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课后服务的实施困境与突破策略

2020-01-07 07:44邱连英
科学咨询 2020年50期
关键词:内容家长服务

邱连英

(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福建福州 350007)

自从2017 年3 月国家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中小学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称《意见》),并在文件中指出要充分发挥中小学校在课后服务中的主渠道作用,并且要利用学校在管理、人员、场地、资源等方面的优势,让学校主动承担起学生课后服务的责任。同时,课后服务的实施也要充分听取家长的意见,科学合理地制定课后服务的内容和形式,不能将课后服务变成集体教学或“补课”。因此各地教育部门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出台了有关开展课后服务活动的文件,课后服务的开展在国家和地方的努力下取得很大进展。本文通过对课后服务实施现状的调查和分析,了解到我国目前课后服务的实施质量参差不齐,本文以课后服务实施者的角度梳理出当前在实践中遇到的较为突出的问题,对困境进行成因分析,同时运用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理念为其进一步的发展提供一些突破策略[1-3]。

一、小学课后服务的实施困境分析

基于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可知,当前我国课后服务在实践层面处境尴尬,还处于探索前进阶段,本文主要是从课后服务的实施者——学校和教师的角度来看当前课后服务在一线活动中遇到的困境。

(一)学校服务意识不够,服务内容比较单一

学校作为在实际开展课后服务活动的主体,对课后服务的功能和价值认识不够充分,不够重视的同时存在抵触情绪。通过调查及相关文献可以发现,大部分学校对开展课后服务不够重视。在开展课后服务中,仅仅是依照相关文件的要求让家长填写申请书,安排部分教师进行值班参与其中,而对于课后服务的具体管理细则、活动内容设置等方面并未做出具体的实施计划,因此课后服务的质量和效果并不是那么理想。国家颁布的政策中要求学校要在服务过程中主动承担责任,并且依照要求合理开展相关工作,但是从学校方面来说,一是对课后服务的认可意识不够,许多工作者会把它认为是课外活动,不在正常的教学活动中,另一方面是要学校调整服务思路,制定新的工作机制,但许多学校管理层认为实施课后服务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同时会增加学校在课后安全管理上的压力,也会给教师增添额外的工作生活负担。加上政府政策的模糊性和财政补贴的经费有限,学校在实施课后服务时也表现得尤为谨慎。因此在落实的过程中,学校管理者和教师难免会产生消极、拖延的态度。

开展小学课后服务的目的就在于要让学生在课后服务这段时间里有较安全的看护和照顾,并且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课后服务的总目标中可以得知,课后服务内容大致分为知识教育和生活素质教育两个模块,具体有比如做作业、自主阅读、体育锻炼、艺术培养等活动。但从当前的实施情况来看,学校实施课后服务的内容并不理想,大部分还是以写作业为主,学校把重点放在了对学生的安全照顾上,忽略了它的教育价值,并没有安排丰富的课后活动。虽然会有部分学生参加学校举行的素质拓展活动,但它并没有面向所有的学生。同时,学校音体美教师的数量有限,在开展课后服务中就存在专业教师不足的问题,也是学校课后服务内容单一的重要原因。

(二)教师工作压力增加,专业发展受限

目前学校的在职教师是课后服务活动在具体实施中的参与者和实施者,但教师正常的教学工作繁重,另加上课后服务的时间长,教师获得的报酬低,因此教师难免存在抵触情绪。教师作为课后服务实施中的相关利益群体,他们的自身利益受到威胁,得不到相应的权益保障,自然而然会对课后服务产生抗拒心理,也正因如此许多教师表示不太愿意参与到课后服务工作中。这种不主动参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正常的教学工作繁重,压力大是其最主要的原因。其次,教师认为实施课后服务是牺牲学校教师的利益来满足家长的利益,课后服务的时间已经不在正常的教学时间内是属于放学后的时间,家长应该是学生课后照顾的责任主体,并不能将学生的一切问题都归于教师的责任,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减了教师的个人时间,并且教师还肩负着课后服务这段时间内学生安全的看管问题,这无疑加重了教师的责任和工作负担[4]。

同时,教师作为实施课后服务活动的主力军,教师的专业发展也会制约课后服务内容的发展。教师虽有一技之长,但大多数教师参与者是专任专职的学科教师,因此在开展课后服务活动上也就存在专业性不足。放学后的时间原本应当是教师自我学习和提升的时间,但由于课后服务的实施,教师的学习时间被缩减,精力被课后服务分散,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教师日常的教学工作开展也不利于教师在自我专业上的成长。特别是对学科教师来说,实施课后服务工作已经延长了工作时间又面临着实施活动专业性不足的问题,这些都在无形中加大了在职在岗教师的负担和压力,也就导致课后服务流于形式、教学质量下降和效果不佳等一系列问题。

二、小学课后服务实施困境的成因分析

通过对课后服务实施困境的梳理,可以分析当前课后服务还存在许多不健全的地方,那为什么会形成这些困境,该如何解决?这些都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本文主要从课后服务实施者的角度分析当前课后服务实施的困境并对此进行成因分析,从而为课后服务实施得更加科学提供突破策略。

(一)家校沟通互联的欠缺

学生家庭和学校间双向沟通的欠缺,是课后服务在校开展得不尽如人意的主要原因。课后服务实际上是家庭教育的一种转化,它的教育内容虽不是学校的正式教学课程,但也是与学校教育相连接的教育内容。作为课后服务实施的主体,学校缺少对课后服务实施细节的关注和把控。在课后服务的实施过程中,学校大多只从学校实际情况出发,而忽略了家庭对课后服务需求的考虑,也就导致在实施过程中出现家长和学校间的需求不一,比如课后服务的时间和家长下班时间相冲突、活动形式和内容比较单一以及缺少特色的实践活动等等。大多学校只将课后服务告知家长或者是用签订协议的方式和家长协商,但是学校和家长之间对课后服务实施的细节并没有进深入探讨,许多家长并不了解孩子那段在校时间到底在干什么,学校对家长也未进行实时有效的反馈,这也让许多家长对课后服务提出了质疑。此外,学校在开展课后服务过程中,对学校服务实施内容及相关事项公布不及时,服务信息平台公布不到位,许多内容仅仅是在学校内部公布,所做的工作不够透明。因此,学校在课后服务中要注意以学生为本,要多了解家长的需求,做好家校沟通的同时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并且借助校外力量来开展丰富多样的课后服务活动。

针对课后服务这项政策的实施,学校、教师和家长的需求没有得到双方的相互理解,对其中的权责没有明确辨别,因此学校制定严格和规范的运行流程是小学课后服务开展的核心要素,也是推进课后服务向优发展的关键。

(二)课后服务与教师权益之间的冲突

学校承担课后服务工作,最终在课后服务中的实施者必然是教师,教师是贯穿课后服务活动的执行者,从课后服务内容形式到学生的安全看护,都需要教师的付出,因此就必然会延长教师的工作时间,加重教师的工作负担。参与课后服务必然会触及教师的自身利益,就会因此产生相应的阻碍力量。当前学校的教师数量还是比较紧张的,每位教师负责的学生工作比较繁重,我们不能要求每位教师都是全心全意为了学生的无私者,更不能对有抵触情绪的教师加以指责。教师的时间也是有限的,正常教学的工作任务已经很繁重,再加上课后服务的时间延长,工作量加大,长时间的话教师可能会态度敷衍,思想懈怠,最终影响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课后服务的工作质量。

其实教师参与课后服务和保障教师的权益之间并不矛盾,反而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只有当教师的合法权益得到了有效保障,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以此课后服务的质量才能得到保障。目前政府为了保障教师的权益,对参加课后服务的教师给予一定的薪酬补贴,但这微薄的薪酬补贴对教师的吸引力并不大,因此只依靠物质补贴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教师和课后服务间的矛盾,还是要从根本上来减少教师工作量,加大师资投入以此促进教师专业性发展,这就要求政府和学校共同采取相关措施来保障教师的权益。

三、小学课后服务实施的突破策略

当前我国课后服务困境的主要原因是工作还未标准化、常规化和丰富化。课后服务作为一项社会公共事务,其在发展中暴露出的问题是复杂而又系统的,涉及社会的多个方面,因此在课后服务的治理中,应当主张治理的综合性和协同性。通过促进多元主体的广泛参与和良性互动,形成政府主导、学校共建、家委会协同的新格局。

(一)政府主导的多元参与原则

多元合作机制是协同治理课后服务的基本原则之一。在规范学校课后服务实施的过程中,政府有义务也有能力发挥其主导作用。比如政府应当为低收入的家庭子女和留守儿童这种相对弱势的群体提供课后服务教育的根本保障,也可以通过发展社区组织和公益组织来缓解学校课后服务的压力,以此减少实施课后服务的阻碍。只把学校当作课后服务实施的单一主体,必然会给学校带来不小压力,也不利于课后服务的优质发展。一方面政府可以适当支持鼓励校外课后服务机构的发展,加强对校外课后服务机构的监督、规范和治理;另一方面政府应当和学校加强合作,积极探索学校内外的合作渠道,统合利用教育资源,适当引进校外力量参与到学校的课后服务活动中,以此发挥校外力量在课后服务的积极作用,缓解学校实施的人力和物力压力。

(二)学校开发校本课程,课后服务形式和内容有选择

学校在开展课后服务的活动课程中,应当考虑到学生的多样化和个性化需求,可以通过实地调查,多倾听家长和学生的需求,相应开发校本课程和调整服务内容。校本课程是由学校自主决定的,开发模式主要是“实践-评估-开发”,学校可以充分利用课后服务的时间开展校本课程的实践环节。校本课程实践活动并不是普通意义上的课程形式,而是通过多种多样的活动形式,让学生在相对宽松自由的氛围中接受教育。比如观影爱国教育、书法绘画声乐等形式的美育、武术舞蹈球类之类的体育,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师资力量以及周边的环境资源来选择合适的课后服务内容,并把这种活动内容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一种尝试,可以通过实行的效果和质量,把其发展为学校正式的校本课程。校本课程作为学校和教师间的纽带,也可以调动教师的科研热情和工作积极性,比如贵阳市的“乐童计划”、宁波市的“快乐社团”以及长春市的“蓓蕾计划”,这些地方开展的活动既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又可以解决课后服务这一难题,学生在参与过程中也更能找到满足感和快乐感。

各个学校可以根据已有的经费、场地和人员列出可能开展的课后服务,在开展课后服务前向家长下发征求意见书,同时对学校可供选择的服务内容进行意向摸底,然后再根据实际需求和学校情况决定开展课后服务的内容。同时学校还可借鉴校外托管的管理模式,采取“菜单式”服务,家长可以通过菜单选择课后服务的内容和形式,以此加强家校间的合作,加深家长对学生在校期间情况的熟知程度,并且双方可以灵活选择课后服务时间,加强学生的安全管理措施,服务形式和内容的多样化既可以满足学生身心发展的多样化需求,也可以满足家长对课后服务的需求。

(三)家委会做好协同沟通工作

家长委员会本身就是为了家校沟通和合作而存在,让家长可以参与学校的课后服务工作,对学校工作有知情权、评议权和参与权。家委会理应和学校分忧解难,身为家长代表要积极主动作为,反映和平衡两方的诉求,起到中间桥梁的作用。比如可以作为监督者对学校课后服务的质量进行评价,可以作为家长的代表给学校提供意见和反馈,也可以作为学校的助力者,给家长解答相应疑惑,让学校在实施过程中不会碍于家长而缩手缩脚。同时还可以利用学校建立支援服务体系,确保课后服务发展有合适的方案,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品质体验,从学校到家委会再到家长的层层递进,让课后服务可以关注到每位孩子的成长。

具体到课后服务事项上,在政府文件中也有提到小学生课后服务的社会工作可以在学校指导由家长委员会具体组织实施,家委会可以制定组织章程,要求定期召开会议,开展专题活动,促进学校和家长间的信息共享,并且利用家长委员会这个组织的资源和设施,缓解学校工作的压力。比如家委会可以发动家长或者是社区志愿者加入学校的课后服务工作中,以此缓解学校师资压力,还可以开展学生和家长的满意度调查,做学校及时的反馈者,促进学校工作更好地开展。家委会作为学校和家长间的桥梁,应当将课后服务实施工作细化到家委会工作条例中,从而更好地落实课后服务工作[5-7]。

猜你喜欢
内容家长服务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招行30年:从“满意服务”到“感动服务”
主要内容
家长请吃药Ⅱ
近8成家长不认同只要学习好就行 健康最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