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乡村振兴背景下古村落的传承与发展
——以黄埔古港为例

2020-01-07 12:44梅翠平张婷仙陈溢敏
探求 2020年4期
关键词:古村黄埔古村落

□ 梅翠平 张婷仙 陈溢敏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乡村振兴的战略,而战略的关键,则是站在乡村的舞台上打好扶贫攻坚战,因地制宜发展农村,建设农村。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让许多没落的古村落重燃起发展的希望。黄埔古港,是广州一座历史底蕴浓厚而发展相对滞后的古村落。要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振兴黄埔古港,就必须利用其优势——历史底蕴来进行文化建设,从而推动其发展。本文以黄埔古港为例,对其开发的意义、现状与特色、存在问题等方面进行研究考察,进而提出其未来发展对策,探讨在乡村振兴战略指导下古村落传承与发展的可行性方案。

一、传承与发展的意义

广州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作为自清代以来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黄埔古港是广州港的重要组成部分。黄埔古港具有深厚的商埠历史文化,至今仍保留着大量遗迹及文物,是广州对外交往、贸易的最好历史见证。另外,它在许多历史文物专家眼中是一座活的博物馆,具有很高的保护价值和开发利用价值,它的过去、现在、将来都等着人们去探索和开发。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旅游的需求不仅仅是单一的逛街购物,尝遍各地美食,而是不断呈现出个性化、多样化、体验化等特点,逐渐转向观光、文化旅游、休闲度假等综合发展,旅游线路和旅游产品也在与时俱进,不断推陈出新。在这样的新浪潮下,黄埔古港可搭乘这趟便车,传播其特有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以下从三个方面来探讨黄埔古港传承与发展所带来的价值。

(一)有利于开发建设黄埔古港

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乡村建设。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实现城乡一体化,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指示,并指出,建设美丽乡村“不能大拆大建,要保护好古村落”。在黄埔古村被纳入规划管理方案后,相关部门对该地执行严格的规划控制和引导。规划部门并没有采取“城中村”大规模拆建式的改造风格,而是因地制宜对黄埔古村进行深入具体的考察调研。在得到文化部门和专家的意见后,他们提出对黄埔古港古村地区实行严格规划控制的方案,并制定出相应的保护范围。经过一系列的整改,黄埔古村的风貌得到了恢复,相关部门还编制了如《黄埔村主要旅游路线两侧景观整治规划》(2006年)、《黄埔古港古村历史文化景区近期建设方案》(2009年)等较为完备的规划作为指引。

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2019年广州提出了黄埔古港古村以海丝文化为引领,构建世界级文化地标。国家和省市的相关政策,有助于开发建设黄埔古港:第一,重新规划定位,为建设美丽的黄埔村落和乡村振兴而进行一些产业的调整,从原来的传统工业和传统的销售模式转变为适应“一带一路”的发展,主要集中于经济数字文化建设方面的转型。第二,有利于因地制宜发展村落特色农产品,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第三,有利于整治人居环境。在村容村貌上,不改变建筑的实用功能,减少安全隐患,升级市政设施,体现岭南装饰艺术特色。

(二)有利于民俗文化的保护与发展

古村落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漫长的岁月中,我们祖先世世代代生活在这片土地,创造了许多宝贵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通过后世子孙薪火相传,造就了灿烂的村落文化。

黄埔古港流传已久的“三月三,华帝诞”,丰富多样的庆祝形式,如巡游祈福,“上匾”、飘色、舞龙巡游等。通过开发黄埔古港的民族文化,一方面吸引民间艺术团体定期到古村举办活动;另一方面有利于把节日庆祝活动与黄埔古港独有的自然风光和人文风俗结合起来,采用多元化的方式提高当地村民及各地群众的参与度,营造出浓厚的节日气氛,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及市民主动参与其中,这样也能潜移默化地让参与者吸收当地的民俗文化,更好地传播民俗文化。同时,有利于发展古村博物馆群。黄埔古村拥有众多的历史建筑,具备发展博物馆群的基础,通过建筑群可以更好地展现黄埔古港的文化历史发展历程,展现其魅力。

(三)有利于文化旅游业发展

黄埔古港自宋朝之后在海外贸易中一直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靠近琶洲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这正是旧时黄埔古港对外贸易繁荣的体现,也是古港浓厚的文化韵味的体现。而黄埔古港古村保存着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资源,也是其发展文化旅游业的基础。

黄埔古港的开发与建设,一方面有利于发展对外经济和文化旅游业,在现代社会发展中找到自己的着力点。另一方面借助地理和文化优势,促进国际之间的文化交流,努力使黄埔古港成为知名的文化品牌,让古村落的保护受到更多人的关注。

二、黄埔古港的现状与特色

黄埔古村是广州海上丝绸之路繁荣昌盛的见证,在长期的发展进程中仍保留着其固有的特色,这对其在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进行古村落文化建设具有独特的历史优势。

(一)中西交融的商业文化

黄埔古村形成于北宋时期,自宋代以来便在海外贸易中发挥重要作用,南宋时已是“海舶所集之地”。清政府时分别在江西、浙江、广东和福建设立了四个海关,黄埔古港即为粤海关。1686年,粤海关设立登记处征收关税,并明确规定“外国商船进口货物不得沿河停泊并被要求在黄埔停泊,并且不得在其他地方秘密进行交易”。作为海关和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始点,黄埔古港是中国对外开放的一个窗口,起到了对外交流的作用,其商业文化主要是对外开放,有别于其他地方封闭的小商品买卖或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另外,它在对外贸易的过程中,既传播了中国古代独特的商业文化,同时也吸收了丰富的外国商业文化,各种独具特色的文化在黄埔古港汇聚,相互碰撞、交融,丰富了古港的商业文化内涵。

今天,得益于地处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起始点以及黄埔古港曾经在对外贸易上的先天优势,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简称“广交会”)得以举办,广州国际会展中心与黄埔古港距离相近,来自世界各地的客商聚集于此。“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和现代国际贸易活动在古老的黄埔港相得益彰。

(二)具有岭南特色的建筑文化

黄埔古村原有30 座祠堂,现保存了14 座,且保留有1 座宫庙、4 座家塾、2 处商业街遗址,以及建于清代的几十座住宅,例如冯肇宪、胡璇泽、梁洵等名人故居,依水而建,极具岭南建筑特色。古村的民居建筑总体结构为三间两廊、青砖石脚镬耳屋,部分建筑则是两层。花岗岩石条是建筑的窗框、门框及墙角的主要原材料。门檐呈现有花卉、蝙蝠、灰塑山水图案,山墙外则有卷草、山花等装饰图案。室内的挂落飞罩、木屏门等木雕构件用料精美,工艺精湛,图案华丽多彩。雕梁画栋的古祠堂、古色古香的灰塑门联、青砖磨缝砌筑的镬耳山墙无不记载着黄埔古港昔日的辉煌。另外,因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古港中的涉外建筑“日本楼”是一栋中西结合的小洋楼。西式院门、中式屋顶,青砖绿瓦、外廊内天窗,中外建筑要素天然合一。

(三)丰富的饮食文化

黄埔古港依然保留着多种传统岭南美食,如艇仔粥、虾饺、双皮奶、姜撞奶等。走进黄埔古村,便可看到村民们设立的各种摊位。固定店铺和流动摊点是古港主要的经营形式,经营项目涉及有机果蔬、特色餐饮(古港农庄、猫记艇仔粥、奶婆姜撞奶等)、农副特产等,种类繁多,价格实惠。每逢节假日,黄埔古港则变得特别热闹,许多游客都前来体验古港遗址的风采,一品当地的特色美食。其中猫记艇仔粥、凉拌鱼皮、古港奶婆姜撞奶等最受游客喜爱。古港的猫记艇仔粥是一家老字号店铺,其艇仔粥伴有油条、花生、鱼皮、鱼片等,佐料丰富,粥底细腻绵滑,入口十分鲜甜。凉拌鱼皮很有嚼劲,搭配着木耳、花生、青瓜等,酸甜可口。奶婆姜撞奶均为现买现做,将一壶刚煮好的水牛奶往一小碗深黄色的姜汁里倒,2 分钟左右便结成固态。姜味与奶味并重的姜撞奶入口即化,嫩滑爽口,姜味充斥着口腔但也不至于辣得刺激喉咙,养生又暖胃,吸引了许多游客慕名前来,即使排队等上大半个小时也心甘情愿。味美价廉的传统特色美食使黄埔古港成为许多游客吃喝玩乐的好去处。

三、黄埔古港发展中的存在问题及其原因

近年来,随着广州城市的扩张与黄埔古村的开发,在一拨拨本土村民迁居别地的同时也有一群群的“外来者”迁居此地。很多“新晋”的黄埔村村民往往对黄埔村的历史知之甚少,商业目的性强,缺乏对古村的保护意识。由于开发主体往往倾向于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因此造成古村的过度商业化,传统文化逐步失真,地道的民风民俗也因此变了味。

(一)规划性尽显,建筑特色不突出

如前所述,黄埔古村坐拥众多历史资源,其开发虽有规划,但项目设计基本雷同且在布局上也不合理,更为重要的是,颇具当地特色的岭南风格建筑文化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多为一味地简单效仿、将局部旅游开发为假古董式陈列。今天,村内的大部分古民居与祠堂、神庙等现代建筑及其整体风貌尚存,但因为年久失修,建设缺乏合理的规划管理而处于急速的变化之中。古村落的格局规划是先人智慧的体现,黄埔村古建筑群保留了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当时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及民风民俗的一个缩影,是属于黄埔村独有的宝贵文化财产。而这一传统文化的内涵并没有在黄埔古村的规划管理过程中得到充分的弘扬。

(二)过度商业化

目前黄埔古港古村的旅游业已经初具规模,形成以政府投资经营型为主、所有者自主经营型为辅的开发经营模式。随着交通条件的完善、古港古村的规整重修,餐饮行业、特产销售店、文艺馆等产业更是顺势而起,再次焕发了古村的活力、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但是,商业同质化问题较为突出。一方面,在开发时并没能做到注重发展的同时充分挖掘当地特色,商贩皆以美食为卖点,但同质竞争问题严重,缺乏具有差异化的文化品牌产品,这对黄埔古港的长期发展来说是非常不利的。另一方面,黄埔古港的旅游经济仍以建设性破坏为主,历史遗址往往流于表面的保护。旅游带来的改变仅仅是假古董式的陈列,与当地的焕新与复兴无关。这种消费导向在迎合部分群众短平快的消费选择的同时,弱化了当地的文化特征。

(三)本土文化保护力度不够

黄埔古村有着深厚的商贸文化底蕴、独具特色的岭南建筑文化以及耐人寻味的传统饮食文化,这些古村独有的本土文化正在时代的变革中逐渐失去往日的辉煌。在倡导弘扬传统文化精神的时代背景下,这一趋势将对黄埔古村的可持续发展造成威胁。而相关部门对当地村民宣传教育力度的不足、广大居民对古村落灿烂文化历史的认知缺乏、对古村落的保护未能得到理解和支持等是造成这一结果的重要原因。新的人文生态的出现,是黄埔古村生机焕发的一个重要契机。如何通过村民本身、村民的日常生活与村民对黄埔村的了解,向世人展现一个具有生机与活力、又不失传统韵味的古村人文生态成为亟待考虑的一个问题。正如有的学者所说:“人作为参与古村落保护的主体,人的实践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古村落发展的方向,人的参与程度也决定了古村落发展动力的强弱。”

四、发展黄埔古港的路径选择

在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黄埔古港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一方面,既要保护好古村落的历史文化;另一方面,也要做好规划,合理开发古村落。对此,笔者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避免黄埔古村的过度商业化

目前的黄埔古村,尽管经过几期的翻新改造工程,村内祠堂修葺一新,到处干净整洁,还在“广东十大最美古村落”评选中荣登榜首,但是,游客依旧有“吃快餐”的感觉,对黄埔古村“游完便罢”,拍个照吃个小吃就离开,特色文化并没有得到充分的体验。归根到底,还是因为当前古村落开发模式雷同,黄埔古村过度商业化,仅为旅客提供走马观花式的“快餐型”旅游,而黄埔古村中的古建筑一类的文化遗产,更是仅停留在简单的陈列与展示上。因此,要想发展黄埔古村的旅游业,让旅客为黄埔古村进行宣传,促进“二次游”,就必须注重所开发旅游产品自身携带的深厚历史文化底蕴,为旅客提供更有深度、更能让人回味的旅游体验,从而彻底发掘历史文化旅游的经济价值,这更利于黄埔古村的可持续发展。

(二)古建筑遗产的活化利用

对黄埔古村的古建筑遗产进行合理的活化利用是必不可少的。“活化利用”(Adaptive Reuse)第一次被正式提出,是在1979 年的《巴拉宪章》中,宪章将这一概念定义为“为建筑遗产找到合适的用途(即容纳新功能),使得该场所的文化价值得到最大限度地传承和再现,同时对建筑重要结构的改变降到最低限度”。国际上对于古建筑的再利用已有很多成功的先例,如澳大利亚世界文化遗产弗里曼特尔(Fremantle)女子监狱,被改造成青年旅馆,带给游客与众不同的体验。因此,对黄埔古村的古建筑,如梁氏的左垣家私塾、晃亭梁公祠等,在适当修葺改造后,相关政府部门可考虑恢复其原有的社会文化功能;或对于村内保存较为完好的古建筑,可适当作为展览及与游客互动的空间,为游客们带来与古建筑的“互动式体验”,提高参观者探索古村背后所隐藏的价值文化的积极性,让游客由旁观者变成参与者,而不是让他们自行游览静止的古建筑。通过引进“多点触摸查询”、“电子沙盘”以及“电子翻书系统”等新兴互动式体验技术,将图像、动画、解说、音乐等多种元素很好地融合在一起,以原景重现、情境模拟等方式呈现,让黄埔古村历史文化的展示方式变得更生动、形象、直观;游客还能参与互动,通过手指点击触摸屏,即能对黄埔古村进行全方位的信息查询。丰富多彩的多媒体展示,能提高观者的兴趣,给游客以身临其境之感,也让这些流传至今的珍贵文物建筑重新焕发生机。

(三)以人为本建立黄埔古村生态博物馆

生态博物馆本土化的乡村发展,就是以村落为载体,充分利用乡村特色资源和居民生活场景,组织村民参与产业经营,并从中受益,由此提升居民生活质量和集体经济实力,促使乡村传统文化、生产生活和自然生态的多样性得到有效的保护与传承。其把关注的重点放在古村落及原住民,而非单纯的生态环境,并强调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即以人为本。而这正为黄埔古村的未来开发提供了积极的思路。

黄埔古村本地住民的生活以及他们流传下来的民风民俗是当地文化遗产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黄埔村中仍保留着独具岭南特色的民俗文化,如传统活动元宵节放花灯、北帝诞飘巡游等。又如海珠区政府牵头举办的祠堂文化节:岭南文化大巡游、中外武术舞蹈表演、传统祠堂文化秋祭大典、学子开笔礼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使黄埔古港全方位对外展示其自身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吸引了街坊和游客的目光,受到群众的喜爱。这些都为建立黄埔古村生态博物馆打下了良好而坚实的基础。此外,如果说缺失了文化遗产传承的关键——人,文化遗产也就缺失了活的灵魂。因此应当让黄埔古村民俗文化的传承人也真正参与到古村落的传承与开发中,这样既能为游客展示本地居民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景观”,也能为他们带来富有本地特色并且原汁原味的“原真性”民俗,让黄埔古村真正成为一个有活力有生机的动态博物馆,而非虚有古建筑的空壳。但要想提高新一代黄埔人参与黄埔古村开发及发展的积极性,就必须首先从提高居民生活水平的角度出发,着力解决关乎他们切身利益的发展问题。如此一来,可将振兴黄埔古村的工作建立在满足当地群众需求的基础之上,为人们自发建设家园提供驱动力,从而为原住民的积极参与提供保证。同时,也必须唤醒原住民对黄埔古村独树一帜的历史文化的自豪感,比如黄埔古村的社区学堂就利用了历史文化资源提供公益课程,文化体验活动的项目包括蜡染体验、甲骨文学习、古法装帧、手工皮艺等。要想让黄埔古村重拾旧时的辉煌,重新焕发生机,成为让人耳目一新的生态博物馆,就需要全体黄埔人参与其中,齐心协力并为之付出努力。

(四)充分运用互联网时代新型的传播方式

在互联网时代,运用新媒体技术能有效扩大黄埔古村的社会影响力,而不是仅仅局限于传统媒体的传播。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是信息的生成者和传播者。一人一账号,就可以在网络世界中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微博等对黄埔古村进行宣传。如微信公众号“黄埔古村玩乐手册”,里面就有对古村建筑史、人物志等的详细介绍,还有“祠堂文化节”等对黄埔古村特色节日的展示以及黄埔古村相关游玩攻略等;更有“广州市黄埔古村文化传承促进会”微信公众号对黄埔古村的艺术、国学以及民俗等作全面介绍。这样便将现代媒介和黄埔古村文化的传播进行有效连接,有效利用新媒体拉近大众与传统文化的距离,也推动人民群众重新认识和思考黄埔古村文化的价值和意义。此外,还可以利用各种App 让公众能直接获取相关旅游资讯,并提前深入了解黄埔古村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将走马观花式的“快餐型”旅游转化为深度游。政府也需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物质遗产的资源转化,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成果在古民居、古村落的乡村旅游中的推广与传播,具有历史文化内涵的乡村旅游路线,必然会助推乡村旅游的品牌建设。

综上所述,发展旅游经济,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商业活化是黄埔古村的必经之路,但要警惕在这过程中黄埔古村的过度商业化,为即时的资本收益而以传统文化失真、民风民俗变味为代价是得不偿失的。因此,一方面建立以人为本的黄埔古村生态博物馆,能有效弥补商业活化的缺憾及弊端。从人文活化角度着手,通过文化体验、公益课程等加深村民对黄埔传统文化的了解,增强文化认同,提高黄埔古村原住民对家园保护及发展的积极性。另一方面通过新式媒体的传播,扩大黄埔古村的社会影响力,才能事半功倍,为黄埔古村的发展注入新血液。

猜你喜欢
古村黄埔古村落
《古村小巷》
古村新景
古村之晨
欢迎订阅《黄埔》杂志 《黄埔家书》增刊
黄埔老兵陈生华
他们为黄埔前辈画像
古村——大芦
培中古村落文化
良户 呼吸着的古村落
五十都 古道上的古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