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使大学生深刻理解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2020-01-05 01:27
开封大学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生产力矛盾发展

郑 婕

(石河子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新疆 石河子 832003)

运用矛盾分析法看待和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的问题,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也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功典范。中国的实践为世界上其他国家的人民解决相关问题提供了中国方案。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基于我国现实发展的重大判断。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内涵十分丰富,要想在高校课堂上讲好这部分内容,让大学生真正读懂、学会、吃透,就要从多个方面着手。对此,本文试作探讨。

一、讲清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历史逻辑

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是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指导下,结合不同时期的国情做出的。这一研判是制定政策的依据。中国共产党致力于解决不同阶段的社会矛盾。只有认清国情,对社会主要矛盾作出正确判断,才能制定出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解决好中国的实际问题。反之,若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错误,则会造成决策失误,阻碍社会的发展。

(一)近代中国的社会主要矛盾

近代中国内忧外患,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众多社会矛盾中,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主要矛盾。基于对基本国情的分析和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中国共产党人制定出革命分两步走的策略,即:第一步,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第二步,完成社会主义民主革命的任务。在毛泽东提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和基本纲领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二)新中国成立之初社会的主要矛盾

刚刚成立的新中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军事上,人民解放战争还未完全结束,威胁人民政权的因素仍然存在;经济上,一穷二白,部分地区还未进行土地改革,封建土地所有制制约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国际上,部分国家对我采取孤立的政策。1949年至1952年,党带领人民进行了土地改革,开展了镇压反革命运动,这些运动为恢复国民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奠定了基础。1953年到1956年,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道路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上升为社会的主要矛盾。1953年,党提出了“一化三改”的过渡时期总路线。三大改造顺利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初步建立。

(三)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后社会的主要矛盾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后,发展生产力成为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毛泽东主席在进行充分细致的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总结我国社会发展规律,先后发表了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具有深远意义的 《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文章。党带领人民对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探索,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党的八大上,我党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是正确的。但是,八大确定的党的路线和方针后来并没有被坚持下来,导致一个时期内社会主义事业遭受到严重的挫折,“文化大革命”发生了,十年浩劫开始。今天,我们只有从历史中汲取教训,总结经验,才能更好地发展。

(四)改革开放后社会的主要矛盾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党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了正确判断和规范性表述。正是基于这一正确的判断,我党制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明确了“发展才是硬道理”。从党的十五大到党的十八大,我们一直强调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化。

回顾历史可以发现,正是基于对社会主要矛盾的正确研判,我党才能制定出正确的政策,我国才能取得巨大成就。党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属于社会意识,而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党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会随着社会现实的变化而变化,但是从根本上来看,仍然属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也就是说,社会基本矛盾是不变的,社会主要矛盾是不同历史时期社会基本矛盾的表现形式。

二、讲透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内涵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1](p178)这一判断既保持了理论发展的连续性,又是对矛盾理论的创新。在解读这部分内容时,一方面要引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指导作用,同时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这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来帮助学生理解;另一方面,还要结合现实生活,以引起学生的共鸣,提升他们对这一理论的认识。

(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大大提高。如今,我国经济领域的很多方面已经走在世界前列,一些领域的技术实力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如高铁、移动互联网以及5G技术等。2020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2019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99.1万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40万亿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3万元。教师可以通过这些数据和宏观层面的讲解,让学生认识到我国生产力快速发展的现实。

(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2](p40)在为学生解读此要点时,可以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来进行。在理论层面,可以引入马克思关于人的需要的理论。马克思认为,人的需要分为三个阶段——生存、享受和发展。可以理解为,人的需要是从单层次向多层次递进的,是不断发展的。“美好生活需要”显然比“物质文化需要”有更广的外延和更深的内涵。新中国刚刚建立时,人民最迫切的需要是摆脱贫困,实现温饱。改革开放以后,随着贫困和温饱问题的逐步解决,人民在精神文化层面的需求凸显出来,变得越来越迫切。步入新时代,人民的需求更加广泛,涉及教育、文化、医疗、社会保障等各个方面。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实践,就是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从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去解读“美好生活需求”,既突出了思政课的理论性,也提升了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和亲和力,有助于学生理解。

(三)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

改革开放之初,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现实问题是社会生产力落后,我国迫切需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所以邓小平同志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在许多方面可以说创造了奇迹。但是,生态问题较为突出。很多地区把经济增长速度放在首位,唯GDP论英雄,没有严格控制传统粗放型经济的发展,导致资源浪费,导致更深层次的问题出现。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对环境也造成了不良影响,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从社会生产力角度来看,我国既有先进的生产力,也有传统的、落后的生产力,生产力发展不平衡。为了改变生态恶化的趋势,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现在,环保指数已被纳入面向市委书记、县委书记的评价指标体系。同时,环境指数也成为衡量一座城市居民幸福感高低的一项重要指标。

区域和城乡发展不平衡是我国长期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东部沿海地区的发展速度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不同地区,政府公共投入的比例、居民可支配收入、人均享有的教育资源和医疗资源的数量等数据差异较大。城市与农村的情况亦是如此,城乡之间,发展差距较大。这是地理环境、历史条件、政策规划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造成的,需要逐步解决。此外,发展的不平衡还体现在人民内部贫富差距较大和阶层固化等方面。

我国当前发展不充分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发展质量上。创新能力不足是发展质量不高和发展不充分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讲透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现实路径

(一)使学生深刻理解我国现阶段的“变”与“不变”

如今,我国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我们还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这是基本国情。2012年2月,时任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在接受《爱尔兰时报》书面采访时指出:“中国的任何一项发展成就,如果除以13亿人口,都会变得很小。”[3]虽然我国人均可支配收入每年都在稳步增长,但是目前仅为美国的十分之一,约为日本的五分之一,我国的发展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要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和深刻理解我国现阶段的“变”与“不变”,在增强学生自豪感的同时,引导学生认清现实,进而脚踏实地,埋头苦干,锻炼成才。

(二)贯彻“五大发展理念”

“牵牛要牵牛鼻子”。解决矛盾,必须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改革开放后,通过大力发展生产力,我国有效地改善了经济基础薄弱的局面,缓解了社会主要矛盾 (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过去的40多年里,我们注重经济发展,不断创造奇迹,使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位。我们重视经济总量、经济发展速度,但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经济发展的质量,导致一系列新的问题出现。经济发展质量不高就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我们迫切需要提升发展质量。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我们应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有效解决当前社会主要矛盾。在高校思政课上,要讲透五大发展理念。第一,创新能力弱是当前我国发展中面临的最大问题。面对世界出现的逆全球化潮流,尤其是在由美国挑起的中美贸易冲突中,我们越发感受到创新的重要性。第二,发展不协调制约着社会的全面进步。只有解决好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才能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第三,绿色发展才能保障我国经济健康运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容易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有些地方甚至以破坏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利益,这种状况必须得到改变。要使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就得实现从粗放型经济向集约型经济的转型。第四,对外开放才能有效激发我国的发展潜力。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一带一路”倡议等,得到了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赞同和拥护。这些都表明,我国正在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融入世界发展大潮,推动经济全球化。第五,共享发展成果能够有效地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坚持全民全面共享,能够有力地保障社会公平正义。

四、结语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社会基本矛盾”“社会主要矛盾”“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等都是十分重要的概念。在高校思政课堂上,要结合不同历史阶段的国情和学生的日常生活,讲清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历史逻辑、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内涵和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路径。这样做,一方面能够使学生更加全面地掌握这一知识重点和难点,认识到从“物质文化需要”到“美好生活需要”这一用语变化的现实意义,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性;另一方面,能使思政课既有理论深度又有生活气息,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

猜你喜欢
生产力矛盾发展
再婚后出现矛盾,我该怎么办?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矛盾的我
对矛盾说不
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理性思考
实现乡村善治要处理好两对矛盾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我国道路货运生产力发展趋势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