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体结合”全民健康服务体系的构建

2020-01-05 01:27徐姜娟
开封大学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体医医学院校全民

徐姜娟

(河南中医药大学 体育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

2016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强调,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以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为重点,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健康基础。习近平指出,当前,由于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由于疾病谱、生态环境、生活方式不断变化,我国仍然面临多重疾病威胁并存、多种健康影响因素交织的复杂局面。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得到有效解决,必然会严重影响人民健康,制约经济发展,影响社会和谐稳定。2020年春节前夕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让人们对健康问题有了更多的思考。健康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健康是其他活动的保障。当前,全民健身理念深入人心,人民群众对健身的需求也很迫切,全民健康服务体系的构建显得十分必要。建设全民健康服务体系,需要医体结合,给民众提供科学的健康标准和有效的健身指导。

一、“医体结合”的既有研究

文献调查显示,对“医体结合”的研究始于10年前。2011—2015年,平均每年只有4篇相关论文发表。从2016年起,以“体医结合”为主题的学术文章出现“井喷”。论文作者以医学院校(包括医药类高职高专学校)中的体育学院(系、部、教研室)的教师和研究人员为主,其次是综合性高校里的体育学院(系、部、教研室)的教师和研究人员。该课题研究要求作者体育学与医学知识兼备、综合能力较强。从论文作者的产量和论文被引频次上看,该研究领域并没有核心作者产生。从内容维度看,对“医体结合”的研究侧重于医学院校的体育教学改革;对 “体医结合”的研究侧重于全民健身和社区公共服务,其次是医学院校公共体育教学以及体育专业相关课程的设置,最后是运动干预。这些内容相对来说要丰富一些,其他方面的研究都是零零散散的。

综上所述,当前关于“医体结合”的研究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医学院校的体育教学改革。此类研究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对运动技能的掌握,提高学生的身体健康水平。二是体育锻炼对改善某种病情的影响。此类研究发现,在医疗的同时进行体育锻炼,对某种症状具有缓解作用。三是城市社区的公共体育服务。此类研究从体育的角度看社区服务,建议加强建设,完善城市社区的公共服务体系。

“医体结合”与“体医结合”其实并无本质的区别,有的专家学者在讲话、文章中常常将两者混用。从总体上看,学术界在研究时,常用的是 “体医结合”,尤其是在2016年《“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颁布之后,因为该纲要明确提出了“体医结合”这个要求。“健康中国”建设离不开体育、离不开医疗,需要“体医结合”,而“体医结合”的运行离不开专业人才的支撑,但现如今高校中并未设置“体医结合”专业。是强调体育专业的学生强化医学技能,还是强调医学专业的学生掌握更多体育知识、强化体育技能,抑或是设立“体医结合”类专业?对此,“体医结合”研究应该给出答案。“体医结合”带来的体育教学的变化,不应该只在医学类高校出现,所有大学、中学、小学的体育教学中都要贯彻“体医结合”的思想,要让学生在学习某个体育动作时明确地知道,这个动作或这项运动为什么能够促进身体健康,让体育老师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健身教练”,以推动学生运动技能和健康水平的提升[1]。就研究现状来看,缺少“医体结合”原则及模式的研究。“体”与“医”如何真正有效地“结合”、“体医结合”的运行机制、基层医疗点和体育工作者该做些什么以及如何做,是今后研究的重点。

二、“医体结合”全民健康服务体系和模式的构建

社会的发展对人民健康提出了新的要求,健康观念已经从过去的“身体健康”单一维度发展到“身体、心理、社会相适应”三个维度,未来社会对“健康”的要求还会从更多的维度进行表述。构建 “医体结合”模式,首先要以促进人体健康为目标,满足人们对健康的需求。其次,坚持科学性。科学性是现代医学和体育学的基本原则,任何不符合科学原理的治疗方式和运动方式都是经不起考验的。第三,实事求是。不能片面介绍“医体结合”项目,夸大医疗效果,要充分考虑项目的可实施性,准确评估其可行性。构建“医体结合”模式的目的是,使现代医学与体育学相结合,为全民健康事业做贡献[2]。

(一)加强“医体结合”健康服务理念的宣传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周围环境的改善,人们对体育锻炼重要性的认识越来越深刻,健康意识也越来越强。当前,人们对“医体结合”的认识还不够全面。要利用现代媒体大力宣传;应多举办专题讲座,普及健康知识。运动康复专业的师生应走进社区,宣传“医体结合”健康服务理念,提高人们对“医体结合”的关注度和参与度[3]。

(二)依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立居民体质监测系统和社区健康评估体系

社区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依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有计划、有步骤地对社区居民进行健康评估,是推进“医体结合”的第一步。居民健康评估要由专人负责,多部门参与;要建立健全工作网络,并对相关专兼职人员进行培训。要制订健康社区工作规划和年度计划,落实目标责任制;制定重大意外事件应急预案;建立完整的居民健康档案;整合健康资源,组建社区联盟,实现共建共管。要充分发动社区居民参与,了解其健康需求、征求其意见、积极吸纳合理化建议,有效推进健康社区建设。

(三)培养“医体结合”复合型人才

通过查询得知,目前河南省开设运动康复专业的高校只有河南中医药大学一所,2019年开始招生,一年只招收100多人,这样的人才培养规模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应鼓励医学院校与体育院校合作,设置具有“医体结合”特色的专业课程,并建立实践教学体系,联合培养“医体结合”复合型人才[4]。

(四)加强培训

“医体结合”全民健康服务工作在基层。一方面,要面向社区医务人员开展培训,传授相关体育知识,使之了解不同负荷和强度对人体产生的不同刺激效果,进而有效指导慢性病人的康复训练;另一方面,要面向社区体育指导人员传授相关医学常识、卫生保健知识,使之能够根据慢性病人的身体机能状况、健康水平、服药情况等,帮助其合理选择体育活动内容、练习时间与强度,促进患者康复[5]。

三、结语

全民健康是建设健康中国的根本目的,医学与运动相结合是时代发展的需要[6]。要立足全人群和全生命周期两个根本要求,建立“医体结合”全民健康服务体系,提供公平可及、系统连续、可扩展的预防、治疗、康复、健康促进等健康服务,不断完善制度、提高质量,有效预防和控制慢性疾病,实现更高水平的全民健康[7]。要解决好不同区域、不同年龄阶段人群的健康问题,使全体人民都享有所需要的、有质量的、可负担的健康服务。要确定若干优先领域,强化干预,实现从胎儿到生命终点的全过程健康服务和健康保障,全面维护人民健康。

猜你喜欢
体医医学院校全民
创建体医融合健康促进体系实践研究
后疫情时代安徽省体医融合现状的调查研究
微课教学模式在医学院校健美操课程中的实践研究
全民·爱·阅读
云南省某医学院校学生健康素养调查与分析
体医结合背景下提升城镇老年人健康水平的策略研究
边界与可能:体医融合中的身体、技术与知识
全民阅读 让师生遇见更好的自己
医学院校大学生网络成瘾调查及干预对策研究
一场全民答题狂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