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看抗日根据地文艺与革命的关系

2020-01-08 08:27郭佳薇
关键词:工农兵讲话抗战

郭佳薇

(安徽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2)

1931年9月,日本开始侵略中国,中华民族面临着国家的生死存亡,人民的流离失所,文化中心的聚散重合,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当时文学主题的选择,也将关于文艺与革命关系的讨论提到了新的高度。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根据地文化事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战争的主要形式,也是根据地建设的主要内容。1942年5月,毛泽东发表的《讲话》对根据地文艺与革命关系的校正发挥关键作用。本文就此作一探讨。

一、《讲话》发表前抗日根据地文艺与革命的游离

文艺作为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团结根据地人民进行抗战斗争、鼓舞军队士气等有着重要作用。而在《讲话》发表前,由于文艺发展没有统一的方向,文艺一度同抗日战争存在着游离现象。

1.过于宽松的创作氛围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延安为中心,建立了广泛的抗日根据地,中共中央力主开辟“文武双全”的两条战线,广泛吸纳各方人才,力求让文艺成为宣传与组织群众的武器和贯彻执行党的文艺政策的辅助。在此背景下,大量知识分子从国统区、沦陷区甚至海外来到延安,想为抗战贡献文化力量。当时负责党的文艺工作的张闻天和他领导下的中央文委对于知识分子的政策较宽松,在让文艺服务于现实斗争方面不够重视。政策上的鼓励创作,物质上的良好待遇和思想上的磨合交融等种种原因造成了延安文艺界的思想混乱,使文艺者们毫无顾虑,大胆创作。

全面抗战爆发的背景下,延安作为一个特殊的文化场域,汇集着充满革命热情的知识青年,但他们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理论知识薄弱,马克思主义修养不够,有较严重的自由主义和极端民主主义思想,加上中央在抗日战争前期没有制定出统一的文艺路线和政策,没有充分认识到文艺领导权问题,所以延安的文艺创作不但没有起到团结根据地各领域积极抗战的作用,反而有些文章被国民党和日本帝国主义利用,并以此来攻击中共中央及其倡导的抗日统一战线。

2.脱离现实的理想主义

从各地来到延安的知识分子大多自视较高,他们怀揣美好的理想、拥有浓厚的启蒙救世情怀、存在过于锋利的敏感性和政治对立性,本以为延安是他们想象中温饱不愁的“共产主义”和“红色圣地”,但现实并不如意。再加上1939年陕甘宁边区连年的自然灾害,1941年皖南事变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受损,国民党停止了对延安各方面的支援,使得延安的基本生活受到影响,知识分子对艰苦生活的极不适应和严重的心理落差,明显体现在文艺作品中。

全面抗战的爆发使得全中国处在战争和动荡中,尚未被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武装的知识分子无法正确直面惨淡的时局和苦难的生活,他们未深入实际了解工农生活和思想,忽视了根据地人民对于文艺的真正需求,对于新环境的未知和不适应使他们执着于表达个人思想、生活和揭露根据地生活的阴暗面,极少表现工农兵生活和思想,违背了他们用文艺为抗战贡献力量的初衷。

3.强调文艺本性和独立性

在当时文艺有强烈政治倾向和宣传作用的大环境下,一部分文艺者认为文艺应为抗日救国服务,而另一部分文艺者认为文艺就是文艺,不应成为政治的附属。以丁玲、王实味为代表的作家、理论家发表了一批针对性极强的论文,大力提倡杂文运动,要求针砭延安的时弊。虽然这是作家注重现实主义的表现,但在全民抗日救国的大背景之下,过于注重作家的个人性和文艺作品的独立性,并不是对作家含义的完全正确的理解。

在全面抗战爆发的时代背景下,这种过于强调作家独立性和作品现实性,而不考虑作家与群众的关系以及作品对革命的现实影响的文艺思想,无法从无产阶级立场理解和表现革命的发展和工农的生活,对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抗战的形象造成了不良影响,其中有些文章还被国民党编成了反共教材,作为煽动群众反共的武器和工具。

4.突出文艺揭露现实阴暗面

作为响应中国共产党号召,第一个来到根据地的作家丁玲认为艺术家要“大胆地但适当地揭破一切肮脏和黑暗,清洗他们”①,着力批评延安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发表大量文章以表达他们主张以杂文来夸大揭露延安生活阴暗面的思想。因为大部分文艺者没有祛清小资产阶级的情绪,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科学内涵认识不足,对各种思想的辨别能力不高,于是把对延安生活的不适应和对时局的不满转化为对延安社会、共产党领导以及人民军队的攻击。

全面抗战的爆发急需团结全国一齐斗争,但面对问题,没有统一文艺思想指导的文艺家们把暴露当做唯一合理的解决方式,如丁玲的《三八节有感》,王实味的《野百合花》等作品,都执着于抒发自己的意愿而缺少顾全大局的思考。他们也尚未转化为无产阶级文艺家,对于沿岸的现实不大适应,不能接受党的绝对领导,所以文艺作品中对现实中的阴暗面有所夸大,言辞态度也比较激烈,这对当时急需通过思想和理论来团结人民抗日的中国产生了极为不好的影响。

全面抗战的爆发激起了整个中华民族反抗外敌入侵的壮举,文艺家们从多个方面探索了文艺与革命的关系,试图通过文艺促进中国抗战的发展,但不同的文学思想产生了不同的效果,既联合又各自独立抗日的中国急需一种强有力的文艺理论作为指导思想,汇聚全部力量进行抗日斗争。随着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加深,《讲话》中的文艺思想,尤其是对于文艺与革命关系的论述逐渐取代了各种文学思想,成为之后文学发展的基本方向。

二、《讲话》关于抗日根据地文艺与革命关系的阐述

1942年5月2日至23日,中共中央在整风的基础上召开了延安文艺工作座谈会,毛泽东从政治的角度出发,详细说明了在民族危亡的背景下文艺与革命应如何相处的问题。

1.文艺应服务于革命的发展

中国文艺的发展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处在全面抗战爆发背景之下的知识分子既有现代意识的光泽,又积淀着古老民族“文以载道”“经世致用”的集体意识。

(1)文艺与政治相辅相成

毛泽东在《讲话》中指出:“在现在世界上,一切文化或文学艺术都是属于一定的阶级,属于一定的政治路线的。不存在超阶级的艺术。”②明确指出文艺和政治是分不开的,文艺应服务于政治和现实环境。无产阶级是真正带领全民族抗战的先进阶级,真正了解人民的迫切需求。无产阶级的文艺必须和群众生活紧密相连,表达出他们的真情实感。而政治作为连接党和人民的纽带,能及时反映人民的迫切需求,促使文艺家们为人民创造更好的作品,从而使文艺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2)应形成抗日文艺统一战线

想取得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需要整个中华民族的共同努力,而自“五四”以来,关于文艺与革命关系的讨论连绵不绝,这对于集中全民族的力量抗击日本帝国主义帮助甚少。如何让文艺力量与军事力量相辅相成,是毛泽东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他不仅将文艺提到与经济和政治同等重要的位置,而且还将文化放到战争的视域之下。抗战时期中国文艺家们的阶级虽然不尽相同,但把他们团结起来的共同政治基础就是抗日。《讲话》处理文艺和政治关系的方式为中华民族形成抗日文艺的统一战线做了准备。

(3)文艺批评以政治标准为先

关于文艺批评方面,毛泽东认为有政治标准和艺术标准两种标准,并强调要把政治标准放在第一位。涉及到文艺创作的具体行为时,就表现在文艺家创作是应力求政治与文艺的协调,内容和形式的统一。《讲话》还提出文艺家应“服从党在一定革命时期内所规定的革命任务”②。意识形态由经济基础决定,政治又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所以,文艺作为意识形态的一种重要体现形式,是不能脱离政治而独立存在和发展的。

2.文艺应有利于团结人民进行革命斗争

鲁迅曾指出:“各种文学,都是应环境而产生的,推崇文艺的人,虽喜欢说文艺足以煽起风波来,但在事实上,却是政治先行,文艺后变。”③全面抗战时期的革命文艺更应以人民喜闻乐见的方式发挥好服务人民、反映人民群众需求的作用。

(1)文艺应服务于人民大众

《讲话》提到,文艺应当“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全面抗战爆发后,无产阶级十分注重文艺在团结群众集体抗日的作用,通过形式多样的文艺作品使他们意识到革命的必要性和急迫性。

毛泽东在《讲话》中详细解释了“人民”的概念,包括工人、农民、武装起来了的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及知识分子。受生活条件和传播条件的限制,中国文艺从古代起就是上层少数人的专利,民众没有接触文艺的机会和意识。全面抗战的爆发加剧了民族矛盾,文艺大众化不仅仅是为了启蒙,更是为了救亡,这对于团结所有群众进行抗争有重要意义。

(2)文艺应具有民族形式

关于文艺发展方式的问题争论已久。冯雪峰认为普及文艺要用人民群众喜爱的、可以理解的形式。中国共产党合时宜地将反侵略任务和中国的文化气质相结合,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产生有中国特色的革命文艺,再将文艺以群众容易理解的方法和语言进行传播,使人民直接感受到政治形势的紧张和每个人都应投身革命的社会责任感。

救亡是压倒一切的大事,大众文艺的普及工作也是一项急迫的任务,工农兵迫切需要一个普遍的启蒙运动,在引导民众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的同时,也增强他们投入抗战的信心和决心。于是具有民族特色的话本、草台班戏剧演出、说书等形式就发挥了很好的传播作用,使“高高在上”的文艺有了生活气息。

3.文艺应立足于革命实践

在抗战这一特殊时期,广大文艺家们一致同意应创造出反映革命实际和广大工农兵群众喜爱的文艺作品,把文艺当做打击敌人的又一尖锐武器。

(1)革命生活是革命文艺的重要源泉

对于文学创作,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领导人十分重视“生活”的重要性,称它为艺术创造的“唯一源泉”,为了让文艺更好地服务于政治,并让工农兵群众对文艺有更直接地参与,他们倾向将文艺创作视为对于“生活”的加工。《讲话》认为,“社会生活”是文学创作的“原料”“半制品”,或“自然形态的文艺”。所以,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文艺家们的爱国热情日渐高涨,为了向革命战争贡献自己的力量,激烈的抗战生活成为他们写作素材的重要源泉。

毛泽东还提到,虽然人民生活是最粗糙的,但也是最生动丰富的文学艺术源泉。抗日救亡的时代背景之下,工人、农民、学生、商人等各个阶级都用自己力所能及的方式进行着强烈的抗战爱国运动,这些革命生活都是文艺家的创作源泉和对象,人民群众也可以从这些文艺作品感同身受、坚定信念,从而更加积极地参与革命。

(2)革命文艺要深入工农兵群众和实际斗争

在《讲话》中,毛泽东号召:“中国的革命的文学家艺术家,有出息的文学家艺术家,必须到群众中去,必须长期地无条件地全心全意地到工农兵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④毛泽东把改造作家思想和深入工农兵日常生活相结合,认为应该直接从工农群众中发现、培养作家,用“卑贱者最聪明,高贵者最愚蠢”来鼓舞他们“解放思想,敢想敢干”。

列宁也认为文艺应该成为“革命机器”中的“齿轮和螺丝钉”,不论是在革命前、革命中还是革命后,反映革命生活的文艺作品都是为他们谱写赞歌,欢呼雀跃,这对于稳定革命者决心和鼓舞革命者士气有重要作用,也对广泛地渲染、动员、鼓舞人民大众团结一致、抵抗侵略、解放中国,起到了莫大的组织和宣传作用。

三、《讲话》发表后抗日根据地文艺与革命的结合

毛泽东在《讲话》中明确提出文艺应该为了群众而发展、“文艺是从属于政治的”、文艺批评坚持政治标准第一位等观点,在发展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同时,为抗战注入了思想和文化上的力量。《讲话》不仅激发了文艺家们的斗志和激情,也为今后革命文学的发展指明了道路,从此,文艺和政治的关系展示出了新的形势,根据地文艺与革命的关系也呈现出新面貌。

1.文艺大众化成为文艺发展的主流方向

从冯雪峰的《关于革命的反帝大众文艺的工作》可以看出,20年代开始,随着工人阶级逐渐登上历史舞台,早期共产党人就意识到文艺在团结工人方面的重要作用。从左翼文学运动起,就把文艺紧贴大众生活作为发展方向。到了全民族抗战时期,文艺大众化的理论逐渐深入人心,并且具备了落到实处的时代背景。《讲话》发表后,毛泽东将文艺大众化提高到文艺发展的原则地位。

全面抗战爆发后,身处时局的文艺工作者们逐步意识到,开展文艺大众化活动已经成为必然趋势并且刻不容缓。从此,文艺成为宣传和执行党的政策和主张、动员团结最广大人民群众投身抗日的重要工具,文艺也不单单是为了上层人的消遣而存在了,真正从阳春白雪转为下里巴人。

2.工农兵文学思潮的兴起

1942年,毛泽东的《讲话》把中国的文艺发展阶段推进了“工农兵文学”时期。《讲话》梳理了五四后各种文学思潮的经验,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中国反侵略战争的实际相结合,并融入中国的文化特色,标志着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基本成熟,这对于推动解放区乃至全国的文艺事业发展,甚至对于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性质文艺的发展都有重要的指导性作用。

工农兵文学思潮着眼工农兵的日常生活,写出了民众当家做主的自豪和激动,艺术手法上多运用民间通俗的形式,力求符合工农兵的审美要求。毛泽东所倡导的工农兵方向和为工农兵“普及和提高”,是文艺大众化在全面抗战爆发背景下的空前发展,对于革命文化统一战线的巩固和从思想上团结群众进行抗日斗争都有巨大作用。

3.反映工农革命生活的作品涌现

伴随着抗日战争情势的不断发展,文艺大众化也逐渐深入文艺家们的思想和行动中,并提出“文章下乡、文章入伍”等口号,对于坚持以文艺服务革命、团结民众的作家来说,《讲话》的发表给了他们莫大的坚持和鼓励。赵树理和孙犁就是其中的代表。

赵树理早年颠沛流离,切身体会过农民生活的困顿,有强烈的代他们说话的决心,这是他文学创作的生活来源和民间滋养。如《小二黑结婚》就是用口语化的形式,描述了一个姻缘美满的通俗故事,又将当时根据地的政治关系巧妙地融在里面,实际就是借自由恋爱的故事“讴歌新社会的胜利(只有在这种社会里,农民才能享受自由恋爱的正当权利)”④。彭德怀给这篇文章的题词是“像这样从群众调查研究中写出来的通俗故事还不多见”。周扬在《论赵树理的创作》中评价他“把艺术性和大众性相当高度地结合起来了”,是“实践了毛泽东同志文艺方向的结果”。可以说他的作品不仅体现出解放区乃至全国文艺界对文艺创作形成的共识,也宣告了文艺大众化在解放区的成功。

在学习了讲话精神之后,孙犁的作品几乎都以抗战为背景,描写河北省中部平原和晋察冀边区军民的反抗斗争和日常生活。他称自己这一时期的小说为“抗日小说”,是非常确切的。孙犁的《杀楼》《荷花淀》《芦苇荡》等作品,其素材都来源于作者参加抗战的亲身经历,以热烈的真情赞扬了战争年代的群众人情,他也从来不吝啬自己的笔墨去描写接受革命思想、支持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社会充满信心的新型农民,更为突出的是有进步思想和美好品格的乡村女性形象。孙犁描写的人间真善美不仅是客观存在的,而且符合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和人们的美好愿望,用温柔的风格表现了“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在他表现的美好人性中,形象多为工农兵身份,这种贴近革命战士日常的选材形式,丰富了前线将士的精神生活,文艺也以其独特的形式为抗战胜利贡献了力量。

还有如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刘白羽的《为祖国而战》、歌剧《白毛女》等都反映了革命的实际和人民的生活,响应了毛泽东“文艺为政治服务”的号召。

毛泽东以“革命的民族文化”“民族的形式,新民主主义的内容”“为工农兵的文艺”来指示中华民族文艺新的发展方向,《讲话》中明确指出,“我们讨论问题,应当从实际出发,不是从定义出发”,要从分析“客观现实”中“找出分针、政策、方法来”。19世纪后期直至现在,中国建立现代民族国家所面临的问题,毛泽东和中共后来的领导人所从事的动员、团结群众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事业,一直是新时代社会主义文艺的出发点,这也从侧面反映出《讲话》中心思想影响深远。

“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现代社会各种思想层出不穷,传播速度更快,手段也日渐丰富,这更加需要我们创造和坚持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艺创作要坚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优良相统一,加强现实题材的创作,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⑤,这是对《讲话》中用文艺团结人民、促进国家发展思想的继承,也为新时代文艺如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专属力量的明确回答。

注释

①王实味:《政治家·艺术家》,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版,第129页。

②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63,264页。

③鲁迅:《三闲集·现今的新文学的概观》,万卷出版公司,2015年版,第145页

④赵树理:《小二黑结婚》,北京.华夏出版社,2011年版,第189页。

⑤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载《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8日。

猜你喜欢
工农兵讲话抗战
失去玉桂叶的日子
失而复得的玉桂叶
耒阳工农兵苏维埃政府劳动券
可亲可敬的工农兵
“注水”讲话
我们家的抗战
我们家的抗战
男朋友
抗战音画
抗战,在未被占领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