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主导”视域下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师生合作探究

2020-01-02 00:19曹东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0年33期
关键词:政治课师生育人

曹东

(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扬州 225000)

思想政治教育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承的根本途径,是党和国家落实“立德树人”教育任务的关键支撑,是学校德育的有效方式,高中思想政治课更是青少年学生“拔节孕穗期”的育人途径和铸魂手段。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使信息获取途径更多元、 展现形式更广泛,也为思想政治课带来多样发展,那么其教学理应是富有营养、精准滴灌、方式多样、引人入胜的,但放眼当下,理论引领、指明航向的高中思想政治课并没有普遍存在,仍有着长期得不到解决的问题,这说明思想政治课教学需要不断改革创新,不仅要入耳,更要能入心。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特别强调需要深刻把握八个“统一”具体要求[1]。其中“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的提出,明确了教学中教学主体与客体的相互关系,是思政课政治性与理论性结合的重要遵循,对于破解其长期面临的教学深层次问题,提高教学实效性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为高中思政教学创新提供了方向指引[2]。

毫无疑问,新课改背景下的课堂是开放合作、平等探究的课堂,是学生自主学习、主动交流的课堂,是教师注重引导、促进学生的课堂,这一理念与“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是高度一致的。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要坚持“主体-主导”的原则,改善课堂结构,转变教学方式,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构建和谐师生合作共同体,提高教学效率,使高中思想政治课真正成为拔节孕穗的育人养分和引航铸魂的价值引领。

1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师生合作的价值意蕴

和语数外不同,高中思想政治课是高中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注重的不是知识内容的学习和技能方法的培养,而是个体思想提升、道德养成和价值观树立,这样的复杂性特征要求教师在授课时需要以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教育知识为指导,重新定位教学中的师生关系与角色定位。从教师为主体到学生为主体的转变,不仅是对师生角色定位的深度逻辑演进,更是教育教学规律的升级进化,对提升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效果产生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

教师与学生作为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两个基本要素,你中有我,缺一不可,能否建构师生良好合作关系,直接关系到教学推进的顺利与否。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建构合作师生关系,是教学中的最基本方面,是“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的师生共同参与的重要体现,是“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师生平等对话的关键所在。因此,构建相互促进的和谐师生合作关系意义重大。

1.1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2017年版《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重要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制意识与公共参与”[3]。这4 个学科核心素养是有一定理论高度的,需要通过师生合作落实到具体教学实践中才能更好实现。

师生合作是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环节,教师从自身出发,以现实生活情境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知识,通过具体情境和教师自身的政治素养与学生的认知产生互动,让学生在平等交流中培养正确的政治观念与科学态度。与此同时,虽然高中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政治素养,但是就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育人价值来讲,单纯的知识灌输是无法实现的,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话语权,相互交流,互相肯定,教师用心讲,学生认真听,这样平等关系共同体的构建正是培养学生法制意识和提高公共参与意识的有效途径。与其说构建师生平等关系是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方法,不如说是一种符合实际的“生活模式”,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交流中探索,教师在引导中传授、在互动中培养,双方在良好合作中共同致力教学目标的完成,这无疑是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渠道。

1.2 有助于转化教学中矛盾冲突

传统教学是知识教育,远离生活实际、 忽视实践,导致教学中会出现师生角色冲突、知行冲突等矛盾阻碍教学。学生要在教师引导下高效的学,所以教师的有效主导是不可或缺的,但是由于师生角色冲突,部分教师未必能放下身段与学生贴心沟通,学生也对教师抱有敬畏之心,不敢交流,无法调动自身主动性,导致教学效果不佳。同时,部分教师教学过度注重知识灌输,忽视学生的实践操作,易导致学生形成思想认知水平与个体行为不一致的知行矛盾。

因此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既要充分保证教师主导性,又要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就需要构建师生平等合作,将主导性与主体性相融,使学生完成从“倾听者”到“参与者”的角色转换,使学生更乐于求知探索,而教师从“讲授者”到“合作者”的转变也更能够贴近学生,引导学生获取更大的教学收获,转化并解决教学中的矛盾冲突,获得更好育人效果。

1.3 有助于将教学内容融入生活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关键课程,高中思想政治课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学不能仅限书本,而要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力求“生活化”“社会化”。教师要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打破教材隔阂,引导学生自觉在生活中践行所学,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这一过程中,构建师生合作关系也是尤为重要的环节。

教师和学生都有属于自己的生活圈,而课堂的教学环节无疑就是两个不同的生活圈在教材联结下的不断碰撞与相互交融。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指导学生培养核心素养、树立正确价值观、掌握生活所需知识和技能,并最终可以指导生活、融入社会。而学生又缺乏思辨能力,需要教师将知识转化为学生易吸收的育人养分,引导学生在身边的事例或现象中提取、总结经验并运用于实际。这就需要师生合力建构合作关系,走进彼此,将情感价值、生活情境、生活素材相互交织,这一过程中教师会发挥主导作用,考虑学生实际,选取真实生活材料,激发学生发挥主体作用,在生活情境中成长,教师和学生会以平等互助的姿态不断交流,产生情感共鸣,最终提高教学质量,实现育人时效性。

2 坚持主体性和主导性相统一是必要前提

受长期以来“知识为上”和“教师为尊”的教学观念影响,虽然新课改下高中思政课的教学模式有了较大转变,但仍旧摆脱不了“教师独白多,学生蒙头记,师生互动少”的现状,这样的课堂无法发挥教师主导性,不能激发学生潜能,甚至还有部分教师过度强调学生主体作用,致使课堂失控、教学效果差。说到底,坚持主导性体现在教师的关键作用,需要讲究方式方法,主体性则是思想政治课的根本,体现为对学生是尊重[4]。因此,在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只有坚持“主体性和主导性相统一”原则,在确保不偏向的前提下将课堂重心往学生倾斜,把教师讲授与学生自主有机融合,形成师生良好互动循环,才能保证课堂质量和课程效果,才能打好“教”与“学”同向合力的组合拳。

首先,坚持“主体-主导”是新课改下传统教学模式和教学观念的创新转变。这里的“主体-主导”并不是将课堂完全交给学生,而是在传统课堂授课模式下更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好教师在学生与知识之间的纽带作用,这是一个双向合力的过程,将焦点从教学本身延展至提升教学效果和完成育人目标上来,是改变课堂结构、优化教学形式、符合我国教育实际的教学模式,也是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的重要准则。

其次,坚持“主体-主导”是激发学生创造思维、优化课堂体验的重要手段。教师的主导体现在预先设计好问题或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求知、合作探究,学生可以在相互交流中受到启发,利于培养核心素养和激发创造意识。这里的主导要求教师在情感上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护道者”和“参谋者”,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充分肯定学生主体。同时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不学生生的不同特点设计适当的教学方法,通过情境讨论、师生合作等方式,营造课堂气氛,优化课堂体验,使学生积极接受、激发潜能、主动质疑、更加活力。

最后,坚持“主体-主导”是促进“立德树人”育人目标和学生成长需求同频共振的必要措施。要讲好思想政治课,教师本身素养固然重要,但却不可忽视学生自身发展的需求,要“坚持增强获得感,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虚有实、有棱有角、有情有义、有滋有味”,这就意味着教师需要贯彻“主体-主导”原则,切实加强课堂内容的亲和力、 针对性与吸引力,将“以人为本”和“立德树人”的理念联结,把育人目标和学生自身成长需求结合,引导学生领悟自身成长和对国家贡献二者的共通之处,提高学生学习自主性、提升思辨力、挖掘创新能力、形成健全人格,促进“立德树人”育人目标和学生自身成长产生良好共振[5]。

3 构建“主导-主体”视域下的师生合作

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师生关系一直是各家研究的重点,从“尊师重道”到“教学相长”无疑不是对“师为尊”向“师生互尊”转变的良好诠释。构建和谐课堂,就要坚持“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原则,教师在课堂上营造平等互尊的气氛,充分调动和利用资源优化课堂,将活力注入课堂之上并融入生活中。努力营造好“教师乐教,学生乐学”“教师善教、学生要学”的合作课堂,对增强思想政治课实效性、进一步探索教育本质与创新教育方式具有重要指导意义[6]。

3.1 树立正确师生观念

教学目标顺利完成的重要前提是要树立正确师生观,这里的师生观不能局限于教师对学生的态度转变,而是教师和学生双方都要坚持“主体-主导”原则,建立师生合作共同体,彼此信任与尊重,实现学习信息交互共享,增强育人效果。

一则要坚持保证师生在教学中的平等,意味着教师与学生在互相尊重、 互相信任中形成一种集体观念,努力将课堂营造出积极生动的气氛,学生发表不同意见,教师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始终把自己当作学生团体的一员,贴近学生,融入学生。

二来要确保师生合作教学多样性。合作既是高中思政课规定的教学内容,又是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一种交往方式,其本质是师生双方通过思维经验、生活领域的碰撞,实现共同成长。这就要求既要保证教学中学习方式与形式的多元化,又要满足生活互动的生态化与可持续化,以期达到每个学生都良好成长的教学效果。

3.2 建构合理学习规划

合理的学习规划是完成一堂好课的前提,既有教学目标制定、教学方法选择的授前准备,又含课堂设定、师生交流等授课环节,还要综合教学内容与学生具体情况进行设计等,所以教师就必须走进学生,只有在规划教学环节时考虑学生情况,给学生留有自由发挥的余地,才能和学生建立起尊重互助的合作关系。

首先,教学目标的制定要符合时代特征,以身边事为切入点,凸显学生参与性,强调学科核心素养,将课堂打造成促进学生掌握知识、 提升学生全面发展的战略阵地。其次,课堂教学的设定要符合学生的主体性特征。从教学任务设计、教学方法选择、师生互动环节内容的筛选等方面让课堂摆脱之前“死板”“严肃”“机械”的印象,通过巧妙设疑、探疑、解疑环节使学生收获更多成就感。师生的课堂合作不在知识传授,更多在“授人以渔”,教师通过多种方式的交流鼓励和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自己推开知识殿堂的大门,促进学生主动探知,让自己融入课堂,提高效率。

3.3 强化课外合作延伸

教师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者,更是学生生活的导师、心灵的港湾,也只有教师更能够观察学生的心理发展。良好师生合作关系不是课堂教学的独有品,而是能够延伸到学生的课外生活,学生将自己的想法反馈给教师,教师及时沟通了解学生所思所想,发挥自身主导作用,力求师生双方学会交流、 懂得沟通、彼此信任,强化师生合作关系的良性循环。再者,师生共同完善课后合作交流机制,做到课后沟通与课前准备、课上学习的流畅延续,既可以根据反馈的学习情况进一步完善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为下节课做准备,又可以确保高中思想政治课的育人连贯性,以完成育人目标。

当然,探索当下高中政治课教学中坚持“主体性与主导性相统一”原则的运用领域,研究师生教学合作,是一项极其需要又复杂漫长的工程,往往理论研究上易出成果,但是实际操作起来却十分不易。除了靠教育工作者的研究和师生双方的努力外,还需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外界力量的积极配合,这样师生合作共同体的构建才有良好内部条件与外部保障。总之,师生合作研究必须要在理论上进一步深入探讨,在方法上进一步科学严谨,这也将是下一阶段的努力方向。

猜你喜欢
政治课师生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谈初中政治课中兴趣教学法的运用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巧设导入,精彩课堂——浅析政治课导入的几点见解
思想政治课与素质教育
麻辣师生
如何上好政治课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