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在传媒领域的应用与思考

2020-01-04 07:16刘芳范紫云
传媒 2020年23期
关键词:融合发展人工智能

刘芳 范紫云

摘要:人工智能越来越多地应用在传媒领域,带来了一系列变革。本文从新闻信息的采集、机器人的辅导写作、人工智能合成主播的出镜、智能化的新闻推送等角度归纳了人工智能技术在传媒领域中的应用,尝试探讨传媒业在新技术环境下面临的问题和遭遇的挑战,并提出人工智能背景下我国传媒业融合发展的一些思考。

关键词:人工智能 传媒领域 融合发展

人工智能技术是以大数据、算法和云计算三项技术为基础,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工智能的新技术。其是制造智能机器、可学习计算程序和需要人类智慧解决问题的科学和工程。随着大数据、算法和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人工智能技术也开始应用于传媒领域,如新闻信息的采集、机器人的辅导写作、人工智能合成主播、智能化的新闻推送等。但人工智能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如何在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服务于传媒业的同时,化解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所带来的新问题、新挑战,实现传媒业与人工智能技术有机融合发展,全面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是传媒业面临的重大课题。

一、人工智能技术在传媒领域中的应用

人工智能技术在传媒领域的应用表现在多个方面。在新闻采集方面,人工智能技术发挥着特殊的作用。2019年,智能硬件、机器人、无人机等人工智能技术已在我国新闻采集中开始试水。这些新技术在新闻采编中的应用,减轻了新闻记者采访工作量,进一步提高了信息采集的效率。2019年8月,“新华智云”推出了25款机器人,其中有8款分别具有突发识别、人脸追踪、安全核查、文字识别、数据标引、内容搬运、多渠道发布等功能。这些机器人在山东、浙江的地震、台风等突发事件的报道中,用极短时间迅速抓取所需镜头,有力帮助记者、编辑在短时间内处理了更多信息。特别是无人机航拍技术的应用更是为新闻采编插上腾飞的“翅膀”。在2019年10月1日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阅兵庆典直播中,“系留无人机系统”搭载广播级摄像机成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一个稳定的高空机位,立体化地呈现了阅兵庆典,并支持了晚会航拍的高清直播,为观众带来了震撼的视听盛宴。

相比在新闻采集方面的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在新闻写作方面的应用更早,“机器新闻写作”在国外已进入了使用阶段。所谓“机器新闻写作”是根据算法将目标数据通过自然语言生成的方式输出文章。2010年,美国的Narrative Science公司开发了Quill平台,其能根据棒球比赛数据(如球员、比赛得分和获胜概率等)在12秒内自动生成关于棒球比赛概述的新闻标题和报道,且通常不会出现拼写和语法错误。2016年,爱尔兰都柏林大学计算机科学学院将“机器新闻写作”进一步优化,在原有的语义分析生成标题的基础上,还使用监督回归模型来识别社交网站上点击和搜索频率最高关键词等信息,加入生成的新闻标题中,真正做到既概括了新聞的内容,又吸引用户眼球的效果,大大提高了新闻的商业价值。我国第一篇由机器人写作的报道是2015年9月由腾讯财经新闻写作机器人“Dreamwriter”完成的《8月CPI涨2% 创12个月新高》一文,现如今这款机器人写稿日产量已超过2500篇。之后,新华社“快笔小新”、第一财经“DT稿王”、今日头条“Xiaomingbot”等写作机器人陆续诞生。

在新闻传播方面,人工智能合成主播与真人主播一起协同工作,丰富了新闻视频生产方式。人工智能合成主播主要通过提取真人主播的唇形、表情、声音、动作等特征,运用人脸识别、人脸建模、唇形合成、表情合成、语音合成及深度学习等多项人工智能技术将真人主播“克隆”出来,展现出与真人主播极为相似的信息传达效果。在2018年11月世界互联网大会上,新华社与搜狗公司联合发布的全球首个人工智能合成主播,可以将观众输入的新闻文本用和真人一样的声音进行播报,甚至连唇形、面部表情也能完全吻合。2019年5月25日,《人民日报》与科大讯飞推出的人工智能合成主播“果果”,可以用多种语言24小时不停播报新闻。在“人民智播报”微信公众号上,“果果”每天早上7点都准时上岗,为观众播报国内外热点事件,吸引了众多粉丝的追捧。

人工智能个性化的内容推送是其在传媒领域的又一大应用。它是综合用户的行为偏好、兴趣意愿、时空环境等静态和动态的因素,通过各种网络服务和硬件终端,主动将用户感兴趣的内容推送给相关用户。美国Atypon传媒公司开发的Literatum系统,基于个性化推送、简单易用的网站搭建工具以及良好的用户体验,随时随地向用户准确提供其需要的内容。作为一家成熟的技术公司,其将已有的资源,转换为图片、PPT或短视频,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挖掘用户与内容之间的二元关系,帮助海量的传媒企业从海量数据中获取用户兴趣点,并生成个性化的内容组合以满足用户需求。个性化的内容发现工具Scitrus能在用户搜索内容之前,将用户与他们需要的内容联系起来,通过APP将最符合用户兴趣的信息推送给读者,在有价值的内容环境中建立用户群。

二、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下传媒领域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人工智能技术在推动传媒业转型升级的同时,也带来一些不可回避的问题和严峻的挑战。

人工智能个性化的内容推送在提升了新闻生产个性化和新闻推送准确率的同时,由于其偏重于迎合个人兴趣意愿,很可能导致“信息窄化”。如此一来,稍有偏差,以虚假文本及虚假音视频为主的“新型谣言”便会泛滥。这些虚假信息在传统传媒领域可以通过多条渠道进行鉴别,但在人工智能技术“黑箱化”的趋势下,其验证难度和复杂性很难预料。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还为传媒业的“洗稿”行为提供了“便利”。2018年,自媒体人“六神磊磊”公开发文称,“周冲的影像原色”发布的文章涉嫌“洗稿”自己的作品。《南方都市报》经市场调研发现,有些机构甚至提供“自媒体爆款文章训练营”,专门传授“洗稿”经验。低廉的“盗版”成本,“洗稿”的隐蔽性,模糊的法律界定,高额的维权成本,挫伤了原创者的创作动力。

近些年来,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同时,数据造假、社交媒体操纵舆论、个人信息被轻易泄露、外挂程序等问题已然多发。根据全球领先的宽带和电信服务提供商Verizon公司发布的《2020年数据泄露调查报告》显示,45%的数据泄露与黑客攻击有关,22%的数据泄露来自社交媒体信息,17%的数据泄露涉及恶意软件、钓鱼链接等。在国内,2020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居家隔离的生活状态使得直播业务发展迅速。号称一切靠数据说话的直播带货,在数据造假方面更是时有发生。比如,吴晓波带货奶粉声称直播时段最高数据同时在线人数达到4万多人,交易金额为2200多万元,但是实际却只卖出了15罐奶粉。直播的点击量、在线观看人数、评论数、转换率,这些本该用于客观评价带货能力的数据,变成了作假的利器。长此以往,必然影响我国传媒业的公信力,造成媒介市场数据“信号失灵”。

目前,人工智能技术在我国传媒领域的应用还停留在起步阶段。搜狗的智能录音笔C1、“讯飞听见”M1等都只能辅助媒体人进行相对智能的新闻采集,并没有实现完全的智能化。人工智能合成主播也还只是停留在对文字的再现层面,并不能做到对文字深层次的情感理解。

人工智能技术不是万能的,不可能完全取代人类所有的工作,目前只能作为辅助新闻生产和传播的一个更高效的工具。大数据在洞察新闻热点上具有独特的优势,但新闻决策和选题并不能完全交由大数据系统来完成。当下,机器新闻写作多聚焦于体育、金融等可以结构化产出内容的领域,而在选题环节依靠大数据来辅助内容编辑选题的应用仍不广泛。在编辑加工环节,人工智能技术擅长于对具有形式规范化特征的文字进行一些处理,而辅助“三审三校”的编校一体化系统,则仍是传统传媒人的天下。但值得注意的是,一些传统媒体尚不适应媒体智能化发展要求,一方面智能化发展所需的复合型、创新性人才缺乏,技术、运营等方面的领军人物乏善可陈;另一方面由于体制机制制约,传统媒体中优秀的人才往往“用不好”“留不住”。

三、人工智能背景下对我国传媒业融合发展的思考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工智能的重要性,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在传媒领域的应用。2019年1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探索将人工智能运用在新闻采集、生产、分发、接收、反馈中,全面提高舆论引导能力”。这为我国人工智能如何赋能新时代指明了前进方向,为传媒领域运用人工智能提供了基本遵循。为此,笔者有以下几点关于人工智能背景下我国传媒业融合发展的思考。

一是推动内容智能化创新建设,把增强舆论的引导力放在首位。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在传媒领域的应用,推动了媒体渠道、载体、方式、手段等的创新。但对传媒业来说,核心是要进行内容创新。当前,要充分运用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深入研究新媒体传播规律和受众市场,不断将前沿技术赋能于内容创新,并与渠道、载体、形式等创新有机结合起来,不断优化媒体形态,提高内容质量,切实增强内容的舆论引导力。

二是通过政策引导和重大项目的实施,推动人工智能等技术与媒体融合纵深发展。要站在现代科技发展的前沿,制定鼓励应用包括人工智能、5G技术,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等新兴科技等在内的高新技术推动传统媒体不断跨界的政策措施,整合市场中的科技资源与技术力量,在新闻信息的采集、机器人的辅导写作、人工智能合成主播的出镜、智能化的新闻推送等各方面实现我国媒体跨越式发展。要以重大项目为带动,促进传媒业生产过程智能化改造、市场精准分析推广、智能传播新模式创新,形成产业链闭环,构建传媒新业态。

三是加强制度建设,进一步健全完善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在积极探索人工智能等技术应用于传媒领域发展道路中,适应技术创新的要求,加快立法进程,出台或修订相关法律法规,打击“洗稿”、数据造假、社交媒体操纵舆论等行为,防止个人信息被泄露,保护知识产权和数据信息安全。要坚持标准先行的原则,尽快制定人工智能技术在传媒领域应用等方面的标准,充分发挥科技赋能效应,为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四是紧紧抓住培养、吸引和用好人才这个重要环节,充分发挥人才在人工智能等技术创新中的关键作用。树立人才强业的理念,不断发现、培养、使用、凝聚复合型、创新性人才,使技术、运营等方面的领军人物脱颖而出。不断完善人才培养、使用的有效机制。通过积极开展新闻信息的采集、机器人的辅导写作、人工智能合成主播的出镜、智能化的新闻推送业务、法律法规、市场开拓、版权开发和保护等方面的培训,着力培养一支与人工智能等技术应用开发相适应、与传媒业发展模式相适应的人才队伍。

作者单位 刘芳 北京理工大学学术期刊中心

范紫云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张洪忠,石韦颖,刘力铭.如何从技术逻辑认识人工智能对传媒业的影响[J].新闻界,2018(02).

[2]中华网.大工科技系留无人机4K航拍直播见证70周年盛世欢腾[EB/OL].(2019-10-11)[2020-09-14].http://epaper.nhaidu.com/ xinwen/news/2019/1011/129660.html.

[3]VTRAC.Verizon:2020年數据泄露调查报告[EB/OL].(2020-08-31)[2020-09-14].https://tech.sina.com.cn/roll/2020-08-31/doc-iivhuipp1605008.shtml.

[4]付彪.别让刷量“生意”毁了直播带货[N].开封日报,2020-06-24.

[5]赵蓓,张洪忠.2019年人工智能技术在中国传媒业的应用与思考[J].新闻与写作,2019(12).

[6]新华网.习近平: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共同思想基础[EB/OL].(2019-01-25)[2020-09-14].http://www. 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19-01/25/c_1124044208.htm.

猜你喜欢
融合发展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之父
2019: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与就业
数读人工智能
校园文化视角下的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
有线电视技术与宽带技术融合发展途径之研究
经济新常态下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与发展
下一幕,人工智能!
下一幕,人工智能!
全媒体时代地市党报媒体融合的四个着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