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育戏剧在中小学主题班会课中有效运用的四个基本理念

2020-01-06 07:47单小燕李红
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 2020年12期
关键词:基本理念教育戏剧案例研究

单小燕 李红

【摘 要】教育戏剧具有独特的道德教育魅力,是破解当下中小学主题班会课德育实效性低下问题的利器。文章以案例研究为视角,提出了班会即戏剧、教室即剧场、教师即导演、学生即演员四个基本指导理念,将教育戏剧有效地应用于中小学主题班会课中,实现了学生德育的内生发展与实践应用的有机结合。

【关键词】教育戏剧;主题班会课;基本理念;案例研究

【作者简介】单小燕,河南省周口市第七初级中学教师;李红,教授,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广西中小学班主任专业化建设研究”(2014AA064)

教育戏剧通过虚拟化的表演,使学生亲历事情经过,在戏剧冲突中认清问题的实质,并在现实生活中模仿解决问题,从而促进学生道德认知、情感意志及行为的协调统一,达到德育教化的目的。教育戏剧在教育理念和目的达成上与中小学主题班会课有许多共通之处。如何将教育戏剧的元素有效地植入中小学主题班会课,并融入整个主题班会课的教学中?笔者在教育实践中发现,班会即戏剧、教室即剧场、教师即导演、学生即演员不仅是教育戏剧教育本质规律的表达,更是破解当下中小学主题班会课德育实效性低下问题的利器,成为指导教师有效开展教育戏剧与主题班会课融合的基本理念。

一、班会即戏剧——从“知性”到“体验”

“知性—体验”式德育融通了道德知识传授和道德实践体验,是一种有效的德育范式[1]。主题班会课承载着学校德育的内容,要提高其德育实效性,从“知性”到“体验”是必然选择。

针对目前调研中发现的主题班会课中存在的以道德知识传授为主的问题,我们只有遵循“班会即戏剧”的基本理念,让主题班会课具有更多的“戏剧”元素,才能真正实现德育的“知性”到“体验”的转换,从而提高主题班会课的德育实效性。以下通过案例1说明这种理念的具体实施。

【案例1】

与众不同的“火灾现场逃生”学习

MH小学五(10)班的班会课准备进行“火灾现场逃生”学习,班主任张老师一改以往直接宣讲或通过视频展现的“说教”形式,将这次主题班会课搬到了博物馆进行。

在博物馆里,张老师请来了消防员担任指导专家,按照“火灾现场逃生”的知识开展了一场模拟演练的学习活动。活动中,有的学生手捂口鼻、俯身模拟火灾现场逃生;有的学生扮演遇到火灾时各种逃生者的角色,消防员不断提醒和纠正学生不正确的逃生动作……全体学生积极投入模拟演练活动中。活动后,张老师让学生把自己从体验活动中学到的知识画下来或写下来。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在做中学、学中做,获得了能够迁移到生活中火灾现场逃生的知识与技能。这种与众不同的学习方式,带来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案例1中,张老师运用了班会即戏剧的教学指导理念,把角色体验、事件重演、时空建构等教育戏剧元素运用到主题班会课中,颠覆了过去中小学传统主题班会课“知性”德育的教学常态,改变了学生得到比较多的理论知识,却难以内化为思想的困境。

二、教室即剧场——从“割裂”到“融合”

实际上,剧场所有的基本元素都存在于教室中,但主题班会课中师生对教室剧场元素的符号解读不同于普通意义上的舞台剧场。通常,教师是演员——在讲台上唱“独角戏”的权威角色,学生是观众——被强制接受知识的角色。这种割裂的符号把师生置于对立面,难以实现具身体验,而德育的认知规律是知、情、意、行的过程,需要师生在融洽的环境中具身体验。因此,在主题班会课中要明确与实现“教室即剧场”的真正内涵,我们可以从以下案例中追踪寻迹。

【案例2】

撤去课桌的“小剧场”

马老师带领全班学生撤去了课桌,把凳子围成一圈就离开了。学生满脸疑惑,今天是什么样的班会课呢?

上课铃声响起,学生围坐一圈盯着门口等待马老师的到来。马老师一身学生装扮出现在门口,学生瞪大了眼睛:马老师今天和往常不一样啊!马老师一反常态没有走上讲台而是直接和学生围坐在一起,正在竊窃私语的学生被这不同寻常的一幕惊呆了。当看到马老师一脸沉闷的样子,大家立即正襟危坐却又手足无措。

马老师用手做出打电话的姿势,并模拟手机铃声,没有人敢说话,手机铃声一直持续着。有的学生用询问的眼神望着马老师,也有的学生窃窃私语……终于有学生用手做出接电话的姿势“喂……”,手机铃声才停止。

马老师哽咽道:“您好,请问是派出所吗?”

“是的,请问有什么能帮到您?”

“我被骗子骗了……”

“这位同学,先不要着急,慢慢把事情说清楚……”

接下来,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放松下来,有的扮演警察为“马同学”支招,有的扮演班主任或家长为“马同学”出主意……

教室即剧场是教育戏剧应用于中小学主题班会课的一个重要指导理念,体现的是教师教育教学与班级管理观念的重大变革。案例2中,马老师撤去了教室内的课桌,他也没有像往常一样走上讲台,而是和学生围坐在一起,以平等的身份参与本次主题班会课。学生由疑惑到错愕最后放松,在“信以为真”的虚拟环境中融入主题班会德育的探讨中。马老师撤去的不是课桌而是阻隔在师生之间的心墙。教室即剧场,就是要求教师要拉近传统教学中台上和台下两个明显割裂的学习区域,同时也意味着教师权威与学生被动接受这面无形的墙被拆除。

三、教师即导演——从“统治”到“引导”

在当今提倡开放、创新、个性化与终身化教育的背景下,教师的角色需要由知识的输出者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由书本知识的复制者转变为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者,由知识的给予者转变为学习方法的探讨者,由强调统一性的教育者转变为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者[2]。也就是说,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师应从课堂的“统治者”转变为课堂的“引导者”。以下通过案例3进行说明。

【案例3】

“捣蛋大王”变形记

小Q是一名令各科教师头疼的学生,在主题班会课上也经常给班主任出难题,令班主任难以招架。

前几次主题班会课上,班主任罗老师有时选择忽视他,有时大声吼他,让他保持安静,使班会課能够顺利进行。今天班会课刚进行一半,罗老师看着围坐一圈的学生,而小Q几乎是躺在椅子上的。罗老师脸色凝重,“你给我坐好”这句话几乎要脱口而出了,但微微抬起的手臂突然放了下来。

罗老师:(披上女王的道具走向小Q,温和且霸气)亲爱的药剂师先生,可以卖给我一点您研制的“驻颜药”吗?

小Q:(生气地看着“女王”)我不是药剂师!

(学生小声笑,小Q从来不愿意参与集体活动。)

罗老师:(耐着性子)亲爱的药剂师先生,听说您研制的“驻颜药”效果特别好,我慕名前来,请您卖给我一点吧。

小Q:(急速且冰冷的口气)走开,我不是药剂师,我只是一名学生!

(学生小声笑起来并窃窃私语:这次不好收场。)

罗老师:(失望,但冷静并保持女王威严)我以女王的名义命令你——药剂师,马上卖给我一些“驻颜药”!

小Q:你不是女王,你只是个老师!

(大家大笑起来。)

罗老师:(心中有些动摇,但很快冷静下来)你竟敢说我不是女王!你竟敢否认你是药剂师!

(大家看向小Q)

小Q:(看着自己的骷髅头T恤,开始怀疑自己,然后抬头看着罗老师,两根手指捏起一样东西)好吧,就给你一点儿“驻颜药”吧!

罗老师:(微笑着,象征性地接过“驻颜药”)太感谢您了,亲爱的药剂师!

在接下来的主题班会课中,小Q一改以往心神不宁、注意力分散、扰乱课堂秩序的状态,积极参与主题班会课。

案例3中,罗老师一改平时用班主任“权力”命令小Q遵守课堂秩序的做法,而是在班会进行时细心观察小Q的状态,找到切合点创造可能性顺势引导小Q参与主题班会课。小Q在大家都把目光聚集到他的骷髅头T恤上时,才愿意接受其实这只是一个游戏——一个没有权威和控制的游戏。小Q在班主任的一步步引导下成功地转变为班会课中的一分子,变成戏剧世界里积极的参与者,这样课堂秩序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这正是教师即导演——从“统治”到“引导”的体现。

四、学生即演员——从“接受”到“生成”

新课程改革提倡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处于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得到越来越多教师的认可,学生不再是讲台下被动的“观众”。符号互动理论告诉我们: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模仿、游戏等方式,在教师的引导下建立群体参与的互动关系,从而在已有知识体系的支撑下,通过符号互动,理解内涵信息,建构生成新的知识体系。学生不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孕育无限可能的创造者。学生即演员策略使学生从被动的“接受”到主动的“生成”。

以下案例4的剧本改编自统编教材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巨人的花园》一课。文本是学生都熟悉的故事,因为在语文课中讲过,但是在语文课上的讲解更多偏向对与错的分析:分享是正面的,自私是负面的。如何用这个文本上好一节主题班会课?班主任罗老师遵循了学生即演员的基本理念,把教育戏剧运用到主题班会课中。学生不仅在角色扮演中得到主动的道德教育,而且一些道德良知也在活动中得到生发。

【案例4】

不分享就是自私吗?

(主题班会课上,学生演绎了以下剧本。)

巨人高高兴兴地回家,突然发现自己的花园里有很多孩子在玩耍,有的孩子爬到树上折树枝,有的孩子在草丛里扑蝴蝶,整个花园乱糟糟的(学生用肢体语言呈现这一场景)。

巨人:(震怒)这是我的花园!!!

孩子1:(大声说)巨人,你已经七年没回来了,白白放着花园也是浪费。

孩子2:你难道不能和我们分享吗?我们特别喜欢你的花园。

巨人:这里是我的家,你们跳坏了我的围墙,折断了我的树枝,踩扁了花园里的豌豆,挪动了我最喜爱的花盆。你们以后再也不要来我的花园玩了。

孩子3:巨人长这么高大,原来心眼这么小。真自私!

巨人怒吼一声,孩子们四散而逃。

巨人:(喃喃自语)不分享就是自私吗?可这是我的花园啊……

孩子4:我们是不是惹巨人生气了?我们是不是不应该要求巨人把花园分享给我们呢?

孩子5:毕竟我们跳坏了巨人的围墙、折断了树枝、踩扁了豌豆、挪动了花盆,以后巨人再也不会让我们去他的花园玩儿了。

(这节主题班会课的主题是“学会分享,杜绝自私”,罗老师在设计这个角色扮演的情境时,希望学生能够演绎出分享的好处、自私的坏处。但是学生演绎的场景让参与讨论的学生偏离了罗老师设定的方向。)

生1:孩子们没有经过巨人的允许,私自进入花园是对的吗?我觉得要求巨人分享应该要先和巨人打招呼。

生2:生活中与他人分享能够有很多朋友,自私就没有朋友。

生3:这是巨人喜欢的花园,他觉得别人不爱惜,当然不愿意分享。

生4:我觉得分享是有条件的,不是所有的分享都值得提倡。比如我们辛辛苦苦研发的科技成果,能轻易分享给其他国家吗?(他拉着同桌)你刚买的新衣服能分享给我吗?

(全班小声笑。)

(罗老师完全没有想到学生的探讨话题变成了“什么样的分享是对的,怎样分享才是有价值的”。但是罗老师很高兴地和学生一起讨论这个新生成的话题。)

案例4中,由于罗老师充分授权,学生纷纷当上了班会课的“主演”,跳出了传统德育“对与错”的接受思维模式,生成了新的更适合学生需要的话题:分享应该视具体情况而定,不分享未必是自私的行为。同时,学生成为“演员”后,意识到角色这个符号的意义,积极投入虚拟的戏剧中,运用肢体语言、有声语言来回应角色里的人或事,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呈现出来,引发对道德新的探索。罗老师在主题班会课中抓住学生生成的闪光点,与学生探讨分享“对与错”的中间情况,具有实用性,并促进学生人格的发展。

综上所述,班会即戏剧、教室即剧场、教师即导演、学生即演员四个将教育戏剧方法有效运用在中小学主题班会课中的指导理念,不仅能较好地实现了学生德育的内生发展与实践应用的有机结合,同时具有教育戏剧独特的道德教育魅力,是破解当下中小学主题班会课德育实效性低下问题的利器。

参考文献:

[1]陈怡,张航,周文娜.“知性—体验”式德育实践范式研究:以“向阳花”西部留守女童助学项目为例[J].高教探索,2018(6):92-95.

[2]霍力岩.教育的转型与教师角色的转换[J].教育研究,2001(3):70-71.

(责任编辑:罗小荧)

猜你喜欢
基本理念教育戏剧案例研究
浅析《Go for it!》教材中体现的新课标(2011)基本理念
预设开放促成教学生成
浅析高中音乐教学的基本理念
小学语文新课改探析
工商管理学科的案例研究方法的几点思考
教育戏剧对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启示
教育戏剧团体辅导对小学生创造力的影响
教育戏剧在智障学生情绪管理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