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期间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急诊手术管理策略

2020-01-08 12:16黄栋栋孟玮张庆翔何双八
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 2020年3期
关键词:喉头外科医护人员

黄栋栋 孟玮 张庆翔 何双八

(东南大学医学院附属南京同仁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南京 211102)

自2019 年底武汉暴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以来[1-2],在短期内快速蔓延至全球多个地区。随着对疾病的认识加深,世界卫生组织初步将该病毒命名为 2019新型冠状病毒 (2019 novel coronavirus,2019-nCoV),2020年2月11日将该疾病命名为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3]。为应对疫情,国家及地方卫生部门快速采取多种有效措施防止疫情蔓延。目前已明确COVID-19的传播途径有飞沫传播、接触传播,气溶胶和粪口传播仍有待考证。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为接触患者咽喉极其密切的科室,属于疾病暴露的超高危人群,且冬季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急诊手术患者数量较多,面对需要行急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手术的患者,如何预防交叉感染是一项重要的防护工作。依据国家手术感染处置规范,参照国家卫健委发出的指导意见,汇总了我科自2020年1月20日~2月29日期间共计64台急诊手术,总结诊疗经验,提出了在2019-nCoV感染疫情期间进行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手术的管理策略,供大家参考。

1 接诊管理

1.1 快速初筛 在患者及其家属进入急诊大门时,运用非接触式快速红外测温计远距离、大范围对移动人群进行快速体温初筛,由专人及专用通道运送体温异常者至发热门诊,并用水银体温计进行精准测量。

1.2 个人防护 接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急诊患者时,不可避免地对患者口、鼻、咽腔进行检查,极易引发患者咳嗽、咽反射、打喷嚏,从而产生飞沫甚至气溶胶,故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医师属于高风险暴露,按照国家分级防护标准[4],应以二级防护为基准,穿戴一次性工作帽、医用防护口罩(N95或N99)、防护眼镜(防雾型)、防护服或防护面屏、工作服(白大褂)外套一次性防护服或一次性防渗透隔离衣、一次性乳胶手套,必要时穿一次性长筒鞋套。而对于存在喷溅风险的患者,应做到三级防护,在二级防护的基础上使用全面型防护面罩、全面型呼吸防护器或正压式头套[5]。

1.3 流行病学史的采集 对所有就诊患者,应常规询问流行病学史,并详细记录,包括:14 d内有无武汉市及周边地区,或有病例报告社区居住史或旅行史,14 d内有无武汉或周边地区人员接触史,有无2019-nCoV感染者(核酸阳性)接触史。

1.4 病情评估 对于就诊的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急诊患者,应仔细评估病情。原则上对疑似或确诊COVID-19患者,应及时快速转运至定点医院隔离治疗。若生命体征不平稳、不具备转诊条件或需急诊手术者,应立即采取隔离措施,快速上报,联合感染科、呼吸科、麻醉科、重症科等多学科诊疗,对确定需急诊手术患者,快速、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救治。

2 住院管理

2.1 患者管理 对疑似或确诊COVID-19患者应尽早采取隔离措施。隔离病室需有隔离标识,并限制人员出入,尽量安排在单人隔离房间。严格限制普通病房与隔离病房之间的人员流动。隔离病房按照《医院空气净化管理规范》规定,进行空气净化。

2.2 陪护人员管理 在常规入院宣教的基础上增加了COVID-19防治的相关宣教,要求佩戴口罩,实行一床一陪护的制度。应及时主动向医务人员报告体温异常,主动接受医务人员的筛查、诊疗建议和安排。若体温超过37.3 ℃,需及时告知医护人员。

2.3 医护人员防护管理 医务人员应当严格执行标准预防,进出隔离病房时正确穿脱防护用品,及时、正确进行手卫生。用于诊疗疑似或确诊病例的听诊器、体温计、血压计等医疗器具及护理物品应当专人专用。

3 术前管理

3.1 术前检查 肺部 CT、血常规、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呼吸道3项病毒核酸检查(甲/乙型流感病毒 RNA、呼吸道合胞病毒 RNA)、血/呼吸道5项病原体检查(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柯萨奇病毒 IgM)、心电图、急诊生化、凝血功能以及呼吸道2019-nCoV核酸检测。如患者术前失血过多或者术中有继发大出血的可能,应积极备血。如术前完全排除病毒性肺炎,可按常规处理。如无法排除,则医护人员仍需保持二级及以上防护标准。

3.2 术前评估 严密评估患者生命体征,监测血氧指标,精准个体化选择手术麻醉方式。首选局部麻醉,如局部麻醉无法处理,或者患者发生大出血引起休克、意识丧失等危急情况下,需及时选择气管插管静脉复合麻醉,给予恰当、有效的氧疗措施。

4 术中管理

4.1 多学科管理 对疑似或确诊COVID-19患者的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急诊手术方案,需要麻醉科、手术室、呼吸科、感染科、医务处等共同参与决策。

4.2 手术间管理及术中管控 手术应首选在负压手术间进行,移除手术间内与手术无关物品,准备必须防护用品及必用无菌器械包,一次性无菌敷料包,更换一次性床单、被罩。缓冲前室护理人员在手术开始后负责向室内传递所需物品,同时实施二级防护,手术医师、洗手护士、麻醉医师及巡回护士进入缓冲前室,实施手卫生,三级防护。巡回护士坚守岗位,手术室避免围观。结合手术实施情况对静脉通络进行合理选择,手术室护士对手术各项情况加大关注,避免不良事件的发生;术中由于使用电外科及能量设备造成的烟雾应及时吸引排出,避免气溶胶感染。如果口罩、护目镜或防护面屏被血液、体液溅污,应及时更换。

4.3 手术结束管理 按照标准脱摘程序脱下防护用品,离开隔离区域。对于疑似和确诊患者接触的医疗废物和器械,应置于双层黄色医疗废物包装袋内,采取“鹅颈式”结扎封口,在包装袋表面做标识以提醒运送人员,并按照医疗废物处理规范处置。重复使用的污染器械应盛放在适当的容器内,并做好标识。在搬运患者过程中,仪器要与患者身体上的全部管路紧紧相连,避免环境污染;搬运患者后,对于患者接触的区域和部位,建议采用消毒剂擦拭的方法进行消毒。工作人员进行衣服和手套的更换。术后应对手术间及室内设备进行彻底消毒,避免连续接台手术。

5 术后管理

5.1 隔离管理 急诊术后将患者转入指定的负压隔离监护室,进行单间监护。当患者体温恢复正常 3 d 以上,呼吸道症状明显缓解,肺部影像学显示急性渗出病变明显吸收好转,连续 2 次呼吸道病原体核酸检测阴性(采样间隔至少 1 d),达到解除隔离标准[6]。

5.2 心理疏导 疑似或确诊COVID-19患者经历手术导致躯体不良反应,再加上被隔离治疗,会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甚至恐惧,担心感染COVID-19或者原有COVID-19病情加重,心理压力较大,医护人员要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变化,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疏导,教会患者如何应对不良反应以及科学地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消除患者的顾虑,使之积极配合治疗。疫情期间,医护人员承受着巨大的挑战及工作强度,也要调整心态,避免过度劳累,定期进行疏导,给予适当的休息[7]。

当前的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医护人员作为高风险暴露人群,需对患者诊疗流程各个环节进行优化管理,加强人员管控,并提升自身防护意识。我们不仅要为患者提供更安全、便捷的治疗,也务必要做好自我防护,从而为打赢这场战役贡献更持久的力量。

猜你喜欢
喉头外科医护人员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应用护理风险措施的效果和价值分析
《中国整形与重建外科(英文)》
法国用免费拳击课感谢医护人员
《海峡姐妹》志愿者为医护人员送温暖
南平市妇联关爱援鄂医护人员家属
等疫情过去,你要记得这四件事
《腹腔镜外科杂志》征稿、征订启事
《腹腔镜外科杂志》征稿、征订启事
《腹腔镜外科杂志》征稿、征订启事
浅谈喉头在歌唱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