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梗塞患者应用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联合治疗的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率观察

2020-01-07 03:29崔小琳张春梅
关键词:氯吡脑梗塞格雷

崔小琳,张春梅

(黑龙江省泰来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0)

急性脑梗塞具有发病率高、危险性高及致残率高等特征,该病在中老年人群体中发病率最高,而在急救治疗后大部分患者会存在不同程度的肢体偏瘫、认知功能障碍及言语功能丧失等后遗症,因此降低了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生活质量[1]。为此,此次研究详细评价了急性脑梗塞患者应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的临床效果,详情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此次研究选取30例急性脑梗塞患者,病例选取时间段 为2017年9月~2019年9月,将所有患者分成观察与对照两组各15例,对照组男9例,女6例,中位年龄(62.0±3.4)岁;观察组男8例,女7例,中位年龄(62.5±3.5)岁。两组一般资料差异不明显(P>0.05)。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吸氧、调节血压、改善微循环、扩张血管、营养脑细胞以及预防脑水肿等对症治疗,同时给予对照组患者口服阿司匹林治疗,每次100 mg,每日一次,共治疗一个月;观察组则采取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阿司匹林用药方法完全与对照组一致,同时给予口服氯吡格雷片,每次75 mg,每日用药1次,治疗时间为1个月。

1.3 观察标准

记录对比两组患者用药治疗期间所发生的不良反应情况;采用日常生活能力ADL量表评分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前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总分值为100分,分数越高则表明患者活动能力越好。

1.4 临床效果判定

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显著恢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恢复较好,无并发症发生为显效;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及生活活动能力改善良好,发生轻微并发症为有效;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与治疗前相比,改善较小或无改善为无效。治疗总有效率=(总例数-无效例数)/总例数x100%。

1.5 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软件=SPSS 20.0,计量资料描述=(±s)、t检验,计数资料描述=n(%)、x²检验,当组间的数据差异明显时P<0.05。

2 结 果

2.1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效果

观察组15例患者治疗后达到显效和有效标准的共14例,而15例对照组患者中达到上述标准的仅有9例,无效例数达到了6例,其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3.3%、60.0%,两组之间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4.6584,P<0.05)。

2.2 两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对比

治疗前观察与对照两组各15例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指标分别为(62.5±1.4)分、(62.4±1.3)分,两组数据相比差异较小,无统计学意义(t=0.2027,P>0.05);治疗后同对照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的(78.4±1.9)分相比,观察组患者生活活动能力改善更佳,其结果达到了(89.3±2.7)分,两组之间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2.7867,P<0.05)。

2.3 两组患者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对比发现两组用药发生的不良反应均较少,其中观察组患者有2例发生了胃肠道反应,1例牙龈出血;对照组患者仅有2例出现胃肠道反应,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各为20.0%、13.3%,组间数据差异显著(x²=0.2400,P>0.05)。

3 讨 论

急性脑梗塞的发生主要是由于患者部分脑组织突然发生缺血和缺氧等供血障碍,从而造成局部脑组织坏死或软化。患者若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不仅会增加致残率,严重者会直接造成死亡。所以,应加强对急性脑梗塞疾病的临床治疗研究,积极探寻一种最佳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是确保患者生命安全的关键。为此,此次研究中对急性脑梗塞患者采取了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方案,并在临床中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阿司匹林是临床常用的抗凝药物,该药可有效阻止血小板凝聚和释放,减少血栓形成几率。而且在患者发病48小时内应用阿司匹林进行治疗,可减轻脑神经功能损伤程度,降低患者致残率;而氯吡格雷可对血小板聚集起到更强的抑制作用,并且能够抑制血栓素合成,减少纤维蛋白活化,改善血液粘稠度,而两种药物联合应用,可有效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减轻患者脑神经功能缺损程度[3]。

综上所述,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脑梗塞的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均较高,对提高患者身体康复速度起到了重要性作用。

猜你喜欢
氯吡脑梗塞格雷
曲美他嗪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效果
用模块化思维打造组织
1例氢氯吡格雷致糖尿病肾病患者球结膜出血报告
阿托伐他汀与氯吡格雷联合应用于脑梗死治疗中的疗效观察
早期康复治疗对脑梗塞后吞咽功能障碍的疗效分析
氯吡格雷抵抗须防范
《道林·格雷的画像》中的心理解读
情绪护理在改善28例脑梗塞患者治疗配合性中的应用
中风(脑梗塞)恢复期的中医辨治及心理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