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洛阳区域经济中心功能问题研究

2020-01-06 20:04朱云章刘溢海岳佐华
关键词:洛阳要素中心

朱云章, 刘溢海, 岳佐华

(河南科技大学 经济学院, 河南 洛阳 471023)

步入新时代,在新发展理念引领下,顺应高质量发展态势,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裹挟在各类生产要素中,正在加快向富有活力的大城市和城市群集聚。中国区域发展主题正在由板块竞争轮动向区域协调发展转换。习近平同志指出:“我国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我们必须适应新形势,谋划区域协调发展新思路。”[1]顺应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空间结构变化的“时”与“势”,河南省委省政府高规格召开加快洛阳副中心城市建设工作推进会。站位国际视野、国家战略、河南大局,对洛阳发展把脉问诊、谋篇布局、指路明径,明确提出了洛阳下一步的发展定位和使命担当。无论是联动郑州打造引领全省发展的“双引擎”,还是形成辐射豫西北、联动晋东南、支撑中原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极,洛阳都亟需厚植发展新优势,全面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

提升洛阳综合承载能力的落脚点在于打通资源向洛阳流动的聚集障碍,引流产业和人口向区域经济中心集中,形成以中心城区—都市圈—城市群梯次辐射的增长动力源,带动区域经济总体效率提升。与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错位发展,致力于匹配国家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区域经济中心功能建设。按照客观经济规律调整完善区域政策体系,发挥洛阳产业基础与文化底蕴的比较优势,促进高质量资源要素向洛阳流动集聚,建设高端经济要素汇聚中心、产业转型发展中心、产业资本运营中心、国际文旅融合发展中心,增强洛阳创新发展动力,构建区域高质量发展的集聚和辐射系统,增强洛阳和周边区域的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

一、提升洛阳区域经济中心功能的优势与不足

洛阳是目前中西部地区唯一生产总值突破5 000亿元的非省会城市,具有较强的发展后劲。高质量发展进程中形成了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机器人及智能装备3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具有产业转型发展的示范意义。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的央企科研院所和军队科研机构14家、国家级创新平台载体88家,2019年研发投入强度居全省首位,具有形成增长动力源的条件。河洛文化是黄河文化的源头和重要组成部分,“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儒、释、道、理等思想肇始于此,具有文化产业发展的深厚底蕴[2]。

洛阳多年以来虽然一直是中部地区非省会城市的GDP第一城,但是从国家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经济中心功能来看,洛阳尚存在如下短板与不足:一是经济体量和发展质效偏弱,经济体量占全省的比重分别低于安徽芜湖、湖北襄阳等同类城市1.2个和1.3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也低于以上两城市,对全省的支撑带动能力不足;二是发展空间和公共服务不足,资源要素承载能力较弱,地处郑州、西安两个国家中心城市之间,受“虹吸效应”影响明显,中心城区只有231万人,要素集聚能力不强;三是创新动力和辐射带动不强,科研成果就地产业转化率较低,与三门峡、平顶山、济源等周边区域产业同质化明显,与陕西东部、山西南部城市经济关联度相对较弱[3]。

二、提升洛阳区域经济中心功能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生产要素吸引性不强

洛阳都市圈建设提上日程,从规划层面划出了洛阳发挥区域经济中心功能的经济腹地。规划建设洛阳至济源高端石化产业带、洛阳至汝州新材料和新型建材产业带、洛阳至巩义新能源和装备制造产业带、洛阳至渑池新材料产业带,勾勒出了洛阳发挥区域经济中心功能的经济网络。发挥区域经济中心功能,沿着经济网络辐射带动经济腹地发展,辐射范围和效果实际上主要取决于区域经济中心自身的“势能”[4]。没有区域经济中心的要素承载空间拓展、没有高质量生产要素的中心集聚,区域经济中心自身“势能”提升无从谈起,区域经济中心功能无法发挥。

(二)产业结构延展性不足

制造业规模优势突出,门类齐全、体系完备是洛阳产业结构的重要特点,产业能级优势明显、产业效率不断提高,是洛阳产业结构的最大优势。产业外向度偏低,单个市场主体产业集中度不高,传统产业比重偏高而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偏低,成为洛阳产业转型的瓶颈。由于产业转型存在路径依赖、动力不足、机制不活等问题,使得洛阳优势产业融入全球产业链条的嵌入度偏低,产业内上下游环节拓展程度不高,产业间交叉渗透融合发展程度不够。这种产业结构延展性不足导致了生产要素动态吸纳受阻、高端生产要素吸引不强,进而阻碍了洛阳区域经济中心功能的发挥。

(三)金融循环渗透性不够

金融活则经济活,金融稳则经济稳,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和引擎,现代金融的渗透性功能直接影响着区域经济中心功能的各个维度。金融业增加值虽然已经占到了国内生产总值的5.7%,但是,仍然存在金融效率偏低、间接融资比重较高、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滞后、金融科技发育程度低等问题。如果能够进一步提升洛阳金融循环的渗透性,将有助于社会闲散资金转化为投资、用于生产,金融的社会渗透效率越高,投入到经济领域中的资源就越多;有助于产业间资本流动更加顺畅、促使产业资本不断从收益率低的产业流向收益率高的产业,金融的产业渗透效率越高越能促进优胜劣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有助于创新创业、科技成果转化得到有效金融支持,金融的市场渗透性越高越有利于聚集人才、资金、数据信息等资源。所以,破解金融循环渗透性不够问题是洛阳提升区域经济中心功能的必然要求。

(四)遗产资源传承性不活

在洛阳,遗址区和历史街区保护面积占城市建成区面积的52%,大遗址保护范围占规划区面积的13%以上。洛阳投入了大量土地资源、财政力量,不断加强大遗址的保护与传承,同时,洛阳面临着地方政府财政吃紧与建设用地短缺的巨大压力。如果说,20世纪50年代洛阳在城市建设中可以 “避开老城建新城”,既保护了地下文物遗址,又奠定了洛阳工业发展的基础,在80年代初,探索形成了城市建设必须先考古发掘、后动土施工的文物保护“洛阳模式”,那么,在21世纪步入新时代,大遗址与城市建成区交织在一起的情形下,如果不谋划破解遗产资源重保护、少利用的传承性不活问题,提升洛阳区域经济中心功能将会面临空间不足、财力紧张的巨大掣肘和社会压力。

三、提升洛阳区域经济中心功能的主要着力点

(一)打造高端经济要素汇聚中心

就是要处理好城市发展空间与要素承载的关系,破解生产要素吸引性不强问题,让北向晋南、西至陕东的经济要素“连起来”,让日益完善的城市功能与彰显魅力的宜居品质“秀起来”,让能级提升真正成为国家区域性中心城市洛阳的主旋律、最强音、“新共识”。要东西延伸、南北拓展,拉开城市框架,拓展要素集聚空间;完善公共设施、提升城市环境品质,增进人才资源聚集洛阳的成就感和幸福感。高水平开放重在吸引集聚高端资源要素,所以应打开开放思维,摆正开放心态,树立开放格局,高效对接域内外产业、人才、科技、信息等要素诉求,汇集海内外高端要素资源,辐射带动洛阳都市圈生产总值量级提升、常住人口城镇化率高位突破[5]。

(二)打造产业转型发展中心

就是要处理好产业融合与发展动能转换的关系,破解产业结构延展性不足问题。让伸向一带一路沿线的产业触角“灵起来”,让吸附到洛阳产业链条上的国际元素“多起来”,让体系完备真正成为制造业基地洛阳的顶梁柱、敲门砖、“亮名片”。要突出在洛大中型国有企业、科研院所在攻克产业和创新“卡脖子”问题中的中坚作用,培育更多富有活力的“小巨人”“独角兽”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要以各类市场主体为载体,拉伸产业链条在全球延展、推动发展动能向内生转换、谋求价值链条在洛阳回环,最终实现产业与科技等高端生产要素资源在洛阳汇集,辐射带动洛阳都市圈产业转型与高质量发展。

(三)打造产业资本运营中心

就是要处理好金融发展与服务实体经济的关系,破解金融循环渗透性不够问题。让分散于社会角落的闲散资金“聚起来”,让沉淀于僵尸企业、传统产业的资产“动起来”,让产业优势真正成为工业城市洛阳的硬资本、软实力、“吸金石”。用好多区叠加的先行先试政策优势,围绕产业开放、产业升级、产业转型,探索适合洛阳资源禀赋和产业特点的金融改革创新之路;吸引创新资本、产业资本、跨境资本等各类资本在洛阳汇聚;有力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级,辐射带动洛阳都市圈资本与产业良性互动健康循环。

(四)打造国际文旅融合发展中心

就是要处理好文物保护与发掘利用的关系,破解历史文化遗产资源传承性不活问题。要让记载于典籍中的河洛文化“显起来”,让承载着历史记忆的文化遗址“活起来”,让历史文化真正成为千年古都洛阳的吸引力、竞争力、“国际范儿”。应争取国家在洛阳探索实施国家大遗址保护、传承与开发分环节补偿机制,加强洛阳大遗址与国外大遗址保护利用交流合作,依托集中连片大遗址,繁荣夜间文旅经济、推动文创产业发展,进一步提升洛阳文化国际影响力,辐射带动洛阳都市圈国际文旅融合发展。

四、精准施策,强化落实,尽快提升洛阳的区域经济中心功能

(一)舆论造势,凝聚共识,形成合力

研究区域发展规律,宣传联动发展背景。顺应新时代区域均衡、协调发展主旋律,研究中部崛起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国家路径,深入探讨河南省双引擎“错位发展、协调联动”的重大意义。要从郑州、西安两大国家中心城市“虹吸效应”明显的实际出发,揭示豫西北、陕东、晋东南区域联动的必要性,凝聚抱团发展共识,形成区域协调共同支撑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执行合力。

(二)设施联通,物流畅通,激发活力

加快交通设施建设,贯通域内综合物流体系。谋划域内异地航站楼建设,推进高铁、普铁和城际铁路规划实施,完善域内高速路网结构。研究域内航空物流、保税物流、跨境物流、高铁物流的协同发展。进一步提升洛阳多式联运功能、效率,打造豫西北、陕东、晋东南货物进出通道。增加域内市场主体要素、产品、资源流通通道选择,提升流通效率、降低流通成本,提升域内各类市场主体市场竞争力。

(三)优化布局,产业融合,转换动力

协同推进示范区、产业带建设,攻坚发展动能转换。顺应生产园区化、产业集群化、专业协作化趋势,强化产业统筹布局和区域合作,导引豫西北、陕东、晋东南错位发展、优势互补,推动关联产业和协作配套服务产业加速集聚。推进河南西部(洛阳—平顶山)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规划建设洛阳至济源高端石化产业带、洛阳至汝州新材料和新型建材产业带、洛阳至巩义新能源和装备制造产业带、洛阳至渑池新材料产业带,推动产业集聚向产业集群转变。发挥洛阳科技基础优势,申建重大创新平台,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创新中心,推动域内发展动力转换。

(四)文化引领,文旅融合,筑牢定力

发挥洛阳文化底蕴优势,协同域内文旅融合,渐成域内协作向心力。突出洛阳世界文化遗产的国际影响力,以挖掘、传承和弘扬黄河文化为统领,融合域内各地特色文旅项目,打造具有国际水准和区域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打响“隋唐洛阳城”“二里头”“牡丹花城”“龙门石窟”“根亲文化”“华夏之源”“东方博物馆之都”“济水源”“王屋山”“仰韶文化”“愚公移山”等多项文旅品牌,实现以文旅融合引流域内要素融合,以要素融合促进区域抱团发展,从而实现以洛阳为中心的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猜你喜欢
洛阳要素中心
剪掉和中心无关的
洛阳正大剧院
在打造“两个中心”中彰显统战担当作为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立法为民”的洛阳实践
洛阳自古繁华
别让托养中心成“死亡中心”
也谈做人的要素
2015年8月债券发行要素一览表
北上广操心“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