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模因论探析词语模的构成与特征
——以网络流行语“X千万条,Y第一条”为例

2020-01-02 21:37代玉帆
文化产业 2020年33期
关键词:模因流行语语义

◎代玉帆

(喀什大学 新疆 喀什 844000)

“X千万条,Y第一条”来源于2019年在中国内地上映的影片《流浪地球》,其中多次出现的台词“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因其贴近现实,唤起了人们的安全意识,在人们心中产生了共鸣。随着使用范围的扩大,衍生出了新的造句格式“X千万条,Y第一条”,如“健康千万条,睡眠第一条”,“护肤千万条,科学第一条”“祝福千万条,健康第一条”等等。

一、词语模的构成

语言与社会是息息相关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也必然产生新词。李宇明先生提出的词语模是一个关于汉语构词法规律的理论视角,最早于1999年发表于《汉语语法特点面面观》,后来收录到李宇明自选集《语法研究录》。他认为大多数新产生的词语都有一个现成的框架背景,这一框架就像是造词模子一样,能批量生产新词语并使其所产生的新词语形成词语簇。它由“模标”和“模槽”两部分组成。模标就是词语模中固定不变的成分,类似词缀,模槽则是一个空位。词语模就是形成一批形式和意义上都有相似之处的词或词组[1]。“X千万条,Y第一条”属于前空型词语模。在这一词语模中,模标是“千万条”和“第一条”,是一个词语,“X”和“Y”部分是模槽。从模标与模槽的角度来讲,“X”和“Y”的模槽有前后顺序关系。例如:“谣言千万条,辟谣第一条”“致富千万条,守法第一条”。有了“谣言”之后才会出现“辟谣”,“守法”行为也是在实施“致富”之后。

“模槽”是词语模的一个空位,该空位可以填入一批符合该词语模在语义、语用或语法等方面要求的成分,这些成分往往可以类聚。分析语料发现,“X千万条,Y第一条”中的X和Y具有多样化的特征,可以是单音节,双音节,还有三音节、四音节甚至小句形式,简单或复杂的体词性或谓词性成分也可以出现在X和Y位置上。例如:护肤千万条,科学第一条;医改宣传千万条,群众感受第一条(《健康报》)。官员素养千万条,法治素养第一条(法制网)。这其中,“医改宣传”和“群众感受”“官员素养”和“法治素养”都是对称性质的。除此以外,X和Y还有不对称性出现。例如:浙江的经验千万条,培育市场主体可谓是第一条(人民网);道理千万条,做是第一条(《北京青年报》)。

二、“X千万条,Y第一条”的语义特征

从语义聚合看,Y有“守法、诚信、健康、安全、厚道、阳光、理性”等褒义词,共同的语义特征是肯定或乐观,整体上用A句铺垫,以突出重点B,表达发话者的肯定态度,因此Y位置排斥贬义词。语义特征表现为[+褒义,-贬义,+可控]。例如:“美国大使馆提示您:提示千万条,诚实第一条,材料不真实,拒签两行泪”(人民日报2019年2月23日);评分千万条,公正第一条;差评不走心,伤害两行泪。(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思聊工作室·桂从路)。

以上Y位置的“诚实”和“公正”都是褒义词,且都是可控的。所谓可控,是说形容词所表示的性状,人是可以控制的[2]。譬如说“诚实”和“公正”等所表示的性状,人是可以控制的,可以使自己尽量做到诚实、公正。

此外,中性词语也可以进入框架中Y的位置。其语义特征表现为[-褒义,-贬义,+可控]。例如:高考事项千万条,考生安全第一条(人民日报2020年7月7日);网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人民日报2019年12月11日)。这里,“安全”作为一个中性词进入Y位置。随着“X千万条,Y第一条”的广泛使用,一开始出现在交通安全的宣传标语,随后在政治、文化、民生、教育等领域也耳闻目览。

三、“X千万条,Y第一条”的流行因素探讨

(一)模因论

模因一词,最先由理查·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中提出。他认为,模因论是人类文化的进化论,其中模因是文化模仿进化的一种基本单位,在文化观念和行为的发展、传递过程中进行传播、复制、创新和演变。按照这一路径,社会大众对反复出现的“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进行形式模仿,模因“X千万条,Y第一条”由此诞生,社会大众开始大量模仿借鉴,在网络上广泛传播。

根据对“X千万条,Y第一条”的语料分析,我们发现它是具备这三个特征的。第一,其具有实用性。因为一些网络新词语实用,人们乐于接受,并模仿、复制、传播,最后成为模因。“X千万条,Y第一条”本身所具备的特征,只需要在模槽部分填入词句即可,达到了人们交际的需要。第二,其具有前沿性。人们对反复出现的语言会不自觉地模仿,科幻电影《流浪地球》具有较高的话题性,影片中反复频繁出现的“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被人们争相模仿。第三,具有合理性。语言符号表达的合理得到大众的认同,人们就会复制、传播,从而形成模因现象。学者冉永平提出语言模因要得到强化或保留,一个重要因素是该语言具有较强的表现力,其模因可搭配内容广泛、形容对象和涉猎领域极没有局限性,可复制、传播的应用范围很大。

(二)心理需求

网络流行语通过简洁内涵且模式化的特征使受众快速达到交际目的。社会学认为,每个人都是社会的组成部分,在社会群体中充当着不同的角色,网络流行语的形式短小精悍和内容丰富有趣满足了公众的心理需求,从而引发了集体认同,最终形成网络流行语。“X千万条,Y第一条”不仅满足了公众的表达需要,更是促进了群体之间的交流讨论。

网络流行语可以直观反映人们的关注焦点。同时,以互联网为载体的网络流行元素的兴起和传播会产生心理学上的“剧场效应”,一旦有人站起,其他人都会跟着站起来。随着“X千万条,Y第一条”在生活中频繁使用与传播速度加快,其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可以满足不同职业及群体的需求,满足人们追求个性、标新立异的心理动机。

猜你喜欢
模因流行语语义
真实场景水下语义分割方法及数据集
流行语大盘点
看古人如何玩转流行语
大学流行语考察
模因视角下的2017年网络流行语
巧借 流行语
模因论研究综述
An Analysis on Advertising Languag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emetics
“吃+NP”的语义生成机制研究
情感形容词‘うっとうしい’、‘わずらわしい’、‘めんどうくさい’的语义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