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理论节目的通俗化创新传播

2020-01-04 07:16张骁将
传媒 2020年23期
关键词:受众理论

张骁将

摘要:电视理论节目通过大众化的视听形式,传达党和国家的重大政策及理论,具有重要的宣传教育意义。然而,电视理论节目因其特殊的价值和功能,面临着一定的传播难题,这在日新月异的媒介环境下更为显著,比如,概念的抽象性、形态的程式化、输出的单向性、竞争的匮乏性。北京卫视的《壮丽70年 时间都知道》在创作上有所突破创新,以故事述说理论、突破演播厅局限、设立多元立体的主题、与受众建立共情、借力社交媒体推广,为理论节目的通俗化传播开拓了新路径。

关键词:电视理论节目 通俗化传播

电视理论节目借助大众较容易接受的视听影像形式,传达党和国家的重大政策及理论,在普通观众中起到教育和宣传的作用,对于传播主流意识形态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电视理论节目由于其承载的特殊价值和功能,比如重理论、重宣教等,在日新月异的互联网语境下,表现出一定的刻板性和单调感,无法深入人心,触及更加广泛的群众。2019年10月,北京卫视推出一档全新的电视理论节目《壮丽70年 时间都知道》,该节目从多个维度都有所突破创新,为电视理论节目的通俗化传播提供了借鉴思路。

一、电视理论节目的传播桎梏

电视理论节目在我国发展相对成熟,近年来,中央以及各省市电视台围绕社会主义主旋律,紧扣国家新政策,相继推出了不少丰富多样的电视理论节目,比如,理论学习节目《好好学习》、脱口秀说理节目《社会主义“有点潮”》、理论对话节目《脱贫攻坚在路上》等,侧重点各不相同。不过,在通俗化的传播中,这些节目往往受制于理论节目的天然局限性,仍有以下“难题”等待“新解”。

1.概念的抽象性。传统的电视理论节目常以思想政治理论解读为主,难以进行具象化的解构与趣味化的转述,故而和观众之间形成了一定的认知距离。理论和政策传播,对于普通百姓来说似乎“高不可攀”“与己无关”,甚至有些晦涩难懂。如何能够深入浅出地将理论传达给大众,如何让普通人感悟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电视理论节目制作的最大困境之一。近年来祖国呈现日新月异的发展速度,电视理论节目更需要让理论融入城市发展、百姓生活、文化娱乐等生动切实的发展议题之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行时代化的诠释。

2.形态的程式化。一般来讲,电视理论节目多局限于演播厅,常以访谈对话、叙事纪录等形式为主,表现流程僵硬古板。在形式上,传统的电视理论节目视听效果较弱,切入视角相对单调,过分依赖于嘉宾自身的表达能力,对复杂的议题也无法实现解剖式呈现。更有甚者,仅仅是对素材进行堆砌,对理论照本宣科,缺乏“取舍”“重构”的策划思维,可看性较低。千篇一律的节目模式让观众产生枯燥乏味的观感,更加深了大众对理论节目严肃、陈旧的刻板印象。

3.输出的单向性。目前,电视理论节目创作者受制于主观上的固有思维,认为电视理论节目最重要的是价值观念的输出,多以理论的介绍和说明为主,没有深入挖掘普通百姓的心理诉求。节目镜头所聚焦的嘉宾,也多以专家、名人为主,从而进行高密度的信息输出,却忽略了基本的受众思维。这种“自上而下”的单向传播模式,容易产生信息“消化不良”的负面效果。电视理论节目“高大上”的选题如若难以贴合观众的切实需求,便无法深入人心,只能局限于一小部分观众,无法覆盖到更广泛的人民大众。

4.竞争的匮乏性。电视理论节目作为特殊的类别,同类节目相对较少,竞争力不足,缺乏创新动机。就同类节目而言,电视理论节目普遍停滞于“舒适圈”,与新媒体的融合程度较低,革新观念不够。但就整个电视节目市场而言,各类新奇节目层出不穷,不断创新出个性、趣味的文化产品,吸引年轻受众的注意力。而电视理论节目的“滞后性”使其在多样化的文化浪潮中显露出劣势。提高主动性、融入新媒體、加强创新力,成为当前电视理论节目亟待解决的难题。

二、电视理论节目的通俗化创新传播

通俗化传播是电视理论节目突破桎梏的重要路径。对此,北京卫视的《壮丽70年 时间都知道》立足高远格局,从内容、形式、主题、受众、渠道五个视角展开创新实践,让理论节目更好地走近人民群众,为电视理论节目的通俗化传播提供了新思路。

1.内容视角:故事寻访,以事实说理。《壮丽70年时间都知道》创设性地引入“时光寻访人”的角色,深入到与祖国发展七十周年密切相关的地方,通过真实感人的小人物故事,述说中国经济、政治和文化等不同领域飞跃发展的壮举。在第一集《中国经济之谜》中,寻访人挖掘了一个马来西亚商人郭集福与浙江义乌之间的故事。观众跟随这位马来商人的回忆,和他一同经历了从偶然获得商机、到精心制造巧合与中国商人同行、到最后在浙江义乌收获第一桶金的跌宕起伏的故事。1999年的义乌聚集了种类繁复、价格低廉的商品,对郭集福来说“好像见到了宝藏一般”,由此,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郭集福开启了漫长的跨国贸易之旅,并见证了义乌市五代商贸批发市场的发展演变。节目巧妙地借由马来商人身上的“个体故事”,讲述了一个国家的“宏观变迁”,彰显了中国在全球化语境中重要的经济地位。马来商人的贸易成功,是义乌市场发展的缩影,更是中国经济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相互促进的写照。节目通过充满细节的生动故事,呈现了国家政策与普通人之间的紧密关联。

2.形式视角:打破僵局,走出演播厅。该节目突破性地走出了演播厅的限制,拓展了镜头的空间维度,将嘉宾对话置于有意义的情境之中,形式具备融合性和创新性。第三集《中国文化何以自信》中,触及“文化自信”这一具有挑战性的抽象命题。节目从“万里长城”这一历史悠久的文化遗产切入,阐释中华民族五千年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明。寻访人走出演播厅,深入到北京怀柔古长城,和“长城守望者”董耀会一起,共同探索原始风貌的遗迹,深刻体会长城在精神层面和文化层面的重要意义。节目的形式是“杂糅”的,没有单纯依赖于嘉宾的讲述或对话,而是在其中穿插影像史料等,甚至还能看到纪录片的拍摄手法,比如,节目中修缮专家们的工作镜头,直观呈现了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卓越进步。实地寻访、记录、拍摄、对话的形式,开拓了理论节目“现场感”的可能性,极大地丰富了节目视听语言,使其更具有情景沉浸感和情绪感染力。正所谓“眼见为实”,在此,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概念不再仅仅是一个高远抽象的概念,更是深刻落实到了寻访人带领观众一同经历的体验与见闻之中。

3.主题视角:维度立体,把握时代脉搏。该节目共六个篇章,主题涵盖广泛,切入面各不相同,用时间线串起了历史与当下,从不同视角诠释了新中国70周年发展建设的瞩目成就,并且牢牢紧扣时代发展脉搏,话语叙事富有立体感,显示出深刻的时代价值。《中国经济之谜》走访了港珠澳大桥等地,展示了中国制造、经贸和科技发展的不俗成绩;《中国式民主之路》带领观众找寻时代的烙印,回顾了祖国的民主建设历程;《中国文化何以自信》通过兵马俑等历史文物的呈现,阐述了文化自信的根源与动力;《遇见一个更好的中国》则来到云南贡山等地,聚焦当地百姓民生,探索脱贫之路,彰显了祖国小康建设的伟业;《美丽中国在行动》呈现了长江生态修复、毛乌素沙漠治理等成就;最后一集的《踏平坎坷成大道》,则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成因,以及道路优越性。综上而言,节目主题设计颇有心意,层次渐进地向观众徐徐展开新中国70周年的画卷,贯穿经济、政治、文化、民生、生态等不同议题,聆听时代的声音,重温历史,观照当下。节目的主题格局开阔,没有轻易媚俗,充分展现了理论节目的思想高度和深刻内涵。

4.受众视角:以小见大,激发共情思维。融媒体时代,受众主体地位提高,这一现实因素倒逼电视理论节目进行改革。《壮丽70年 时间都知道》突破了理论节目传声筒式的表达模式,去触摸受众真实的情感诉求,尽情抒写受众心声。节目的受众视角主要体现于两方面:一方面,体现于“接地气”的细节。在《遇见一个更好的中国》中,观众跟随寻访人,找到了一本60多年的老账本。账本主人董阿姨的父亲一直有记账的习惯,这个习惯在家族中一直延续下来。三代人的账本,从爷爷泛黄的手册到如今孙女用的手机软件,琐碎平凡,细微真实,带给观众极大的亲切感。节目中对20世纪80年代“四大件”的回忆,也引起了观众深切的共鸣。另一方面,节目的受众思维则体现在对受众参与性的重视。节目预告片和正片同步发布于爱奇艺、北京卫视官网、哔哩哔哩等平台,开放评论、转发和点赞等功能,为观众充分提供了表达意见、抒发自我的空间。

5.渠道视角:社交媒体助力推广。《壮丽70年 时间都知道》在渠道推广层面,积极融合新媒体特征,扎根于社交媒体网络,发挥意见领袖带动作用,并对长视频进行了有针对性的短视频化“改造”,使其更适宜在社交媒体平台扩散。节目与“思想聚焦”“头条新闻”“微博综艺”“老蒋政治”等知名微博账号合作,协力推广短视频。短视频将原本丰富的内容,压缩在1分钟以内,运用快剪的方式,向观众直观地展现了中国发展的惊人变化,信息量密集,且具有强烈的视听冲击感,高度贴合了流量时代“短平快”的特征,在微博收获了不少好评。此外,在叙述语言上,节目也做出了调整,使其更贴近社交媒体用户的阅读习惯,比如,“超燃!1分钟看70年中国巨变”“基建狂魔”“治沙愚公”等表述,表述生動而富有活力,符合社交媒体的传播特征,有利于内容在用户之间形成二次扩散。

三、结语

面对日新月异的媒介环境,新时代的电视理论节目应当坚定输出优质的节目内容,构建创新机制,用大众化、通俗化的方式传达党和国家的政策声音,打造有特色、有血肉、有脉络的电视理论节目。未来,电视理论节目在加快创新的基础上,要牢牢把握四个重要特质:一是人文关怀。电视理论节目尽管以理论为主线,却始终应当坚守以人为本的理念,关注民生,倾听民心,用情感连接节目和大众,做有温度和质感的内容。二是民族精神。电视理论节目应当主动结合传统文化、中国精神等,为节目赋予一定的历史意义和开阔格局,激发同胞的民族情怀,提高节目的特色感和辨识度,发挥文化传承的正面作用。三是融合思维。电视理论节目应当顺应融媒体发展潮流,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式,引入新媒体技术,融入移动端平台,打造有互动性、有生命力的理论节目,激发受众的参与性和创造性,让受众实现真正的理论学习。四是多元发展。电视理论节目也应当不断探索新的样态和形式,借鉴不同类型电视节目的长处,融入新的元素,构建丰富多样的语态,为理论节目注入持续创新的活力。

作者系山东艺术学院戏剧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讲师

参考文献

[1]曾祥敏.《瞬间中国》破局传统电视节目,创新打造全媒体传播样本——评《瞬间中国》的融媒体创新之道[J].中国新闻传播研究,2019(02).

[2]陆绍阳,杨欣茹.电视理论节目的模式创新——以《好好学习》为例[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9(08).

[3]刘嘉.融媒环境下电视文化类节目创新发展探究[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8(05).

[4]林牧茵.当前电视理论节目的创新与发展——以《道·理》节目为例[J].新闻大学,2016(04).

猜你喜欢
受众理论
浅析新媒体时代下受众观的演变
基于多元外在表征理论的高一氧化还原反应教学
融媒体生态下广播与受众共赢发展的路径思考
“理论”与“实践”
多项式理论在矩阵求逆中的应用
论网络传播中受众的逆反心理
曲艺受众分析
自媒体环境下受众的“聚合”与“分化”
理论与实际
投资组合理论发展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