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供应链金融》专业设置研究

2020-01-08 19:16翁兆波
科学咨询 2020年30期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职业院校供应链

翁兆波

(上海信息技术学校 上海 200331)

一、物流行业对供应链金融的需求

近年来,随着我国物流业、传统内外贸业的迅猛发展,供应链中各中小企业对金融服务的需求日益增加,从而产生了大量供应链金融的需求。供应链金融就是银行将核心企业和上下游企业联系在一起提供灵活运用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一种融资模式。是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一个专业领域,也是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一种融资渠道[1]。

我国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已为供应链金融奠定供给配套基础。中国供应链金融产业市场规模从2017年到2020年的增速在4.5%到5%之间。2020年,我国供应链金融的产值预计约15万亿元,市场规模27万亿。十一五期间长三角地区的上海物流业年均增加15%左右,增加比重占全市GDP13%,占第三产业比重为25%。随着国家颁布长三角地区物流联动发展政策,行业发展环境日趋完善,目前上海差额征收营业税的试点物流企业近100家。物流行业重点领域包括:物流园区、城市配送物流、制造业物流、物联网技术应用等,得到国家国债专项资金和服务业引导资金等专项资金支持,资金额度近亿元,国家的相关政策坚定支持物流行业技术创新[2]。

为解决经济“脱实向虚”的问题,银监会出台中小企业贷款融资指引,显示对中小企业的政策支持,建立六项机制引导商业银行做好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及融资工作,供应链金融的内涵就是通过将中小企业纳入供应链体系,以中小企业存货、应收账款和预付账款等作为质押,以核心企业作为中小企业的信用保证而向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

目前,供应链金融领域在国家政策支持和“互联网+”的环境下,包括商业银行、核心企业、物流企业、供应链协作企业、电商平台和P2P平台等相关各方参与主体展开合作竞争,我国的供应链金融领域由此将产生多样化的发展模式和创新服务类型,成为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国民经济发展转型的重要方面,整个供应链金融将会迎来快速发展。

由此可见,供应链金融能产生巨大经济效应,市场前景广阔,由此引发的相关经济活动需要大量供应链金融人才。目前,国内的职院校中设置供应链金融专业的学校很少,供应链金融人才缺口大,供给少,限制了行业发展。相关职业院校设立供应链金融专业将会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二、职业院校供应链金融方向人才规格分析

供应链金融是最典型集金融、物流、商贸为一体的综合性培养人才方向。职业院校供应链金融方向人才教育,必需坚持立德树人,全面发展。毕业生主要面向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电商企业、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和互联网金融、金融服务外包公司等类金融机构。培养在服务第一线能从事物流金融营销、金融客户服务、供应链金融监管审核、后台集中作业与事后业务信息处理等工作的技能人才[3]。

(一)以供应链金融市场需求为专业培养目标

根据供应链金融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供应链金融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培养满足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具有与供应链金融专业相适应的基础文化水平和职业道德,熟练掌握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具备与供应链金融专业相适应的英语水平和计算机操作能力,具备供应链金融理论知识、熟练掌握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具体方法和操作技能的初中级技术应用型人才。毕业后能从事物流金融营销、金融客户服务、供应链金融监管审核、后台集中作业与事后业务信息处理等工作[4]。

(二)制定金融专业培养规格和模式

职业院校供应链金融专业的培养规格是以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为基础,侧重技能操作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院校不应只倾注于职业能力,更不是瞄准单一的知识与技能,而是注意综合能力的培养,注意全面素质的提高。就能力而言,注重培养从业人员的“关键能力”,而不是一般能力。“关键能力”包括胜任供应链金融职业岗位的意志和品质、群体中的行为合作能力、具有为任职后的学习和发展打好基础的努力和适应职业应变的能力等,同时强调毕业生必须具备一定的管理能力、应急处理能力、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等[5]。

(三)职业素养与专业知识和技能

供应链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直接按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来制订,课程内容由岗位的知识和能力结构来确定,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位置,也是按岗位能力的形成过程来排序;人才培养方案中应更重视专业技能课的教学。强调以岗位群所需职业能力的培养为核心,保证了职业能力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

以就业为导向,根据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及其他金融机构和企事业单位对从业人员的能力要求,制定符合职业岗位要求的人才培养方案,让培养出来的学生符合岗位需要。具体人才培养目标:

1.职业素养

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以及健康的心理和体魄;

具备良好的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具有较好的表达能力和适应能力;

具备良好的保密意识及忠诚品质;

具有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具有掌握新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能力,能适应工作的变化;

具备良好的执行能力和竞争创新能力。

2.专业知识和技能

能熟练掌握国家有关供应链金融行业相关法律法规。

具备金融事务、物流业务流程、风险控制等基础知识;

具备营销技能、金融产品分析、银行业务等基础知识;

能熟练掌握外贸业务流程、外贸函电等基础知识;

能熟练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

能熟悉供应链等业务流程及运营模式;

具有搜集、记录和整理技术资料的能力;

能读懂英文往来专业邮件、商务单据,并具有基本英文口语沟通能力。

三、职业院校供应链金融方向人才培养的基本条件

职业院校供应链金融专业的开设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特别是在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资源开发等方面,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满足条件。

(一)供应链金融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供应链金融专业开设要求有一支高效、稳定的专兼职师资队伍。师资必须具备相关专业背景和行业企业直接工作经历,兼具金融事务,尤其供应链金融方向的相关实践经验。因此,职业院校需要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与企业紧密合作,可采取校内培训、赴企业培训、到企业顶岗等多种形式,开展师资培养。同时,在初步落实企业兼职教师的基础上,不断进行调整与充实,通过有计划地开展兼职教师培训、专兼职教师联合教研活动等方式,使来自企业的兼职教师对现代职业教育和人才培养有更好的了解,促进专兼职教师间的沟通融合,以发挥其在专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6]。

(二)深入开发专业教学资源

丰富的课程教学资源是专业建设的基本条件之一。从现有情况来看,供应链金融专业方面,适合职业院校的教材、课件等课程教学资源不足。为此,职业院校需对现有师资加强培训,在专业教师中进行课程分工,以一专多能为原则,合理调配师资力量,确定每一位教师的主攻课程。在专委会的指导下,与企业专业人员、兼职教师合作,组织编写、开发适应职业院校学生认知、基于学校实验实训设备的项目式、模块化的校本教材和教学课件等资源。

教学资源的开发需按照理论实践一体化原则,满足供应链金融专业培养的要求。

(三)积极拓展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是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的基本方向,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本质要求。

应供应链金融专业开设的要求,职业院校与供应链金融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在实训中心建设、师资培养以及课程开发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随着专业建设的深入,学校以互惠互利、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为原则,逐步落实校企合作的工作内容。此外,学校还将与其他企业合作,设立校外实训基地,以满足学生校外实训、顶岗实习需要,并初步开发就业渠道[7]。

供应链金融主要解决的问题是将核心企业的信用价值有效转接给上下游的中小企业,提高供应链中中小企业的信贷可得性,并降低融资成本,从而提升整个供应链的财务运营效率。职业院校开设供应链金融专业是一个专业融合的过程,供应链金融人才不是一个单一技能的人才,而是一个对金融知识、物流管理知识、风控知识、产业场景、作业模式等具有认识的综合性人才。边缘性交叉型也是职业院校新专业开发的一个重要途径。

猜你喜欢
供应链金融职业院校供应链
基于职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数学建模实践活动探索
强化粮食供应链韧性
职业院校财务会计网络化建设
海外并购绩效及供应链整合案例研究
解锁西贝供应链的成功密码
为什么美中供应链脱钩雷声大雨点小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面向供应链金融支付清算系统建设的探讨
基于logistic模型的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