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科医护人员2019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防护对策

2020-01-08 12:16洪佳旭归纯漪徐建江钱江卢奕
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 2020年3期
关键词:眼科医护人员消毒

洪佳旭 归纯漪 徐建江 钱江 卢奕

(1.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眼科 上海 200031;2.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护理部 上海 200031)

2020年1月12日世界卫生组织正式将2019年底于武汉导致病毒性肺炎流行的病原命名为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1]。该病毒既往从未在人体中发现,属于一个大型病毒家族,与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和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的病原同属冠状病毒[2]。

2019-nCoV感染患者临床表现因人而异,部分患者只是发热或轻微咳嗽,有些会发展为肺炎,严重者则可导致死亡[3],致死率为0.2%~4%。目前,该病毒的传播途径主要为呼吸道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学界对于气溶胶和粪-口等传播途径尚未达成共识。2019-nCoV的主要受体为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ACE-2),该分子广泛表达于人体上皮细胞,因此普通人群均易感。由于医护人员与2019-nCoV感染患者近距离接触较多,受到感染的风险极高。有文献[4]报道2019-nCoV存在于患者泪液,虽然阳性率不高,但考虑到其高风险,对于疫情期间接诊眼科疾病患者的医护人员,建议充分做好防护,避免交叉感染。本文就相关防护要点,进行讨论如下。

1 注重眼科患者就诊前的流行病学筛查

早期甄别潜在的2019-nCoV感染患者有利于避免患者进入诊区,造成潜在的院内感染。需对就诊患者进行进入诊区前的体温测量并做流行病学问卷调查。询问要点如下:

1)是否为14 d内从外地返回人员;

2)14 d内有无湖北等重点地区旅行、途经、居住史;有无其他相关情况,如居住在有病例的社区、疫情其他重点地区等,并填写当前实际居住地址;

3)14 d内是否接触过2019-nCoV感染确诊、疑似患者;

4)14 d内是否接触过有发热或呼吸道症状的患者;

5)14 d内是否看过发热门诊,是否做过2019-nCoV核酸检测;

6)有无不适症状,包括但不限于乏力、咳嗽、鼻塞、流涕、腹泻、结膜炎等;

7)接触的家属、亲戚或朋友有无上述情况或与聚集性发病者有聚餐、聚会;

8)当前是否正处于居家隔离医学观察期,必要时可要求提供居住地隔离相关证明文件。

对于符合以上标准的患者,医疗机构应加以重视,建议至当地定点医院排除诊断。必要时可立即上报医疗管理部门,以便对患者进行2019-nCoV核酸检测。

2 患者就诊时注重对眼科医护人员进行防护

虽然2019-nCoV导致结膜炎的实质性临床证据仍不充分,但临床研究发现少数2019-nCoV感染患者泪液中可有病毒存在,并伴有结膜炎表现。这提示眼科医护人员仍须充分做好自身防护。医护人员上岗前需要进行体温测量,工作时若发现可疑病例应尽快转诊并上报,工作结束后医院要对诊区及患者休息区进行充分消毒。眼科医护人员若出现可疑症状,如发热、咳嗽、咽痛等,应立即停止工作,根据病情居家隔离或就医。

2.1 一般性防护

1) 严格执行隔离制度,根据疫情设置和布局就诊路线,执行分诊前移,就诊流程全面防控,出入口设有专人检查出入人员是否符合消毒隔离要求,进行严格把关,落实消毒隔离制度。

2) 诊室保持空气流通,力争做到一患者一诊室。确有需要家属陪同的,要求一人陪护。

3) 门诊施行预约制,避免就诊时的人群聚集;嘱咐患者及家属正确佩戴口罩。

4) 医护人员根据岗位性质,强化标准预防措施,落实三级防护,正确穿戴医用防护口罩、医用护目镜、隔离衣、手套等。

5) 严格掌握患者入院指征,急诊手术、限期手术入院患者加强住院管理,避免人群聚集,限制人员流动。

6) 医护人员在日常医疗活动中是易感染的高危人群,需要增强其自我保护意识教育,要求其掌握严格的消毒隔离措施,通过培训加强医护人员对2019-nCoV感染发病、传播途径、预防控制程序与消毒隔离方法等内容的认识。

2.2 眼科专科操作防护

1) 安装裂隙灯显微镜隔离板,如X线胶片或者塑料片制作;检查时双方应避免讲话,防止患者唾沫飞溅造成感染。

2) 对患者进行裂隙灯显微镜检查时,保持合适距离;尽量减少直接检眼镜检查,采用间接检眼镜;裂隙灯检查若碰到患者眼表分泌物应及时按照七步洗手法认真揉搓双手20 s以上进行擦拭消毒,必要时更换手套。

3) 结膜炎患者就诊后必须对裂隙灯显微镜的下颌托、额托和扶手等进行消毒;对于可以择期手术的患者建议推迟手术;需要急诊手术的患者,务必使用CT替代X线检查肺部并完善血液检查。

4) 如手术室不能满足疑似或确诊2019-nCoV感染患者手术要求,即没有负压或感染手术间,应转诊至有资质的医院;确需手术的,手术时医护人员应当按照三级防护标准执行,麻醉医师及巡回护士可二级防护,但头部应加戴面屏。

5) 相较于口腔科、耳鼻喉科等经常需要口、鼻操作,眼科手术患者通常以消毒铺巾隔绝口、鼻,且多为局部麻醉,也降低了呼吸道插管而增加病毒的传播风险。尽管如此,眼科术前须进行病毒感染排查(病史询问、血化验及胸部CT排查),必要时患者进行病毒核酸检测,以防控可能的2019-nCoV感染。

2.3 检查与治疗仪器防护

1)使用眼科影像学设备替代部分接触检查,以避免直接接触患者。如需要进行房角检查的青光眼患者,可以采用前节光学相干层析成像(OCT)进行检查。

2) 同时应尽量避免进行眼表接触检查和有创性检查,如角膜刮片等。

3)对于必须进行眼表活体共聚焦显微镜(IVCM)检查的患者,应在每次操作前、后对相关器械进行充分消毒,适度延长检查间隔时间。

4)非接触眼压计在测量眼压的瞬间可形成大片气溶胶粒子,存在交叉感染的风险。尽量使用接触式眼压计替代非接触眼压计,并且每次测量后对测压头进行消毒,同时每位患者检查的间隔时间应适当延长。确需使用非接触式眼压计的,应严格一人一诊室。选择通风的诊室,并做好终末消毒。

5)根据《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2019-nCoV对紫外线和热敏感,56 ℃ 30 min、乙醚、75%乙醇、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和氯仿等脂溶剂均可有效灭活病毒,对相关仪器进行消毒时应采取正确消毒措施。

6)每位患者使用过的医疗器械、器具均应按照《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WS/T367)》的要求进行清洁和消毒。

3 应急处置及特殊患者回访

1)在接诊处置过程中遇到可疑患者,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做好患者隔离及处置;接触的医护人员在评估风险后进行相应隔离或消毒处理;环境及用物做好终末消毒。

2) 医院组织制订相关应急预案,确定隔离地点及转移处置的路线及流程等。

3)专人负责对特殊患者进行回访登记,一旦发现患者出现确诊或隔离等情况,第一时间组织启动接触的医护人员或其他患者的召回及排查工作,必要时立即隔离并进行医学观察。

2019-nCoV对眼科的诊疗过程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有必要对眼科当前的常规工作和管理制度做出相应调整。医护人员在诊前、诊中及诊后环节都不能松懈,建立并掌握合理的就诊流程、严格的消毒和隔离制度。随着对2019-nCoV研究的逐渐深入,上述防护措施也会逐步得到完善。

猜你喜欢
眼科医护人员消毒
如何做好家庭消毒
眼科诊所、眼科门诊、视光中心的区别
第二十二届亚非眼科大会(AACO 2022)
第二十二届亚非眼科大会(AACO 2022)
专家建议这样消毒
法国用免费拳击课感谢医护人员
消毒攻略大派送
《海峡姐妹》志愿者为医护人员送温暖
消毒,大头有话说
南平市妇联关爱援鄂医护人员家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