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涵主持艺术论析

2020-01-08 00:10陈山青
关键词:汪涵综艺方言

陈山青 ,吴 凯

(1. 湘潭大学 文学与新闻学院,湖南 湘潭 411105;2.湖南工业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湖南 株洲 412007)

应天常在《节目主持人通论》中指出:“节目主持人是在大众传播活动的特定情境中,以真实的个人身份和交谈性言语交际行为,通过直接平等的交流方式主导、推动节目进程,体现节目意图的人。”[1]节目主持人是媒介和节目的代表,直接和听众、观众进行交流、沟通,主持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一个节目乃至一家电台、电视台的声誉。因此,节目主持人除了要具有较高的政治思想、道德修养外,还要具有较好的专业修养,其主要包括良好的文化修养、驾驭节目的能力、灵活应变能力和语言表现力 等[2]316。

汪涵是湖南卫视著名节目主持人,他凭借积微成著的主持功底和对主持艺术的满腔热爱,从湖南经视的一名剧务成长为耀眼的主持明星。自1998 年湖南卫视《真情对对碰》开播以来,汪涵不仅在传统电视媒体上主持了多档高收视率综艺节目,同时还迎接网络挑战,主持了多档现象级网络综艺脱口秀节目。其扎实的主持功底与丰富的舞台经验获得了业内外的交口称赞,汪涵堪称我国播音主持艺术从业者的典范。显而易见,对作为国内现象级主持人汪涵的主持艺术进行系统的研究,不乏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然而从知网、万方等学术网站的查询看,汪涵的主持艺术还未得到学界相应的研究。为此,笔者不揣冒昧,试图从主持技巧、主持语言、主持形象等三个方面对汪涵的主持艺术进行探析,以期引起学界对其主持艺术的关注与重视。

一 汪涵的主持技巧

节目主持是一种技巧和艺术。我们经常看到,许多年轻的主持人在台上操着一口流利的台词,但遇到突发状况却手足无措。汪涵作为主持界的“教科书”,其游刃有余的主持技巧屡屡成为他在舞台上化险为夷的法宝。

(一)杰出的节目把控能力

汪涵往往在主持群或是搭档主持中担任着“总指挥”的角色,丰富的主持经验,使得他对话轮与录制流程的把控游刃有余。以《天天向上》为例,作为全国首档引入“男子偶像团体”主持群概念的脱口秀节目,风格各异的主持人虽然为节目带来了丰富的话题与广泛的受众,但也恰恰因此容易丢失整体性的主持基准,需要汪涵以“大哥”的身份来进行语轮与流程的把控。如在20180701期《天天向上》中,著名演员、导演徐静蕾作为嘉宾之一参与录制,主持人大张伟跟她聊了很多兴趣爱好的问题,涉及到养猫、画画等诸多方面,两人聊天时间过长,眼看就要超出预定时间。这时,汪涵机智地接过话:“其实徐静蕾还是个吃货。”随即聊了两句关于吃菜的话题,为接下来上台组织青岛峰会的国宴厨师亮相做了一个无缝对接。汪涵就这样“不动声色”地扭转了聊天话题,控制了访问时间,把握了整场节目的节奏。

泛娱乐化态势下,影视文化市场上的“三俗”(庸俗、低俗、媚俗)节目层出不穷,其往往夸大了成人世界中拜金和贪图享乐的价值观,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产生诱导性负面影响。作为以“娱乐”为诉求的综艺娱乐类节目,其文艺传播劝导作用具有间接、隐含的特点。其一,文艺传播的劝导成分通常是寄附或隐含在文艺信息内传播的,其是非判断是含混的,常常有多种解读的可能;其二,文艺传播的劝导作用是以潜移默化或以被称为“濡化”的方式发生作用的,并不采取直接的社会行动[3],因此主持人在节目中的价值观呈现便显得尤为重要。汪涵在主持节目时,历来注重对交流话题与聊天尺度的积极把控与引导,以期达到综艺娱乐类节目中“娱乐”与“价值取向”关系的平衡,体现文艺传播的劝导作用。如有一期节目,导演组请来了几位平均体重达101 公斤的女生展示才艺并与明星嘉宾互动,以博取眼球,达到节目所需要的喜剧效果。节目结束后,汪涵的一段肺腑之言令观众记忆犹新:“非常感谢这四位可爱的女孩子来到我们节目当中,她们身上散发着一种自信的美,我们希望她们能够继续健康地、美丽地、茁壮地成长,她们让我们感受到了她们的魅力。有可能其他的女孩子认为有这样的体型会有点悲观,但她们的自信让她们站到了这个舞台上。”这段话一方面不吝夸赞女孩们展现出的自信之美;另一方面也告诫现在的青少年和一些自觉“不完美”的女孩,要自信地积极地去生活。由此可见,汪涵在节目把控技巧上的成功,不仅表现在睿智的语轮调控上,同时也体现于对节目价值取向的积极引导上。

(二)灵活的应变能力

作为一名主持人,灵活的现场应变能力是衡量其主持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尺。汪涵在节目中的应变能力一直以来为业界津津乐道。其实,在他优秀的应变能力背后,隐含的是他丰富的知识面与强大的学习能力,所以,面对突发状况时,他总能运用多种语言技巧、发挥专业素养来轻松化解。

在2015年《我是歌手》(第三季)总决赛直播中,汪涵在孙楠突然宣布退赛时的灵活应对,不仅有效处理了突发状况,还征服了所有现场和电视机前的观众。当时,面对突如其来的状况,他从容不迫,第一句话就毫不遮掩地说:“既然我是这个舞台的节目主持人,接下来就由我掌控一下。”给观众吃了一颗定心丸,同时还让他们对接下来的话语表现出强烈期待。随后他向孙楠问道:“楠哥,我特别想问一下,刚才您说的每一句话都是内心所想所感,都是你自己拿定主意后的观点?”汪涵在事情发生后第一时间向当事人求证,不仅明确了责任方,维护了湖南卫视的利益,同时也避免了事后舆论发酵后的“炒作”之嫌。紧接着他提到:“接下来我要说的这段话有可能只代表我个人的观点,而不代表湖南卫视的立场。”勇敢地担起一个主持人的“口舌之责”。这样做,不触及到集体利益,避免了自身言论对湖南卫视产生负面影响的可能性。汪涵在救场过程中提到:“我之所以不害怕是因为你们还真诚地踏踏实实地坐在我的面前, 我还可以从各位期待的眼神当中读到你们对接下来每一位要上场的歌手, 他们即将演唱歌曲的那一份期许。我还可以从各位的姿态当中感受到你们内心的那种力量,这个力量足够给楠哥,给红姐,给The One,给李健,给维维,给黄丽玲,给所有歌手,给彦斌。他们已经准备好了,会有千万个掌声要送给他们。楠哥不信,你听。”这段话不仅安抚了现场观众的情绪,同时也照顾到了其他歌手的心理感受,保证了整个节目多方参与者的录制状态。因为在当时的情形下,如若有另一位歌手因不满孙楠的举动而当场表达意见,场面必定会变得混乱,一发不可收拾。这段话结束时,汪涵巧妙地跟孙楠说到“楠哥不信,你听”,引导现场观众报以热烈的掌声。他在这个状况下与观众的互动,一方面达到了稳定情绪的效果,保证了节目的有序运行;另一方面,他在陈述完观点后,不忘引领观众给孙楠掌声。这样做,不仅保住了孙楠的面子,不至于使当事人落入尴尬的境地,也同时引导观众用尊重、包容的态度应对孙楠退赛的举动,营造出宽以待人的现场气氛。概言之,这次救场不仅体现了汪涵自身的深厚涵养,同时也展现了他出色的应变能力。

二 汪涵的主持语言

主持人的职业特点就是通过“说”来完成沟通思想、交流感情的任务,因此,良好的语言素养、语言能力就成了主持人的看家本领[2]317。汪涵的主持语言有着独特的个人特色,既诙谐幽默,又直白而婉转,并擅用普通话和方言相穿插,其无论是主持综艺节目还是大型晚会,都能让观众捧腹而乐,且捧腹后又有收获。

(一)诙谐幽默

“诙谐”与“幽默”在令人发笑的方式上略有不同。“诙谐”是指说话风趣、令人发笑,说话者更多地是采用调侃的方式;“幽默”则与人的智慧有关,话语既有趣可笑,又显得意味深长。

在汪涵的主持语言中,“诙谐”是常有的,他总会在合适的时机通过调侃来调动节目现场气氛。如在《天天向上》中对钱枫的调侃,由其名字“钱枫”打趣地说钱枫想“钱”想到发“疯”;因其头大说钱枫“大头大头,下雨不愁”等。这些调侃、诙谐的语言让观众在一个低场效应中突然接收到一个令人发笑的梗,这样既能活跃现场气氛,又能让钱枫这一形象深入人心。可见,汪涵的诙谐持之有度,不做作,也不容易得罪别人。

汪涵主持时善用修辞,如比喻、夸张、仿拟、设歧等,他还常常利用谐音、拆字、组字等手法来制造笑点。他的幽默不是低俗的搞笑,而是通过灵活驾驭语言制造笑点,体现出最佳关联原则。所谓关联原则指的是:在言语幽默文本内,发话人与受话人在关联假设的前提下进行语言明示交际,推动话语的发展。受话人推理得到的语境效果如果符合交际双方的假设关联期待,最佳关联得以实现;交际成功,推理结束,幽默效果不在此停留。受话人推理得到的语境效果如果不符合交际双方的假设关联期待,明示交际的假设关联度偏低,受话人就要重新启动推理,得到的语境效果与先前的语境效果不一致,这时幽默出现[4]83。举一例说明,一次在何炅的歌友会上,汪涵对何炅说:“今天你的铁丝来了不少啊!”何炅愣了一会儿,问:“铁丝?”汪涵解释道:“就是铁杆粉丝,简称‘铁丝’啊!”台下笑倒一片。在汪涵与何炅的这场语言明示交际中,对话的关联假设表现为“歌友会上到场的忠实观众多”。受话人何炅如若从发话人汪涵那得到了“忠实观众多”这一假设关联期待,则符合何炅的语境效果,最佳关联得以实现,幽默不会产生;但发话人汪涵却降低了这一关联假设期待,以“铁丝”一词诱使何炅对词语进行重新推理,一轮语言交际后,他才回应何炅的疑问,抛出“‘铁杆粉丝’简称‘铁丝’”的答案,这样就达到了与先前截然不同的语境效果,产生幽默效应。

关于幽默的审美认知,徐晓萍将其解释为“言语诱发的幽默效果是一种受话人经过语用推理而产生的心理反应”[5]。对于关联理论,她有两个值得重视的见解:(1)对话语的理解是将其语境化的过程,是将话语的明示信息与相关的语境假设进行演绎推理的过程。(2)在正常的言语交际中,受话者总是遵循最佳关联原则,即在认知过程中力图以适当的投入获得足够的语境效果;因此用关联理论解释幽默效果就是,因为在认知过程中适当的投入不仅没有获得预期的语境效果,而且还需要重新启动推理才能获得,这样,两次或多次的推理结果引起的语境效果差就在受话者心中产生了有趣的心理反应[4]。汪涵幽默的语言审美效果亦如此体现。比如在一次歌手满江的新歌发布会上,作为好友,汪涵为表示祝贺特意送上一束大麦,说道:“祝你专辑能够大麦(卖)。”满江看后打趣地回应:“但你这束好像是水稻啊!”汪涵灵机一动,接上说:“那不更好,水稻(到)渠成嘛!”在这段交际案例中,作为发话者的汪涵为了表达“专辑大卖”的祝贺意愿,利用“大麦”象征“大卖”代替直接祝词,以降低受话人满江的关联期待制造幽默。受话人重新投入推理后获得了有趣的心理体验,但同时抓住话语权并充当发话者破坏了汪涵预期的语境效果,以“像水稻”这一违反合作原则的发问营造新的语境效果,以制造幽默。汪涵随即作为受话者机敏地回答“水稻(到)渠成”,这样就打破了满江的语境效果,产生了新的幽默体验。在这段多次互动的推理过程中,产生的语境效果差表现出幽默语言的审美特色,一方面体现出汪涵从主动——被动——反被动话轮中敏捷的语言能力;另一方面,他把“铁杆粉丝”拼拆成“铁丝”,“水稻”谐意为“水到渠成”,以此造成新的含义来触发笑点。由此也可以看出汪涵语言诙谐幽默的特色。

(二)直白婉转

综艺娱乐类节目的宗旨是让观众得到快乐,这就要求节目内容要深入浅出。它以轻松消遣的游戏、脱口秀等形式让人们释放压力、放松心情,并推崇对通俗流行文化进行大众化解构与展示。因而,此类节目要求主持人的语言必须通俗易懂,这样才能调动观众,使之积极参与到节目中来,并且与主持人形成互动。汪涵的语言通俗直白,上到六七十岁的老人、下到几岁的孩童都能领会到其中的深意与趣味。如在《越策越开心》这档面向湖南本土受众的脱口秀节目中,汪涵访问小朋友或与学生群体谈话时,他总是会蹲下来用长沙“塑料普通话”与之交流,通过最大程度地接近访问对象的文化语境来达到协商式的信息传播效果。

汪涵的语言婉转体现为擅于违反逻辑同一律。同一律是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个思想都必须保持自身同一[6],概念不能随意变换,命题也不能随意转移。一旦违反了逻辑同一律,则会造成非理性的信息表达后果。在口语交流过程中,超越或背离逻辑同一律往往能产生意料之外的情感效果。汪涵作为经验丰富的综艺娱乐类节目主持人,在其语言中经常有意违反逻辑同一律。这样不仅能为节目增添更多乐趣,同时也能有效化解突如其来的矛盾。一次记者正面问汪涵:“您觉得您与何炅谁才是湖南台的一哥?”汪涵不慌不乱、镇定自若地回应:“当然何炅是一哥,我是他大哥。”此话一出,一时成为娱乐圈语言表达艺术教科书式的典范。汪涵没有直接回答记者尖锐的提问,而是转移了论题,巧妙地将讨论的主体“汪涵”与“何炅”转移为“一哥”与“大哥”。他运用转移论题的方式违背逻辑同一律,巧妙地规避了矛盾。这样既称赞了何炅,肯定了他的主持能力,又表现出自己的谦逊和二人私底下亲密的关系,同时排除了提问者二度追问的可能,表达了自身明朗的态度。违反逻辑同一律除了上述转移论题的方式外,还包括偷换概念与曲解原意[7],二者在汪涵主持语言中均有体现。一次节目中,汪涵在介绍自己籍贯的时候谈到:“我父亲是江苏人,母亲是湖南人,所以我是个‘江湖人’。”短短一句话,以偷换概念的方式造成了幽默的效果,烘托出节目轻松愉快的氛围。“江苏”与“湖南”在概念上本是两个省份,因此在逻辑同一律的表达中汪涵的籍贯要么是江苏、要么是湖南,但他巧妙地将“江苏”与“湖南”两个省份名称分别偷换概念为“江”与“湖”两个水系名称,衍生出武侠小说中耳熟能详的 “江湖人”,达到了出其不意的话语幽默效果。同样,通过曲解原意的方式背离逻辑同一律的语言在汪涵的经典语录中也时有体现。他曾在节目中提到做男人要“三心二意”,在观众和嘉宾纷纷表示不解的时候,他解释道:“‘三心’是指让父母放心,让爱人开心,让领导省心;‘二意’是指对女人善意,对男人随意。”汪涵背离了“三心二意”的本义,对其作了曲意的解释,借题发挥,使话语诙谐幽默,使观众和嘉宾与之形成强烈的情感共鸣,增加了节目的情趣与韵味。

(三)普通话与方言相穿插

张颂先生曾在《中国播音学》中提到:节目以口语化的日常说话为主的播音样式,可以起到与受众充分交流的作用。一方面这种口语化的语言应该是经过艺术加工的生活化语言,能给观众以美感;另一方面虽以口语化为主,但不应排斥其他播音样式[8]502。在汪涵的主持语言中,普通话与方言相穿插的特色给节目带来了巨大的美学价值与传播效益。一方面,汪涵极具语言天赋,会说长沙话、上海话、广州话、四川话、安徽话、东北话等诸多方言,他在主持中擅用多种地方言拉近嘉宾、观众与主持人之间的距离。一次节目中,一位来自重庆的素人嘉宾做完自我介绍后,表现略有紧张,汪涵见状,马上用重庆话与嘉宾进行了简短的交流。一通有说有笑的家乡话交流后,嘉宾轻松了不少,舞台气氛迅速回升。另一方面,汪涵擅用方言体现地方特色,呼应谈话语境,营造节目效果。有一次汪涵谈到了湖南的牛肉米粉。他说长沙人在外地出差,回到家乡的第一件事不是回家,而是去“嗦粉”。一个“嗦”字生动地呈现了湖南的方言特色,不仅让湖南的观众倍感亲切,同时也让外省观众感到新奇,容易触发笑点。此外,他还善于在方言中融入民歌民谣。如在20160604 期《多彩中国话》里,汪涵得知安徽电视台主持人艺菲是合肥人后,便用合肥方言提问:“肥东还是肥西啊?”艺菲听后很惊讶,也用家乡话回答问:“您还知道肥东和肥西啊?”汪涵嘴巴一张,说起了合肥民谣:“从肥东到肥西住了一只老母鸡嘛……”艺菲一听,接着后一句:“放到河里洗一洗……”最后两人用合肥话齐声说:“去了骨头就是皮。”一段有趣的方言民谣表演活跃了现场气氛,取得了非常好的艺术效果。

总的来说,汪涵的主持语中普通话与方言相穿插的语言特色能被广大观众接受并喜爱,这除了汪涵本身的主持表现力之外,也离不开他对方言灵活自如的运用能力。在节目中,如果单纯以方言或者普通话来主持,一是整体反差小,节奏较为统一,不能形成丰富的节目层次;二是方言也有其局限性,如存在非方言区观众接受度较小的问题。因此,单纯用一种语言形式节目整体的“笑果”反而会不那么明显[9]。汪涵将方言恰当地穿插于普通话中,既不喧宾夺主,避免造成观众理解上的壁垒;也不会过于刻意,防止出现审美上的偏差。此外,他还擅长结合不同的主持场景,通过地域特征明显的语气和语调来传达意蕴,与观众进行沟通,以达到情感上的共鸣。比如,用长沙话中的叹词来表达惊讶或愤怒的情感,用东北话的语气词表达豪爽或威慑之意,以苏州话的腔调表现温柔亲和的感情,等等。

三 汪涵的主持形象

魅力是主持人吸引受众的一种力量。主持人要有吸引受众的意识,以其恰到好处的外部形象、精湛的语言技巧、富有哲理的内容吸引受众的注意力[8]497。汪涵的魅力造就了其独一无二的“汪式品牌形象”,其不仅体现为 “书生意气”与“综艺感”的结合,同时还呈现出极具艺术家情怀的个性与强大的文化影响力。

(一)书生意气与综艺感结合

汪涵主持的节目多为综艺、真人秀节目,从最早的《越策越开心》《玫瑰之约》到近些年的《天天向上》《偶像来了》《我是歌手》等,他主持的节目从不低俗恶趣,而是颇具文化品味。这和他自身的“书生气质”是分不开的。他爱读书,涉猎领域多而广,无论是在哲学、宗教,还是戏曲、历史,他都能道出自己的独特见解。他曾经这样说过:“读书重在读以致用,有时候前天晚上读的书,第二天录节目时就刚好用上了。”一个有文化涵养的主持人无论主持综艺娱乐节目或是脱口秀,都不会使节目陷入低劣庸俗的境地,他总能与以“娱乐”理念为主导的节目擦出别样的火花。于是,观众经常看到,汪涵在节目嬉笑打趣之余,手中折扇一挥便吐出妙言佳句,其举手投足儒雅自然,语言表达大方得体。

“综艺感”从字面上意为综艺娱乐类节目令观众产生的感官体验,在节目中有着重要的表现价值。从符号学角度来看,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通过“能指”与“所指”之间的相互关系,形象地表达了符号的含义:“能指”就是符号最初的状态,“所指”则是符号所代表的意义。通过符号,人们可以完成对事物、思想、理念的传递和承载,可以更加简单直观地认识事物、理解事物[10]。综艺娱乐类节目的主旨在于“娱乐”,形式在于“游戏”,目的在于“快乐”,因此以“娱乐、游戏、快乐”为三大标准传递出来的感官体验是“综艺感”这一符号最本质的状态,即为能指,而它隐含的性格、行为、思想等则是“所指”。将这一符号形象运用到人身上,则是指其具有让观众产生这种感官体验的气质、性格与魅力。汪涵的“综艺感”来源于他的主持经历。一方面,作为湖南卫视的综艺娱乐类节目主持人,其主持风格必然要贴合湖南卫视“青春、快乐”的办台理念,幽默、风趣、搞笑是他的主持标签;另一方面,在近年主持网络综艺节目《火星情报局》《十三亿分贝》后,受到网络媒体受众年轻化、双向互动性、内容流行性的特点影响,他在语言表达上也更为大胆,话题尺度更有张力,个人风格更加突出。汪涵在节目中兼具“书生气”与“综艺感”的形象也是他独特的个人魅力所在,他也因此收获了一大批观众。

(二)才情个性与文化影响力兼备

在传播媒介迅速发展的新时代,平台竞争、流量竞争、内容竞争愈演愈烈。无论是电视节目或是网络节目,都对主持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以娱乐为主的综艺娱乐节目主持人,在活泼逗乐之余更要发挥才情个性,以艺术家的情怀引导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以避免节目“泛娱乐化”倾向。

汪涵的才情个性来源于他始终坚守并崇尚的“艺术家情怀”。他曾谈到:“在节目主持中,‘主’是指主持人的头脑,‘持’是指主持人的技巧,‘人’是指主持人的情怀。主持人在主持节目时,要忘掉头脑,放弃技巧,展现情怀。”[11]105其中的“情怀”体现在主持人要站在艺术家规劝人类向善、知美、求真的高度,做到说人话、做人事、与嘉宾观众心贴心。汪涵正是靠自身的素养与情怀,在主持界走出了属于他的一片天地。他既有舌灿莲花、风雅幽默的“才情”,亦有深耕道义、满腹情怀的“个性”。汪涵在其《节目主持艺术的感与悟——从电台节目主持艺术说开去》一文中,在对主持人的“小六艺与大六艺”问题进行论述时谈到:主持人不仅要掌握主持的“小六艺”,即掌握跳舞、唱歌、说个相声、演个小品、变个魔术等技能,更要胸怀主持的“大六艺”,即主持人说的话像《诗》一样优美和节俭,像《书》一样广博、精深,像《礼》一样有节制、有风度,像《乐》一样有律动,像《易》一样有变化,像《春秋》一样大意分明。只有掌握了主持“大六艺”的主持人,才是有境界、有大情怀的主持人[11]104。2016 年,汪涵、马可搭档主持了全国首档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明星动员节目《多彩中国话》,节目由湖南经视频道牵头,湖北综合频道、河南都市频道、安徽经视频道、江西公共频道、河北经视频道联合制作,六省联播,获得了超高的收视率与影响力。作为节目制片人的汪涵,其对方言保护的情怀,无疑是这档益智类娱乐节目能够做得如此有情怀有温度的重要原因。而汪涵的“才情”与“个性”,更是其作为公众人物形象品牌的灵魂。

主持人的“品牌效应”往往与高质量的节目互补互动。一档形式与内容优质新颖的节目选用高专业素养的主持人,能带来可观的高收视率与收听率,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当主持人转而主持其他节目,同样会把这种“品牌效应”带到新的节目中,吸引观众对节目的关注。同样,当主持人进行社会事业宣传、商业产品宣传时,“品牌效应”的影响力同样持续存在,这也是许多编导或商人想要运用名人进行宣传的重要原因。处在事业巅峰期的汪涵,其在初期唱跳逗趣的“综艺谐星”的基础上,通过自身的品牌效应,已上升为具有十足文化影响力的公众人物。他不仅以主持人的身份热心参与公益事业,被许多公共事业单位邀请为代言人进行公益宣传;他还同时关注政治时事,当选为湖南省政协常委和民进中央委员。汪涵的多重身份体现了其自身巨大的文化影响力,而这种影响力对他的主持艺术形象也产生了同生共存的效应:一方面彰显了汪涵作为明星的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另一方面为其奠定了说话者的权威地位,在受众心中产生了威信效应。比如,2015 年7 月,汪涵捐资465 万元发起了一项由本文笔者之一陈山青领衔主持的湖南方言保护研究项目——“‘響應’计划”,项目启动之时便引发了国内外的热切关注,产生了巨大的文化传播力与影响力。汪涵于2015 年10 月受聘为“中国语言资源保护研究中心顾问”,得到了政府与学界的高度认可。2019 年4 月,汪涵受阿里巴巴之邀担任“方言保护大使”,为天猫精灵成立线上“方言博物馆”鼎力代言。此外,他还被授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语言文化形象大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语言地图推广大使”等称号。“‘響應’计划”的发起使他从一名“爱好方言的主持人”上升为“保护方言的主持人”,这不仅成为了他主持形象中的重要文化标签,同时也奠定了他成为“民间语保第一人”的权威地位。他提出的精准语保、学术语保、兴趣语保、智能语保和全民语保的观念不论在传媒界还是在学术界都产生了广泛影响。其中,“精准语保”回答了语保应该保护什么的问题——一方面是语言本身(即弱势濒危语言和方言),另一方面是语言使用者,特别是说弱势濒危语言和方言的年轻人(包括青少年)。 “学术语保”“兴趣语保”“ 智能语保”提出了语保方法论,即要以学术力量保证中国语保的科学性。以青少年感兴趣的方式保护方言,以智能科技的手段提升语保的科技含量与时尚潮流性[12]105。“全民语保”则回答了语保未来最理想的发展态势,即人人都是母语的使用者,亦是母语的保护者和传承者[12]106。汪涵的语保观念丰富了语言资源保护研究理论,彰显了他个人的崇高情怀,也体现了他应者云集的巨大文化影响力,展现了他作为明星的社会价值。

如果说主持能力是一名主持人入行的基础,那么艺术情怀与文化影响力则是其精神和价值的体现。汪涵如艺术家般的才情个性与深厚的文化影响力,不仅是他从事电视行业几十年来最具珍贵的人生财富,也是每一位广播电视主持人乃至媒体人应该努力追求的境界。

娱乐圈的主持人很多,他们风格各异,受到的评价也褒贬不一。汪涵算得上主持界的一股清流,他的主持艺术常被后辈当作学习的典范,也成为学术研究的典型案例。本文以汪涵主持的节目为实例,从主持技巧、主持语言、主持形象三个方面探讨其主持艺术特征,以期对其主持艺术理论的研究提供些许参考。

猜你喜欢
汪涵综艺方言
方严的方言
方言
融媒体环境下电视综艺的出路
友情是一种最炙热的态度
哪些方言有利于经商
以《这就是灌篮》探析体育综艺发展趋势
汪涵 有的人不需要婚姻
汪涵甘当娱乐圈“隐士”
汪涵 我希望把生活过得干净平静一点
谈方言在人物塑造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