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保护传承陶瓷文化研究*

2020-01-06 11:27
陶瓷 2020年7期
关键词:景德镇陶瓷绿色

王 芳

(中共景德镇市委党校 江西 景德镇 333000)

前言

朦胧青花数百出,逐雅间增裙芳素。泥与火的艺术结晶造就出众多无与伦比的陶瓷文化瑰宝,也成就了江南小镇“千年瓷都”的美誉。历史的发展兼具延续性和跌宕性。近代以来,由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发展机遇的错失等诸多原因,景德镇陶瓷文化呈现出一定的收敛态势。2019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时强调,“要建好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打造对外交流新平台”。习书记的殷切期望让人备受鼓舞、催人奋进;国务院对《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实施方案》的批复,更是强力助推着千年瓷都的复兴。机遇千载难逢、挑战错综复杂,摆脱贫困、实现高质量发展,首当其冲的是要坚定陶瓷文化自信,这也是衔接传统文化与当代实际的重要桥梁,是做好陶瓷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基础。为此,探讨陶瓷文化自信的生成逻辑、时代价值与路径选择,对于打造陶瓷文化保护传承的“景德镇样本”具有积极的启示意义。

1 陶瓷文化自信的生成逻辑

“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1]陶瓷文化是长期的陶瓷生产过程中形成的艺术制品、工艺流程、表现形式及生产、生活方式等,是优秀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历史性和传承性的特点。文化自信体现了在文化传承中对传统文化的审美认同与价值认可,是文化共鉴中“美美与共”的精神基础,其强调自身发展的主体地位,具有尊重文化多样性、反对个体优越论的特点,重视积极吸收多元文化的优秀元素来实现文化自强,最终达到坚定文化自信的目的。

1.1 优秀传统陶瓷文化是文化自信的历史根本,奠定了文化自信的物质基础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源泉”。景德镇千年的制瓷历史积淀了璀璨的陶瓷文化,给世人留下了无数赏心悦目的文化瑰宝,是中国乃至世界陶瓷史上的一颗明珠。其文化内容形式多样:不仅有琳琅满目的陶瓷制品,时代特征突出的艺术表现手法、造型特征与审美情趣,承载文化记忆的古窑遗址、里弄码头与制瓷作坊,还囊括具有陶瓷特色的审美情趣、生活习惯、饮食文化、俚语俗语及风土人情等软文化,更多承载了历史的更迭与传承、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奠定了陶瓷文化自信的厚实基础,滋养着陶瓷文化发展的前进动力。

1.2 文化自信以陶瓷文化的不断突破为历史沉淀

从陶瓷文化的发展史来看,审美、绘画、主流价值观念在陶瓷上的艺术体现,以及国内外陶瓷文化的互相碰撞与融合等多种因素,共同构筑了陶瓷文化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的基本走向。以元青花为例,其绘画艺术的表现形式采用中国传统水墨画笔墨技法,在审美特征上,既有蒙元文化的豪放大气,又吸纳了伊斯兰文化的审美情趣和釉料运用,两者的高度契合成就了元青花在陶瓷史上跨时代的成就。在艺术表现形式上,无论是纹饰、造型还是布局,都具有典型的时代特征,以龙云纹为例,其象征皇权,是多种动物的组合体,寓意吉祥富贵、昌盛繁荣,且每个时代又有各自的艺术特点,宋代清秀、元代厚重,体现了陶瓷文化不断创新的典型特征,这也积淀了陶瓷文化自信的坚实基础。

1.3 陶瓷文化自信以陶瓷文化传承发展的收敛态势为生成基点

从文化发力、向文化借力是当今世界经济的一个突出特点。习近平总书记重视文化的重要作用,将文化自信提升为“四个自信”的重要内容之一,强调“体现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核心的、最高层的,还是文化软实力,这事关一个民族精气神的凝聚”,发挥文化底蕴的优势是克服“手捧金饭碗吃不上饭”尴尬局面的突破口,文化自信也是以一种更加理性的心态和担当精神参与文化交流的基础。这也是当前景德镇兴旺陶瓷产业,实现文化自强,更好参与世界陶瓷文化交流的实践元点。当前陶瓷文化呈现收敛态势的原因大概分为两点:

1)在发展模式上,景德镇传统陶瓷产业的发展优势在于官窑订单模式,这种模式下容易提高陶瓷设计、生产等各个环节的精品意识,充分利用优势资源制造出更多更好的陶瓷作品,浮梁古县衙、唐英馆便与此息息相关。但是与此伴随相生的是一定程度上等靠思想的路径依赖,以及缺乏竞争意识的小富即安心态,这在整体陶瓷产业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表现出明显的水土不服,导致不同频不跟拍,尤其是错失了改革开放后大好的发展机遇。

2)在怎么看待陶瓷文化上出现偏差。很长一段时间以来,较低的准入门槛造成小作坊经营方式的遍地开花。这容易造成跟风式的生产经营方式,“千人一面”导致资源的重复浪费,同时容易滋生“柠檬效应”致使创新乏力且成本升高,甚至有“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存在,市场不断饱和压缩,陶瓷文化也呈现出一定的涡旋式内陷态势。

2 陶瓷文化自信的当代价值

贫穷的本质是什么?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比吉特·班纳吉和埃斯特·迪弗洛指出:贫穷的本质是穷人处于弱势的发展处境[2],包括就业、教育、医疗、代际发展等方面,但更深层次的是文化贫穷造成的贫穷自锁。中国共产党在扶贫中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尊重个体差异和区域差别,形成和发展了“五个一”的扶贫策略,取得了显著成效。景德镇有深厚的陶瓷文化,如何将文化的比较优势转换成竞争优势,实现产业发展、文化自强、百姓幸福、文化自信是关键,这也是练好脱贫内功,为脱贫提供稳定持续动力的客观需要。

2.1 文化自信为文化软实力建设提供持续动力

坚持人的实践主体地位是马克思唯物主义观的基本特征。文化软实力是社会综合发展的内功;富有发展张力、弹性和延展性,是社会各种力量综合发展的“润滑剂”和“催化剂”;重视文化软实力也是坚持以人为本发展理念的重要体现。经济全球化使互联互通更加深入、更加密切,文化多元化的特点日益凸显,守住文化阵地参与互联互通也是提高综合实力的基本要求。陶瓷是中国文化对外交流的一张名片,也是景德镇从古至今参与国内外文化交流的根本,已经融入到城市的灵魂和血脉,成为这座城市的基石。陶瓷文化不仅具有艺术性,更具有社会性。陶瓷文化发展史本身就是一个海纳百川、努力进取的历史演进过程,也承载了瓷都人普遍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认同,利于当今文化建设的文化自觉,更为文化软实力建设提供了持续的动力。

2.2 文化自信为陶瓷文化交流夯实坚实底气

互联网时代使人们感到空间上产生位移、时间被压缩、交流距离被拉近。交流的日益密切难免产生文化的碰撞与摩擦,甚至伴随覆盖与湮灭,这在此次新冠疫情公共卫生事件的跌宕发展中表现明显。面对诸国的反应,很多人开始时头脑中会有一个大大的问号,“咦,怎么可以这样?”;紧接着产生一连串的叹号,“哦,原来如此!”;最终头脑清醒、矫正认识偏差,划上了一个坚定的句号,“嗯,我们还是要做好自己的事”。守住自身文化不被吞噬,文化自信是前提。这里包含3层含义:

1)不能盲目自信,漠视差距,做井底之蛙一味自大,只看到自身长处和他人的不足;

2)不能消极自守,拒绝交流,轻视学习,甚至自我否定;

3)以一种文化应有的自觉,在积极交流中看清不足,找到差距,学人之长补己之短,实现文化自强,提高陶瓷文化交流的话语权。

2.3 文化自信为试验区建设提供重要支撑

在当今世界经济中,文化驱动已成为驱动方式中的一个重要选项。这也为景德镇破解资源依赖瓶颈,实现绿色发展提供了可行方案。文化自信,本身就是尊重陶瓷历史,理性看待当前实际,做好陶瓷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一定意义上讲,只有坚定文化自信,才有自觉避免文化没落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才能更务实地进行创新,实现文化的自立、自强;只有坚定文化自信,才能充分挖掘传统陶瓷文化的优秀元素,创新才更具选择性,文化发展活力才后劲更足、更为持久。打造试验区,实现城市更好地与世界对话,文化自信是保障,这有利于以一种坦然的心态对外文化交流。陶瓷文化的发展具有相通性,更有差异性。陶瓷文化的交流,重视互促互进,但更多地也是一个此消彼长的过程。在文化自信下发挥传统陶瓷文化的比较优势,转化为城市发展的竞争优势,实现陶瓷文化的复苏与繁荣,让生活更公平、更美好是瓷都人民的共同期盼,也是国家文化自信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3 文化自信视角下做好文化传承发展的路径选择

讲好陶瓷故事,既是陶瓷文化发展的需要,也是瓷都人民的殷切期盼,过上更美好生活的有效途径。这就需要在文化自信的基础上解码陶瓷的秘密,坚持以人为本,突出绿色发展,深化机制、技术与人才创新,传承发展好陶瓷文化,复育陶瓷文化的内涵,扩大陶瓷文化的影响,重塑瓷都的陶瓷文化形象,积极打造文化传承发展的“景德镇样本”。

3.1 文化自信是基础

文化是在长期的历史演进过程中形成的价值选择与行为规范,是一座城市发展延续的血脉与灵魂。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景德镇的陶瓷文化已与城市发展深度融合,陶瓷文化也已经浸透到百姓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实现陶瓷产业的转型升级,文化自信是基础,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实现文化自强是必然。

3.1.1 有文化自觉性

要客观看待陶瓷产业的现状与传统陶瓷文化的优势,正视差距与不足,找准薄弱处,坚定着力点。既不能放大自身优点,盲目自信,拒绝文化交流而闭门造车;也不能放大缺点畏缩不前,要发挥文化的非对称优势,找准突破口,在创新中继承,在发展中延续。同时,要摈弃文化自虐的思想,克服“这山望着那山高”的浮躁心态。充分发挥多媒体和自媒体的优势,重视文化宣传,让酒香四溢。同时,通过以文化为中心的旅游项目开放,拉动地方经济建设和环境优化,吸收旅游就业;鼓励旅游民宿建设,既扩大文化影响,更增加百姓实惠。同时,注重陶瓷文化的代际间发展与保护,做好文化遗产的申遗工作,保障后代公平分享文化资源的权利。

3.1.2 在陶瓷文化发展中增强文化自信

纵观陶瓷文化的发展史,保持创新是一个永恒不变的主旋律,也是陶瓷文化保持勃勃生机的根本。当创新乏力时,“溢出效应”便伴随相生,陶瓷产业中的“搭便车”现象势必屡见不鲜,这就容易造成创新畸形的路径依赖,导致整个产业的发展锁定。为此,应加强制度建设引导创新,以共享模式整合有效资源,优化系统设计,减少创新转换为产品的利益节点和环节,并通过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依次推动产业集群的整体变革。同时,加大政策引导,充分发挥资金的撬动作用,培植创新自觉的优良环境。

3.1.3 在对外交流中提升文化自信

万紫千红总是春,文化的多样性成就了文化的璀璨。“打造一座与世界对话的城市”,举办每年一度的世界陶瓷文化博览会,与“他山之石”交流互鉴,本身就是以担当作为的心态促进陶瓷文化发展。海纳百川仍需批判借鉴,积极学习当戒囫囵吞枣。一切交流以效果为主导,尤其是借鉴文化相似性的发展经验,定位高质量发展,积极探索“互联网+”模式下低碳、循环的绿色发展途径,在文化的不断发展中提升文化自信。

3.2 创新驱动是核心

注重创新驱动,积极探索陶瓷文化比较优势转换为竞争优势的有效途径。陶瓷文化要发展,要有竞争力,资源配置是关键,人才建设是核心。景德镇陶瓷科研实力雄厚,集中了全国大多数的陶瓷机构和院校,优势非常明显。不仅包括省所、部所等专门的陶瓷科研结构,还有景德镇陶瓷大学、景德镇学院、景德镇陶瓷工艺美院等院校,每年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陶瓷从业人才。另外,“景漂”的加入拓展了陶瓷文化研究的宽度,人数众多的民间陶瓷艺术家夯实了陶瓷文化的厚度。这些都滋养着这座城市的发展,奠定了创新的物质基础。

机制是陶瓷产业的纲,创新机制更利于发挥资源的整体效益。

1)完善融资机制。丰富融资渠道,积极实践技术融资新模式,探索信誉合作试点,设立绿色发展的项目基金,以政策扶持分担企业创新成本。以为民瓷厂、宇宙瓷厂等老瓷厂的发展模式转变为引子,积极拓展思路,使更多的“陶溪川”点亮瓷都,焕发光彩。

2)积极搭建科研单位与企业间的合作平台。以绿色发展为主导,突出釉料研发、流程构建、模具使用、工艺采纳、产品检测等绿色技术的研发与应用。

3)提升人力资源的开发,完善陶瓷产业转型的智力保护与升级。“梧桐花开,凤凰自来”[3]。产品的全流程开发遵循“微笑曲线”理论,即前期的技术创新设计与后期的销售服务利润占比大。应积极开设陶瓷专项人才基金,培养、保留、吸引这两方面的人才。以“双创双修”为主导,积极打造生态、文明、安全、美丽的现代化新瓷都,积极营造干事创业的新环境。同时,注重传统工艺的保护与传承,积极开展“瓷家、瓷工、瓷商、瓷徒”的人才生成体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领与配套工作,使老一辈能工巧匠的技艺发光发热、后继有人。其次,应保护和鼓励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重视和鼓励雕塑瓷厂周末的文化交流活动,保护陶瓷文化爱好者的创作积极性,尤其是重视青年的陶瓷创新孵化,使创新成为青年一代的习惯,做好陶瓷技术发展的人才储备。

3.3 以人民为中心是根本

让人民过上好日子、让人民满意始终是党的初心和使命,也是习近平总书记为民情怀的重要体现。陶瓷产业的转型升级,绿色发展是关键,这也是打造美丽城市的客观需要,而美丽的城市更需要广大群众文明、健康、绿色的生活方式来维护。

1)坚持依靠人民发展绿色陶瓷。“众人拾柴火焰高”,广大群众的普遍参与是陶瓷产业绿色发展的基础。这包含认识层和行为层两个方面。在认识层面,应加大对消费绿色陶瓷的宣传引导,培养对绿色陶瓷制品的情感选择和价值认同,使全民环保消费成为共识和习惯,培养全民保护美好家园的意识;在行为层面,加大对发展绿色陶瓷的政策引导,通过税收和奖惩机制撬动企业发展绿色陶瓷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2)将绿色陶瓷惠及百姓生活。主要体现在“双创双修”中,加大了古城区拆迁改造,发挥古瓷厂和里弄等的文化属性,加强环境整治,完善城市配套,引导更加文明的生活、出行方式;同时,将陶瓷文化搬到百姓的生活中,比如陶瓷主体公园的打造、陶瓷文化墙的建设、陶瓷文化专属区的划分,使陶瓷文化更加贴近普通百姓日常生活,进一步增强了“家乡美”的自豪感,使沐浴陶瓷文化成为新常态。

3.4 政府主导是关键

“千根线一根针”,政府的主导起着关键性作用。应积极发挥政府的统领和政策的杠杆作用,使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在陶瓷的生产流程中,以釉料为例,其配方有一个决定对人体和环境危害的关键指标:砷、铅的含量。如果采用环保新工艺的投资远大于收益,那么无论是研发还是使用都缺乏动力,这就需要政府的政策引导,通常包括税收、补贴、奖励、通报表扬等政策激励,起到积极的示范效应;同时,应加大对污染的监管与处理,使绿色发展模式在法治和道德层面都得到鼓励,并逐渐养成企业的绿色生产自觉性。另外,陶瓷文化旅游是绿色发展的一个典型,这就需要政府在交通、旅游资源开发与宣传等方面主动作为,比如陶瓷古遗址、里弄、码头、民俗馆、博物馆等文化资源助力城市发展和陶瓷文化繁荣,并使文化遗产在开发中得到保护,更加凸显景德镇的“瓷性”特征,与世界对话更加自信、更有底气。

猜你喜欢
景德镇陶瓷绿色
绿色低碳
景德镇陶瓷夏令营
景德镇御窑博物馆
景德镇明清御窑厂遗址保护区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我在景德镇遥望耀州瓷——两个“瓷都”相距千里
载歌载舞话陶瓷——瓷之舞
陶瓷艺术作品
德化陶瓷 闽中精粹
陶瓷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