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如何提供“适合的教育”:改革思路与行动策略

2020-01-03 10:06肖加平
职业技术教育 2020年33期
关键词:适合的教育特长合格

摘 要 “适合的教育”是能够体现职业教育“人本性”“差异性”“工具性”的教育。要在职业院校实施“适合的教育”,并产生积极成效,就必须准确理解“适合的职业教育”的内涵;在职业教育实践中坚持理念为先,把控源头,做到“零门槛”选择专业;搭建平台,注重过程,进行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建立灵活的评价机制,淡化评价结果,实行“间隔年”体验就业。

关键词 适合的教育;职业院校;合格+特长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0)33-0035-04

自2010年以来,教育界有关“适合的教育”的讨论愈来愈热,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已成为学术界和实践界讨论的焦点和热点问题。广义上讲,“适合的教育”与古今中外诸多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所倡导的理念颇有几分相似。从柏拉图倡导的“彻底的正义”到夸美纽斯的“适当阶段以适当职业教育”再到陶行知的“生利主义”,都或多或少蕴含了“适合的教育”的理念和思想。当然,孔子的“因材施教”“有教无类”与“适合的教育”理念更是一脉相承,广为人知。可以说,“适合的教育”思想源远流长,然而,具体到实践操作层面,“适合的教育”的实施则有力不从心之感。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由多个主体交织进行,主体之间又相互影响的复杂社会活动。主体至少涉及国家、社会、教师和学生,因此在实施的时候,既要有国家层面的政策,又要符合社会的需求,还要满足学生的发展以及考虑教师队伍的现实问题等。具体到职业教育,“适合的教育”自然体现为“适合的职业教育”。关于“适合的教育”问题,江苏省已经较早启动了“适合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与路径研究”项目的研究,取得了一些理论性的研究成果。那么,具体到职业教育实践,职业院校又如何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呢?本文以常州幼儿师范学校开展的“适合的职业教育”实践为例进行研讨。

一、准确理解,精准定位:提供“适合的教育”

2010年7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学校要“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这一精神既反映了以人为本的时代主旋律,也是我国各级各类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必须遵循的行动纲领。什么是适合的教育,能否准确理解适合的教育的实质,影响甚至决定着职业教育能否为学生提供适合的职业教育。笔者认为,所谓适合的教育,就是指遵循青年学生身心发展和教育的内在规律,尊重和基于学生差异而进行的能够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好发展的教育。这样的教育就是最好的教育,具体来说,“适合的教育”包含以下三个层面的涵义:

其一,“适合的教育”就是符合学生需要和让家长满意的教育,是能够体现职业教育“人本性”的教育。“适合的教育”应该是能够充分反映和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包括能够根据学生自身特点,尤其是兴趣爱好自由而灵活地选择专业和课程,能够让每个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展现,从而使学生通过适合的职业教育提升自己的发展自信,更加热爱生命和生活,并因此使家长满意,进而提升职业教育对学生和家长的吸引力。

其二,“适合的教育”是遵循学生身心特点和教育发展规律的教育,是能够体现职业教育“差异性”的教育。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只有受过一种适合的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1]人的成长有其客观规律,因此,“适合的教育”首先应该遵循学生作为一个生命体的发展规律;同时,由于每个人发展的差异性,要提供适合的职业教育,就必须研究学生整体和个体的“最近发展区”,特别是要基于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为学生提供不同的教育与发展“菜单”,由此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潜能,让每个学生都能在现有基础上得到尽可能好的教育。

其三,“适合的教育”是与经济社会发展保持吻合性的教育,是能够体现职业教育“工具性”的教育。为人的发展服务是职业教育最重要、最根本的价值追求,与此同时,应该看到职业教育还具有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功能定位,即职业教育具有“工具性”特征。职业教育正是在科学技术发展以及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推动下,不断完善与发展,因此,適合的职业教育应该能够与经济社会发展保持良好的动态适应性,也就是能够基于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需要,培养相应的应用型人才。

二、理念为先,把控源头:“零门槛”选择专业

(一)大类招生,自由分流

职业院校尤其是中等职业学校的很多学生在选择专业时,并非基于专业学习的兴趣和个人特质,更多是父母以自身社会经验、人脉关系和工作前途而将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子女。这类对专业一开始就不感兴趣的学生,学习动机不强,不愿、不会调整学习策略,整个求学过程十分痛苦,学业情绪也以消极体验为主。为了有效解决因专业志愿先天缺陷,学习初始动机不足的问题,学校实行了先大类专业招生,后二次专业选择,自由分流的专业学习模式。专业大类招生为这类学生提供了一种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无趣为有趣的可能。这里的大类招生不同于普通本科,而是入学时按学生意愿预先选择专业,低年级进行通识教育,高年级进行专业特色培养。如果有学生在进入高年级之前想换一个专业,则可自由选择转到自己更感兴趣、更适合个人特质的专业。

大类招生的可行性已被很多研究证明[2][3],具有更符合学生意向,体现了“以生为本”的办学理念,在人才培养、提高学校效率等方面更具优势。当然,要有效实施这一专业招生分流模式,就需要院校层面必须更新办学理念,设计好课程体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做好专业选择指导等工作。自由分流并不是随心所欲地任意变换专业,而是需要研制科学的自由分流流程和标准,也就是说,这种自由分流是建立在科学性基础上的自由,是为更好地保障学生有一个稳定的学习动力,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

(二)全面发展,凸显特长

“合格+特长”是我国当代著名教育家冯恩洪在教育界率先提出的办学理念[4],是一种理念先进、操作性较强的培养模式。“合格+特长”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基础教育领域经过多年的改革试验,已被证明其价值和意义。余丹论述了湖北工业大学多年实施以“合格+特长”为核心的素质发展模式是实现大学生素质和谐发展的现实路径,并证实了成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5]。

在职业教育中,这种理念是“适合的教育”的一种体现。以五年一贯制学前教育大专为例,“合格”指幼师生的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等符合《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要求,体现全面发展;“特长”就是根据幼师生个人特长、优势而形成的“人无我有,人有我精”的专业技能、能力。如,在幼师专业分设一些学前教育美术、音乐、舞蹈、体育和信息技术等方向特色班,学生根据个人爱好、兴趣和特长,院校统一对学生进行自我认知、职业性格、能力倾向等测验,帮助学生选定方向。

三、搭建平台,注重过程:“供给侧”进行改革

要实施“适合的教育”,自然要明白谁来提供“适合的教育”这一问题。“适合的教育”首先是一种教育,教育的提供者与“适合的教育”的提供者理论上应该重合。就学校教育而言,“适合的教育”提供者也只能是学校。所以,“适合的教育”一定是学校按照“适合的教育”内涵和实施要求提供的自认为“适合”的教育。按照经济学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概念,职业院校“适合的教育”供给侧包括院校的课堂教学、社会实践、师资配备、校企合作、课程建设等。

(一)立足课堂,夯实基础

现代意义上的学生,既是一个集体概念也是一个个体概念,职业院校的教学组织形式大部分都是班级授课制,而班级授课制正是为了扩大教学群体效率而诞生,主要是面对班集体而言的,所以,它存在着难以照顾到学生个体差异的先天缺陷。因此,寻找一种既适合于作为集体的学生又能尽量适合于作为个体的学生的教学方法,是提供“适合的教育”的有效路径之一。张燕等人针对学前教育大专某些专业理论课教学,用两年的时间,通过调查访谈、设计方案、教学实施、量化分析、学生自评、档案袋评价等方式,研究了基于MBTI人格类型的差异教学的可行性和效果,结果显示其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业成绩、学习兴趣和自我评价[6]。尽管这种基于MBTI人格类型的差异教学的有效性没有在文化基础和专业技能课上进行验证,但至少在集体教学的大前提下,为职业院校如何提供“适合的教育”给出了一些可行而有效的操作性建议。刘瑞平从理论上提出将探究性学习融入职业教育的教学与实训中,以丰富教学方法,提升学生能力[7]。职业院校可以针对不同专业,立足课堂,基于有效的分类标准进行差异教学、探究性学习的实证研究,从“适合的教育”核心处着手改革。

(二)搭建平台,多元发展

许多职业院校教室门口的墙上都挂有班级手机袋,名义上是希望学生上课不玩手机、认真听讲,出发点固然可以理解,但在“信息化”“互联网+”“移动终端”时代,学生获取信息、知识的方式与其教师那一代有了极大差别,在没有升学和科研压力的情况下,职校学生学习特点的改变是在适应时代,班级手机袋却不是。从“适合的教育”角度看,职业院校面对这种改变,表示理解、尊重之余应随之作出调整。另一方面,很多基层教师、研究者认为,职校学生存在行为习惯差、对学习不感兴趣、学习能力不强等情况。从“适合的教育”角度看,这种评价的標准是“不适合的教育”。职校学生不是对学习不感兴趣,也许是对知识呈现的方式不感兴趣、对教师不感兴趣;学习能力不是不强,而是不擅长某个方面的学习。按照加德纳“多元智能”的说法,我们不能说谁比谁聪明、谁比谁成功,只能说在某一方面,谁比谁更聪明、更成功。基于以上两点考量,职业院校要提供“适合的教育”,就应搭建更适合学生学习的平台,从而促进学生多元化发展。

完善网络学习平台。如可以借助超星学习通、蓝墨云班课、微助教等开展信息化教学,寻找更适合教师教学风格、适合学生学习风格的信息化手段,用更娱乐化的方式丰富微课资源,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网络课程。

搭建创新创业平台。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应该与行业、企业共同设立创业基金;学校要营造创业氛围,定期举办创业讲座、论坛,邀请名家为学生提供实践指导,完善创业课程体系,做好创业基地建设,促使创业项目孵化。

优化校企合作平台。企业是利益驱动,学校则是公益推动,这种矛盾渗透在校企合作的方方面面也是目前职业院校校企合作问题根源所在。提供“适合的教育”,要充分认识利益与公益这一矛盾,拓宽校企合作共赢的渠道。这就需要学校科学研制校企合作规划,树立“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的理念,同时企业不能一味追求利益和回报,要树立长远发展目标,同时发挥市场调节机制,实行双方淘汰制,企业与学校共同打造高品质校企合作平台。

(三)完善课程,丰富选择

课程是学校教育活动的一个重要因素,学校主要通过提供各类课程达成人才培养目标。“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必然涵盖“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课程”。怎样的课程才是适合的?有学者主张通过进一步加大经费资源投入,打造课程超市,创造学生可选择的丰富课程,满足学生个体需求[8]。就职业教育目前的规模而言,不太现实。

目前,职业院校的课程大体可以归为三类: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技能课程,每一类中又有各不相同的科目。在现有课程体系中,保留那些专业核心及基本满足未来职业需求的课程,根据学校特色尽可能多地加入可供学生自由选择的多样化课程,提供实施“适合的教育”的操作性建议。不过,加入的课程需要经过学校设立专门部门的充分论证。这与“适合的教育是学生自我选择的教育,必须赋予学生选择的权利”[9]观点一致。

(四)培训师资,助推发展

教师是学校发展的基石,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无论是课堂教学、搭建平台还是丰富课程,都离不开教师的参与。所以,提供“适合的教育”,师资的水平、结构、素养亦是关键。

当务之急是加强有针对性的在职培训,有效评价培训效果。需要尽快完善校本培训评价机制,联合培训部门制定针对“适合的教育”的培训内容和效果评价办法。

从长远来看,要进行教师培养供给侧改革。如,职前教师培养增加创新创业教育方向,提升职前教师的信息化水平,基于人口变化趋势、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专业设置。再如,积极推进“双师型”教师的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改革。

四、灵活评价,淡化结果:“间隔年”体验就业

有人在综合梳理“适合的教育”不同主张的基础上,提出将“适合教育评价”作为新的教育评价理念,主张每一位学生主体教育需要的达成在教育评价中具有核心地位[10]。然而,科学合理的教育评价涉及教育价值观、教育目标、方法手段等,即使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教育,更多也是基于方法和手段,对教育目标的整体把握、所依据的教育价值观、评价的专业性都难以在短时间内达成。再者,让学生在接受“适合的教育”后马上就对其作出恰当的评价也不现实。

传统的教育评价有学校、教师、学生、家长、主管部门和用人单位等多元化主体,然而这些都或多或少与评价对象有隶属或利益关系,评价结果的信度、效度难以保障。2010年和2015年,国家多个文件中提到“职业教育第三方评价”,学术界对职业教育第三方评价模式的研究也论证了其诸多优势,如科学性、必然性和客观性[11][12]。然而,不管哪种评价,其评价的对象都是职业教育的质量,而且是整体的质量,较难体现个体的发展,不完全符合“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理念。

对“适合的教育”的评价既要有整体的也应包括个体的,应该以一种更灵活的方式进行评价,即无论是第几方都可以参与评价,且重要的不是评价结果,而是主管部门、学校、教师对评价结果的反思、改进,并适时对“适合的教育”作出调整、改善;是家长对子女、学生对自身更准确的定位。理想化的状态就是能以“间隔年”式的心态,体验不同的生活、工作方式,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学习生存技能,增进自我了解,找到自己真正想要、更好的工作,从而更好地融入社会。

参 考 文 献

[1]吕建.用适合的教育助力学生个性化成长[J].江苏教育,2017(90):67-70.

[2]滿都拉,卢晓东.通识教育背景下的大类招生与专业分流——以东京大学为例[J].高校教育管理,2018(3):21-27.

[3]任喜伟,马令坤,宋安玲.“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模式下高校专业大类分流过程探究[J].高教论坛,2018(1):61-65.

[4]王柏玲.“合格+特长”:发展学生个性[N].文汇报,2013-10-25(14).

[5]余丹.大学生素质和谐发展研究[D].武汉:湖北工业大学,2011.

[6]张燕,五年制幼师学生人格类型调查及教学建议[J].江苏教育,2016(36):63-66.

[7]刘瑞平.职业教育应重视受教育者的个性发展[J].中国成人教育,2014(17):17-19.

[8]马健生,李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何以不可能或何以可能——基于课程的教育功能的分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6):22-31.

[9]冯建军.适合的教育是学生满意的教育[J].上海教育科研,2018(3):1.

[10]王祥.关于“适合的教育”的两点思考[J].教学与管理,2018(15):61-64.

[11]梁卿.论高职教育质量第三方评价的必要性——一种教育经济学的解释[J].职教论坛,2014(22):35-38.

[12]邱磊.职业教育第三方评价模式的困境与出路[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15):61-66+86.

作者简介

肖加平(1964- ),男,常州幼儿师范学校党委书记、校长,研究员,研究方向:学校管理,职业教育(常州,213100)

猜你喜欢
适合的教育特长合格
老板的特长
取消特长招生与特长教育并不矛盾
适合的教育:江苏教育的当下期待
“适合的教育”思考与实践
他们在谱写一本“穷人教育学”
适合的教育是适合学生学习的教育
特长
不合格的洗衣工
不合格的科学家
钱就是特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