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医学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2020-01-01 13:08黄忠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0年35期
关键词:医学教育公共卫生医学

黄忠

(兰州现代职业学院卫生健康学院,甘肃兰州730300)

近日,教育部公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大医学学科建设力度,推进“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2.0”。这为我国医学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当前,我国就业形势发生较大改变,职业院校必须要推进教育系统与医学系统的合作,加强医学与多学科的深度融合,立足我国当前医学人才培养要求,基于医教协同发展理念,创新人才培养路径,完善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为医学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加油助力。

1 当前就业形势下我国医学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所面临的挑战

1.1 教育资源融合不到位

医学职业教育的优势在于多学科教育资源共存,但目前很多医学职业院校存在“分而治之”的现象,医学教育相对比较独立,没有切实利用好职业院校综合性的资源优势。面对日渐严峻的就业形势,要想培育出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复合型医学人才,就必须要推动医学与多学科交叉发展,在医、工、理、文融合上去实践探索[1]。多学科是职业院校的优势之一,但很多院校并没有形成完善健全的融合机制,更多体现出“综而不合、合而未融”的格局,尚未打破各学科之间的壁垒,缺乏跨学科交流的平台与合作机制,教育资源融合明显不到位。

1.2 管理运行机制不够顺畅

要想提高医学人才培养质量,就需要依靠科学高效的管理机制。一些医学职业院校多是由卫生中专发展而来,受传统办学模式和理念的束缚,导致医学高职院校定位存在偏差,缺乏科学完善的医学教育顶层设计,医学教育投入力度不断缩减,医学实验室、科研平台等设施设备建设相对滞后。甚至于一些院校在医学专业教学计划的制订和规划上,与其他学科同质性严重,完全影响了医学学科的独立性,院校管理运行机制受到阻碍。

1.3 人才培养体系有待完善

医学教育具有一定特色和规律,注重学生专业技术和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比如,此次新冠疫情,在党和国家的正确领导与指挥下,正是由于医务工作者精湛的技术和专业的技能,为及时遏制疫情提供了重要保障[2]。但一些医学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上缺乏新意,并没有建立规范化、前瞻性的人才培养体系,以职业技能登记证书(1+X)制度为导向的医学教育改革力度不够,没有将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出来,缺乏有效的教育质量监督机制,导致医学人才培养质量始终得不到有效提升。

2 医学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2.1 统筹优化教育教学资源

资源优化配置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前提,因此职业院校必须要加大对教育教学资源的整合优化,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充分发挥出职业院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上的优势作用。以学科深度交叉融合推动医学教育改革,培养出能够适应时代发展、能够灵活运用交叉学科知识解决医学领域问题的创新型医学人才,从而打破长期以来形成的学科分立而治的格局,切实推倒职业院校画地为牢的学科发展壁垒,积极探索多学科深度交叉融合的运行机制,推动教育共同体的形成,有效整合传统医学专业与前沿学科的合作,在对各学科特色进行提炼的基础上,推动医学教育课程改革,优化现有人才培养体系[3]。

2.2 深化课程改革,培养诊疗思维

面对当前实践型、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加强医学专业学生智力和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对于教育者而言,如何让学生能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转化为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精湛的技术,是当前教育工作的重点。对此,职业院校应加大教学改革,以生为本,通过参与式教学来强化学生临床思维[4]。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对医学课程内容进行整合梳理,加强医学基础知识与临床实践的结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采用案例法、项目教学法等,提高学生的临床认知,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医学专业课程。二是将课堂教学向线上教学延伸,鼓励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推广慕课、微课等教学模式,通过邀请名师录制微视频,上传至教学平台,供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在增强师生线上互动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3 围绕职业技能登记证书(1+X)制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了“1+X”制度,即学历证书+若干个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旨在通过补充、强化等手段,帮助学生获得某一工作岗位所需具备的职业技能,彰显出职业教育的优势与特色,确保人才与岗位要求相匹配,从而提高医学职业院校人才的就业率[5]。通过1+X证书制度,可以保障所培育的医学人才符合当前就业形势和行业转型创新,进而促使学生能够顺利就业。以护理专业为例,幼儿照护、老年照护、母婴护理、失智老年人照护、医养照护、产后恢复、老年康体指导等职业成为近几年热门,属于新型职业范畴,在很大沿海城市、发达城市都处于供不应求的现状,尤其是在医养结合战略实施下,这些岗位人才缺口逐渐扩大,如果学生在校期间能够获得相应证书,不仅可以拓展就业本领,还可以缓解当前结构性就业矛盾对此。医学职业院校可以针对护理专业组织开展“职业介绍会”,通过专题讲座,让学生了解护理行业的发展前景,帮助学生正确看待照护、护理、康复指导等就业岗位,及时传递行业人才需求情况,从而让学生了解市场需求,结合护理专业优势,帮助学生能够转变传统医院护理岗位这一认知,从而探索出一条全新的就业之路,拓宽就业面,让护理专业学生与各相关行业岗位实现无缝对接[6]。可见,从某种程度来看,1+X证书制度是培育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手段,能够帮助学生提供更宽阔的就业选择,引领学生达成职业目标。

2.4 完善实践考核体系,强化人才临床技能

对于医学职业教育而言,实践是最突出的特点,是强化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同时也是提高医疗人才专业水平的核心环节。因此,加强实践锻炼是极为有必要的,且必须要建立完善的实践考核体系。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一是搭建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的临床技能体系,对学生临床实践能力进行阶段化考核。首先,以医学基础知识、理论知识、基本技能为基础,扎实基础内容训练;其次,以疾病、器官为主线,融合病理学、生理学、护理学、解剖学、内科学以及外科学等多学科临床知识,强化基础与临床知识的融合。二是搭建临床技能培训基地,与当地医院进行合作,共同设立实训场所,包括病区、内科、外科、ICU以及妇产科等科室[7]。通过结构化考核方式对学生技能进行考核,即通过对临床场景进行模拟,客观评价学生的临床能力和应急能力。此外,还可利用寒暑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或邀请当地疾控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同开展教学,通过参观实习和现场教学,一方面夯实学生的专业知识,另一方面也能丰富学生的临床经验。

2.5 向紧缺人才倾斜,加强公共卫生人才培养力度

一直以来,我国公共卫生复合型人才就较为紧缺,尤其是在此次疫情的冲击下,人才培养不足以及大众公共卫生知识缺失等问题被暴露出来,因此当务之急是加强对跨学科、复合型公共卫生人才的培养。对此,医学职业院校应立足于国家战略规划和社会发展实际情况,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加快医学教育改革,切实发挥出自身在公共卫生人才培养中所发挥出的功效[8]。对此,医学职业院校可在充分考虑自身办学目标的基础上,增设全科医学、预防医学等医学专业,利用好自身多学科的资源优势,将人文、心理、社区、法律以及应急管理等内容与医学专业结合起来,不断优化医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创新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模式,重视医学生核心素养与职业素养的培养。同时,将公共卫生纳入医学专业必修课体系中,同时作为其他专业选修课的首选,推动健康知识的全面普及,使得医学职业院校所培育的人才均具有公共卫生防控意识,提高人才在突发事件中的应对能力和水平。此外,职业院校还可以探索启动预防医学和公共卫生专业认证,构建本校特有的公共卫生与医学其他学科于一体的双学位体系,加大对应用型和科研型人才的培养力度;与当地疾控中心进行合作,共同培育公共卫生人才,建立集本科、研究生于一体的人才培养机制,着力开展以疾控为导向的公共卫生科研项目,推动院校人才培养向紧缺型人才倾斜[9]。

2.6 推进至精医术和至善医德结合,加强医德医风建设

医德教育是每一个医学生的必修课,即便一个人的医术在高明,倘若没有医德,其也是失败的。因此,必须要将医德医风建设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一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思政课强化学生的理想信念,引领学生深入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解决当前人才存在的思想问题。二是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应在人才培养中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素养教育的结合,积极挖掘各类医学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推进各门课程与思政教育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大医精诚”的精神,教育学生将疾病预防、救死扶伤作为从医的重要原则。三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对医学教育的文化特色进行提炼,推动医学教育与传统优秀文化的融合。可通过网络平台加大对传统文化的普及度,在全校范围内营造良好氛围,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3 结语

综上所述,医学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迫在眉睫,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应结合此次疫情防控经验,结合当前就业形势,加快医学人才改革步伐,构建标准化的医学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切实提高职业院校人才质量,从而为我国卫生医疗领域的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储备。

猜你喜欢
医学教育公共卫生医学
《中国毕业后医学教育》杂志稿约
《中国毕业后医学教育》杂志第二届编委会
《中国毕业后医学教育》杂志常用名词要求
本刊可直接使用的医学缩略语(二)
广西医科大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一流学科建设成效
哈医大公共卫生学院供暖系统整改方案
医学的进步
提升医学教育能级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
医学、生命科学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