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文化资源 丰富学习经验

2019-12-31 09:15许晶晶
早期教育(教育教学) 2019年12期
关键词:城砖城门城墙

许晶晶

《教育部关于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中提出:“鼓励各地各学校充分发掘和利用本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开设专题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总则中明确提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虞永平教授也曾指出:“幼兒园课程具有传递社会和民族文化的功能。”随着课程游戏化项目的深入实践,幼教工作者的教育资源观不断更新,教育正不断跨越幼儿园的围墙,让大自然、大社会成为活教材。教师有效利用本土文化资源,与幼儿的认知、技能、情感进行整合,师生带着好奇与期待,开启“寻味老南京”的活动之旅。

一、寻找资源挖掘经验

我园地处南京市中心,邻近夫子庙文化区,周围有江宁织造府、六朝博物馆、梅园新村、郑和公园等可利用的资源。可孩子们对老南京有一定的了解吗?出发前,教师对孩子们抛出了这样的问题:“你游览过明城墙吗?你知道南京云锦吗?你知道老南京的历史吗?”孩子们争先恐后地说:“我去过玄武门。”“我去过梅花山。”“我知道城墙是古代人用来保护家园的……”真棒!关于老南京,孩子们已具备初浅的经验。他们从家里带来了关于南京名胜古迹的图册和照片,从收集的图片上一边找,一边画,一边说,从中华门到中山门,从夫子庙到老门东,从六朝博物馆到江宁织造府……关于老南京的记忆,在画面中、在讲解中、在亲子游活动中复苏,成为孩子们日常谈论的话题。

二、激发兴趣活用资源

活动区里,孩子们开始搭城楼、架城门,铺砌宽宽的台阶,发现了古代建筑四面围合、左右对称的布局,他们对探秘老南京的期待越来越迫切了。教师遵循孩子已有的认知经验,灵活采用组织方式,孩子们拿上“调查表”,带着心中的疑问和期待,与教师、家长一同探寻老南京的秘密。

小班幼儿寻觅“南京美食”

1.寻找南京小吃。在教师的带领下,小班孩子们走在老门东的长街上,感受老城南繁华热闹的味道。老门东是一条老字号聚集的街巷,街两边古色古香的百年老字号建筑深深地吸引住孩子们的目光,在此起彼伏招揽顾客的南京话中穿行,孩子们忍不住也学起这带有地方特色的吆喝声。逛一逛,尝一尝,“韩复兴”“状元楼”“永和园”……让孩子们赞不绝口。

2.品尝美味小吃。南京历史文化博大精深,小吃文化更是美名远扬。别看小班孩子小,点评起南京小吃来也像模像样。有的孩子说:“我觉得臭豆腐看着黑黑的,闻着臭臭的,吃到嘴里却很香。”有的孩子说:“五色小糕颜色漂亮,拿在手上黏黏的,味道好甜。”有的孩子说:“鸭油烧饼有好多种馅,我最喜欢芝麻味道,香香甜甜。”还有的孩子说:“我觉得糖藕看上去像木头的颜色,里面像一个个小山洞,软软甜甜的。”孩子们争相描述家乡的小吃,言语中充满了喜爱之情。

3.自制“南京小吃”。孩子们走进南京大排档的“大牌学堂”,近距离观察南京小吃。在认识食材的过程中,教师鼓励孩子们用眼睛去看,用鼻子去闻,用嘴巴尝,辨别出黄酒和桂花酱。从孩子们的反应和表情可以看出他们的感官是灵敏的,对两种不同食材能较快地辨别。看完“桂花拉糕”的制作过程,孩子们跃跃欲试,在面点师的语言提示下,顺利地完成了“桂花拉糕”的制作。体验式学习过程让小班孩子获得满足。

中班幼儿探秘“古代服饰”

1.探秘“古代服饰”。走进江宁织造府,中班孩子们充分运用自己已有的经验展开想象:为什么古代人的衣服都这么大?旗袍却很瘦?衣服袖子里可以装东西吗?有些衣服上没有扣子是怎么穿的?

在参观过程中,孩子们通过观察、比较、分类等方法,了解到衣服的不同特征:衣领有圆领和立领;衣襟有对襟、斜襟、无襟;合衣方式有系扣、系带;衣形有长、有短、有胖、有瘦,有的直筒,有的宽摆;衣袖有宽有窄,有平口袖也有马蹄袖。

通过对衣服造型的观察,孩子们发展出了分类比较的能力,最后用绘画的方式来描绘对于衣服不同部分不同样式的喜爱,即自由组合设计衣服。经历这个过程,他们的观察、感知变得更加细腻,表征水平有了新的提升,设计出的衣服更加丰富多彩。

2.好玩的染布。参观完江宁织造府,孩子们对染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动手尝试染布。有的孩子说:“我喜欢这个螺旋形的,扎起来就像一个田字格,我认得田字格里的字。”有的孩子说:“这个螺旋形的布像四瓣小花,我要给每一瓣都涂上不同的颜色。”还有的孩子说:“我在小班时就学过折扇子,老师你看,是这样正着折一下,再反过来折一下,折成厚厚的长条。”扎染过程中,孩子们小心翼翼地拿出浸染过的染布,细致又耐心,仿佛在完成一件非常重要的艺术品。扎染活动结束后,孩子们都围在露台那里欣赏着自己的作品,争着给同伴介绍:“你看那个是我染的!”“我染的那个花纹像龙卷风一样!”“我染的像斑马条纹一样”……孩子们内心里关于美的种子,正悄悄地发芽。

3.古代服饰“做”与“秀”。为了让孩子们有充分的机会把对古代服饰的各种理解和经验运用起来,教师鼓励家长和孩子一起动手制作具有特色的古代服饰。孩子们独立设计服装稿,运用上古代服饰特有的图案标志,有的孩子剪“祥云”,贴在披肩上;有的孩子在衣服前襟上画了一条龙;有的孩子在宽宽的腰带中间设计了二方连续图案;还有的孩子在胸前设计了官补子。设计图稿完成后,孩子们在家翻箱倒柜找材料,指导家长剪、画、贴、缝,十八般手艺都用上了。家长们纷纷表示没想到自己的孩子如此有想法,并乐于去实践,简直就是个“小大人”。

夜幕降临,南京云锦博物馆一场视觉与文化的盛宴隆重开场,联勤幼儿园的孩子们身穿自己设计制作的古代传统服饰在充满古风的音乐声中,迈着稳稳的步伐,摆出优雅的造型。素净的汉服、优雅的旗袍、华贵的唐装、大气的长衫,无论是走秀时的姿态,还是摆造型时的一颦一笑,都展现了古代服饰的美和传统文化的韵味。

大班幼儿走近“南京城门”

南京城门素有“里十三,外十八”之称,拥有世界上最长的古城墙。这些城门中首屈一指的当属中华门瓮城。踏进中华门,孩子们被高高的门楼和长长的马道所吸引,宽厚的主城门上悬挂着一串串红灯笼,显得古色古香。在讲解员叔叔的带领下,孩子们一处一处细细观赏,听中华门的传说故事,实地了解关于千斤闸、藏兵洞的介绍,还欣赏了各类兵器展。

1.城门与城墙。探秘过程中,孩子们对高高的城墙发生了兴趣,各种疑问隨之而来:“这个城砖上怎么有字呢?字是哪来的?”“是古代人刻上去的吗?”“城砖是怎么粘在一起的呀?”“为什么会这么坚固?”“是一种很厉害的胶水吗?”看着孩子们热情高涨的模样,教师鼓励孩子们把自己的问题和发现都记录下来。

经过讲解员叔叔的细心讲解,孩子们了解到古代人建城门是用于防御敌人的,那现代人会在城门上做些什么呢?带着疑问,教师鼓励孩子们去寻访。“老师,我看到有老爷爷在城门里面下棋。”“我看见有大哥哥在城墙顶上放风筝”“这里有画展”“还有兵器展”……通过古今对比,孩子们领略到了现代人的休闲娱乐文化,感受到了和谐社会的美好。

2.玩转城门。“城门城门几丈高,三十六丈高,骑花马,带把刀,走进城门瞧一瞧,问你吃(要)橘子吃(要)香蕉。”这是老南京关于“城门”的民间游戏。爸爸妈妈们一起参与游戏,时光好像穿越,回到无忧无虑的童年时代。

“城门”到底有多高?有多长?孩子们要自己去测量。尽管秋风瑟瑟,依然阻挡不住孩子们测量的热情,他们带来了报纸、卷尺、测距仪、跳绳、笔等工具,认真参与测量。大家分工合作,有的做辅助工作,有的拍照记录,气氛十分融洽欢乐。

3.城墙的秘密。“老师,我发现了一个关于城墙的秘密。”孩子们在探觅城门之时,拍下城墙的照片,带来了自己的发现和问题。“城墙上的城砖都是交错排列的,为什么要将城砖这样排列呢?”教师肯定孩子们的发现,鼓励孩子们用积木来做个小实验,亲手试一试,到底哪一种排列结构更牢固。通过尝试和比较,孩子们发现交错排列的结构更加牢固,不容易倒。孩子们不禁感叹:“老师,古代人真聪明啊!”

“老师,我也发现了一个秘密,城墙上的城砖是不一样的。”原来中华门瓮城的建造材料是有讲究的,分为城砖和条石,组成上下两个不同部分。不得不称赞孩子们的视角很是特别,观察细致入微。孩子们互相讨论着:“条石很大很粗,有一定的重量才会很稳。”“然后那个烧的砖头小小的,要放在上面当房顶。”

别小瞧孩子们发现的关于城墙的小秘密,这些建筑构造方面的感性认识,就是埋在孩子们心底的一颗小小种子,或许在未来的某一刻就能生发出工程师的绿芽。

三、融入课程传承文化

活动进行到此,南京文化的魅力,逐渐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将南京地域文化融入课程建设是一个持续和动态的课程改革过程,更是一个开放而复杂的系统工程。这些宝贵的资源对幼儿的审美情趣、家乡情感、体验学习等方面都是一笔巨大的财富。蕴含在传统文化中的财富,滋养着新一代的南京娃。教师们将继续挖掘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食育、美育、生活教育、自然教育等内涵,将本地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以“活教育”理论为指导,将家乡宝贵的资源运用到幼儿园课程中来。

探寻老南京,寻找本地文化根源仍在继续。带着民族文化印记长大的孩子,会更加充满自信地走向世界,这是我们一直坚持和传承的信仰。

猜你喜欢
城砖城门城墙
黑夜过桥
小微博物馆的探索与实践
城墙边做游戏
长夜
砖头也能变粮食
“晨钟暮鼓”怎么敲
城墙外边
我轻轻地抚摸古老的城砖
“失踪”的南纪门重现
残破的城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