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日记助力小学生的科学学习

2020-01-08 19:16
科学咨询 2020年30期
关键词:梳子电线科学知识

薛 祥

(苏州市吴江区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花港迎春小学 江苏苏州 215200)

科学日记是指学生记录自己在科学学习过程中的真实心态和想法,记录自己在生活中发现的科学问题,记录自己利用科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它所涉及的大多数是与科学有关的事件或问题。《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从“科学知识”“科学探究”“科学态度”“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等方面阐述了具体课程目标。从中不难发现,学生科学知识的学习与应用是科学教学的重要任务。尝试用写科学日记的方式促进小学生科学学习是我近两年教学探索的方向,经过实践探索,目前我发现科学日记能从知识建构和知识应用等方面显著促进学生的科学学习。

一、科学日记助力学生的知识建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的主动建构者,科学日记这种教学形式能为学生营造一个积极主动构建新知识的学习环境,还能让学生主动地把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与现实中的具体科学问题联系起来,自觉梳理建构科学知识。“学习是建构内在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者并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原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新的理解 ”(D.J.Cunnighan,1991)。学生通过科学日记将课堂的知识与现实生活知识结合起来,构建起自己新的知识体系。横向来说,学生经过一学期的训练,能将知识点串联起来,逐步完成自己的知识认知体系;纵向来说,从中年级到高年级,学生通过将知识的上下关系进行联系,从而建立自己的知识链条。通过横向与纵向的知识建构,最后汇聚成自身的知识网络。

(一)横向知识体系建构

知识积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累积的过程,这个过程中科学日记能为学生开拓出新的知识领域。在学生学习“电”单元后分别关于“简单电路”写的科学日记发现:

“刚开始,我们照着老师的方法。首先,我把一根电线的一端放到灯泡的一个连接点,把另一端放到电池的正极,再把另一根电线连接。电池的负极和灯泡的另一个连接点时,灯泡就亮了。我们做完后,又尝试其它连接的方法。结果发现只要电线同时连接了灯泡的两个连接点和电池的正负两极就可以了,比如,将电线连到电池的正极,然后,再把另一根电线连到负极。最后,两根电线呈‘X’形,电灯依然可以亮。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方法,也可以让电灯亮起来。经过老师的解释,我知道了,原来小灯泡能亮起来就是因为电池中的电子因为导线的连接而跑起来了。”

分析这个学生的日记不难看出,学生在科学学习上已经构建出了自己的知识认识。比如电流需要流动起来才能使得灯泡发亮。

(二)纵向知识体系建构

学生科学学习的周期非常长,甚至可以涵盖整个人生经历,大量科学知识的体系化对学生认识、掌握、应用科学至关重要。教科版四年级“电”单元,学完“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后,学生在日记中写到:“老师给我们看了一个视频,上面拍了静电现象。比如:输完头发的梳子能沾上小纸片,脱毛衣时有‘啪啪或火花’等。接着,老师开始让我们做实验,先让一个男生用梳子梳几下头发,再把梳子放到小纸片上方,神奇的事情发生了,小纸片被吸到了梳子上,但过了一会儿,它又掉了下去,我们把实验结果写到作业上,又继续做下了一个实验。最后,老师讲解了原理,原来梳子和纸片带有的正负电荷会让它们相互吸引。”

学生以描述的形式讲述了静电现象,没有思考其中的原理。对于抽象事物,中年级的学生还缺乏深度思考。但是学生到了高年级时,知识链条就会产生新的化学反应,教科版六年级“能量”单元中,学生在科学日记中写到:“知道步骤后,我们小组立即实验了。在继续实验了三次后,我们发现:接通电路后,磁针发生了偏转,断开电路后,磁针又回到了原来的位置。通过这次实验证明了电和磁确实有联系,电流会产生磁性。接着,老师又提出了一个问题:有没有别的方法使小磁针的偏转角度更大?老师又提供了一个道具:电线圈。我们恍然大悟:原来是要用线圈套住指南针啊!我们将电路中的一条导线换成了线圈,开始了三次实验。实验结果时:线圈越多,磁性越强。通过这两次实验,大家都明白了电流能产生磁性:电流越强,磁性越强;线圈越多,磁性越强。”

学生从“电”入手学会描述实验过程,到“能量”单元懂得从实验中得出实验结论,构建出自己关于电学知识的链。从最初的描述记忆到后期的探索总结,学生形成了新的知识架构。

二、科学日记促进学生的知识应用

科学日记中记载的相关科学内容从知识应用的角度去理解的话,可以分为知识应用意识和知识应用能力两个维度。小学生对生活中具体现象和经验的知觉比较敏锐,并会自觉产生将科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的想法。科学日记可以在科学知识与应用之间架起思维的桥梁,展现学生对知识与实践间相互关系的认知过程。

(一)科学日记提升知识应用意识

课堂中学习的科学知识源于生活,因此,小学生会很自然地将知识与生活联想到一起,并倾向于用科学知识给自己遇到的问题寻找一个答案。下面是学生科学日记中记录的学习了“形状与结构”单元后对寒假中见到灯笼时的全新认识:

灯笼,看似普通,却也包含了一定的科学知识。比如很多灯笼会采用框架结构,有的是长方体,有的是多面体。以长方体框架的灯笼来说,它的外面围着四个长方体的纸片,里面用小木棒搭成一个长方体,但仔细一看,每个长方形里面又斜插了一根小木棒,使得长方形变成了两个三角形,整体就变得很稳定。生活中运用三角形稳定的原理看来还真是不少啊,只要细心观察,我们就能发现科学的奥秘。

(二)科学日记强化科学知识应用能力

小学生把科学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过程不光表现为知识的物化,还体现了他们自身内在思维和心理的变化,而这些体验在科学日记中能很好地进行强化,促进科学知识应用能力的真正提升。

科学日记体现了学生对科学知识应用的程度,不同的学生应用科学知识的能力不同,对科学知识的应用意识也有着不同的认知。但科学日记不仅可以作为提升知识应用的一种手段,还可以润物细无声地整体培养学生的科学学习兴趣。

综上所述,促进小学生科学学习的方法多种多样,科学日记只是我在诸多方法中的一项有益尝试。我认为,在日常的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要不断转变观念,不唯教材、不唯考试,要努力尝试转变教学形式、创新作业类型,面向全体学生,科学灵活地开展科学教学。

猜你喜欢
梳子电线科学知识
你的梳子选对了吗
带电的梳子
蜗牛看牙医
基于科学知识图谱的滑雪运动研究可视化分析
洪水时遇到电线低垂或折断该怎么办
梳子:致月亮的后半夜
从一名电线工到副总统,都是他妻子的运筹帷幄
1000条蛇守卫电线
饮料瓶中的云
地上电线不要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