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内外一体化”的高校太极拳教学模式研究
——以沈阳大学为例

2019-12-31 08:32
体育世界(学术版) 2019年12期
关键词:课内外一体化太极拳教学模式

刘 婷

(沈阳大学体育学院,辽宁沈阳110044)

1.前言

高等院校公共体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不仅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1],更肩负着实现高素质人才培育的重任。但从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实施的效果看,大学生体质仍呈现缓慢式下滑趋势,体育课上学生不积极,教学内容和形式枯燥单一[2],且出现课外体育活跃而校内课堂沉闷的鲜明反差。为此,有学者认为高校公共体育正面临着教育功能弱化、体育课地位日渐低下的尴尬境遇,急需寻求新的发展路径[3]。“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出现为高校公共体育提供了一条新的改革之路。它是将课内体育教学、课外体育俱乐部和校园体育文化有机的结合起来,促进课内外良好的对接,既完成教学的规定动作,又兼顾课余训练和社体、俱乐部的活动,既有课堂组织形式,又有课外活动的具体模式,是一种新型的学校体育运动的表达方式。

太极拳作为高校公共体育选项课项目之一,是培激发学生体育兴趣,培养强身健体的主要手段。基于武侠小说和影视剧,太极拳课本应该学生积极参与,活跃度较高的课堂。可事实上,上课沉闷,学生得过且过、出工不出力的现象严重。如何采取更适合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太极拳热情,是高校体育教师要面临解决的重要问题。沈阳大学为解决这一问题,构建了太极拳体育课为主,校园社团、竞技俱乐部和高水平竞赛为辅的“课内外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实践表明,这种模式利于激发学生对体育课的热情,也打破原有封闭式的高校体育教学形式,课堂得以延伸,更是当今高校提倡的主导课程模式之一[4]。

2.研究对象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以沈阳大学为例,研究公共体育太极拳项目“课内外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首先以“高校体育”和“课内外一体化”为主题词在CNKI中高级检索,查阅研究文献188篇,其中直接相关的文献为86篇。研究内容集中在:(1)不同模式“体育课内外一体化”的理论构建,(2)俱乐部制引入“课内外一体化”中实效性,(3)部分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的验证性研究。又以“太极拳”和“课内外一体化”为主题词检索,查阅研究成果5篇,与本研究相关的文献0篇。

纵观文献,前期的研究多是从整体上把握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的改革模式和方向,较少的对具体项目进行探索。本研究立足太极拳运动,从实际出发,以点及面,设计并实施适用高校的太极拳“课内外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2.2.2 专家访谈法

对如何有效的构建和评价当前高校太极拳“课内外一体化”课改模式,以面谈方式对12位沈阳大学公共体育教师,5位专业体育教授,3位体育学院主管领导进行访谈,征求合理化意见,为本研究的科学性夯实基础。

3.太极拳“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

遵循沈阳大学当前公共体育太极拳的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的要求和特点,经专家访谈,构建以“大学生喜爱且终身太极运动”为目标的太极拳“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且根据师资、场地、校园体育发展状况加以实践检验(图1)。

图1 高校太极拳“课内外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3.1 太极拳常规教学

3.1.1 太极拳课堂教学

太极拳是大学一年级体育课程的基础项目。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和教师都过于注重实践操作,而忽视理论文化渗透。但“书理明白,学拳自然容易”[5],太极拳教学必须做到理论与实践“知行合一”,交互共融。

太极拳课堂教学初期,教师先讲授太极拳的渊源,包括发展历史、流派、套路、招式、规则、服饰、功能等基础理论,可以结合视频展示、比赛情境,甚至影视剧请来剖析、分解讲授,再配以技术动作,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之后的教学中,教师要传授技术动作,且将理论贯穿其中。同时,教师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可分两组教学,没有太极拳基础的同学分为一组,教师从零教起,有基础的、曾经学过的同学另分一组,教师对技术动作要求更严格、更准确。待到两组同学都习得后,可进行分组对抗,理论结合实践,进而巩固教学成果。

3.1.2 太极拳教考分离的考评制度

对太极拳进行教考分离的考评制度,即将课程教学和最终考评分开,授课教师不参加考核和评价的管理方式。对太极拳实行教考分离,其意义在于:(1)防止任课教师的主观倾向性和随意性,最大程度的保证评分的公正、公平、公开,客观的反映出学生的习得效果和教师的教学态度和能力;(2)有助于制定考评的标准和细则。沈阳大学太极拳课成绩是由上课表现、阶段性测试和综合展示三部分组成,各部分按照2:3:5权重进行比例分配,即学生考评成绩=上课表现×0.2+阶段性测试×0.3+综合展示×0.5,且制定每一部分的量化细则(表1)。

表1 太极拳评分细则

3.1.3 教考分离增强考评透明性,提升可信度。教考分离比较客观的反映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掌握太极拳专业技能的水平。在实行教考分离之前,部分任课教师念及师生情面,不忍心给上课不认真,经常请假旷课的学生给较低的成绩,使得较高成绩与较低成绩的差距不大,看不出优劣好坏,学生对此反响较大。教考分离巧妙的避免了这一情况,由其他体育教师来评测学生太极拳掌握程度,更具可信度;(4)教考分离间接的提高学生学习太极拳的积极性。教考分离打破过去任课老师主观,甚至盲目的评分制度,由于由第三方考评,学生也知道了以前学和不学都一个样的情形不在出现,必须努力学会,才能通过每一关的考核。自然地学生也克服偷懒耍滑的习惯,间接的增强学生学习太极拳的积极性。总是,教考分离更能体现太极拳教学的公正性,促进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

3.2 太极拳课外活动

3.2.1 建立太极拳校园社团

出于对太极拳的喜爱,以提升个体太极拳专业技能为目标,依托在校大学生,自发组建太极拳校园社团,通过形式多样的组织活动和恰当的研习方法,展现出学生不同的气质和个性。太极拳社团不需要学生具有较高的竞技水准,学生表现出的技能也各有差异,指导教师只需客观、恰当的评说个体优缺点,同时激励他们取长补短,相互指导,理解包容,且和校园体育文化相结合,实现个人价值。学生反映,太极拳校园社团的活动,为他们巩固教学成果,进一步理解太极文化都有深刻的理解。

3.2.2 设立太极拳竞技俱乐部

设立太极拳竞技俱乐部,目的是挑选出竞技水平的学生组成运动队伍参加各类级别的比赛,在为学校争取荣誉的同时更好的在学生群体中普及太极拳。俱乐部执行多层次管理模式,依次分为高、中、低三个等级,由体育教师每日带队训练。俱乐部的训练更科学、系统,知识体系更加完善,不仅注重动作的规范性、专业性,还需加强太极拳的文化色彩和核心思想,学生不仅掌握器物层面,更注重领悟思想层次,要对太极拳有全面系统的认识。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竞技能力明显提升的学生,可报名参加校外的比赛,通过实战,让学生进一步增强了集体的凝聚力和荣誉感。

3.2.3 参加太极拳高水平赛事

积极创造机会,鼓励学生参加太极拳各级各类的高水平赛事。学生参加比赛,首先对运动技能提高性的习得,强化进取精神,培养团队意识,锻炼心理素质等都起到正面的积极作用。同时,太极拳比赛不同于其它项目竞赛,它是在轻柔缓慢的节奏中进行,参加者要摒弃杂念,掌控情绪,沉息放松,全身心的投入,既陶冶了情操也感受到宁静安逸。其次,参与赛事对于提升高校体育发展的软实力,展现学校教育和校园文化都有极大的助推作用。事实证明,太极拳高水平比赛对学生在精神文明、道德文明、礼仪素养、学校归属感等社会效应方面促进明显,在充实高校的体育精神文化,转变师生的体育价值观上[6],效果尤为显著。其三,高水平太极拳赛事对加强高校文化制度建设,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形象、育新人的创造性转化和发展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太极拳比赛,高校体育教育既传承古老文化,又发展先进文化,努力推动光耀时代的中华优秀文化。

4.太极拳“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评价

近年来,“以评促建,以评促改,评建结合”是沈阳大学公共体育教育发展的宗旨,而对太极拳的“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评价一直渗透在教学过程中,已成为太极拳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经过访谈后,了解太极拳“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评价的内容。

表2 太极拳“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评价的内容(N=20,多选)

从表2中可以看出,对太极拳“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评价主要是从认知水平、技能掌握、理论知识习得、学习态度、学习效果满意度和学习进步程度方面相应评价。其中,最为教师和学者看重的是认知水平、技能掌握和学习态度,这是动因,而理论知识习得、学习效果满意度和学习进步程度则是结果。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后,普遍认为,学生对太极拳的认知水平均有所提升,动作技能比过去更显专业化,理论知识的掌握逐步深刻,大部分学生通过参加社团活动、俱乐部专业指导和校外竞赛后,学习态度认真,进步效果明显,且逐渐领悟到太极拳文化的精神,并产生长进行太极锻炼的思想和信念。由此,在沈阳大学公共体育太极拳项目中,实施“课内外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产生良好的效应和结果。

5.结语

基于“课内外一体化”的高校太极拳教学模式的发展,为在校大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和学习路径。沈阳大学自开展公共体 育课内外一体化后,学生的体育积极性得到激发,体育文化的理解力也得到提升,整体的教学水平和成果都有显著的改善。故此,对高校公共体育的教学而言,构建并实证符合本校的“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是十分可行且必要的。

猜你喜欢
课内外一体化太极拳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太极拳的『绝世秘籍』
太极拳的“教”与“学”应“以点带面”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高职业院校公共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探究
开展高职武术“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的可行性研究
高校网球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初探
俱乐部式教学对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的影响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