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三式”教研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2019-12-31 09:15钱海燕
早期教育(教育教学) 2019年12期
关键词:教研班级幼儿园

钱海燕

《江苏省教育厅关于加强学前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见》中指出:教研工作的目标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师专业能力,要针对教师专业发展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对教师专业能力形成过程进行系统规划,力求每一次教研就是一次进阶。当下,随着课程游戏化项目的不断深入,教师们面临很多新情况和问题。如何梳理这些问题,让问题通过园本教研的方式得到有效解决,让教研真正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笔者结合多年来园本教研活动的组织经验,开展了“三式”教研。“三式”教研是在立足真问题,开展真研究的基础上,以园本教研的形态来呈现,以不同的教研组织形式为载体,以激发教师参与教研的兴趣,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指导教师的专业实践为目标的教研体系。具体来说,包括以下三种形式:

一、借助“引领式”教研,唤醒教师的期待

引领式教研的目的在于挖掘教师日常工作中的闪光点,进而辐射全园。在园本教研中,这是一种常态的教研模式,一次优秀的引领式教研能让分享者充满自信,让参与者产生共鸣,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一个能力强的教研活动组织者会让教师对这样的教研产生期待,直至取得良好的教研效果。怎样才能有效开展“引领式”教研呢?下面以一则教师的观察记录为例,做具体阐述。

1.发现亮点是前提。引领式教研需要管理者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及时抓住亮点。在一次常规资料的检查中,我发现青年教师徐老师撰写了一篇关于“班级公约”的观察记录:我发现日常活动中经常会出现幼儿“游戏材料摆放乱七八糟”“上下楼梯打打闹闹”“吃饭挑食”等现象。于是,我组织展开了一次谈话活动,让幼儿先说说身边不文明的现象,再一起商讨解决问题的办法,最后用图文的方式记录下来,共同制成班级公约。

我惊喜地发现,徐老师的视角从关注教学转向了关注幼儿的生活,并及时捕捉生活中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契机,洞察到可能会给幼儿带来的有益经验,并开展了系列活动。这种观察视角的转变正是当下教师所迫切需要的,无疑这样用身边的故事影响身边的人,其影响力胜于任何形式的培训。

2.骨干引领很关键。案例到这里结束了,还有其他具有教育价值的问题可以挖掘吗?带着这样的疑问,我和徐老师进行一次谈话。徐老师说,公约上墙后,班上孩子很注意自己的行为习惯,其中特别关注公约中“上下楼梯”这一问题,每天在楼梯上都能听到他们谈论:“不要打闹,不要拥挤,要扶着扶手,让前面的人走了后面的人才能走。”徐老师已经意识到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于是,我一方面鼓励徐老师继续追随孩子的兴趣,共同讨论上下楼梯的问题,持续跟踪观察,看看孩子最终能走到哪里去。另一方面,我每天利用半小时与徐老师沟通交流,共同探讨下一步思路与活动组织策略。两周时间,我们与孩子一起生成制作了“上下楼梯公约”“公约放在哪”“怎样让全园的孩子都能遵守公约”“爸爸妈妈来接我们的时候没有遵守公约怎么办”等一系列问题海报,促进孩子的自主探究与深入学习,形成了一篇基于幼儿生活的连续性观察记录。

3.分享独特有创意。引领式教研走到这里,教师通过实践已经有了收获,经历过后如果又归于常态的话,教师刚刚被点燃的教研火花将会瞬间熄灭。为了让这一优质资源带来放大效应,我组织了一次全园性的教研活动。首先,邀请徐老师分享第一次撰写的关于班级公约的观察记录。参与教研的教师觉得这个是基于生活中的问题开展的观察记录,每个班级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但一直被忽视了,徐老师的做法值得大家学习与借鉴。在此基础上,又请徐老师分享第二次撰写的连续性观察记录。所有的教师顿时感觉眼前一亮,大家都认为第二份观察记录追随孩子的兴趣需求,按照发现问题、推进问题、解决问题、实践验证的思路开展了五次循环跟进,从一个班级的活动拓展到幼儿园层面,再到社会层面的活动,形成了一个小型的项目研究,生成了一个微课程。观察记录中大量的图片视频,孩子的语言对话,让参与教研的教师切身感受到班级每个孩子的积极参与。同一位教师,同一个案例,经过一段时间的跟踪关注,最后变成了微型项目活动。大家都觉得站在幼儿的视角,通过教师的观察推进生活活动,促进幼儿深度学习的方式,让幼儿真正获得了全面的发展,推动了班级课程的实施。

引领式教研让分享者获得了更多的认可,激发了工作热情;也让参与者深受启发,拓宽了撰写观察记录的思路,明确了教师发现的问题最终都需要转化为教育意图与行为,从而更好地支持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当然,引领式教研并非是某个教师的事情,也不局限于某个方面,幼儿一日生活各个环节中有想法的教师,幼儿园都可以为他们搭建平台,让他们以独有的方式向同伴传递经验,共同成长。

二、依托“浸润式”教研,满足教师的现实需求

浸润式教研是创设特定的教研环境,使得教研主体“泡”在易于理解、乐于接受的教研环境中,逐渐渗透教育理论与实践智慧,促进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的一种有效教研方式。实践中发现,由于教研环境的影响、专业性引领的缺乏或者日常事务的琐碎等诸多因素,造成园本教研浮于表象,缺乏连续性与持久力。如何打通教师与教研之间的壁垒,我设计了浸润式的教研,运用三大策略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推波助澜。

1.搭建平台,全园参与。一日活动组织是教师日常工作的一部分,每天机械重复的工作可能会让教师的激情逐渐减退,不再关注活动组织的质量,更多的是安于现状、循规蹈矩、重复劳动。怎样去构筑一座桥梁去唤醒教师工作的热情呢?俗话说“下水方知水深浅,探索真理靠实践”。因此,我在全园选出一个优秀班级作为教研现场,组织全体教师进行半日活动观摩。在教研现场,要求教师结合半日活动评价标准边看、边写、边思考。这一过程,犹如照镜子一般,在审视别人工作的同时,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與行为,从而引发教师更深层次的思考,并将教研结果应用到教育教学中。

2.思维碰撞,凝结智慧。如果说教研到这里结束了,就不会取得多大的成效。这时,组织者要在教研中起推动和催化作用,及时组织集中教研,针对户外游戏、点名、如厕、晨谈、集体教学、区域游戏等环节逐个研讨。教师的话匣子一下子被打开了,各抒己见,研讨气氛热烈。大家从众多的提案中选出了最适合的组织策略,在思想上达成共识,那些在平时的工作中被忽视的或难以解决的问题一下子都柳暗花明了。

3.亲身实践,有效链接。诗人陆游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给教师更多实践、操作的机会,才能带给教师理智的挑战、认知的冲突和内心的震撼。因此,在浸润式教研中,让每个人都实践、體验是重要的一个环节。如半日观摩活动后,幼儿园让每个教师制定一份详细的半日活动方案,做好充分的公开展示准备,业务园长蹲点观摩指导。当活动的组织获得领导的认可时,教师的积极性会被激起,从而产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在今后的半日活动组织过程中,教师势必会在实践中寻找异同之处,这一内化、迁移的过程一定别有趣味。

三、凭借“抱团式”教研,激发教师的快乐体验

抱团式教研是围绕幼儿园每学期的中心工作,凝聚集体的智慧来共同解决问题的一种方式。抱团式教研是一个周而复始呈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一次教研活动后,教师由于观点的碰撞、切身的体验,必定会获得一个崭新的认识与生长点,幼儿园应该把握时机,顺势将教研活动推向更为广阔的空间,不断循环往复,直至取得最佳效果。因此,在开展引领式、浸润式教研活动中,我们会拓宽视野,每学期通过1~2次较长时间的抱团式教研,凝聚众人的智慧。具体的做法有:

1.立足当下,纵深突破。在把握幼儿园近期开展的教研主题的基础上,幼儿园可以根据已开展的教研内容进行延伸、迁移、拓展,让教师成长的脚步与教研的脚步同行。“半日活动组织的有效性”是幼儿园开展的一次浸润式教研,在和教师共研的基础上,我做了这样一件事情:每位教师结合半日活动中喝水、点心、盥洗等生活环节,寻找自己班级存在的问题。教师带领孩子一起商讨解决问题的办法,共同验证结果,进行为期一周的连续跟踪观察,进行交流分享。这样一个后续跟进的过程,让每个教师的视角聚焦到孩子一日生活中的某个细微之处,形成经验,全园共享,有效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素养。

2.合理迁移,产生共鸣。教研来源于问题,问题来源于教师,教师是抱团教研的主体。在进行抱团教研过程中,组织者需要积极引导教师由一个问题引向对另一个问题的观察与思考。如幼儿园开展了“户外体能大循环项目”教研后,引发教师思考:阴雨雾霾天,孩子不能到户外游戏该怎么办?如何利用现有的室内环境开展运动?室内运动场与户外体能循环有哪些异同之处?如何开展室内运动?等等。总之,由一个教研主题自然链接到另一个主题,提升了教研的有效性,激发了教师的快乐体验。

3.系列教研,探寻奥秘。这里的系列教研可以是同一领域的教研活动,如研讨美工区的材料投放,再研讨美工区的游戏设置、观察记录、环境创设;可以是同一类型的教研活动,如幼儿园美工区环境创设有效性的教研结束后,接下来逐一开展益智区、建构区、阅读区的专项教研等;还可以是不同年龄段的教研活动,如研讨了大中小绘本活动,再研讨各年龄段数学活动。在同领域的教研中,在同类型的教研中或在不同年龄段的教研中走一个来回,教师专业成长的步伐将更快。

教研应该是愉悦的、高品质的活动,它不应该是一种形式或是任务性的活动。在幼儿园教研中,倘若我们每个人都拥有“同行者”的陪伴,用心感悟、体验、反思、实践,那么,教研的脚步将会走得更加坚实。

猜你喜欢
教研班级幼儿园
班级“无课日”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问题指向:学校教研品质提升的实践转向——以福建省尤溪县教研实践为例
爱“上”幼儿园
班级FACE系列大放送
关注教研活动提升教研能力
一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测试
想念幼儿园
以牙还牙
幼儿园私家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