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开展职业培训的挑战及应对

2020-01-02 03:59詹杏芳张雪梅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职业培训职业院校院校

詹杏芳, 张雪梅

(1.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武汉 430212;2.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 无锡 214153)

2019年11月,教育部等14部门联合印发《职业院校全面开展职业培训促进就业创业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有关部署,推动职业院校面向社会广泛开展培训,服务于扩大就业[1]。《行动计划》开篇就强调了职业教育的定位和职责,即实施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是职业院校的法定职责[2],肯定了职业教育面向全体劳动者广泛开展职业培训的重要作用。

一、职业培训的概念与特点分析

根据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教育学名词(2013)》,职业培训指“对即将就业者、在职工作者或失业者进行的技术、技能训练,以使他们适应相关岗位的技能要求”[3]。学历教育是相对的长期行为,一般为三年制,学生要完成规定学分,职业培训则是短期行为,通常以天或周为单位,学员要完成规定学时;学历教育面向的是未来职业或岗位具有不确定性的学生,教学内容侧重相关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职业培训面向的则是正在或即将从事确定职业和岗位的从业者,培训内容以相关岗位或工种的技术业务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为主;学历教育的目标落脚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是一个引导或诱发个体自主发展的过程,职业培训则以培养胜任某一特定职业或岗位需求的从业者为目标,是一个以工作或任务为导向的行为改变与技能提升的过程;学历教育注重系统性、逻辑性,其结果具有隐含性,职业培训则注重灵活性、适应性,结果要求具有时效性。总之,职业培训强调专业技术知识与实际操作训练相结合,更加突出技能操作训练,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与实用性,更接近职业教育的技术理性和工具价值。

这些特征意味着培训群体的诉求与在校大学生不尽相同,他们可能迫切需要通过职业培训在短期内提升自己,或是取得用人单位需要的职业资格证书,或是借助某项技能为未来就业找到出路,总之能使其职业生涯显性受益。这也倒逼高职院校教师思考行业人才缺口和劳动力市场需求,紧跟产业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积极探索教材教法的改革,结合培训对象和培训目标的不同,重新设定适合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方法以及采用适当的教学评价标准。

二、高职院校开展职业培训面临的挑战

通过对《行动计划》的深入解读,可以感受到一个强烈的信号:未来职业院校将进一步向社会敞开大门,逐渐成为面向社会的职业培训主力军。目前,高职院校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现象普遍存在,如果要大规模开展职业培训,将在办学理念、教学资源、教学模式、教师身份、培训渠道等多方面迎来挑战。

(一)办学理念亟须更新的挑战

目前,高职院校的工作重心是对在校生的培养,开展职业培训的主动意识不强,教师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存在观望和“等靠要”的思想。学校首先要凝聚共识,加强对承担职业培训法定职责的办学功能定位的认知。其次要有好的导向机制,除了克服传统办学的思维惯性,关键在于是否建立与培训成果相配套的绩效分配机制,绩效分配导向直接影响着动力释放。调研发现:由于学校绩效工资总量不变,承担的培训项目越多,培训绩效支出挤占绩效工资总量的比重越大,实则缩减了全员可得的绩效蛋糕;而且培训经费的报销非常困难,工作人员经常面临自掏腰包干活的尴尬,这也影响了教职工参与培训的热情。《行动计划》提出:“支持职业院校开展补贴性培训。推动职业院校培训量计算标准化、规范化,可按一定比例折算成全日制学生培养工作量,与绩效工资总量增长挂钩。”[2]“标准化、规范化、一定比例”这些新提法如何具体执行,对于职业院校现有的绩效考核和奖励机制是全新的挑战,考验的是办学理念、管理运营、利益分配的创新思维和治校水平。

(二)教学资源适用性不足的挑战

职业培训突出操作训练和实践教学,对实验室、实训基地、实习工厂等实践教学资源的需求较大。很多高职院校办学资源不足、条件有限,教学及实训场所的环境简陋,设备设施落后,今后要敞开大门面向社会广泛开展职业培训,实践教学资源不足的矛盾将会更加突出。而且,高职学历教育本身存在一些问题,例如,与企业的需求脱节,专业知识体系、技术标准滞后,缺乏职业素养培育等,如果直接把原来的学历教育教学体系照搬到职业培训中,会产生很多新的问题。有的高职院校没有完全跳出“小本科”办学模式,重知识轻技能,重理论轻实践,“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处于浅层次水平,一些专业的教学内容跟不上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的应用,培训教学资源的针对性和适用性不强。

(三)教学模式应对数字化的挑战

在数字化技术的支持下,教与学的时间和空间得以拓展,职业技能培训的触角得以延伸,学员可以突破年龄、地域甚至专业、教育水平的限制,根据自身意愿结成学习共同体,差异化的群体能更便捷、直接地获取知识信息或进行虚拟实践。从长远看,教师教学、学生学习都将在数字化技术的推动下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引发大规模的教学改革,传统教学将向数字化教学转变,线上交互学习和线下授课训练相结合可能是今后职业培训的主要形式。数字化教学是“内容+数字化工具”的综合体,这里的“内容”包含在线课、线下课、作业、考试、学习资料等,“数字化工具”是承载内容的学习系统、实训系统以及更加智能化的数据平台。因此,高职院校能否将互联网思维运用于培训的开发与管理,教师能否适应数字化教学方式并具备较强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特别是依托大数据技术关注培训需求,利用数字化技术开发线上培训资源和技能模块训练系统等,成为面向社会开展职业培训的一大挑战。

(四)教师双重职业身份的挑战

如果说职业院校有能力且有义务承担职业培训,那么作为培训工作直接承担者的高职教师,则同时面临职业身份重塑的挑战,既是践行教书育人使命的经师、人师,又是提高劳动者工作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训师。培训师不仅要实现知识的传授,还要引导学员消化理论并指导生产实践,帮助他们实现认知、态度、技能的改变,要求具备较强的实践教学能力。由于教育对象、学制时长、教学内容、培养目标、考核评价等均存在差异,高职教师既要承担在校生学历教育教学的职责,又要承担多元化群体的职业培训职责,这对教师个人无疑提出了更高的职业要求。教师首先得成为终身学习者,能适应“双岗”需要,不仅要因材施教灵活更新教育教学的观念方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胜任职业角色的新变化新环境,还要根据行业产业的发展不断调整、拓宽专业知识领域,提高教学技能和业务素质,熟练运用数字化工具为培训教学服务。

(五)培训渠道面向社会开放的挑战

通过对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2019年度完成的培训项目统计分析,发现服务对象主要有在校生、湖北省骨干教师(国培)、企业职工、江夏区残联,从培训人日小计来看,面向在校生的职业技能考证培训占比81.10%,国培项目占比14.26%,企业职工培训占比仅2.97%,重点人群培训占比1.66%,反映出现有职业培训绝大部分针对在校生,面向社会的培训项目较少,针对行业企业、重点人群开展职业培训的吸引力不强,培训渠道比较单一。目前学院培训项目主要由继续教育学院负责引进和协调,具体由各二级学院承担实施,但缺乏两者共同承担项目、共同分享成果的两级联动机制,对培训渠道的管理也较为松散。未来,职业培训的主体是二级学院,各二级学院、专业研究室要将职业培训融入专业建设、人才培养体系及教学资源开发的探索实践中去。

三、高职院校贯彻落实《行动计划》的建议

《行动计划》提出了推动职业院校全面开展职业培训的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强调要加快形成学历教育与培训并举并重的办学格局,为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提供有力支持。为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政策要求,高职院校要围绕“育训并举”实现办学理念、管理体制等方面的转变调整,增强开展职业培训的能力建设。

(一)强化职业培训在学校整体功能中的定位

高职院校首先要学习研究有关职业培训的系列纲领性文件,深刻领会“实施学历教育与培训并举是职业院校的法定职责”的精神内涵,“强化职业培训在学校整体功能中的定位”[4],认识承担和实施职业培训的主体性责任,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思考如何将办学资源与社会培训平稳并轨,探讨职业培训运作规则和规范。某种程度上需要办学者摒弃传统的“大锅饭”思想,在职业培训工作中引入“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项目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理念,建立起打通办学资源和激发培训动力的机制。坚持以内涵建设、高质量发展为引领,以专业(群)建设为着力点,以“1+X”证书为抓手,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主攻目标,瞄准服务社会需求的培养方向,贯通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各项人才培养要素的共建共享。高职院校对组织管理进行流程再造,在育训并举的整体功能下调整内部管理架构,统筹明晰二级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对外合作交流处等相关单位、部门的职责定位和任务目标,面向多元化生源抓好职业培训的组织实施和管理评价工作。

(二)借势借力合作共享,丰富职业培训教学资源

高职院校开展职业培训的教学资源必须紧扣“三个对接”,即培训专业与产业需求对接、培训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培训教学过程与岗位工作过程对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必经之路。通过借势借力来克服培训资源不足的问题,引导行业企业深度参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合作共享双方生产要素中的工艺设备、知识技术、人力要素等,共同建设培训资源开发中心,共同开发培训课程资源包,增进教学、培训、生产、研发(技改)的良性互动,使培训教学资源在时代性、实践性、开放性上寻求突破,满足工作岗位的技能要求,适应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高职院校要走出校门,主动对接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和社区的培训需求,紧贴岗位实际工作过程,量身定制职业培训服务项目,开展“订单式”“菜单式”技能培训。主动与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对接,根据最新职业标准和行业从业规范,建立职工培训中心、继续教育基地,着力打造面向区域产业急需人才领域的高水平培训项目和资格认证品牌。研究人社、劳动部门的考评规则,努力建设培训、考证、上岗的短平快培训体系,将培训与推荐就业结合起来,完善职业培训的结果性评价。

(三)探索“互联网+培训”线上线下混合培训模式

职业培训的参训人员,有许多是社会弱势群体,生活压力大,工作和参训很难兼顾,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参训积极性。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职业培训形式将逐渐由线下教学向线上教学转移,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方式改革,创新培训手段和形式,通过微课、慕课、VR体验式教学、直播课堂、在线辅导、智慧课程、移动App、微信小程序等多样化授课产品和途径,推动职业培训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加强在线培训资源的建设,实现线上线下培训相结合、脱产培训和在岗指导相结合、校内培训与校外实践相结合,使教学模式和施教方法更贴近学员的实际需要。职业培训的广阔天地将会带动职业院校数字化学习平台的构建,眼下“互联网+培训”线上线下混合模式成为有益的探索,有利于提升培训对象的覆盖度、培训内容的宽泛度、培训时间的灵活度、培训方式的个性化,极大地拓展职业培训的空间。2020年2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共同印发《关于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互联网+职业技能培训计划”的通知》,要求“进一步加大对‘互联网+职业技能培训计划’的宣传,鼓励支持广大劳动者参加线上职业技能培训”[5],将其作为稳就业、促就业的重要举措。

(四)分类管理和正向激励,提升培训教师的职业认同

《行动计划》在调动职业院校开展培训积极性方面有重大政策突破,明确了“允许核增绩效、倾斜性二次分配以及纳入公用经费等重要激励手段,支持按同类专业(群)组建培训联合体互聘教师开展培训”[2]。高职院校要及时把握这些政策红利,对外争取政策范围内的核增绩效,允许将一定比例的培训收入纳入学校公用经费;对内建立教师分类管理机制,允许职业培训师的专项发展;完善激励措施,将培训服务课时量和培训成效纳入教职工薪酬绩效,或作为教师专业技术成长档案的一部分,在职称晋升或考核评优时予以考虑,保障承担培训任务的一线教师享受合理待遇,调动教师开展职业培训的积极性。随着高职百万扩招政策与《行动计划》的推进,未来职业教育更加体现出多元性和开放性,高职教师也要打开眼界,以经师人师和培训师的双重职业身份,积极赴企业研修锻炼,不断提升专业实践能力,在产教融合过程中提高“双师”素质。多与技术能手、职业培训师等交流切磋,提高驾驭学校、企业“两个讲台”的综合能力,将个人的职业价值、专业化发展厚植于对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的追求中。

(五)挖掘专业能力优势,扩大职业培训服务群体

《行动计划》“鼓励职业院校开展企业职工技能培训、重点人群就业创业培训(包括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去产能分流职工、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残疾人等)、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2]。高职院校要顺势而为,针对有实力、有潜力对接职业培训的专业领域,提前布局,搭建职业培训平台。

目前,学院精准扶贫通山县西庄村,教育扶贫通山县职教中心,立足武汉市江夏产业园区,可以充分挖掘学校专业资源优势,与区域产业发展相结合,稳步扩大职业培训的服务群体。依托经济管理类专业群,针对新型职业农民、农村留守妇女开设电商营销、会计、快递物流、育儿管理等培训,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作为服务“乡村振兴”“脱贫攻坚”国家战略的重要抓手。依托学院拥有的行业认定培训基地、技能鉴定站(中心)等资质,积极承担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各水文分局、汉江集团企业职工岗位技能提升培训,成为企业委托培养人才的合作机构;针对进城务工人员、失业青年、退役军人等群体的再就业,开设工程测量工、模具工、汽车检测工、电工、二手车评估师等技能证书辅考班,逐渐形成稳定的岗位培训项目,利用专业能力优势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四、结语

对2019年教育部、财政部公布的“双高计划”第一轮建设单位名单分析后发现,入选的行业类型特色学校所占比例较高,说明坚持办学特色、做大做强特色、深得行业企业认可的高职院校才有更好的发展前途。国家正在引导这些学校积极参与现代职业教育及职业培训体系建设,预计未来对职业院校的考核遴选评价将会越来越重视开展职业培训这一指标。职业院校必须高度重视、认真研究《行动计划》传递的政策导向,主动服务“中国制造2025”、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精准对接产业发展需求,精准契合受教育者需求”[6],敞开校门面向社会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工作,探索独具特色的培训模式,围绕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双重体系来规划学校未来的发展,为服务产业转型升级和劳动者素质提升发挥积极作用。

猜你喜欢
职业培训职业院校院校
基于职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数学建模实践活动探索
职业院校财务会计网络化建设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山西农谷农民职业培训学校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九成白领认为职业培训重要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河南:推动职业培训步入法治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