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唐诗,培养人文素养

2020-01-07 14:03张玉亭
科学导报·学术 2020年52期
关键词:心育唐诗人文素养

张玉亭

【摘 要】人文素养指人文学科的研究能力、人文学科、知识水平体现出人的内在的品质。唐诗是我国文学史上璀璨的奇葩,优美的意境、深邃的哲理、厚重的爱国主题都会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精神的熏陶和灵魂的净化,对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人文素养方面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关键词】唐诗;心育;审美;人文素养

唐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它的产生跟繁荣的唐朝经济密不可分,唐朝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涌现了一大批天赋极高的诗人。他们继承了汉魏民歌、乐府古体诗风,还加快了歌行体诗歌的发展,并在此基础上还创作了风格独特的近体诗。改变了过去由宫廷侍从文人集团主持诗坛的局面,才子文人纷纷参与创作出现了“既多兴象,复备风骨”各种流派风格迥异的现象。

同学们,通过学习山水诗可以提高审美能力,可以怡情养性。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人物是王维、孟浩然、裴迪、常建等。王维幼年丧父,由母亲崔氏养大,早年积极入世,于开元九年进士及第,后因获罪被贬,便开始了半官半隐的生涯,创作了大量山水诗。王维的对自然观察细致,对自然有敏锐的感悟,他象画家一般善于在动态中捕捉自然中景物的光和色,诗歌里表现出极其丰富的色彩层次。如《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诗中写道浑黄的长河缓缓流淌,一轮红日慢慢西沉,大漠孤堡上的烽烟冉冉升起,写出了边塞奇特壮丽的风光,正如《红楼梦》四十八回香菱学诗时说:“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真的。”美丽的大漠景象带给我们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这首诗除了能让我们感受到塞外大漠奇特的风光外,还能体会到诗人想建功立业扬名不朽的热情和向往,有一种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

《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这首诗情景交融,画面感极强,明月的柔柔的光线隔了松的缝隙照过来,在青石上洒下点点碎银,留下参差斑驳的树影;岩石上有小溪水缓缓的流淌,竹林中传来浣衣女子的回家时的喧闹声,打破了夜的宁静,以动衬静,更增添了竹林的清幽。后世的南宋著名词人苏轼称赞王维的诗歌达到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明秀境界。空明境界和宁静之美浑然融为一体,创造出水中月镜中花不可凑泊的纯美意境。王维还有一些名篇名品:“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终南别业》)则写出白云淡远迷离,忽变忽灭,如水墨润染的国画。“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山中》)诗中景色色彩绚丽,秋天虽落叶凋零,但红色的落叶在苍翠的松树的映衬下仍然美得炫目,尤其在山间雾气蒙蒙,凝结的露珠从苍翠的松树上滴落,虽未下雨却有湿衣之感。王维用画家的视角捕捉自然美景,并将其入诗入文,将自己的情思和物象结合在一起,达到“兴象玲珑难以句全”的境界。清幽的山水风物、绚丽的自然风光能将我们带到这如诗如画的境地,陶冶情操,净化灵魂,到了这样的境地能够忘却尘世的烦恼,还我们一颗宁静澄明的心灵,也就是我们文人常说的怡情。

孟浩然是唐朝终身不仕的诗人,他隐居在汉水之南,游历祖国大好河山,曾南下吴越之地,把科场的失意的悲愤寄予山水之中,创作大量的诗歌。如“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他入仕无门,后放弃仕路,钟情山水,但字里行间内饱含着对当时的不满,知音难求的落寞。“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则是诗人把满腔的悲愤寄情山水写出月光洒满池塘,微风送来淡雅的荷香,幽静的夜里诗人静卧窗前聆聽露水从翠竹上滴落的清响。作者将愁思融在这些象征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象中,顿觉情怀清旷爽朗。如《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此诗是诗人在乘舟行吟之作,写出诗人舟泊暮宿的情景,诗人把舟停在江中的小洲上,天地空旷一片,高挂的明月映在江水中和人是那么的亲近,诗人用“月近人”衬托了诗人的孤独,羁旅的惆怅,对家乡的思念,陪伴诗人的只有那高挂天际的一轮明月。诗人用清省的语言将净化的情思和明秀的意境结合在一起,用淡泊纯净的山水之美渲染了诗人的淡淡的愁思。在此诗中我们不但能欣赏清风明月、江清沙白的美丽景象,还能让我们产生浓浓的思乡之情,多一份对家乡对亲人的惦念之情。

常建也擅长写山水田园诗,他的诗歌灵慧秀雅,空明寂静,多孤高幽僻的隐逸诗风。诗歌“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清晨微曦、竹林小径、幽深别院、花草丛生、鸟儿鸣唱、潭影空明、万籁俱寂、钟磬优扬。诗人以动衬静,把鸟的鸣叫和优扬的钟磬声融入到心无纤尘的幽远情思和万籁俱寂的宁静之中,把古寺的清幽和山光潭影的空明融于空灵淡远的禅境,动静结合,别有一番滋味。我们在这首诗中既能体会到山林特有的清幽氛围和绝美的景色,还能领略到矛盾对立统一的关系。从而能够启迪我们的心智,使我们胸怀开阔。

《宿王昌龄隐居》则是首山水隐逸诗:“清溪深不测,隐处唯孤云。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王昌龄隐居之处溪水深不可测,白云飘渺,松间明月洒下清辉,茅亭边的浓香芍药竞相开放。山间鸾鹤成群的陪伴在王昌龄身边。诗人静观山水而生情,借景抒情,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把对王昌龄的深情融于无声的景物中,景情互相渗透构成含蓄美妙的诗境。这首诗用细描的手法把山水的微妙精深的描摹出来使我们直接获得审美感受外,还让我们深深的体会到诗人跟王昌龄深厚情感。从而能使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珍惜同学之间深厚友谊。

学习边塞诗会让我们有豪放的气度,拥有阳刚劲健之美。边塞诗人以王翰、王昌龄、崔颢为代表。王翰为人豪放不拘小节,内心阳光明丽。他的代表作《凉州词二首》:“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苦寒的边地、琵琶声声催战、紧张的战斗生活、一醉方休的宴饮。诗人王翰以流转壮丽俊爽的语言描写边塞的军旅生活,将戍边战士视死如归的豪放和豪华宴会的热烈气氛融合在一起,给人一种奔放激进,积极向上的艺术感染力。《凉州词》:“秦中花鸟已应阑,塞外风沙犹自寒。夜听胡笳折杨柳,教人意气忆长安。”暮春时节,诗人遥想秦中的家乡已是繁花落尽、枝繁叶茂,鸟语花香,而边塞之地仍然是寒风刺骨、尘沙飞扬的苦寒之地。戍边将士听着胡笳声声中弹奏的《折柳曲》,勾起对家乡长安的回忆。戍边将士为了保家卫国,戍守在苦寒之地,思乡之苦可想而知,思念之极,通过想象写出家乡的美丽景象,来慰藉自己的思乡之苦,从而反衬出戍边将士的热爱祖国矢志报国的激情。从王翰身上我们可以学到极为开朗的性情、豪爽俊丽而风骨凛然的气度和他身上具备的清刚劲健的美。

王昌龄被世人称作“诗家天子”和“七绝圣手”,他慕侠客尚义气是性情中人。狂放不羁的豪爽性格使他屡次遭贬。这些特殊的经历恰恰塑造了其他豪侠边塞诗人身上所没有的深沉和厚重。《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诗的开头回顾历史,战争从秦汉以来从未间断,突出时间之久,万里征人还未还家,诗人在思索历史的同时还表达了对征人的深切同情之意,也表达诗人对战争连绵不断给百姓带来的灾难的悲愤。是的后两句借“飞将军”李广的典故讽刺今人将非其人,不能像汉代的李广那样,奋勇杀敌抵御外辱。盼望有良将的出现,早日能够平息战争,使国家得到安宁,让征人能够还乡过上安居乐业的日子。短短的四句平实的语言中蕴含着如此丰厚的情感,一气呵成,大气磅礴,情感跌宕,以这样的大手笔抒写情感,无愧于“七绝圣手”的名号。他的另一首诗《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青海湖的上空乌云压顶,致使雪山一片黯淡,戍边将士守在孤城上遥望西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他们时刻警戒不让外敌入侵,身经百战金甲磨穿,也消磨不了他们的斗志,不立功破敌势不回还。他的诗清刚而婉健,格调悲壮激昂,爽丽自然,凸显爱国主题。我们在感受到战争时期边塞特有的风光,风沙弥漫,雪原寂寥,红旗猎猎,孤城傲立的美景,还能从中感受到强烈的爱国热情,豪爽的性情,外敌入侵,多少征人抛家舍业,毅然决然的投入到保卫国家抵御外辱的行列中,因为他们深深的懂得没有国就没有小家的安宁生活。

高适、岑参的边塞诗则显得雄浑沉厚有一种慷慨悲壮之美。高适早年仕途不顺,但有拳拳报国之心,想通过建功立业名扬显达。在边塞的生活让他了解到戍边将士的苦楚和思乡难归的愿望,写出了很多文采华丽、纵横顿宕、雄浑激昂的边塞诗。他的《燕歌行》:“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边关狼烟四起,尘土飞扬,旌旗招展,战鼓声声,将士们浴血奋战在山河荒芜的边土。随着战争的推进,一个个士卒倒在血泊之中,百草尽枯,满目凄凉。少妇孤单的在城南肝肠寸断,涕泪交零,戍卒们在蓟北仰望天空思乡念亲。而中军帐内则是歌舞升平,美人如云,醉生梦死。诗人在最后抒发了自己的愤懑之情,杀声震天,血流成河的边塞之地上的人们不惧边塞苦寒来此为何,是为了斩杀敌寇报效国家。这首诗蕴含的情感极为丰富,既有对战争带来苦难妻离子散的控诉,也有对戍边将士浴血奋战舍生忘死的颂扬,还有对男儿自当横行天下的赞美,更有对将领在战时纸醉金迷生活的痛斥。

早年的李白游历名川大山,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庐山峰顶香炉山说紫烟升腾,在日光的照耀下绚丽夺目,一条白练似的飞瀑从空中倾泻而下,恍惚中,诗人觉得是银汉从九天垂落,构成了一幅壮丽的图画。这首诗想象奇特,意象瑰丽,如神来之笔,把庐山瀑布的奇景以全新的角度展现出来,表达的诗人对盛唐时期的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通过学习这首诗歌,可以唤起同学的的审美意识,引领我们走进大自然,领略祖国山河壮丽之美,从而萌生强烈的爱国心。从朝中回到乡野李白的诗风大变,他深谙朝中的黑暗,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感慨。“天生我材必有用”,“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消万古愁。”诗人将豪壮的气概抒写地具有大河奔腾的气势,将诗歌的主题发挥的淋漓尽致,虽身处逆境没有丝毫的颓废,乐观豁达,积极向上。“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诗人以激昂乐观的心态相信自己的理想抱负总会有一天得以实现,诗人在前途受阻、历经磨难时,表现出自信、乐观、倔强以及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写出了诗人面对苦闷时内心的强大。同学们,我们要学习李白面对仕途不顺怀才不遇仍能保持乐观洒脱的个性;要学习李白处事不卑不亢的凛然风骨;要学习李白面对挫折百折不挠的傲然气质。

杜甫,字子美,世称杜少陵。他七岁学写诗,二十岁开始了长达十年的漫游生活,南下吴越,又北游齐赵,性情豪爽,嫉惡如仇。此时的杜甫慷慨激昂心怀一颗报国之心,写下了“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写出马驰骋万里,期望房兵为国立功,诗人以千里马自喻写出了自己内心的真实写照。“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出诗人登临泰山时敢于进取、积极向上的壮志豪情和不登上泰山誓不罢休的坚定意志。“安史之乱”后,来到成都在朋友严武的资助下在浣花溪建了一座草堂,秋天茅草被风吹走,他发出呼喊:“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杜甫看到屋破漏雨、布衾似铁的现状联想到社会的苦难。忧国忧民的思想和情感激励着千万有志之士拥有崇高的家国情怀,同情百姓的疾苦,济世救人杜甫是儒家文化理想人格的化身,我们要学习他对于国家人民有强烈责任感,对现实生活有有深邃的洞察力,杜甫是动荡时代苦难人生的代言人,我们要学习他那大慈大悲的仁者襟怀。

参考文献:

[1]《唐诗三百首》 蘅塘退士主编 哈尔滨出版社 2010.7

[2]《国家心理咨询师教程(基础知识)》陈宇主编 民族出版社2005.7

[3]《中国文化知识精华》白竹主编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4.11

基金项目:

河北省职业教育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国学心育疗法在中职学校心理矫正中的策略研究》(JZY20085)

(作者单位:冀南技师学院(邯郸理工学校))

猜你喜欢
心育唐诗人文素养
心育课程资源建设的区域实践
唐诗赏读
山区学校心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互联网+”背景下云南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路径
唐诗赏读
唐诗赏读
高校人文素养教育势在必行
基于自我意识唤醒下医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途径研究
教师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中的影响
高校 《大学语文》 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