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以咏志“闻”以载道

2020-01-04 07:16刘浏
传媒 2020年23期
关键词:相融家乡时代

刘浏

今年是范敬宜先生逝世十周年,读着范先生的种种事迹,那些深入基层、伏案疾书、教书育人的场景仿佛就在眼前。他用生命诠释了新闻人应有的品质,也用奉献擦亮了新闻人的“名片”。

与事业相融的热爱是当好新闻人的重要根基。回望自己的新闻求学路,印象最深刻的永远是那些为了新闻选题而焦虑难眠的深夜,为了找到深度报道的采访对象而处处碰壁的窘境,为了专题稿件阅读上百篇资料与文献的艰辛。但这正是一个新闻人必然要经历的成长过程,正是这种对社会的关注不断激发着自己作为新闻人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这种磨砺让我愈发坚定地走在“新闻”这条道路上,也愈发将“新闻”二字融入自己的生命之中。

在這一信念的支撑下,我前后近7段实习经历无一例外都是媒体。从新华社到人民日报社,从上海电视台到解放日报,从实习记者到实习编辑,从特约评论员到数据新闻记者,不断尝试挖掘自己更多的可能性。细数下来,我也正是在“生于毫末,起于累土”之中完成了消息通讯、深度专题报道、新闻评论、数据新闻、视频新闻等上百份新闻作品,成稿字数也逐渐累积到十多万字。

范敬宜先生也正是秉持着对新闻的热爱,才会主动拥抱苦难,才会时刻带着一支笔去发现新闻、思考选题,才会在年事已高时还要只争朝夕,才会发出“自怜去日多虚掷,再乞华年二十龄”“如果有来生,还是做记者”这样的感悟。他完完全全和新闻融为了一体。

与基层相融的激情是做好新闻事业的源头活水。暑假期间,我前往家乡的县级融媒体中心实习,深入基层一线采访,这成了我收获最大的一次实习经历。它让我真正走出象牙塔,感受到乡村人民生活正在经历的巨变,让我知道只有勇于下基层才能够发现更为广阔的天地。

我前往张桥村观察当地如何以党员之力带动更多村民共同治理水生态,前往塘头村挖掘当地如何通过“法律明白人”带动民主法治建设,前往神前村了解当地如何发挥历史文化与村中大学生的力量培育新一代祖国花朵……

实习期间,我通过新闻帮助深山中的贫困户卖出滞销于家中的蜂蜜,深入挖掘家乡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民主法治示范村建设、水生态文明村建设的成功经验,帮助家乡做好内外宣工作,讲好家乡基层故事。而未来,我也更会抓住机会用文字服务祖国。

与内容相融的责任是写好新闻作品的根本保证。范敬宜先生对自己的作品极为负责,即便身处万里之外的莫斯科,也要在深夜为稿件中的一个字连打两个电话。于他而言,作品就是另一个自己,代表着他对国家和人民深切的了解和深深的热爱。这也是为什么包括范先生在内的无数新闻前辈一直强调做新闻的“精品意识”,这种精神和品质可以不断感染身边人,并能够继续传承下去。

作为新时代的新闻人,我们身上肩负着更为重要的责任与使命,不仅要在内容层面达到精品的要求,更要思考如何在形式上创新,如何在媒体融合时代用更为前沿的技术做出更具创意的“新闻精品”。我先后花费四个月的时间完成《一医千儿》《罕行之路》两个融媒体产品,用“数据新闻”的形式关注“儿医荒”这一社会问题以及“罕见病患者”这一弱势群体,两份作品也先后获得了第四届中国数据新闻大赛一等奖和2020年上海“卓越杯”智能媒体作品大赛一等奖。

只有在时代的浪潮下不断思索与创新,我们才能达到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用高质量高水平的作品形象地告诉人们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什么是值得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反对和否定的”。

滴水不懈方能穿石,驽马十驾固能远行。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我将牢牢铭记习近平总书记对新闻舆论工作的要求,传承老一辈新闻人的新闻精神,再接再厉、矢志不渝、砥砺前行、不忘初心,在时代的浪潮中不断提升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成为一名新时代守正力行的“新闻人”。

作者系第八届范敬宜新闻教育学子奖特等奖获得者

猜你喜欢
相融家乡时代
心相融
我能让水油相融哦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夏天的家乡
家乡美等
不相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