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划艇“专项能力强化型”微缩大周期水上训练负荷分布结构分析

2020-01-04 07:17余银高平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皮划艇

余银 高平

摘 要: 目的:基于微缩与常规大周期的比较,分析皮划艇项目以“专项能力强化”为目标的微缩大周期水上训练分期设计特点及负荷结构特征。方法:以国家皮划艇队8名女子皮艇重点运动员为跟踪对象,对其12 w微缩大周期和23 w常规大周期的训练进行全程跟踪,完整采集了各级强度区间的训练负荷量、课程频次等数据,并对跟踪对象的专项成绩变化(500 m)进行了测试,对采集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论:微缩大周期各阶段的二级划分不如常规大周期灵活,准备期比例可以小于竞赛期;“专项能力强化”目标的实现,一方面体现在坚持以有氧能力训练为重点,另一方面则是强调高强度、高乳酸性的混氧代谢能力训练;各级强度的分布结构在训练量上呈现为“金子塔型”结构形式,而在训练频次上则呈现为“W型”结构形式;微缩大周期负荷结构各阶段的变化与常规大周期明显区别,主要体现为以强化专项能力为目标,始终保持有氧能力与耐酸能力“并重”的强度分布结构,并在中后期加强速度能力的提升等。

关键词: 皮划艇;微缩大周期;分期设计;负荷强度分布;赛前训练

中图分类号:G8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076(2020)05-0086-10

Abstract: Objective: Based on the comparison between the miniature and regular macrocycle, the article aimed to analyze the periodization feature and the water-training intensity distribution of the miniature macrocycle targeting the special ability improving of kayak training. Methods:Taking 8 female athletes of National Kayak Team as tracking object, the author observed the training throughout the 12 w miniature macrocycle and 23 w regular macrocycle, and carried out the special capacity tests of 500 m race, 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the data was performed. Conclusion: The secondary division of training period of miniature macrocycle is not flexible as the regular macrocycle, the proportion of

preparation period can be shorter than the competition period; the realization of goal relative to

special ability enhancement, on the one hand, was reflected in the adherence to the aerobic training, and on the other hand focused on the mixed oxygen metabolism ability training with high

intensity and high lactic acid; the training intensity distribution presented as a pyramidal training structure in the training amount, and as a W structure in the training frequency; the change of training intensity distribution of the miniature was different from that of the regular macrocycle, as was mainly reflected that the intensity distribution structure targeted the special ability improvement with the focus on both aerobic ability and acid resistance ability, and in the middle and late stage on the speed ability.

Key words:  kayak; miniature training macrocycle; periodization design; training intensity distribution; pre-competition training

常規大周期与微缩大周期是大周期训练计划安排的两种基本模式,前者需“持续不短于14 w的时间”,要求运动员“分别提高不同的竞技能力,进而综合起来,表现为高的专项竞技能力”;后者“通常安排于2~3个月的准备参加重大比赛的训练之中”,“在较短的时间内,运动员集中精力于恢复或提高综合的竞技能力”[1]。随着现代竞技运动的快速发展,很多竞技比赛项目的年度训练日益呈现出“任务重、赛事多、赛程密、周期短”等特点,致使微缩大周期已逐渐成为诸多项目年度训练分期设计的常用形式,以若干微缩大周期构成的年度多周期训练模式也正趋向于常态化发展[2]。可见,微缩大周期是运动竞赛高频化、高密度趋势发展的产物,是年度多周期训练模式的重要组成,也是对常规大周期的积极补充。

中国女子皮艇队备战第41届世界皮划艇锦标赛的训练大周期共12 w(从前一国际比赛结束开始至世锦赛结束),采用了典型的“微缩大周期”分期训练模式,训练任务重点是强化运动员专项能力(重点围绕女子500 m单项)[3]。而该大周期之前的世界杯备战大周期(冬训开始至世界杯比赛结束)为一个常规大周期,持续时间为23周。本研究基于对两个大周期的比较,重点分析以“专项能力强化”为重点的“微缩大周期”水上训练负荷结构特征,揭示其在“强化专项能力”目标引导下,如何进行专项训练负荷控制及其与常规大周期的主体差异。希望通过本研究,为我国皮划艇乃至中距离耐力项目的训练计划设计与负荷控制提供理论借鉴,也为分期训练理论的发展与完善提供实证参考。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皮划艇项目“专项能力强化型”微缩大周期水上训练负荷结构特征为研究对象。训练跟踪对象为国家女子皮艇队的8名重点队员(主项为500 m单项),均达国际级健将运动水平。训练数据采集持续时间为世锦赛大周期12 w和世界杯大周期23 w的训练(均以500 m项目为发展目标)。

1.2 数据跟踪采集与分析

1)训练强度区间确定

在制定训练计划时将水上训练依强度由低到高分为8个区间(Z1至Z8),级别越高,训练强度越高。各级强度区间对桨频、心率、血乳酸浓度等参数进行了详细的规定(见表2)。从训练性质来看,Z1是低桨频、低强度的调整性、放松性的身体活动(该部分在制定训练计划时不做详细规定,故本研究未做统计)。Z2、Z3是以有氧能力为主的较低强度、中长距离的练习,Z3较Z2的强度略大,桨频、心率等参数略高。Z4是以有氧代谢为主、无氧代谢为辅的混氧能力训练。Z5、Z6同样是一种混氧耐力的训练,但训练强度更加接近专项比赛,同时无氧代谢比例明显增加,运动后血乳酸相对较高;练习距离均采用低于或等于专项距离的方式(250~500 m);其中Z5区是类似比赛速度强度的等级(100%比赛速度左右),Z6则采用略高于比赛速度强度的等级(105%比赛速度左右),无氧代谢比例更加明显。Z7、Z8是短距离、高桨频、高强度的速度能力练习,重点突出无氧代谢能力、神经快速动员及转换能力的训练;Z8比Z7区间的训练距离更短、强度更高,更加体现短程绝对速度。综合来看,各个训练强度区间主要围绕4种能力训练:有氧能力(Z2、Z3),混氧能力(Z4),耐酸能力(Z5、Z6)和速度能力(Z7、Z8)。

2)训练负荷强度监控

训练中通过以上参数对运动员是否达到规定的强度等级进行监督。当发现未达到或超出所要求的强度等级时,则会立即提醒运动员,适当调整运动强度。主要监控指标的测试方法为:

桨频监测:每节训练课均有监测,用以判断运动员是否达到每次训练的规定强度等级。监测仪器:日本产SEIKO桨频秒表(型号:S140-4A00)。检测时间:训练中实时检测。检测方法:运动员划行中,从某一侧桨叶即将入水接触水面前开始启表,在连续的划桨中,待该侧桨即将第4次入水前停表,也即记录单侧桨叶的3个完整划桨周期时间,桨频表将自动显示该次桨频监测值。

心率监测:水上训练课全程监测运动员的心率变化,课后分析后向教练员、运动员反馈检测信息,用以辅助判断运动员是否达到指定训练强度等级。监测仪器:芬兰POLAR-RCX5G5心率表。监测时间:整个训练过程的心率变化。监测方法:训练前正确佩带设备,并确保设备正常运动运转、信号连接通常;训练时打开设备,记录过程心率值;[JP3]训练结束时停止设备;之后将数据导入电脑,统计运动员训练时的平均值、最高值、最低值等。

血乳酸检测:教练员根据需要,在部分测试、检查课及测试赛中进行监测,辅助判断运动员训练强度是否达标及机能变化情况。监测仪器:日本京都ARKERY1710便携式乳酸分析仪及Lactate Pro专用试剂条。监测时间:监测运动后60 s的血乳酸值。采血部位:耳垂末梢血。监测方法:在运动结束后60秒进行采血(10 ml),并滴在试纸条上;试纸条放入分析仪,约1 min后显示测试值。

受监控信息反馈的实效性的需求,训练监控时将以上桨频指标作为主要监控指标,心率(课后反馈)和血乳酸指标(仅测试及檢查性训练课中使用)作为辅助指标。

3)成绩测试

在两个大周期的前期与结束阶段对跟踪对象的水上500 m划成绩进行了专门测试。世界杯大周期测试时间为该周期第7周(前6周为能力恢复阶段,不适宜进行专项能力测试)与赛前1周;世锦赛大周期测试时间为第2周与赛前1周。测试由教练组织实施,采取分道竞赛的方式进行。每次测试共划行2轮,每轮之间间隔15 min,成绩记录采用秒表(日本产SEIKO,型号:S140-4A00)计时,精确度为0.001秒。本研究以每次测试的最好成绩作为评价依据。

4)训练数据跟踪统计与汇总

本研究对整个训练大周期各训练强度区间的划行距离、时间、趟数、组数、课次等以及每次测试赛数据等进行了详细记录,并建立训练数据库。

5)数据分析

运用专业的数据处理软件(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16)对世锦赛微缩大周期与世界杯微缩大周期各周、各阶段的训练数据对比分析,并制表和制图,以反映训练比例、负荷分布结构、变化趋势等差异与特点;并用SPSS软件(IBM SPSS Statistics 23)对跟踪对象2个大周期前、后阶段的成绩测试结果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以反映成绩变化差异程度。

2 研究结果

2.1 大周期分期阶段划分

从训练分期构成的设计来看,世界杯常规大周期共23 w,其中准备期14 w,竞赛期8 w,过渡期(恢复期)1 w;准备期又细分为前(6 w)、中(4 w)、后(4 w)3个子阶段;竞赛期也细分为前(5 w)、后(3 w)2个子阶段(见图1)。世锦赛微缩大周期共12 w,准备期5 w,竞赛期6 w,过渡期1 w;竞赛期又细分为前(3 w)、后(3 w)2个子阶段(见图1)。

2.2 各阶段训练负荷量变化与对比

从各阶段训练负荷量的周均值变化来看,世界杯常规大周期,水上训练量呈现“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即周均值在第2阶段达到本周期的最高值(883 min/w),之后也是逐渐下降;而陆上训练负荷量则呈现持续递减的趋势(图2-A)。相比而言,世錦赛微缩大周期的各个阶段,无论是水上训练还是陆上训练均呈现逐渐递减的趋势,其中水上训练周均值从第1阶段的699 min/w降至第3阶段的490 min/w(图2-B)。

2.3 各负荷强度区间训练负荷量及训练频次比例分布

2个大周期各强度区间训练量(距离)的整体比例分布具有明显的相似性,即随着强度区间等级的提高,其比例分布基本逐渐降低(见图3)。另外,从2个大周期的对比来看(见图4),世锦赛大周期训练比例相对提升的是[JP3]Z5(4.68%)、Z6(4.25%)、Z4(2.81%)、Z8(0.40%),比例相对下降的是Z2(-7.78%)、Z3(-3.39%)、Z7(-0.90%)。

从各强度区间的训练频次比例来看,2个大周期也出现较为明显的差异。世界杯大周期各强度区间的频次比例分布类似一种“J”型分布:Z2至Z6训练频次比例依次降低,Z6至Z8频次比例又依次上升,Z6区间的训练频次比例最低。而世锦赛大周期,则呈现一种类似“W”型分布:除了处于强度区间两端的Z2、Z3及Z8课次比例较高外,Z6的比例也明显较高(见图5)。

2.4 训练强度分布结构的阶段变化

综合来看,水上训练各级强度区间主要体现了4种能力训练目标,即:有氧能力(Z2、Z3),混氧能力(Z4),耐酸能力(Z5、Z6)与速度能力(Z7、Z8)。从每个大周期各个阶段该4种能力强度区间的分布结构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在不同阶段,各能力强度区间分布结构的存在一定差异(见图6、图7)。

2.5 专项成绩测试结果对比

从2个大周期的500 m测试成绩变化来看,世界杯周期跟踪对象的成绩提升达4.86±3.80 s(P<0.05),世锦赛周期的提升幅度为5.12±2.12秒(P<0.01),且成绩变化均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见表3),反映该两个大周期的训练对跟踪对象的能力发展都具有显著作用。

3 分析与讨论

3.1 微缩大周期的分期构成特点分析

训练分期设计是制定训练计划的一项重要内容。传统的周期训练理论依据运动员竞技状态时相变化规律及竞技能力对应发展需求,将一个完整的大周期划分为准备期、竞赛期和过渡期3个阶段,每个阶段又可以进一步分解为若干“子阶段”[1-2]。与常规大周期相比,微缩大周期“同样包含构成一个训练大周期的基本要素”,即在训练分期设计上通常也按照准备期、竞赛期和过渡期3个阶段来制定分期计划,但由于受总训练时间的影响,各阶段的时间要明显压缩[1][4]。此外,两者在训练任务及内容、训练负荷安排特点上也表现出明显的不同[1](见表1)。

对比本研究中的世界杯常规大周期来看,世锦赛微缩大周期的总时间(12 w)明显小于前者(23 w);每个阶段的持续时间(准备期6 w,竞赛期5 w)也明显小于前者(准备期14 w,竞赛期8 w)(见图1)。此外,由于受总时间的压缩限制,在各阶段的二级划分上也受到限制(仅将竞赛期进行了二级划分);而世界杯周期由于时间相对较长,又进一步将准备期细分为3个“子阶段”,竞赛期细分为2个“子阶段”。可见,与常规大周期相比,微缩大周期不仅总时间和各阶段时间被压缩,各阶段的二级划分也不如常规大周期灵活。

此外,从准备期与竞赛期的分布比例来看,在常规大周期中准备期的比例通常要大于竞赛期,这主要是由于准备期的任务以提升运动员综合能力为主,训练内容也相对较广,并且注重由一般性训练向专项性训练的渐进过渡,以保证运动员对训练负荷的良好适应、促进整体竞技能力的稳步提高[1-2,5]。本研究中的世界杯常规大周期,准备期比例(60.9%)比竞赛期(34.8%)高26.1%,正反映了这一特点。而从世锦赛周期阶段分布来看,准备期的比例(41.7%)却比竞赛期(50%)少8.3%。

这一例证可以反映出,微缩大周期各阶段的比例安排可与常规大周期有所不同,微缩大周期的准备期比例可以小于竞赛期。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一方面,微缩大周期在专业训练的年度计划中基本不会独立存在,而通常是年度多周期计划模式(如3周期模式、4周期模式、5周期模式等)中的一个大周期单元[5],在其之前往往还需经历其它大周期的训练及比赛过程(该过程可以看做是一个不断提升运动员综合能力的准备与积累过程),这将导致微缩大周期的开始阶段运动员的专项能力及竞技水平已经处在较高的准备状态,故而可以允许微缩大周期的准备期时间压缩;另一方面,微缩大周期是应对“时间紧、任务重”的重大性比赛的一种特殊的大周期模式,由于周期时间短、比赛任务重,训练必然更加重视运动员专项能力的强化、比赛能力的提升[4],并促进竞技状态向最佳化逼近,因此需要将相对更多的时间集中于训练运动员的专项及比赛能力,故而也会造成竞赛期的比例高于准备期。

3.2 微缩大周期训练量整体变化趋势分析

根据周期阶段的进程,有序、动态地控制训练负荷的变化是实现运动员竞技能力与机能适应水平提升的重要前提,这也是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的重要思想之一[1-2]。对比两个大周期各阶段训练量的变化来看,世界杯大周期在准备期有一个明显的“增量”阶段过程(第2阶段),之后水上、陆上及总训练量周均值均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对比而言,世锦赛周期的水上、陆上及总训练量周均值则均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水上训练量下降29.9%,陆上训练量下降48.8%,总训练量下降37.0%,见图2),这也体现了微缩大周期负荷量在总体变化上呈现“中→小”的控制思路[1](见表4)。

进一步分析,世锦赛周期负荷量逐渐递减的原因主要在于:首先,随着训练阶段的推进,更加接近比赛负荷的高强度、低负荷量的训练内容比例相对增多,而低负荷强度、高负荷量的训练内容比例相对减少,自然将导致训练负荷量的相对降低[6]。如图7所示,与准备期相比,竞赛期1和2高强度的速度能力训练比例分别提高了3.87%和3.19%,而低强度的有氧能力訓练则分别下降了4.65%和3.86%,这些变化正印证了这一特征。其次,从负荷刺激与恢复需求的关系来看,随着训练的不断深入与强化,持续训练负荷刺激导致的疲劳累积效应逐渐加深,为防止疲劳的过度积累,将更加注重训练的调整与恢复,故需适当降低训练量以保证更充足的恢复时间及确保训练课的质量与强度,并避免过度疲劳的潜在风险[7]。再者,越临近比赛,总负荷量会相应降低也是分期训练思想关于负荷控制的一种基本操作方式,其原因既与以上指出的高强度内容的训练频次增加、调整与恢复的需求等相关,也是为追求长时间叠加效应的“延缓传导”,即“运动成绩的加快增长不是出现在训练负荷量达到极高值的时候,而是在训练负荷量出现稳定或降低之后的某个时间段,即训练负荷量效应的延缓性表达”[8],以此来达到提升竞技状态的目的等。正是以上多种因素导致了微缩大周期各阶段的水上、陆上及总训练量周均值出现持续下降的变化趋势。

3.3 “专项能力强化”目标的能力发展重点

训练目标、任务的不同是决定训练负荷结构安排的关键因素[1-2]。世锦赛微缩大周期以“强化专项能力”为主要目标,必然需要通过训练负荷的合理搭配来实现这一目标。从各级强度训练负荷量的结构比例来看,以有氧能力训练为主要目标的Z2、Z3的训练比例虽然相比世界杯常规大周期有所下降(-11.26%),但依然占据训练的最大比例(合计达68.17%);与此同时,训练比例提升相对较多的是以混氧代谢能力训练为主要特征的Z5(+4.68%)、Z6(+4.25%)和Z4(+2.81%)强度区间(见图3、图4)。该结果明显反映:以“强化专项能力”为目标的微缩大周期的训练一方面坚持以有氧能力训练为主体,另一方面则是重点强调混氧代谢能力,尤其是高强度耐酸能力区间(Z5、Z6)的训练。

高度重视有氧能力训练早已是皮划艇界公认的重要思想。宋应华[9]指出,20世纪80年代,前苏联就有研究表明皮划艇运动是负荷强度较高的速度耐力性项目,运动的前期是糖的无氧酵解提供能量,而中后期则是由糖的有氧氧化提供能量。Byrnes[10]、Bishop[11]、Nakagaki[12]、黎涌明[13]等学者以不同方式专门对皮划艇500 m单项的能量代谢方式进行了试验研究,虽然具体结果各有差异,但结论显示该项目有氧供能的比例范围约为57%~70%,无氧代谢的比例范围约为30%~43%(见表5),这进一步证实了皮划艇500 m单项以有氧代谢能力为重要基础。刘爱杰等[14]分析指出雅典奥运会我国皮划艇实现金牌历史性突破的关键因素之一便是“确立皮划艇项目有氧训练的基础和核心地位”。运动生理学的常识也早已指出有氧能力训练不仅可以提高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氧化能量代谢系统的工作能力,也是无氧工作能力发展的重要基础,因此对诸多项目作用重大。皮划艇作为一种混氧代谢能力为主的运动项目,有氧能力的作用同样关键[15]。本研究结果也进一步证明,以“专项能力强化”为目标的微缩大周期,虽然“有氧能力”训练比例相对于常规大周期有所减少,但依然是整个训练的重点。

此外,运动员的专项能力更应该以专项比赛竞技需求来衡量[1-2]。对于耐力类项目而言,专项比赛距离下的运动能力更能代表该项目的专项能力[16]。奥运会皮划艇比赛的专项距离为200 m、500 m和1000 m,从奥运会比赛成绩可以看出,个体比赛时间基本在35″~4′的范围内(见表6),比赛血乳酸浓度可达12~20 mmol/L[16]。皮划艇项目比赛的这些特点体现了其是一项高强度、高乳酸的无氧糖酵解与有氧氧化混合供能的项目[15],发展专项距离下的高强度、高乳酸的混氧代谢能力是皮划艇专项能力发展的关键。对于本研究中跟踪对象的主项(500 m)而言,Z5、Z6强度区间是针对该能力发展的主体强度区间。相对其他强度级别而言,该区间训练更加接近500 m的比赛需求:其单次训练距离总体控制在250~500 m范围内,单次练习持续时间约为1~2 min,划行速度强度基本保持在比赛速度的100%~105%,血乳酸浓度可达10 mmol/L及以上,属于高强度、高乳酸的混氧代谢能力训练性质(见表2)。因此,与世界杯常规大周期相比,Z5、Z6区间训练比例的明显提升正体现了“强化专项能力”目的的实现途径。

3.4 微缩大周期各训练强度区间的分布结构特征

3.4.1 训练量的分布结构特征

训练负荷结构问题一直是耐力类运动项目理论研究与实践关注的焦点。研究文献显示,目前针对该领域讨论较多的主要是3种类型的强度分布训练模式:金字塔型(pyramidal training)、乳酸阈型(threshold training)和极化型(polarized training)[17-19],很多教练员应用这些模式都分别培养出了优秀世界级运动员。但这些强度分布模式研究及应用主要针对的是中长距离耐力项目(如马拉松[17]、越野跑[17]、公路自行车[20]、越野滑雪[20]、赛艇[20]等)的训练负荷安排,这些项目耐力训练的核心任务是发展有氧能力。然而,对有氧能力同样有很高要求,但距离更短的皮划艇500 m项目而言,尚未发现相关研究。基于此,本研究对2个大周期各强度区间的分布结构进行了深入分析。

从两个大周期各级强度的训练量比例分布可以明显看出,Z2~Z8各级强度的训练比例基本均呈现一种类似“金子塔”式的结构分布,即:强度越小(越趋近Z2),训练比例越大;强度越高(越趋近Z8),训练比例则越小(见图3)。资料显示,部分学者对耐力项目训练表现出的类似特征进行了一定研究,如:Neumann[21]等分析指出,耐力性项目的训练负荷安排时,一般耐力的训练量应该占较大的比例,而高强度的专项耐力(比赛耐力)负荷量应该大大小于一般耐力的训练,并将这种结构称为“金字塔”型结构。Hartmann[22]等同样认为,在长期训练过程中,耐力训练的强度应该保持“金字塔”式的走势;最高强度的无氧训练比例应控制在年训练总量的5%~10%之内,有氧-无氧阈以上强度的训练最好不超过10%,其余80%的训练应该是有氧-无氧阈以下的中、低强度的训练。这些研究总体认为,低强度的耐力训练是高水平耐力项目运动员的训练主体,并配合少量的高强度训练(高于有氧-无氧区域),以此达到“对相关基因的高度诱导”,“增加机体线粒体、蛋白质的合成”,“提高能量的供给”作用等[22]。可见“金字塔型”负荷结构模式是耐力训练的一种较为典型的负荷分布模式。

对于皮划艇500 m项目而言,这种“金字塔型”负荷结构模式也符合其专项训练的本质需求。首先,该项目是以有氧代谢供能为主的比赛项目,有氧能力是该专项的重要基础(前文已述),低强度的有氧能力训练必然占据训练的最大比例,这一点已经从本研究中的两个大周期的负荷分布体现出来;其次,较高强度的有氧与无氧混合代谢能力是其专项能力的直接体现,必然也是训练的根本目的与核心目标,自然也要保持较高比例;而以磷酸盐、糖酵解代谢为主的速度、速度耐力能力,虽然对比赛也极为关键,但由于其供能比例在比赛中占比相对较小,并且加之该类训练在负荷控制上本身更加强调负荷强度的极限及次极限性刺激,不宜进行大负荷量训练[1-2],因此,总负荷量比例明显较小。这也就形成了该项目在各级负荷强度训练比例分布上“底宽、中窄、顶尖”的“金子塔型”结构。这一结构模式清晰的体现了越趋于基础性、低强度的训练内容,训练比例越大;越趋于高强度的训练内容,比例越小。

3.4.2 训练频次的分布结构特征

训练频次与训练强度、训练持续时间、训练组次数等一样,都是影响训练负荷构成及训练效果的重要因素[23],但就现有耐力项目训练的有关文献来看,并未发现有关不同强度区间训练频次分布的相关研究。基于此,本研究进一步详细跟踪记录了不同强度区间的训练频次,以发现其结构分布与训练量比例结构存在的差异。

由图5可见,2个大周期各强度区间的训练频次分布均与上文所述的“金字塔”结构有明显区别。世界杯的常规大周期,各级强度频次比例呈现的是一种“J型”分布结构,即,趋于强度级别两端(Z2、Z3与Z8)的训练频次量化比例越大,而趋于强度中间级别(尤其是Z5、Z6)的训练频次相对较低(见图5)。而相比之下,世锦赛周期则呈现的是一种类似“W型”结构形式,即,除了强度级别两端(Z2、Z3与Z8)的训练频次比例较高外,更加体现专项能力的中间级别(Z6)频次也较高,形成了一种类似“W”型的分布形式(见图5)。

对比训练量分布的“金字塔型”结构形式来看,世界杯常规大周期训练频次分布的“U”型结构进一步反映了,靠近“金字塔”底端的低强度训练内容不仅训练量比例大,而且频次也高;而靠近‘金子塔顶端的高强度训练内容,虽然在训练量上比例不大,但其训练频率、课次却保持较高比例。而世锦赛大周期训练频次分布的“W型”结构则进一步说明,在以“强化专项能力”为目标的微缩大周期,不仅要保持低强度与高强度内容的高频率训练,同时要提升专项距离能力(主要为Z6)的训练频次。

微缩大周期各级强度训练分布表现出的“金字塔型”与“W型”两种不同的结构形式,也从不同角度对训练负荷设计安排给予不同启发:“金字塔型”结构反映出水上训练随着强度的增加,训练绝对比例(训练量比例)逐渐递减;“W型”结构则进一步强调,部分高强度训练内容(尤其是Z6、Z8)虽然绝对比例不高,但训练频次安排却要保持较高水平,即体现相对“高频、少量、高强度”的特点。

3.5 负荷结构的阶段变化特征

一个完整大周期负荷控制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训练处于不同的分期阶段,其目标及任务自然会发生改变,进而训练内容及训练方式、方法等也会依此加以控制和调整,最终必然带来训练负荷结构的相应变化[1-2]。例如:Tjelta等[24]跟踪分析了4名高水平男子青年越野跑步运动员一个赛季的训练,指出虽然整个赛季的训练虽然负荷强度分布表现为金字塔型,但临近比赛阶段比赛速度强度区间上下的训练量是明显增加的。国际田联(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Athletics Federation)出版的一份有关马拉松项目的训练手册中展示了马拉松运动员的大周期训练计划[25],体现出虽然大周期整体的训练反映了一种乳酸阈型的训练强度分布结构,但在大周期的早期准备阶段,训练强度分布更集中于低强度区间的训练等等,这些研究都证明了在训练不同阶段负荷结构的相应变化。

从世界杯常规大周期各阶段的负荷分布特点来看,表现出几个明显特征(见图6)。首先,有氧能力强度区间训练在中后期虽然有所下降,但在各个阶段均占据训练的主要比例(均保持在总训练量的75%以上),这与该大周期是年度第1个大周期并含有为全年及后期重大比赛打基础的重要目的有很大关系,因此有氧耐力作为该项目的重要基础能力,在各个阶段的训练比例保持较高。其次,更加体现专项能力训练的耐酸能力强度区间(Z5及Z6)的总体比例呈现持续递增(0.15%~13.47%)的趋势,整个大周期的增幅达13.32%,是整体比例增幅最大的能力强度区间。再次,以速度能力为主的强度区间虽然比例有所波动,但临近赛前的3个阶段呈持续递增状态(第3阶段的2.12%增至第5阶段的9.25%),体现了以无氧代谢供能为主的速度能力训练在临近赛前的高度重视,这同样也是对起航加速能力、后程冲刺能力、神经快速兴奋与转换能力、高桨频下的技术稳定性及划桨效率等加以强化。另外,混氧能力训练强度区间(Z4)在该大周期的前4个阶段的比例(基本在11%~14%)波动变化不大,且在最后1个阶段并未进行该区间练习(0%);对比而言,“消失”的这部分比例主要“流向”了相对更高强度的耐酸能力和速度能力强度区间(两者比例明显增加),也导致赛前最后1个阶段的负荷强度结构显现为明显的“两极化”状态,即训练主要集中于低强度的有氧能力区间和高强度的耐酸能力与速度能力区间。综上所述,世界杯常规大周期的负荷强度结构整体可以概括为:在以强化“有氧能力”的总目标下,实现了从周期开始的“有氧主导”结构,过渡为中期的“专项提升”结构,再到赛前的“两极化”结构。

对比来看,世锦赛微缩大周期的负荷强度动态变化特点则有所不同(见图7)。首先,有氧能力强度区间虽然仍是各个阶段训练的主体,但均明显低于世界杯大周期各阶段比例,同时竞赛期的训练比例均低于准备期。这反映了有氧能力区间在该微缩大周期的一定“弱化”,且越临近比赛“弱化”相对更明显。然而,以专项能力训练为主要目标的耐酸能力强度区间的训练比例,在各阶段均保持在训练比例的第2位,且基本都高于世界杯大周期的各个阶段(第5阶段除外);同时,各阶段比例保持相对稳定,没有出现较大的变化。这反映了以耐酸能力为主的强度区间(Z5、Z6)在該周期各个阶段均较为重要,也进一步印证了该大周期“强化专项能力”的目的与性质。其次,速度能力强度区间比例在竞赛期的2个阶段明显高于准备期,这与世界杯周期的“赛前强化速度能力”的思路基本一致。相对世界杯常规大周期而言,世锦赛周期3个阶段的负荷结构相对更为稳定,有氧能力、耐酸能力强度区间始终占据训练比例的前2位,进一步体现了前文所述的该大周期重视有氧能力的基础性训练及耐酸能力的专项性训练;混氧能力、速度能力区间比例也一直分列训练第3、4位,作为训练的重要支撑。由此分析,世锦赛大周期的负荷强度结构整体可以概括为:以强化专项能力为目标,始终保持有氧能力与耐酸能力为重点的强度分布结构,并在中后期加强速度能力的提升。

4 結论

4.1 “微缩大周期”各阶段的二级划分不如常规大周期灵活,且准备期比例可以小于竞赛期。

4.2 有别于常规大周期负荷量“先增后降”的整体变化趋势,世锦赛微缩大周期则呈现“持续递减”的整体变化趋势,其原因与高强度区间训练比例的提升、身体恢复的需求及“延缓传导”效应等有关。

4.3 世锦赛微缩大周期“强化专项能力”的目标的实现,一方面体现在坚持以“有氧能力”训练为重点,另一方面则是强调高强度、高乳酸性混氧代谢能力的强度区间(Z5、Z6)的训练。

4.4 世锦赛微缩大周期各级强度的分布结构在训练量比例上,类似于常规大周期呈现的“金子塔型”负荷结构形式;而在训练频次比例上则有别于常规大周期的“J型”结构,总体呈现为“W型”结构形式。“金字塔”结构反映出,水上训练内容随着强度的增加,训练绝对比例(距离、时间比例等)逐渐递减;“W型”结构则反映出,在以“强化专项能力”为目标的微缩大周期,不仅要保持低强度与高强度内容的高频率训练,同时要提升专项距离能力的训练频次。

4.5 不同于世界杯常规大周期表现出的围绕“有氧能力”目标,从“有氧主导”结构,过渡为“专项提升”结构,再到赛前的“两极化”结构整体变化特征,世锦赛微缩大周期主要表现为:以强化专项能力为目标,始终保持有氧能力与耐酸能力为重点的强度分布结构,并在中后期加强速度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田麦久,等.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2]弗拉基米尔·尼古拉耶维奇·普拉托诺夫.奥林匹克运动员训练的理论与方法[M].黄签名,张江南,等译.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15.

[3]国家皮划艇队.国家皮划艇队里约奥运备战周期训练计划大纲[R].国家皮划艇队训练指导文件,2014.

[4]余银,胡亦海,高平,等.中国女子皮艇队7周“微缩大周期”训练负荷结构特征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7,40(10):120-126.

[5]Platonow V. The Basis of Modern Training Process Periodization in High-Performance Athletes for Year Preparation[J].Research Yearbook of National University of Ukraine on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 Kyiv, Ukraine,2006, 12(2):176-180.

[6]陈亮,李荣,刘成,等.高水平个人项目运动员赛前减量训练阶段的负荷变化特征[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7,32(1):8-15.

[7]卜建华.赛前减量训练的应用研究进展[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3,47(9):73-77.

[8]姚颂平,吴瑛,马海峰.运动员培养一般理论学科的发展与奥运备战[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20,44(1):1-11.

[9]宋应华,董小卫.皮划艇专项力量训练内容、方法及调控的研究[J].体育科学,1999,19(5):15-18.

[10]Byrnes W C,J T Kearney. Aerobic and anaerobic contributions during simulated canoe/kayak sprint events [J].Med Sci Sports Exe,1997,29(5):220.

[11]Bishop D. Physiological predictors of flat-water kayak performance in women[J]. Eur J Appl Physiol,2000,82(1-2):91-97.

[12]Nakagaki K,T Yoshioka,Y Nabekura. The relative contribution of anaerobic and aerobic energy systems during flat-water kayak paddling[J]. Jpn J Phys Fit Sports Med,2008(57):261-270.

[13][HJ1.95mm]黎涌明,陈小平,马格特·尼森,等.静水皮艇500米供能特征[J].中国体育科技,2013,49(2):80-84.

[14]刘爱杰. 雅典奥运会我国皮划艇实现历史性突破的核心启迪[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5,21(2):1-4.

[15]王玺,高炳宏.皮划艇项目有氧能力的评价方法[J].体育科研,2014,35(3):44-47.

[16]王卫星.2004年中国皮划艇运动员的体能训练特点与实践[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5,21(2):5-8.

[17]Mark Kenneally, Arturo Casado, Jordan Santos-Concejero. The Effect of Periodization and Training Intensity Distribution on Middle- and Long-Distance Running Performance:A Systematic Review[J]. Int J of Sports Physiology and Performance, 2018,(13):1114-1121.

[18]Seiler S. What is best practice for training intensity and duration distribution in endurance athletes?[J].Int J SportsPhysiol Perform,2010(5):276-291.

[19]Enoksen E,Tjelta AR, Tjelta LI. Distribution of training volume and intensity of elite male and female track and marathon runners[J]. Int J Sports Sci Coach,2011(6):273-293.

[20]Fiskerstrand A, Seiler S. Training and performance characteristics among Norwegian international rowers 1970-2001[J]. Scand J Med Sci Sports,2004(14):303-310.

[21]陈小平.竞技运动训练实践发展的理论思考[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8.

[22]陈小平.我国耐力训练存在的主要问题——对训练强度失衡的反思[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8,42(4):9-15.

[23]Seiler S,Tonnessen E. Intervals, threshold and long slow distance:the role of intensity and duration in endurance training[J]. Sports Sci,2009(13):32-53.

[24]Tjelta LI, Enoksen E. Training characteristics of male junior crosscountry and track runners on European top level[J]. Int J Sports Sci Coach,2010(5):193-203.

[25]Arcelli E, Canova R. Scientific training for the Marathon[M]. Monte Carlo, Monaco: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Athletics Federation,1999.

猜你喜欢
皮划艇
竹海漂流
有惊无险皮划艇
两用皮划艇
难忘的皮划艇之旅
跟着潮老哥,酷玩皮划艇
皮划艇上的小帐篷
透明皮划艇船下景色一览无遗
透明划艇
西江漂流
划皮艇拍摄如画自然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