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貌视域下中日常用语对比研究

2020-01-01 13:08王茜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0年35期
关键词:歉意礼貌日语

王茜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沈阳110136)

礼貌是人们共同遵守的社会道德规范,社会生活中的人际互动和交往离不开礼貌语言的使用,礼貌语言能够维系正常的社会生活[1]。但不同的文化背景具有不同的礼貌观念和表达特色,礼貌表达受到民族文化的影响,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色。

日本与中国一衣带水,交流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受儒家文化的影响,中日在礼貌语言及其文化上有着很多相似之处,这些相似之处能促进彼此更好地了解,易于沟通。但中日毕竟属于不用的国家,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礼貌语言。该文从寒暄语、感谢语和道歉语、称呼语4个方面入手,进行汉日语言的对比研究,阐释两国语言的特色,并找寻形成这种语言特色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挖掘中日文化的价值观。希望为日语学习者在跨文化交际中提供帮助,减少摩擦。

1 中日寒暄语

寒暄语是表示寒暄应酬的语言,是人们生活交际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语言,在人际交往中起润滑剂的作用。汉语寒暄语一般没有固定的表现形式,使用范围广,根据对象的不同,寒暄语也随机应变。比如说看到对方正要出去说“出去啊”“去哪儿啊”,看到对方手里拿了好多菜回来会说“买菜了啊”,看到对方穿着运动装出门会说“您要出去锻炼啊”等。或是与长时间没有见面的老朋友说“你儿子多大了,在哪里工作啊,该结婚了吧,有没有女朋友啊”问这些个人隐私的问题,以此来凸显与对方的亲密关系。

相比之下,日语的寒暄语没有汉语寒暄语那么丰富,多是约定俗成、整齐划一的程式化模式。比如,早上见面说“おはようございます”,中午说“こんにちは”,晚上说“こんばんは”,出门时说“いってきます”,回家时说“いってらっしゃい”,吃饭前说“いただきます”,饭后说“ごちそうさまでした”。这些场合都使用的固定模式的寒暄语,即使在家人之间也经常使用。在与熟人见面时,除了上面这些简单的问候之外,还总要围绕天气说上一番,如“今天真是个好天气啊”“最近总是下雨啊”“最近真热啊”,诸如此类的天气季节的寒暄语,很少会涉及个人隐私的问题。

从上面的论述可以看出汉语寒暄语多是对人本身的关注,注重实用性,着眼于现实,谈论的多是与生活息息相关、内容是较为具体的身边的话题,以此来拉近彼此的心理距离。中国人经常会询问家长里短,问年龄问婚恋问工作,以此来增进彼此的了解,显得说话双方亲密无间[2]。也就是说中国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讲究的是热情友好、坦诚相待,距离越近关系越好。而日本人强烈的集团归属心理,日本社会严格遵守“上下有序,内外有别”,重视集体的力量,排斥集团外部的陌生人。所以在人际交往中人与人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在生活中也常常为自己留有隐私空间,尊重彼此的隐私,所以喜欢使用一些固定的寒暄表达和不痛不痒的有关天气的话,除了有季节感之外,避免干涉别人的隐私也是原因之一。尤其是对方的年龄、工资、婚恋这些隐私问题,如果涉及这些是认为是失礼的。

另外,“先日はどうも”这样的寒暄语也具有日语特色,日本人在接受了别人的恩惠或是款待之后,在下次再见面时一般会说一句“先日はどうもあり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した”“先日はどうもごちそうさまでした”作为问候语。这样的问候语表达了说活人和听话人之间的一种连带关系,双方的关系不是现在开始的,而是以前就存在的。通过这一问候语来确认与对方关系的“连续性”,这是双方建立良好关系的基础[3]。而中国人却不擅长使用这样的问候语,如果你接受了日本的款待在下次见面的时候没有说“先日はどうも”这样的话,他会感到很失望,认为你是没有礼貌的。

2 中日道歉语

道歉是承认自己的过错给对方带来损失而请求对方原谅,以此恢复人际关系的一种行为。道歉语分为直接道歉语和间接道歉语,直接道歉语是指用固定的语言来表示歉意,间接道歉语是指非固定的语言,但功能上起到跟道歉语一样作用。汉语直接道歉语有“对不起、实在对不起、抱歉、非常抱歉、不好意思、惭愧、遗憾”等。但中国人不太喜欢使用直接道歉语,尤其在关系比较亲近的亲属关系中不喜欢把道歉语直截了当地说出来,而是经常采用其他非固定的间接的表达方式表达歉意。

汉语的间接道歉语一般会通过“承担责任,说明、辩解,提出补救措施和保证下次不犯”等来缓和关系。最具中国特色的是“说明、辩解”和“补救、保证”。

说明、辩解:陈述自己犯错误的理由,以请求对方谅解,缓解对方的愤怒。如“有点事耽搁了;早上上班高峰道路实在太堵了;昨天实在太忙了把这件事情给忘了”等。

补偿、保证:补偿对方的损失,对此采取措施,或者保证今后不再犯这样的错误。如“请你吃饭作为补偿吧;下回一点注意;下不为例;保证绝不再犯;这次太忙了,没能好好陪你,下次有时间我一定好好陪你走走”。

和汉语相比,日本人倾向于使用惯用道歉语道歉,其使用比较模式化,使用频率也非常高。最常见的有以下4种:“すみません”“ごめんなさい”“失礼しました”“どうも申し訳ありません”。这4种都有“对不起”的意思,但它们表达的歉意程度和恭敬程度是不同的[4]。其中“すみません”是日语中使用最广泛的道歉语,它可以表示歉意,也可以在麻烦别人的时候引起对方的注意,还可以在表示感谢的时候使用。表示单纯的歉意时,比如,自己做了错事,给对方带来麻烦,需向别人道歉时说“すみません、時間を間違えました”。还可以使用于引起对方注意时,比如说问路时说“すみません、郵便局へ行きたいんですが、どう行けばいいですか”。也可用于客人在商场买东西时跟服务员的对话,比如说,“すみません、そのカバンを見せてください”。还可以表示感谢,比如说在公共汽车上有人给你让座,这时作为感谢的话可以说“すみません”。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和中国人比起来,日语的直接道歉语使用范围更广,使用频率更高,这跟文化价值观有关。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不喜欢使用道歉语来表示对对方的歉意,尤其是在家庭成员之间,不讲究把道歉语直截了当地说出来,那样会有见外的感觉,而是喜欢用其他间接的方式表达歉意。日本人频繁地使用道歉语,歉意的表达形式也多种多样。适当的表达自己的歉意是日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润滑剂,但并不意味着他们时时刻刻心存内疚,很多情况下这种道歉语已经失去了本身道歉的含义[5],只是作为一种寒暄语使用。而中国人在使用道歉语时多是心存内疚,希望得到对方原谅的。而且日本是一个重视礼仪的社会,它注重的礼仪规范的形式层面,道歉也是一种礼貌的表现,体现了一个人的修养。

3 中日感谢语

感谢语是表示敬意和感谢的语言,是受惠者向施惠者行为表达谢意与认可的一种礼貌语。感谢语也分为直接感谢语和间接感谢语。汉语本身能直接表示感谢的词语有“谢谢”“谢了”“多谢”“感谢”“十分感谢”等,其中最常见的感谢语就是“谢谢”。但在中国人的交往中,使用直接感谢语会显得生分,和对方划清界限的感觉,越是亲近的人越是很少使用,这一点和道歉语有相似之处。

在中国,直接感谢语远远没有间接感谢语丰富多彩,汉语的间接感谢语当中,最常见的有“承诺式、关切式和责备式”,其中最具有中国特色的是承诺式和责备式。

承诺式:对方给了自己好处,以承诺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比如说,“您的恩情我永远不会忘记,以后您有什么事情,尽管开口,我一定竭尽全力帮忙”“您这么帮我,以后我有了出息,一定报答您”。指责式:以责备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这是一种典型的中国传统的礼貌形式。比如说,朋友大老远来看望你并给你带来了礼物,这时表示感谢的话,中国人常说“来就来,这么大老远的还带什么东西啊”“咱们都是几十年的老交情了,还用得着这么客气吗”,不了解汉语文化的外国人是很难理解这样的感谢语的。

日语的直接感谢语有“ありがとう”“どうもありがとう”“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す”“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した”,可以简略地说“どうも”。而与中国人不同,日本人即使对家人也使用直接感谢语。日语除了直接感谢语之外还有间接感谢语,其中最具有特色的就是道歉式的了,是略带歉意来表示感谢。前面在道歉语当中提到过“すみません”,有时日本人在表示感谢时也会说“すみません”,比如,当你去别人家做客主人给客人递过一杯茶说“お茶をどうぞ”,这时客人说“あ、すみません”。

中国人不太喜欢使用直接感谢语,在中国除非是陌生人帮了自己,一般不会急于表示感谢。中国有句古话“大恩不言谢”“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当受到恩惠时,感谢到了极致,只有以承诺才能给予回报,在这样一个人情往来上构建一个长期、稳定的人际关系[6]。在这一点上日本人更注重口头表达,一定不能在外在形式上失礼。另外,日本人根深蒂固的“不给别人添麻烦”的价值观使他们更多使用道歉式的感谢语,因为劳烦对方为自己做事而产生了歉疚之感,心理无法释怀。日本人受到别人恩惠的时候,通常不光考虑自身收益的这个方面,还要考虑对方付出的时间、精力、金钱,甚至感情。通过理解和关注对方,避免过于考虑自己而产生不快和误解[7]。

4 中日称呼语

所谓称呼,指的是人们彼此间当面招呼所使用的名称,它是社交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际关系的建立、保持、加强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中日在称呼语方面最大的区别就是在拟亲属称谓方面。拟亲属称谓,是指彼此之间没有血缘关系的人却广泛使用亲属称谓。用亲属称谓称呼非亲属的人这是汉语中与人打招呼的一大特征,其中使用最广泛的是“叔叔、阿姨”,这两个称呼原则上是使用在和父母同世代人身上,除了熟人之外,作为日常社会交际的基本称呼语,同样可用于陌生人之间。比如,不知道路怎么走的时候,在问路时,中国人一般都会说“阿姨,问一下去某某车站怎么走?”。另外对熟悉的上司、年长的职场伙伴,有时也可以使用拟亲属称谓,如在单位对管自己年龄大一点的同事叫“王姐”“李哥”等,这样称呼有一种亲切感,可以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

而这样的拟亲属称谓在日语当中是很少见的,在日本对于没有血缘关系的长辈使用亲属称谓会显得不自然。日语的称谓很单纯,不论男女老少,在知道姓名的前提下,一般都可以在姓后面加“さん”,在汉语中没有一个称谓能与“さん”的强大功能相比。陌生人之间是不使用拟亲属称谓的,因为这样包含亲密感的用语日本人在心理很难接受。在向陌生人在问路时,更倾向使用叹词和寒暄语,如“すみませんが、駅へどう行ったらいいですか”,也就是说在不知对方确切身份或姓名的情况下,在语言交际中不用称谓语的表达方式,而用“すみません、ちょっと、ごめん”等来代替,叫“零称谓”现象。另外在日本的在职场上,下属对上司只能用职衔来称呼,没有像中国这样拟亲属称谓。

从上面分析可以看出中国社会亲属称谓的虚构高度发达,使用情况远比日本广泛。这是中国自古推崇“天下一家亲”的思想,为了表示礼节,人们喜欢用带有亲情味的亲属称谓来称呼没有亲属关系的人,即拟亲属意识强烈。而在日本社会普遍存在明显的“上下有序,内外有别”的意识,对于上和下,内和外有严格的区分。人际交往中重视所属社会和集团关系,在某种程度上使用能保持一定心理距离的称呼用语是日本人的语言行为的一大特征,所以不可能像汉语那样用“内关系”的亲属称谓来称呼非亲属的人[8]。总之,汉语注重拉近人与人的社会距离,日语则注重保持人和人的社会距离。

5 结语

该论文从寒暄语、道歉语和感谢语、称呼语四个方面分析了中日语言表达的特点和其背后的社会文化价值观。受儒家思想的道德观和伦理观的影响,中国和日本在人际交往中秉承的理念是极其相似的,但不可否认的是在相同的理念下,仍然存在很多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要了解对方语言的特点,了解对方的文化,遵守对方的礼貌原则,才能有效避免因文化背景不同而导致的交际失败。

猜你喜欢
歉意礼貌日语
从推量助动词看日语表达的暧昧性
更正
明朝日语学习研究
[正宫·叨叨令]雾
礼貌举 止大 家学
心愿之选
礼貌举止大家学 !
礼貌举止大家学!
暗恋是一种礼貌
日出之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