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背景下高校舆情传播特点及引导研究

2020-01-01 13:08崔翔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0年35期
关键词:舆情大学生学生

崔翔

(广州体育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广州501650)

现如今,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自媒体技术也进一步发展,这就使得网络舆情越来越复杂,大众与媒体舆情对涉及学生、学校的话题关注度也越来越高,尤其是涉及高校的不良舆情事件,已转变成公共舆论事件,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高校意识形态的安全。对于高校而言,其作为大学生的聚集地,相较于一般网络舆情,其网络舆情的燃点更低且触点更多;而大学生的思想非常活跃,能够很快地接受新鲜事物,其在使用网络的过程中极易受到舆情事件的影响,若其未正确对待不良舆情事件,将会影响到其健康成长[1]。基于此,开展自媒体背景下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策略探究具有非常关键的意义。

1 自媒体背景下高校舆情传播的特点

自媒体主要指人们借助微信、抖音、微博等网络平台,来分享自己的日常生活及发现的新闻事件等。在自媒体背景下的高校舆情传播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1 自由性和随意性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媒体发声,这就使得高校舆情传播具备较大的随意性,即一是信息互动随意,信息传播途径自由,自媒体平台让大学生能够更加简便、迅速地进行信息交互,其能够随时随地随意的发表自己的想法、主张及观点;同时,大学生能够自由的选择信息交互的方式(视频、音频、图片、文字等)和途径(短视频、微信、微博等);二是群体事件在大学生中比较灵活随意,在大学阶段,正是大学生形成“三观”的重要时期,其内心渴望获得众人的关注,也渴望能够参与到社会交往之中,故而其会在自媒体平台上及时发表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并越来越依赖网络交流,花费更多的时间去进行网络互动,这就促使网络舆情的发生时机存在随意性,当这种随意性增强时,则会不断加大舆情管理难度[2]。

1.2 隐蔽性和个性化

高校舆情传播的隐蔽性和个性化主要体现为:在自媒体中的每个人,不论是身处何地、从事何种职业,其都不会受到身份、性别及年龄等方面的限制,其能够拥有多重的身份和多向的人格,其能够在匿名的情况下任意发泄自己的情绪,用语言攻击他人,表达自己的观点,可以说自媒体环境中的每个人都拥有了一个新的身份,在这里其不再受到现实生活中的社会习俗、道德及价值等的约束,故而自媒体背景下的高校舆情传播具有比较强的隐蔽性。而正是这一隐蔽性的特点,让人们的潜在内心得以释放,展现出其独特的个性化特点。

1.3 互动性和快捷性

在传统特性层面上,网络舆情的出现和发酵主要是由大量网民的互动过程而形成的,尤其是当部分网络大V转载转发以后,众多粉丝会迅速接受且根据事件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且会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信息的互动,并产生一定的共鸣,大大激起了粉丝们的参与热情,增强互动性。同时,信息的传播还具有鲜明的高速性和快捷性,网民能够随时随地地传播内容,而大学生群体也热衷于借助网络平台进行互动交流,这就使得信息会迅速扩散到各个角落,给高校舆情管理带来了极大的挑战[3]。

1.4 社会性和多元性

自媒体平台面向着社会中每个领域、每个阶层的人员,涵盖着非常丰富和全面的内容,涉及社会各个方面的公共事务,包含了社会的各个领域,故而网络舆情呈现出复杂的多元性特点。大学生群体没有真正进入到社会,缺少社会阅历,与社会接触的程度不高,其在自媒体平台上仅能够了解到局限的社会,而非真实社会的整体认知;针对自媒体平台中的一些问题,大学生非常容易被他人所影响或是鼓动,难以有效辨识信息的真实性,极易受到网络舆论的影响。

2 自媒体背景下高校舆情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 高校舆情引导机制不够完善

对于高校而言,要想确保自媒体背景下高校舆情的健康发展,必须建立起完善、切实有效的舆论引导机制,但是当前我国高校网络舆情工作仍处于基础节点,引导工作方法和制度均存在一些问题,包括:高校管理者没有足够重视网络舆情,未建立起相应的管理部门,欠缺网络舆情预警意识和手段,缺乏多样的干预方式,高校在舆情引导方面未投入足够的资金,缺少相应的硬件设备设施,专业人员不足等,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工作的有效进行[4]。在面对已发生的网络舆情时,高校更多选择强制删除或是封锁消息的方式,并过于强调正面,这样的引导方式容易引发“次生”网络舆情;同时,当学生的诉求和意见未得到正面回应时,往往会拉大学校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不利于高校舆情引导工作的开展。

2.2 高校学生具有多元化的价值观

有关调查表明:我国网民中学生群体所占比例为25.1%。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具有非常鲜明的思想,且思维活跃,但大学生三观尚未确立,欠缺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和理性研判能力,其在面对多样化自媒体平台中鱼龙混杂的信息时,极易被误导和干扰,最终在网络中迷失自我。

现如今,世界各国的交流日益密切,西方发达国家凭借自身经济优势,将大量的西方文化渗透到我国大学生日常生活中,使之价值观、生活方式及思维方式均出现了较大的改变,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充斥着很多的非主流文化,如偶像文化、消费文化、时尚文化等,而这些文字呈现出良莠不齐、杂乱无序的特点,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意识形态等,造成部分大学生价值取向发生偏差[5]。

3 自媒体背景下高校舆情传播的引导策略

3.1 科学建立高校自媒体的舆情管理机制

一是明确人本服务理念。即坚持为学生服务的中心思想,而不是管制学生的自由话语权,充分认识到自媒体平台在大学生成长和发展中存在的优点,也就是自媒体平台为学生提供了参与社会热点话题、时事政治讨论的机会,让学生能够在虚拟世界中大胆的抒发自身情况和探索自己的内心[6]。同样也需要充分认识自媒体存在的不足和大学生的实际情况,然后深入到大学生们活跃的自媒体平台之中,加强主流观念的宣传,积极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应积极打造连接大学生的互动交流平台,借助这一平台来随时随地回复大学生可能遇到的一系列问题,并能够及时发现和有效处理学生反映的问题,如考试考核、教育教学、政策规章、痛点难处等方面的问题,从而尽力为大学生提供一个相对较好的自媒体网络环境。

二是积极开展舆情管理变革。即对于各种网络舆论场,需多管齐下的开展舆情管理变革。首先,针对舆情的管理范围,高校应打造学校与各院系之间的纵向联动机制,并强化学院与各职能部门的互动交流,形成横向协调机制;一旦校园内出现不实传言或是舆情危机时,必须在第一时间进行恰当处理,在纵向横向上搭建起全方位的舆情管理网络。针对舆情的管理方式,高校应积极创新舆情管理方式,通过建立起学校官方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抖音账号等,并在这些自媒体平台中使用贴近大学生年龄特点的语言,也可使用网络流行词汇、表情符号等,从而拉近学校和学生之间的距离;针对舆情的管理内容,高校应不断完善自身自媒体平台的内容和功能,通过这些平台来向学生们宣传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舆论导向,推送学生感兴趣、与其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此时应注意这些内容的趣味性、相关性和实用性;针对舆情的管理形式,高校可引入一些图片、视频或是漫画等形式,而不是仅仅使用纯文本和专门术语,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浏览热情,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正确的价值观念。

三是加强信息队伍和自媒体阵地建设。即学校应积极打造一支政治素养过硬,充分了解自媒体,掌握一定心理专业知识的信息人员队伍,借助专业化信息、共情语言、同等身份的管理方式,拓展高校育人空间,来更好地培育高校主流舆情方向。同时,高校需要构建学校管理、政策规章、教育教学、生活社会等多方面的舆情管理的自媒体阵地,并不断优化校园新闻发言人制度,强化自媒体平台的领导对话和在线互动,实时回应热点和疑点,在整个校园内覆盖权威信息,从而正确的引导高校网络舆论[7]。

3.2 有效运用自媒体来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

一是充分发挥自媒体平台的教育作用。高校党建和思政工作人员应发挥自身的优势,其不仅是学生的朋友,也是学生的人生导师,通过建立完善的大学生舆情监测系统,充分了解大学生成长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重难点问题,收集、分析、探究大学生舆情。同时,高校党建和思政工作人员应加强与各专业教学的协同合作,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来积极创新教育教学手段和方法,以自媒体为依托,一同构建面对大学生成长的引导与咨询服务体系,更加全面的了解大学生在自媒体背景下的价值观、意识形态、思维模式等,有效连接起与大学生在自媒体平台互动的情感脉搏,明确自媒体背景下舆情规律和学生的兴趣点,从而有针对性地正确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二是积极建设高校的自媒体阵地。高校需对媒体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充分发挥党政合力优势,推动校内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有效融合,即不仅要充分发挥校报、校园电视、校园网等传统媒体的优势,还需以满足大学生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为出发点,开设抖音账号、微博账号,以学生会、共青团及各校园社团为依托,开通微信公众号,然后在这些平台上传播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和德育知识,从而进一步强化文化育人的效果[8]。

三是提高自媒体主体的媒介素养。在自媒体背景下任何人都可以是发言人;对于高校而言,需要注重提高全体教职工和大学生的媒介素养素质,定期组织与自媒体相关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理性研判能力,加强传播责任教育,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自媒体环境。

首先,针对高校的各部门的管理人员,应注重强化其网络舆论和信息咨询的排查过滤能力,能够及时发现不实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删除或是正面回应,或是在第一时间澄清事实真相;其次,针对教师而言,教师应不断提升自身的自媒体素养和新媒体专业节能,能够借助自媒体平台找到学生可能存在的问题和焦虑,然后有针对性地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帮助,正确地引导学生。针对大学生而言,高校可设置网络社会学、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等课程,强化这类课程的针对性和实用性,通过这种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帮助大学生形成良好的网络道德意识,有效规范大学生在自媒体环境中的言行,引导学生理性、理智的使用自媒体[9]。

四是建立完善的自媒体舆情管理监督机制。高校需组建一支具有较强理论意识、高超技术水平和熟悉自媒体语言、操作规范等方面的自媒体监督队伍,其负责在舆情爆发时,能够深入分析、理性发声及疏导舆论,引导学生理性的进行网络发言。同时,高校应制定切实合理的自媒体舆情管理监督机制,即将自媒体行为主体的权利和义务、自媒体的运营与维护等方面的内容加以落实到位,细化主体责任,在自媒体平台上落实实名认证,以便更好地追踪舆情点。

4 结语

综上所述,在自媒体背景下,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工作遇到了极大的挑战。基于此,高校必须明确高校网络舆情传播的特点,充分分析自身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切实有效的引导策略,引导学生理性、理智的使用自媒体,防止其受到网络中不良信息的影响,最终更好地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猜你喜欢
舆情大学生学生
赶不走的学生
数字舆情
数字舆情
消费舆情
学生写话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2013年第三届大学生演讲比赛圆满落幕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
聪明的学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