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游大赛讲解要注意三感

2020-01-08 19:16
科学咨询 2020年30期
关键词:中华鲟导游词参赛选手

钟 林

(湖北省秭归县职业教育中心 湖北宜昌 443600)

旅游是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的重要内容,最能体现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被列为“五大幸福产业”之首。可是,旅游界广泛认为,没有导游的旅游是没有灵魂的旅游。优秀的导游员可以带领游客发现美、欣赏美、体验美,真正实现“行千里路,读万卷书”,在远方找到诗意。《文化和旅游部关于实施旅游服务质量提升计划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通过举办导游大赛,培育一批职业素养好、服务技能强的先进典型导游。

导游大赛可以以赛促改、以赛促练,是提高导游队伍素质的利器。导游大赛的重头戏在导游讲解环节,要想在导游大赛中脱颖而出,导游词创作和导游讲解必须体现角色感、画面感和节奏感。

一、角色感

好的导游讲解,角色的把握很重要。角色感最能从服饰语言上体现出来。穿着军装的导游,评委和观众一看就知道是红色景点的讲解员;穿着民族服装的导游,要么来自民族地区,要么讲解的是民族地区景点。服饰语言不仅能带给评委和观众很强的带入感,而且对在舞台上的讲解来说,讲解员能很快进入角色,好像就在实地带团,讲着讲着渐入佳境,具有很强的现场感。

导游大赛如果不是采用实地带团的办法来比拼,很难让参赛选手找到角色感。在创作导游词时,要通过具有现场感的语言,仿佛在实地带团讲解一样,然后才能打动评委、吸引听众。

比如,在一段《黄鹤楼》的参赛导游词中,参赛选手这样讲道:得名还不等于扬名。历经了唐宋元明清各个朝代,是什么将黄鹤楼推送到“天下江山第一楼”的宝座呢?仍然是文学。只不过不再是神话,而是诗词。现在我们来到了黄鹤楼的三楼,正面是“艺术”主题的大型陶瓷壁画,集中描绘了唐宋时期十三位文化名人的潇洒风采。

在这里,参赛选手以提问入手,设置悬念,然后用“现在我们来到了黄鹤楼的三楼”一句带领评委和听众从二楼“登上”三楼,具有很强的现场感,让参赛选手找到了自己的角色。

二、画面感

一个优秀的选手,一个高水平的导游,他讲着讲着,评委和听众是能够听出画面感的。

一般情况下,参赛选手讲解的景点,评委都去过。但不排除我们所选择的景点评委感到陌生。因此,导游讲解要能体现画面感,把评委和观众“带入”现场,仿佛身临其境。这样的讲解才够生动,不断给听众呈现亮点。

比如,余秋雨在《三峡》中有这样一段描写:过三峡本是寻找不得词汇的。只能老老实实,让嗖嗖阴风吹着,让滔滔江流溅着,让迷乱的眼睛呆着,让一再要狂呼的嗓子哑着。什么也甭想,什么也甭说,让生命重重实实地受一次惊吓。千万别从惊吓中醒过神来,清醒的人都消受不住这三峡。

如果这是一段导游讲解词的话,评委和听众就能感受到三峡的幽深和险峻,“峰与天关接,舟从地窟行”的画面已然呈现在听众的脑海。

再看这一段昭君村的讲解:这尊雕像是内蒙古著名雕塑家张恒精心设计雕刻,1986年从内蒙古运到这里来的。雕像通高3.3米,体重3.3吨,雕塑家用这两个数字寓意王昭君公元前33年出塞和亲的伟大壮举。昭君像通体洁白,衣袂飘然,手持书卷,端庄大方,她仿佛用柔和的目光欢迎着每一位来宾。

听了这一段讲解,即使不借助大屏幕的背景显示,听众也能勾画出一个善良美丽的王昭君出来。

再看这段《中华鲟》的讲解:中华鲟的美称是怎么得来的呢?国家为什么重视保护中华鲟呢?百闻不如一见,我们去鲟鱼馆继续参观。请看,几条成年中华鲟在水中自由玩耍,它们体型庞大,有王者气度,尽管形态威猛,但是性情温和、亲近人类。中华鲟在地球上生存了1亿4千万年,漫长的岁月里,中华鲟战胜了无数灾难,以强大的生命力存活下来,令我们肃然起敬。每年秋季,成年雌性中华鲟在长江上游的金沙江产卵。幼鲟长大到15cm左右,随其父母亲,沿长江顺流而下,直到大海深处。中华鲟在深海中生活,到十五岁时发育成熟,夏秋之交,它们返回吴淞口,溯江而上再回到金沙江。在回游产卵的过程中,中华鲟一年之内从不进食,全靠消耗体内储存的能量,还会遭遇行船伤害、桥梁干扰、河水污染、过度捕捞,最后能够再次回到金沙江的并不多。中华鲟世世代代在长江上游出生,在大海里生长,成年之后却不忘返回故乡,因而著名鱼类学专家伍献文把它命名为“中华鲟”。

在这里,参赛选手讲出了中华鲟的形态,中华鲟怎样艰难地适应自然而成活下来,非常具有画面感。

全国导游大赛评委、湖北大学教授熊剑平说,“我当全国导游大赛评委,五分钟的讲解时间内,我真正看着选手讲解最多需要两分钟,到了第三分钟,我就把眼睛闭着,看能不能听出画面感来。”可见,舞台上的导游讲解,画面感尤其重要。

三、节奏感

导游讲解既不能像一杯温开水一样平铺直叙,也不能像诗朗诵一样语调澎湃激昂。导游讲解应该是在娓娓道来中,偶尔抑扬顿挫,但整体节奏是娓娓道来、舒缓平和。

导游讲解的节奏感主要靠导游员用语速、语调和停顿去把握。在导游词创作上,要注意利用文学修辞手法,这样有利于讲出节奏感。

有一位选手这样讲解曾侯乙编钟:

1978年,对于新中国来讲,是一个不寻常的年份。在这一年,我国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从此,中国的大门向世人打开了。

同样是在1978年,在武汉西北部有一个叫擂鼓墩的地方,发掘出一座战国时期的古墓,从中挖掘出来的曾侯乙编钟编磬,可以用来演奏完整的交响乐,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从此,中国的音乐之门也向世人打开了。

这段导游词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巧妙地用十一届三中全会引出讲解主题“曾候乙编钟”,新奇又十分流畅。导游讲解第二段的时候,在“同样”“擂鼓墩”“音乐”“也”等词语上稍稍加重语气,跟第一段形成对比,这样就使导游讲解具有节奏感了。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要想在五分钟时间内展示导游员的基本功和讲解才华,需要反复锤炼导游词,同时要使讲解很好地体现角色感、画面感和节奏感,这样才能在大赛中历练,在大赛中成长。

猜你喜欢
中华鲟导游词参赛选手
哈哈哈哈……你丑得真别致
莫把游记写成导游词
教材作文手拉手
“鸟人”
基于导游讲解大赛背景的导游词创作
试论导游词的语言特点及翻译策略
谁有“洪荒之力”里约奥运会收入最高的参赛选手
“河东杯”第二届中国对联巅峰对决邀请赛参赛选手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