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名人“带货”哪家强?

2020-01-03 14:32刘永加
农民文摘 2020年10期
关键词:带货包拯老婆婆

王羲之题字“带货”、苏轼作诗打广告……

随着电商平台的崛起,各地官员也纷纷走进直播间,为农特产代言、帮农民带货已成为一种新时尚,这表明重视三农工作已经成为共识。在古代,同样也有许多名人和官员替农民代言带货,他们的做法非常巧妙独到,今天读来也很受启发。

诗词书画来代言

一次,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见到一个贫穷的老婆婆在集上叫卖竹扇。那种竹扇很简陋,没有什么装饰,引不起人们的兴趣,卖不出去,老婆婆十分着急。王羲之很同情,就上前跟她说:“我给你题上字再卖,怎么样?”老婆婆不认识王羲之,见他这样热心,也就把竹扇交给他写。王羲之提起笔来,在每把扇面上龙飞凤舞地写了几个字,随后还给老婆婆说:“你只告诉买扇的人,上面是王右军写的字就行了。”老婆婆照他的话做了。集上的人一看真是王右军的书法,都抢着买,一篮子竹扇马上就卖完了。

宋代的大文豪苏轼也做过类似的事。南宋庄绰《鸡肋编》记载:苏轼被贬到海南岛时,恰遇一个卖馓子的老妇人因为生意不好而发愁。苏轼欣然挥笔为老妇人作了一首广告诗:“纤手搓来玉色匀,碧油煎出嫩黄深。夜来春暖知轻重,压扁佳人缠臂金。”这首诗把馓子匀细、色鲜、酥脆的特点和形似美人环钏的形象生动刻画出来,老妇人把它贴到门上,真成了活广告,馓子店马上顾客盈门,收入倍增,解决了一家人的温饱。

实物带货效果好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有《新制布裘》一诗写道:“桂布白似雪,吴锦软于云。布重绵且厚,为裘有余温。”其中的桂布,即桂管生产的木棉布,因产于岭南桂管地区而得名。桂管是唐朝的行政区,在当时属于偏远地区。《玉泉子》中记载,唐文宗时的左拾遗夏侯孜常穿着用桂管布做的粗布衣服上朝,唐文宗就问他怎么穿着这么粗糙的衣衫,夏侯孜却说:“桂管产此布,厚可以御寒”。于是文宗皇帝“亦效着桂管布,满朝皆仿之,此布为之骤贵也”。上行下效,皇帝都穿桂管布,大臣们也学了起来,于是,桂管布就在京城热销了。

明代有一位宰相叫申时行,万历十九年退休回乡下老家定居,因需要扩修府第,想把周围邻居的房子买过来。邻居大都搬迁了,可是其中一个做梳篦买卖的小工匠不买账,坚决不愿出售他的两间破房子,申府的扩建计划因此而受阻。申府管家想拿出宰相的威势,让官府出面强行征收。申时行却没有动硬,而是对家人说:“不能这样仗势欺人啊!我已经有了‘锦囊妙计’,姑且等他三年,到时不用去找他,他自己也会上门求咱们收购的。”此后,申时行叫家人去工匠家买来几把梳子,每当客人来拜访的时候,他便拿出梳子一边梳理头发,一边对客人称道这梳子的好处,下面的官绅士人纷纷效仿购买,工匠的生意日渐红火。两年后,工匠生意越做越大,越来越感觉自己的房子偏僻、破旧又狭窄,和自己蒸蒸日上的事业不相称,于是工匠亲自登门,请求把房子卖给申府,自己再另建新居。这时,家人才恍然大悟:原来宰相靠帮钉子户做广告壮大生意,达到了拆迁的目的。

立足实际有妙招

宋仁宗初年的一天,包拯正在公堂理政,一个农村老妇前来告状,说她全靠种植两亩茄子为生,近来连连被盗,请官府捉拿盗贼为民除害。第二天一早,集市上来了几个衙役,把所有卖茄子的叫到一起,逐个担子精选细看,最后选中三担,命卖茄子的人挑进衙门。包拯询问茄子来历,但三个卖茄子的一口咬定茄子不是偷的,是自己种的。这时,老妇人说:“我家的茄子柄上扎有三个小洞眼。”包拯又叫卖茄子的仔细去看,果然都有扎洞。在人证、物证面前,三个人只好低头认罪。原来,包拯在头天晚上就命衙役悄悄溜进老妇人的茄园,在每个茄子上扎了洞。通过这个案子,包拯不仅为老妇人抓到了案犯,同时也为她的茄子做了一个很好的代言广告,从此老妇人的茄子再也不愁销路。

在清代,也有一个新科状元题词助发小致富的故事。《广东历代状元》记载:道光三年癸未科状元林召棠,衣锦还乡广东吴川。他的发小开了个粥店,生意冷冷清清,陷入困境。林召棠前往看望,灵机一动提笔写下了“弓弓店”三个大字,落款为“道光癸未钦赐状元及第林召棠题”。发小夫妇马上请人制成大匾,在店门上方悬挂起来。状元书法娟秀遒劲,就是“粥”字中间少了“米”字,剩下两个弓字,成了别字。一时间状元写别字的消息迅速传开,人们成群结队地前来观看。此时正是夏天,天气炎热,人们欣赏了字都顺便进店,买上一碗凉粥喝,发小的粥店一下子就火了。后来状元才告诉他们:“中间的‘米’是我故意漏掉的,正是因为没有‘米’,你们店里的‘米’才多起来嘛。”林状元的代言真是代到了点子上,文化也是生产力呀!

猜你喜欢
带货包拯老婆婆
老婆婆的神奇锅
李子柒A股“带货”,星期六女鞋成为“妖股”
从传播学角度解读电视剧《亲爱的热爱的》热播现象
The Old Woman Who Lived in a Vinegar Bottle 醋瓶里的老婆婆
包拯智擒偷锅贼
瑞士网红“带货”被控违规做广告
“带货”:义乌样本
包拯:我的好名声多亏了欧阳修
包拯:我的好名声多亏了欧阳修
包拯的人生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