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课堂”模式的职业生涯规划教学评价体系构建

2020-01-05 06:59周欢欢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0年10期
关键词:理工类雨课堂教学方式

周欢欢

[摘           要]  由2019届毕业生的就业调查发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学习效果具有滞后性,使用传统教学方式的教师均反映几点共性的授课问题:授课人数较多,学生的课堂活动参与度低;多个专业混合授课,职业与行业发展介绍无法聚焦;学生的生涯人物访谈体验感较弱等。“雨课堂”教学试点的调查显示,学生学习主动性与“雨课堂”教学方式的接受程度呈正比,学习成绩与“雨课堂”评分客观的主观认可度呈正比,新的教学方式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根据学生和教师的教学评价,参照传统的教学评价权重划分,把过程性评价、实践性评价和考核性评价三者相结合,从课上、课下、成果展示和考试成绩等四个节点构建“雨课堂”模式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学评价体系。

[关    键   词]  “雨课堂”;混合式教学;职业生涯规划;教学评价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10-0001-03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为三江学院本科生就业指导系列必修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在知识传承的基础上锻炼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其职业素质,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習效果,是所有就业指导教师最关心的问题。由于本文仅针对三江学院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本科教学进行“雨课堂”混合式教学研究,提供部分样本的基本情况和信息,因此,希望深究者可根据本文提供的基础信息和数据做进一步的研究。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评价现状

众所周知,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它是对整个教学活动过程、教学质量及其效果的评价,它对教学方法的改进、教学内容的更新、学习成效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教学评价的两个要素是教师和学生,所以,在教学评价的方式中,既要考虑对教师教学水平和态度的评价,又要考虑对学生学习状态和效果、成绩的评价。

本研究采用授课教师(教学过程的直接涉及者)的自我评价和学生的教学评价,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评价现状进行分析。

(一)学生教学评价中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学习效果具有滞后性

在2019年9月,三江学院2621名2019届毕业生参与了《2019届毕业生就业创业意向调查》,其中15.19%的毕业生(398人)对大一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提出建议,希望教师多多强调课程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学习意识,增加职业体验,帮助学生寻找和认清职业目标。然而,所有学生在教学当年的教学评价中并无此类建议。

追其根源,教学评价的学生学习效果的滞后性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步骤、期限和达成短期目标、中期目标的时间跨度相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最佳的规划时间为5年左右,该课程最终学生的学习效果应在5年期中或结束时体现。

传统的学生教学评价只对即时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对近期的课堂讲授与沟通、课堂正常管理、教学活动和资源的利用,对知识与技能的感受、认知、领悟、认同和内化,对学习过程的参与、经历和体验进行主观非测量的评价。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师自我评价的共性问题

2019年,三江学院共有14名左右教师担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授课任务,其中3位老师教龄2年,其余老师此课程的教龄均在5年以上。在考查课程教学小结表中,所有教师均反映在多个行政班混合成的教学班进行授课,存在较多问题。

1.授课人数较多,课堂活动参与度低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是一门应用课程,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在教学方式上,要求灵活多样和生动活泼,以启发式和参与式教学法为主要教学方式,吸引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而面对100多人的教学班级,如何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是授课教师的普遍性问题。

根据教学小结反馈,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无法确保每个学生参与,无法对所有参与活动的结果进行逐一反馈。

2.多个专业混合授课,职业与行业发展介绍无法聚焦

在职业探索部分的专业与职业的关系中,一个专业对应一个职业群或多个职业群。那么,在多个专业的混合教学班教学时,授课教师需考虑讲解内容涉及哪些职业群体。尤其是在行研和职业发展介绍时,因授课时间限制,只能重点介绍其一,有些专业对应的职业群则无法涉及或深入介绍。

3.学生的生涯人物访谈体验感较弱

在教授探索工作世界的方法中,除了实习、参观等参与真实情景获得职场体验外,通过生涯人物访谈获得动态的二手资料是探索工作世界较为常见的方法。从生涯人物访谈的作业情况来看,有的学生做成记者问答式记录,有的学生直接摘抄网上行研,只有较少的学生能根据自身的访谈结果形成职场体验报告。其原因主要在于该内容教学时长较短,教学方式为知识讲解,无优秀实例参考与学习。

二、“雨课堂”模式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学评价实践

2014年,有学者分析了翻转课堂的优势和必要性,提出了职业生涯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至此,网络课堂、网络信息与线下课堂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不断尝试在大学生职业生涯

规划教学中应用。而网络技术对授课教师的计算机水平和网络运用技术都有很大的挑战。2016年,学堂在线与清华大学在线教育办公室共同研发了“雨课堂”这款智慧教学工具。在2019年上半年,三江学院进行了“雨课堂”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混合式教学的课程实践,试点2个教学班级。1个经管类教学班107人,为4个行政班级混合组合;另一个理工类教学班102人,为3个行政班级混合组合。

(一)“雨课堂”教学方式下学生评价结果

2019年5月,在课程结束当天进行了该课程“雨课堂”使用效果网上调查,经管类教学班89人参与调查,理工类教学班65人参与调查。

1.学生学习主动性与“雨课堂”教学方式的接受程度呈正比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方式,62.34%的学生更偏向于“雨课堂”这类新型的混合式教学方式。其中,67.42%的经管类学生(60人)偏向于“雨课堂”教学方式,31.46%的经管类学生(28人)选择了两者都可以,1.12%(1人)的经管类学生选择了传统教学;55.38%的理工类学生(36人)选择了“雨课堂”教学模式,38.46%的理工类学生(25人)选择了两者都可以,6.15%的理工类学生(4人)选择了传统教学。

根据在“雨课堂”上的学习过程记录,选择传统教学方式的学生在课堂活动参与度较低,“雨课堂”上无活动参与记录或者活

动参与较延迟;选择了“雨课堂”教学模式的学生,雨课堂的参与记录几乎全满,答题率高。

2.学生学习成绩与“雨课堂”评分客观的主观认可度呈正比

使用“雨课堂”记录课堂活动和答题分数作为平时成绩,62.5%的学生觉得更加客观,降低了任课教师的主观性。其中,83.15%的经管类学生(74人)认为“雨课堂”的平时成绩更为客观,16.85%的经管类学生(15人)不太清楚;63.08%的理工类学生(41人)认为“雨课堂”的平时成绩更为客观,18.46%的理工类学生(12人)不太清楚,18.46%的理工类学生(12人)不这么认为。

参照此课程的学习成绩,认为“雨课堂”评分作为平时成绩更为客观的学生总体学习成绩均在良好以上,其中37.01%的学生的成绩超90分;不认为“雨课堂”评分客观的学生中,有83.33%的学生成绩均在80分以下。

3.“雨课堂”教学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95.45%的学生认为“雨课堂”教学方式对自身学习有较大帮助,主要体现在提升自身的学习效率、激发了学习兴趣、便于线上解答困惑、能增进师生交流、巩固知识要点。其中,有少数成绩一般甚至偏中下,课堂参与度较低的学生也认为该教学方式对自主学习的提升有帮助,这类学生占10.2%。

(二)“雨课堂”授课教师的自我评价

运用“雨课堂”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改革,必然会对教案、PPT等内容进行修改。比如增设每节课课前复习提问、课中和结束前掌握情况提问,利用“雨课堂”技术可以现场掌握所有答题学生的学习情况。增加职业探索部分课前的部分职业介绍和生涯人物访谈的网络视频共享,以便学生课下学习。其效果有如下几方面。

1.便于掌握学生学习过程的参与情况

在课前—课中—课后的学习过程中,经管类学生的参与度比理工类学生更高。每次课前通知公告的阅读人数占教学班总人数,经管类为82%,理工类为63%;课中的活动答题参与度,经管类为95%以上,理工类为87%;课后发布的辅助资料阅读人数占教学班总人数,经管类为49%,理工类为45%。

2.网络信息的课下推送扩展了课上学习内容,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一般从学习过程的参与情况、作业完成情况和考试成绩综合来考查。本次试点的最大突破是学生进行的生涯人物访谈,优秀作品达半数以上。90%的学生团队完成了2人及以上的生涯人物访谈,28%的学生团队选择了面对面访谈模式,作品展示均包含素材支撑和目标职业的职场体验。

3.技术支持有待加强

授课电脑需要连接外网,手机微信需要与授课电脑的“雨课堂”对接,需要较好的网络信号,否则,课堂上的题目发送、答题结果展示、幕弹等功能均无法实现。

三、“雨课堂”模式下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学评价体系

构建

一般課程的教学评价包含三个方面:课程方案的评价、教师教学的评价和学生学习的评价。本研究仅针对“雨课堂”教学方式下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学生学习知识与技能、学习过程与方法、学习认知与态度的评价。

基于上述该课程试点后的教学评价,结合“雨课堂”对学生学习过程记录的大数据技术支持下,初步构建客观、合理、有效、全面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学评价体系,将过程性评价、实践性评价和考核性评价三者相结合,从课上、课下、成果展示和考试成绩等四个节点构建“雨课堂”教学的评价体系(见下表)。

按照三江学院原来成绩评定构成比例,平时成绩占30%,考试成绩占70%。在本次教学改革实践中,基于“雨课堂”学习过程的基础,建议将平时成绩占比调至40%,考试成绩占比调至60%。在构建的新的教学评价体系中,过程性评价和实践性评价即为平时成绩,所占权重共为40%,考核性评价即为期末考试,所占权重为60%。

(一)过程性评价

此评价着重考查学生课上和课下学习过程参与和学习效果的情况与状态。基于“雨课堂”的大数据功能,实时掌握学生对授课教师上传资料阅读完成情况、课上出勤率、课堂作答的正确率、课上活动参与度、分组讨论活跃度、作业完成等情况等,根据以上数据进行客观的学生学习过程评价。课上活动与课堂作答会以个人或小组形式参与,实现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互动,以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实践性评价

此评价侧重于对学生的团队协作、人际交往、信息收集与处理、数据分析与提炼、文字表述与语言表达进行评价,以教师评价、团队自评以及学生之间互评的方式进行。小组介绍是作为实践项目的热身活动,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组队,相互了解组员的兴趣、特长、能力和各自的初步职业目标,进行合理的组内分工,明确本组的职业梦想口号与小组职业探索目标,并能以PPT或视频等方式在规定时长内进行展示。生涯人物访谈是访问2个或2个以上目标职业的工作者,了解相应职业。在实践的过程中,学生能够锻炼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发挥最大的人脉作用,不仅需要学生学会利用各种渠道和技术,更是体现了学生团队协作的能力,同时也促使学生内化并掌握访谈技巧与了解职场信息收集的内容,以此来提升学生职场的综合素养。

(三)考核性评价

此评价以传统期末考试形式来进行,考核内容为完成大学期间的职业生涯规划,以此来评价学生对本学期所学知识的掌握、运用等综合能力。

四、结语

“雨课堂”模式下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教学评价体系构建,具有明显时代特征,运用互联网大数据功能对学生课上课下学习过程进行监控与记录,同时,将过程性评价、实践性评价和考核性评价多元融合,进行客观、合理、有效、全面的教学评价,促使“雨课堂”模式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真正从“知识本位”评价转为“学识+综合能力+职业体感”的综合评价。

但是,此模式的顺利实施离不开硬件和软件上的支持。硬件上,授课电脑需要网络畅通,师生均需要使用手机微信功能;另外,则是需要就业指导教师投入大量的课下时间与精力,完成新的教学设计、课下的网络资料选取与上传、课上突发事件的预估与应对、学生过程性记录数据的评价。当然,师生配合和生生合作也是此课程顺利开展尤为重要的一个因素。

随着该课程的不断推广,此教学评价体系仍需不断科学论证。根据2019届毕业生的滞后性教学评价,针对此课程的特性,对大学期间的职业生涯规划完成情况进行分阶段跟踪评价也有待思考。

参考文献:

[1]郭熙汉,何穗,赵东方.教学评价与测量[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2]许蓓蓓.大数据背景下日语混合式教学评价体系构建与实践研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9(20):73-75.

[3]李汉臣,安丽红,李润丰.“雨课堂”的智慧教学模式和学生学习全过程评价方法的探讨[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7):113-117.

[4]王皓,林海燕.基于过程数据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评价研究[J].智库时代,2019(50):201-202.

[5]师诺.基于“雨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J].现代交际,2019(24):186-187.

◎编辑 马燕萍

猜你喜欢
理工类雨课堂教学方式
“真”学习:基于“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式改进
浅谈新型信息化教学方式的困境及解决策略
数说
雨课堂在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雨课堂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探究
提高《电工基础》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索
雨课堂在经管类本科经济法教学中的微应用
3300多名本科新生清华报到 理工类超八成
对理工类职业的四个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