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的体验导向

2020-01-02 03:59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直观工匠精神

程 琦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 无锡 214153)

工匠精神是从业人员对待职业的一种态度和理念,其内涵包括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耐心专注等。在当前经济转型升级、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要推动我国制造业从“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推动我国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离不开工匠精神的回归。高职院校只有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才能获得持续健康的发展。

一、培养工匠精神的现实意义

(一)培养工匠精神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的需要

当今我国经济发展迅猛,GDP已经跃居世界第二,人均GDP已超过1万美元,居民可支配收入大大提高,居民消费更加关注高质量与高品质,但是作为世界工厂,我国产业发展却并不能完全满足百姓需求。这从近年旅游者赴日韩等国大肆购买日常生活用品现象可见一斑。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因此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提升产品品质,促使我国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十分重要。然而,提高产品制造的质量一方面依靠科技设备等硬件投入,另一方面还需要依靠工人素质的提升。工匠精神是从业人员对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理念。工匠精神的核心是对品质的追求[1]。只有培养出具有工匠精神的高技能人才,才能够促使产品质量不断提升,满足民众日益发展的需求,才能真正促进国家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

(二)培养工匠精神是应对产业发展与竞争的需要

以“制造强国”为目标的中国,必然面临与世界一流产业强国的激烈竞争,如德国、日本、美国等。研究发现,在这些一流强国的发展历程中始终贯穿着对工匠精神的执着和坚守。据统计,世界上延续200年以上的企业共5586家,其中日本3146家,德国837家,荷兰222家,法国196家[1]。这些企业长寿的共同秘诀就在于具有工匠精神,它既是德国汽车业、化工制药业、电子电气工业等产业历经百年不衰的秘诀,也是日本动漫、汽车、数字媒体等产业屹立世界之巅的利器。在日本人看来,工匠精神就是即使没有他人监督,也要专注于手中的工作,精益求精,精雕细琢,将尽善尽美作为终极目标自发追求。正是依靠这种精神动力,产业强国才能制造出无比复杂和精细的工业产品,将人类实践创造推向能力的极致。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工业产业门类最齐全的国家,下一步的目标就是打造优势产业并获得相对于发达国家的比较优势。如果不能赋予我国技能人才强烈的工匠精神,那么不但不能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目标,也无法真正获得国际竞争优势。

(三)培养工匠精神是高职人才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以往的高职教育更加重视操作技能的培养,或多或少忽视了工匠精神的养成,造成职业院校所培养的人才只能胜任眼前的工作,不能真正喜爱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并感受到工作的价值,因而无法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持续创新。技术技能具有一定的时间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企业转型升级,技术技能水平也会不断演化提高。然而,在社会发展大潮中变化的是设备、技能、手段,贯穿其中的工匠精神则是不变的。无论何时,具备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不断追求完美和卓越始终是技术技能人才最重要的特质。而且正是这种工匠精神,激发真正的技能人才全身心地专注于本职工作,并持续创新创造,适应或推动产业技术的发展。

二、研究现状综述

当前,工匠精神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对于工匠精神内涵与特征的研究。目前研究者大都从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做相关论述。所谓狭义的工匠精神是指手工艺匠人在制作过程中追求完美、追求极致的精益求精的专业态度[2]。广义的工匠精神是指工匠精神属于职业精神的范畴,是从业人员的一种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是从业过程中对职业的态度和精神理念[3]。对于工匠精神的特征问题,认为包括非利唯艺的纯粹精神、至善尽美的目的追求[4],精益求精的技术美学标准、根植实践的持续创新冲动与产品实现的社会角色荣誉[5],等等。

二是对国外工匠精神培养经验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德国和日本工匠精神的研究,李德富等人认为德国能在二战结束后迅速崛起源于其发达的制造业,而工匠精神是其制造业崛起的法宝,并将其工匠精神概括为“精致、专注、创新”[6]。还有的学者将日本的工匠精神概括为“敬业、认真、负责、追求极致”[7]。

三是对国内当前工匠精神培养的现状与对策研究。王寿斌认为我国缺少相应的工匠制度与工匠文化,工匠在社会中缺乏社会认同感、缺乏有效的培训管理体系等[8]。李梦卿等人认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工匠精神培养二者之间本质内容相通、价值取向一致、实践内容统一[9]。有学者提出应该将工匠精神的培育与专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创业教育相结合,提高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认识[10]。也有学者提出校园文化的熏陶是弘扬学生工匠精神的有效手段[11],以这样一种特殊的教育方式,能够使工匠精神得到进一步的传播。

由此可见,对于工匠精神的研究已经逐渐得到学界的关注,相关概念与国外经验借鉴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关于工匠精神培养问题的研究仍有待深化。虽然不少学者认为应该将工匠精神的培养贯穿到专业教育、思政教育、校园文化等各个环节之中,但对个体如何养成工匠精神却缺乏相应的深入研究。现有研究成果更加侧重宏观体系上的架构和培养过程中的贯通,缺少工匠精神养成的内在机理研究。很显然,将外在人才培养过程与工匠精神特质进行简单配对是远远不够的,课程教学中简单加入工匠精神的教育环节并不能保证培养出学生的工匠精神,为此需要从更深刻的角度来研究工匠精神的养成过程。

三、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养的定位在于获得对工匠精神的本质认识

(一)高职院校对于工匠精神培养的定位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相对于企业来说,高职院校具有培养技能人才工匠精神的特定定位——侧重于学生对工匠精神的正确认知而不是完全具备工匠精神。作为态度、习惯、精神或理念存在的工匠精神,其培养过程具有梯度性,即需要经历认知—实践—养成的过程。技能人才只有在长期的学习工作过程中,通过深化个人认识和实践,才能真正“生长”出工匠精神。对古今中外学徒制模式的研究显示,对于企业来说基于长期的工作过程全景式培养工匠精神是可行的。然而现代高职院校并不具有类似企业的真实培养条件,教育环境距离工作环境或工作过程比较远,学生角色与工人角色差距大,传统的课堂培养与工作环境培养效果不可同日而语。

兼具学历教育与技能教育双重责任的高职院校,应更注重培养学生对于工匠精神的正确认知,为学生最终具备工匠精神奠定重要基础。试图在学校完成工匠精神的培养任务是不切实际的,因为培养学生的正确认知已经相当困难。不少职业教育从业者将认知简单等同于概念的传授,却没有对“认知”具有深刻的认识。如现实中往往出现理论学习的“怪圈”——学生上课不注意听讲,考试时“临时抱佛脚”,考后迅速忘掉。这种理论知识学习的“痼疾”提醒教育者要高度重视“认知”。

(二)现象学哲学对于本质认识的体验导向

通过反思认知过程或经验可以发现,真正的认知相对于暂时性记忆或一般的含糊认知具有显著的清晰性或深刻性。在此,现象学哲学给予我们重要启发,真正的认知在现象学中也被称为“本质认识”或“直观认识”。现象学家胡塞尔认为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可分为两种类型,“这一次我直观,并且实事状态本身在直观中被给予,另一次我具有符号性的意指。这一次我具有直观,而另一次我具有空乏意向”[12]。形成这两种认知差别的关键就在于是否具有相即的直观体验,即这一次包含着在主观表达中相即直观的把握和对这些事物的自身具有,而另一次则只包含着对这些事物的意指[12]。

举例来说,在教室里对学生说“工匠精神是一种追求尽善尽美的精神特质”时,那么学生一般是在语言层面来抽象理解的,他们并没有获得相即的直观体验,因此他们对于工匠精神的认识属于“空乏意指”,更多的是一种不够清晰的想象,因此认识也不会太深刻。如果在教授工匠精神概念时,能够及时提供相即的体验,如影视、案例、实践互动操作等,使学生相关的体验能随即充实到概念理解中,那么学生就会获得更加直观的认识,甚至达到认识概念本质的程度。因此,在职业教育中为学生提供直观体验的机会十分重要,在现实中主要表现为相关的体验环节。

四、培养学生认识工匠精神本质的策略

哲学家伽达默尔认为体验具有两个特点,“一方面是直接性,这种直接性先于所有解释、处理或传达而存在;另一方面是由直接性中获得的收获,即直接性留存下来的结果”[13]。因此,教育过程中需要为学生提供与工匠精神概念相关的切身体验,即直接的感受,并能够使学生产生收获。基于此,本文尝试提出几种体验教育策略。

(一)案例体验

案例体验是一种常见的相对于纯粹抽象概念教育而言较好的方式。案例体验不是简单地告知学生什么是工匠精神,也不聚焦于概念上的思辨,而是侧重于蕴含工匠精神事例的叙事完整性。教育者可以遴选一些关于“大国工匠”的成长、历史上的工匠故事等较为典型的事例,让学生在研读揣摩人物事例中增强对工匠精神的认识。相比于纯粹抽象的概念传输,案例体验可通过故事或叙事,将工匠精神的概念隐含于一个个生动的案例中,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学习中体会到工匠精神的魅力所在。案例体验的实质是借助文字的力量提供一种想象性体验,激发学生经历一段有关他人工匠精神的生命或生活,虽不是学生的切身感知,却提供了远比概念学习更好的体验。

(二)影视体验

影视体验具有和案例体验相似的特性,都以故事或叙事的完整性、典型性为特征。由于影视活动融入了视觉、听觉体验的内容,相比于案例体验的纯粹文字形式,效果变得更加显著。比如,当学生在欣赏介绍发动机焊接第一人高凤林、保持30年成品率100%记录的周东红等人的影视作品时,更容易为工匠们的卓尔不凡所吸引,被他们身上蕴藏的工匠精神所折服。影视体验的实质是将文字、声音、图像、视频等融为一体,为学生提供一种真实世界的映象,使学生好像在与真实的工匠对话或在身边观察他的生活,由此获得关于工匠精神抽象概念的具象视听体验。最终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认识将变得立体、生动,更易成为一种直观认识。

(三)互动体验

互动体验是发生在真实社会情境中的人与人、人与物的互动实践,相比于案例体验和影视体验来说具有更强的吸引力和效果。虽然高职院校无法提供企业工作一线的真实体验,但是可以通过赴企业参观、与工匠交流、参与社会实践等互动方式,开展接近比较真实的工匠精神体验,从而产生更好的教育效果。如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学院的学生通过实地的企业调研,拜访无锡当地著名餐饮企业的面点和锡菜大师,了解他们的人生经验,听取过来人的人生感悟与建议。通过面对面的交流,高职学生产生了远比书本教育深刻得多的感悟,从而获得对工匠精神的直观认识及高度认同。相比于案例体验、影视体验而言,学生通过互动实践方式获得了更加接近真实的体验,此时关于工匠精神的体验不再是想象或视听映象,而是关于工匠精神的切身感受,所以具有最生动的直观认识。

五、结语

工匠精神的培养对于当今产业发展、人民需要及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高职院校对于技能人才工匠精神培养肩负着历史使命。本文对于教育策略的提出更多基于“工匠精神”这种独特教育内容的性质以及现象学哲学的思考。教育现实及相关研究中存在更多更好的教育策略,有待进一步探索。

猜你喜欢
直观工匠精神
90后大工匠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工匠风采
直观构造中的代数刻画
数形结合 直观明了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简单直观≠正确
工匠神形
拿出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