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的社会应用及其对社会生活影响

2020-01-08 19:16
科学咨询 2020年30期
关键词:网民受众信息

杨 洋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四川成都 610071)

一、新媒体的定义与特点

新媒体是指利用数字信息技术,以电脑、手机和数字电视等终端,借助互联网平台而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媒体形态。其主要包括数字媒体、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等。相对于传统媒体,新媒体有以下几个特点[1]。

(一)传播空间的开放性

新媒体的信息传播范围突破了传统的时空限制,得到了极大的扩展和延伸。只要连上网络,人们便可以借助微博、微信、互联网等微媒体自由进行信息的接收和发布,人们亦可跨越时空限制进行实时沟通[2]。

(二)传播速度的即时性

新媒体信息传播的速度非常快,表现出明显的即时性特征,网民通过手机、电脑或者其他智能终端能够快速发布信息和及时接收信息。打破了传统媒体定时传播的规律,真正具备了无时间限制和无地域限制的传播。

(三)信息传播的交互性

新媒体信息传播具有超强的交互性。在新媒体环境下,信息的传输是双向的,甚至是多向的。受众的不但是信息的接受者和观望者,可以根据个人需要有选择地接收信息,还可以自由表达个人的心情和观点[3]。

二、社会民众对新媒体使用的现状

为了真实了解当前社会民众对新媒体使用的现状及其对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笔者进行了问卷调查,从随机选取了500人进行抽样调查,共收回问卷431份,其中有效问卷为400份,问卷回收有效率为92.8%,受访人中男女比例为1:1.13,其中20岁以下55人,21岁-30岁136人,31-40岁157人,41岁以上52人。调查结果与分析如下:

(一)经常使用的媒体排序情况

问卷数据显示,经常使用的媒体排序中,“手机”排名第一,“电视”与“电脑”排名第二,这说明手机和电脑已成为人们最广泛使用的新在兴媒体。排名第六的是“电台”,受访的大多数人表示没使用过电台,说明电台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二)每天使用手机上网的时间分布以及年龄分布情况

调查数据显示,70%的人每天使用手机上网的时间都在4小时以上,并且,长时间使用手机上网的不仅是年轻人,中年人也逐渐深陷手机上网之中,手机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三)调查对象就新媒体平台的出现对社交生活带来的变化问题的认识的人数比例分布

调查数据显示,70%的人认为新媒体的出现给社交生活带来了好的影响,包括改变了人们表达和思维方式、还原了真实社交状态、提供了发泄不满的方式等。但20%的人认为新媒体是造成现实人际关系的减少,引起现实人际关系疏远的主要罪魁祸首。

(四)调查对象对网络新媒体弊端的认识的分布情况

调查数据显示,大多数人认为网络新媒体平台的弊端在于“接受信息片面化”和“盲目跟风,事实颠倒”。受利益驱使,一些编辑者有目的地编辑、炒作,利用网络快捷传播的特点,放大舆论影响力,使人们接受片面的信息,这在误导民众判断的同时也造成了社会的动荡不安。

(五)对所转发信息真伪的态度分布情况

调查数据显示,60%的人对待转发信息的真伪情况不会每一条都去证实,而对自己感兴趣的信息才会去证实。网络在给人们提供了便利获得信息的渠道的同时,也难免让人们接收到一些错误的信息,而大多数人又不对信息的真伪进行鉴别,容易推波助澜造谣现象,淹没真相。

(六)网络跟帖和评论的关注度情况

调查数据显示,90%的人会关注网上的跟帖和评论,说明网络跟帖和评论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网络跟帖评论能够帮助人们看清新闻事实、形成舆论焦点,还可以宣泄公众情绪,表达人们的真实想法,但在网络跟帖中,跟风凑热闹的也不在少数,仅有少部分人会选择理性表达。

(七)匿名评论和跟帖是否会影响对事件的评论态度

调查数据显示,大部分人认为相比注册制,匿名评论跟帖会影响人们对待事件的评论态度。匿名极大地促进了社会公众的意见表达。安全感是网络匿名的魅力,网民在发表言论时,减少了后顾之忧。但网络匿名也有不少弊端。有些人利用网络的匿名性,做出伤害他人权益的事以及网络犯罪等行为[4]。

(八)对网络跟帖进行一定的管理的态度

调查中,95%的受访者认为有必要对网络跟帖进行管理。所以,及时针对网民的疑惑进行事实跟进和对相关的错误观点及时进行解释澄清对网络跟帖进行管理是十分必要的。

三、新媒体对人的社会生活产生的负面影响

(一)存在道德至上思想

由于网民素质参差不齐,部分网民在发表个人看法时,往往以偏概全,利用道德的“武器”攻击别人,“维护”社会的正义公平,在宣泄个人愤怒时,却忽略了对整个事件的理性思考。

(二)存在伪民意现象

受众文化背景的差异和网络水军的出现造成了伪民意的出现。如果网络意见环境与外在环境有很大的偏差,则会造成公众无法感知真实的意见环境,网民的行动会被误导。

(三)存在恶搞现象

一些媒体为增加新闻的点击量,故意无中生有,哗众取宠,博取人们的点击。这种恶搞削弱了网络新闻的真实性和严肃性,使新闻变成了娱乐的附庸,极大地影响了人们正确价值观的形成[5]。

四、新媒体对人们社会生活产生的正面影响

(一)新媒体改变了受众接受信息的方式

受众不再只被动地接收媒体内容,而是主动地发现信息、选择信息与处理信息,“受者中心”代替“传者中心”,受众地位受到充分的尊重。

(二)新媒体进一步扩大了受众权利

一方面,用户在网络上获取信息时有更多的自主选择权,可自主控制“何时”“何地”用“何种方式”获取“何种”信息;另一方面,先进的网络技术使受众可以把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反馈给信息发布者,还可以和其他用户进行交流和沟通。

(三)新媒体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新媒体不仅满足了人们及时沟通互动的需要,同时利用互联网庞大的信息资源,使其各类新闻报道涵盖全面、视角多样,为受众呈现不一样的视角,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求。

五、结束语

新媒体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对我们社会发展有利有弊。因此,我们要加强网络法制建设,强化对网络空间和新媒体运行的监管,制订切实可行的媒体管理办法,促使新媒体朝着更有利于人民生活的方向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网民受众信息
再论“声无哀乐”——嵇康笔下的声音与受众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订阅信息
突发公共事件中的网民心理与风险沟通
网络时代受众心理的分析和引导
展会信息
韩剧迷受众心理解读——以《来自星星的你》为例
有感“网民节”
2.9亿
首届网民节遭遇“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