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聚焦差异和策略分组提升教学管理效能*

2020-01-03 10:09
江苏教育 2020年82期
关键词:同质异质分组

吴 卓

综观国内外有关合作学习的相关研究,对于分组策略的研究已有很多,这些研究均关注到要依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学习能力、性格特征进行分组,对于异质分组或者同质分组比较,分析也不少。在班级教学管理中,组建合作学习组织时,无论是异质分组还是同质分组,总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在异质分组时,学优生的优越感让学困生更加自卑,学困生常常处于随大流的状态,缺少参与。在同质分组时,学困生有时因为无从下手导致自我放弃。针对这些问题,如果教师采取就近分组的办法,那么诸多不可控的因素就会发生。当然造成小组合作中各种问题的因素有很多,不仅仅是分组方式造成的。但是从多角度进行分析思考,一定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促进学生在合作中高效地学习。

笔者在日常班级教学管理中尝试通过对学生个体差异精准关注,为策略分组找寻依据。在学生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自主学习时,尽可能地提供恰如其分的支持,也充分担起教师作为组织者应尽的责任。

一、关于学生个体差异的辩证思考

学生个体的差异一般体现在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学习兴趣、学习风格、个性特征等方面。这些差异造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呈现出了诸多的不同,如对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速度有快有慢,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强有弱。不同的学生对同一学习内容的学习方式也会不同,有的学生更愿意安静地倾听和思考,有的学生需要在表达中思考。

这些差异无法回避,因此就不能设想所有的学生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也不能设想他们可以同时到达终点。教师更不可能去消除学生之间的各种差异。那么,让差异成为教学的资源,让差异成为教师因材施教的依据,这就显得尤为重要。

教师可以依据学生的差异主动调整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学习资源、学习活动以及评价方式,促进每个学生能够在更加适宜的氛围中,选择更加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相对来说,这时学生学习的效率会更高。这才应该是教师面对学生个体的差异时应有的态度。要保持这样的态度去指导班级教学管理,学习活动的组织虽然无法让每一个学生变成我们期待的样子,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有意识地为学生学习提供足够的支持,让他们学得更好。

二、基于个体差异的分组策略

基于对个体差异的辩证思考,笔者尝试进一步完善原有分组策略,多角度深入分析个体的差异再进行分组设计。如何准确分析学生个体差异为分组提供依据呢?

1.优势互补,彰显每一个的价值。

常见的分组会以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力特点、性格特征等为依据来搭配。首先,教师需要借助学生在通常情况下的测试成绩将他们分为不同等第,便于遇到困难时学优生能够对学困生给予支持和帮助。但是仅仅有这一个视角是不够的。其次,教师应该以优势互补、彰显每一个成员的价值为重要原则进行小组成员的搭配。教师需要帮助小组中的每一个成员看到自己在小组中的独特价值。不论是学优生还是学困生,我们始终相信每一个人都有其独特的价值,这一学生观的不断重申可以提升学困生的自尊心,会为未来小组成员之间形成平等的合作关系奠定基础。组长、信息搜集员、观察者、总结者,每个人根据自己的独特之处找到自己在小组中的位置。善于倾听的,喜欢表达的,擅长协调的,能够给同学支持的,从而做到组内异质,即每个组内的学生有着各自的特质。组间同质,组与组之间的实力大体相当,这样就有利于学习活动中各个小组之间进行公平竞争。这样的小组应该在一个比较长的时间内固定下来,对于小组成员来说,除了促进合作共学之外,还要肩负着学生合作能力、沟通交流能力等社交技能的培养。学生在一个固定的小组通过彼此的不断磨合来学会倾听、表达、对话、辩论等。

2.精准分析,支持每一个的学习。

学生在小组合作时也会遇到一些意外,如面对某一个问题组内没一个成员有办法,组长也不能带领大家完成任务。为了提高小组合作的效能,给每一个学生精准的支持,我们尝试根据具体的学习内容对每一个学生学情进行前置性分析,根据具体分析的结果组建临时的学习小组,从而更好地支持每一个学生的学习。

3.同质分组,激发每一个的兴趣。

有研究发现,学优生的同质分组可以促进组员之间的思考与辩论,但是学困生的同质分组就让人感到担忧了。教师可以组建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小组。在同中有异的小组里,包含了不同学力的学生,学困生也不再自卑。同时,组际间的竞争又激发了学困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虽然教学内容有不同、学情有不同,但只要教师深入观察学生之间的差异,把差异作为资源,并以提供更好的支持为目标,就会创造出更多不同的促进学生高效合作学习的分组方式。

猜你喜欢
同质异质分组
基于异质分组的信息技术差异化教学
《拉奥孔》中“诗画异质”论折射的西方写实主义传统
“对赌”语境下异质股东间及其与债权人间的利益平衡
分组搭配
怎么分组
“形同质异“的函数问题辨析(上)
分组
近现代中国与西方体育文化间性研究
浅谈同质配件发展历程
聚焦国外同质配件发展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