吗?

同样,一部文学作品要证明自身是诗意生活的实现,是美学化的生命表达,它留下的痕迹是什么?无论一部文学作品写了什么,要是没有爱与美,它是文学作品吗?它可能对现实不加改变地移花接木,却没有爱与美的主题提升和形式之美;它可能只是文献记录,却没有对生活的美学化处理和诗性表达;它也可能有诸多语言和形式的表现,但这些表现却因远离人类性价值而毫无意义。

对人类有影响的文学作品,都有良好的人类性价值取向,人类性价值会集中在爱与美上体现出来。如果一部文学作品对爱与美无动于衷、毫不触及爱与美甚至仇视爱与美,大致就可以确认:这是一部对生命和生活没有什么益处的作品,而且,有的作品还可能会尽力渲染阴毒丑陋、畸形变态,甚至包含反人类的主题。

一部对人类不会产生什么有益影响的作品,它可能会因为内容的奇谲诡异、畸形变态而让很多人产生一时的亢奋,也会产生热闹和诱惑,但没有什么持久存在的可能。即使其语言和形式有什么新奇之处,也不会有什么内在的诗性和美学的价值,因为内在价值与外在形式总是一体化的,诗性之美和文学之美不可能脱离内容而在形式上独自起舞。

如果不懂得从文学艺术中获得领悟,就会缺乏爱与美的智慧和品质。既难以在生活中获得爱与美,也难以体会文学艺术中爱与美的奢侈和浪漫。所以,与文学艺术无关的,也跟爱与美无关,这不仅是有限的美学教养限制一些人不能这样进入诗性生活,而且是一些人的生活形式限制他们不愿意这样,不想要这样。

实际上,文学中的爱与美的经历,是人们都可以经历的,只要去阅读就会经历,只要向往就会经历。所以,文学经历既是普遍生活经历,又是个体生命经历,只不过,这样的经历是以爱与美的特殊形式出现的,而感受这样的经历,需要特殊的美学化教育经历或者特殊的爱与美经历,文学教育经历就是爱与美的特殊教育经历。

这样说,是因为爱与美是一种生命教养,能将生活与文学融为一体,也能将所有生命的优良品质融为一体;也是因为生活经历与文学经历是一体的,生活经历会进入文学教育,文学教育也将是生存教育。如果文学教养本身就是特别的生活经历,那么,这直接与生活标准和生活观念相关。

不论是有意无意间进行的自我文学教养,还是在特定指导和引导下形成的文学教育,都是文学生活以至现实生活的必然经历。不经历文学教育,难以形成诗意生命经历,也不可能形成文学标准以至建立文学观念。没有文学标准和文学观念,面对文学时,将是虚幻茫然的和任意蔓延的。

文学教养来自大量的文学阅读,文学阅读是美学化生存的必然经历和期望。人们阅读一部文学作品是要满足阅读期望,无论是生活期望还是审美期望,都离不开对爱与美的期望。文学作品的实现,不在于写出来,而在于被阅读。如果文学作品写出来却不能被阅读,为什么要去写?写出来有什么意义?

每一种文学形式,每一篇文学作品,不但要形成对爱与美的特定表达,而且要包含以至预设对爱与美的特定期望,这种尚未实现但一直在等待实现的爱与美的期望,才是文学作品真正能吸引人、震撼人、升华人的地方。

六、一场叙事就是一次爱与美的生命历程

虽然文学作品是一种生命变幻的形式,但如果文学作品中没有爱与美的发现和表达,没有爱与美的事件发生,就不是文学。从沉沦到上升、从粗鄙到高雅、从情欲到爱情,虽技术和诗艺有高低,形式和主题可随意,想借文学发牢骚、泄自我也没人管你,不过别以文学之名自命诗意情趣和自由品质。如果作品没有对现实和生存产生什么改变和影响,就不能说这样的作品有什么重要性或者价值。怎么看文学作品?只要简洁地看作品中是否有爱与美,就知道众星捧月所标榜人性和情趣的真假;看作品是否有爱与美,就一目了然文学的真伪:有了对生活的思考和激情,才会有爱与美的生活,那是不容易的。大肆阐释宣扬作品和生命的诗意、自由、人性是容易的,这些话语可以像透明丝质一样任意套用:可以穿在摇曳丽人的清晰秀腿上,也可以蒙在打劫强盗的模糊头上。

爱与美的犀利之处是没有办法进行任何伪装。爱与美的表面形象和深处底蕴、多样形式和清晰主题必须保持一致,否则就透出内底的冷漠虚假,这和真正灵动丰润的文学作品感受是一样的。由此可以判断文学作品和个体生命的品质:诗意生活跟爱与美一样,是每个人都可以在身边触摸的行为和心灵,也是每个人都可以仰望的星空和和神性。

这个时代无论科学技术怎么发达,并不能颠倒人类的美学化生存方向。如果美学化生存被一种生活、一个时代、一个社会所轻视,那生命和生活的价值也不存在,并且标志出文学中诗意的败坏:并不是这样的生活中诗意不存,而是我们的爱与美不在,无法深入生命和生活去创造诗意。

生存倾向必然与写作、阅读的倾向相连一致,无法分离也无法否认。爱与美培养了生命和文学的品质与教养,生命品质和生活形式怎么样,文学就会怎么样。当人们不知道文学是什么,不去看文学,不在意文学时,实际上是不知道、不在意、不关心爱与美的存在,那也就意味着不关心生命和生活的意趣。因此,既需要以文学的美学化感受培养爱与美的生命品质,也需要以爱与美的生活形式培养美学化生活情趣。

一次生命历程就是一部文学作品,就是一场爱与美的叙事,就看如何表达与结构。生命的叙事像文学作品一样,不是技巧和经验的问题,而是人性品质的纯净度怎么样的问题。生命的最高追求和最好品质,都融合为爱与美的表现。爱与美是生命核心,也是鉴别生命品质和人性品质优劣善恶的标准。没有爱与美之心,难成优雅、精美、纯粹的表达和叙事。

从生命叙事出发,历史不等于厚重壮阔,而等于爱与美的历程。没有爱与美的生命表现不会是真正的历史,没有爱与美的历史不会形成真正的史诗。人类世界各大主流文明成果中,只有文学艺术作品中诞生了爱与美,而且有与生活和生命的一致性。古希腊神话的大海中诞生象征着爱与美的阿芙洛狄忒,有深入的生命情味和生活诗性。爱与美在个人生命历程中的兴起,与文学艺术中爱与美的诞生紧密相连,所以,个人生命历程和历史进程都跟文学艺术相关,跟爱与美相关。

人一生都在进行叙事。生命叙事会与文学的表达和阅读所采取的形式相一致,文学的语言表达、象征和隐喻,让诗性感觉进入了作品中的生命行为本身,与形式融为一体而呈现出来。那些在作品中活动的生命,不是外挂于作品的,也不是像气球一样悬浮于生活表面的。那些形成文学中生活世界的爱与美的,必须有生命叙事的美学化直觉。

看一个人的爱与美和诗意感觉怎么样,就是看其生命的叙事形式和诗性品质怎么样。如果一个人的生命形式粗鄙委琐而没有诗意,他进行文学叙事和阅读时,也会有相应倾向。如果一个人的生命不是粗鄙委琐的,他的文学阅读和写作也不会粗鄙委琐。爱与美是一个人以至人类生活的永恒向往,也是生命唯一的诗性奢侈。生命升华的核心在于能否将生命艺术化、美学化、浪漫化、理想化,这直接影响着生命和文学的情趣与倾向。

生命的美学化生存感觉来自爱与美的情感和意趣,有了爱与美的直觉,才能实现自己想要的美学化生存感觉。生命需要诗意情感,真正的生活本来包含诗意情感和诗性思考,诗意情趣和诗意情景是生活的最高境界,由此更可能获得爱与美的赐予。当这样呈现生活时,既表现了生活气息怎么样的细致感觉,也传达了怎么看他所经历的生活的倾向和态度。

有什么样的生活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无论怎样,爱与美都高于财富和权力对人类生存的影响。虽然财富和权力是人类世界和个人生活所需要的,并且像科学、思想和艺术一样是历史的必然推动力,但爱与美也并不排斥绝对财富和权力。一个人怎么对待财富和权力必然和爱与美相关。爱与美的力量可以创造生活,也可以创造财富和权力;反过来,财富和权力可以得到情色,却得不到爱与美的生命价值和生命体验。

另一方面,没有爱的美不是真正的美,没有美的爱不是真正的爱。美的生活能作为最高的生活,就在于美一定与爱不可分离并水乳交融地存在的。而在生命中发挥作用的,是什么样的人就会有什么样的生命主题或生活形式,也会有相应的文学情趣的好恶。因此,一个没有爱与美之心的人,无论得到什么样的财富和权力,无论写出什么样的文学作品,都不会是美的,也不会有爱。

猜你喜欢
文学艺术文学作品诗意
诗意地栖居
当文学作品扎堆影视化
大地上的诗意栖居
为什么文学作品里总会出现“雨”
冬日浪漫
东海人龙舞喜获广东省鲁迅文学艺术奖
脱下工装 你也可以是诗人
舞蹈编导中的文学艺术表现技巧分析
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
文学作品与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