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科学微实验教学实践初探

2020-01-08 19:16郑侃华
科学咨询 2020年30期
关键词:气瓶氧气科学

郑侃华

(浙江省乐清市柳市镇第五中学 浙江温州 325600)

初中科学是一门引导学生认识自然规律的学科,具有较强的实践性,通过微实验的实践能使学生直观地认识到物理规律[1]。通过对微实验的实践学习,可以提升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对事物的剖析能力和实践探索能力,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发掘学生的学习潜力,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科学核心素养。下面为核心素养下初中科学微实验课堂的教学策略。

一、构建严谨思维,强化实验过程

在初中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提高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并培养学生严谨的实验思维,使其明白实验的过程顺序及注意事项,防止出现实验意外。在实验进行之前,教师应先讲解实验的理论知识,使学生了解实验步骤,让学生明白实验装置的安装过程,以及每个部分的作用,了解每个仪器的工作原理,使学生在实验之前具有较充足的理论基础,能根据理论知识进行微实验的实践探究,对自己的想法也能进行独立探讨,为学生的实验过程奠定坚实的基础[2]。构建严谨的实验思维,可以使学生具备正确的安全意识,充分掌握实验的操作要点,根据实验进行思想拓展,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例如,在进行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质的微实验时,教师可以先为学生讲解稀盐酸和碳酸钙反应的化学过程,从化学方程式讲起,说明其反应过程中产生的气体为二氧化碳,然后分别介绍蓝色石蕊试纸与酸碱性反应后的颜色变化。在介绍器材时,要有逻辑性,可以分别从制取、导入、保存、验证性质的顺序来介绍器材的使用,使学生了解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气,进行气体的收集和验证。使实验过程和器材的安装在学生的头脑中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引发学生对其他气体收集与思考的好奇心。

二、小组合作实验,增强探究能力

由于初中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不是很强,对器材的使用程度也不是很频繁,实验认识能力较为不足,在初中科学的微实验实践过程中,可进行小组合作实验探究,通过分工合作完成一个较为复杂的实验。在实验进行之前,需要先进行协商讨论,分析每个学生负责的实验内容,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可以提出问题,由其他同学进行解答或者对实验内容进行拓展分析,查看实验效果能否解决提出的问题,以此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和创新意识,使学生对知识产生较大的好奇心,吸引学生进行科学学习。

例如,在进行氧气的性质的微实验时,学生可以分工合作,一部分学生进行氧气的制取,一部分学生进行氧气性质的验证,在微实验过程中,学生可以对实验提出拓展问题,如制取氧气时的集气瓶瓶口是否可以向下放置,大家在制取过程中可以进行尝试,将瓶口向下放置的集气瓶与正常的集气瓶一起进行氧气性质的验证,观察木条、铁丝、硫等物质在氧气中的燃烧状态,总结氧气的性质的同时,观察瓶口向下的集气瓶内燃烧的物质是否会剧烈燃烧(之后思考为什么不会),以此增强学生的科学核心素养。

三、优化实验过程,发散学生思维

在进行初中科学微实验实践时,教师可以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优化实验,对课本实验内容作出一些合理的整改,使学生进一步探索实验,将实验与生活相结合,发现实验与生活的相关性[3]。使学生在遇到生活中难以解决的问题时,可以用实验进行相关分析,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起到指导的作用,为方便学生的记忆,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简单易填的实验报告单让学生填写。

例如,在研究串、并联电路的电流特点时,教师首先要讲解在什么情况下会出现短路,防止学生实验过程中短路,烧坏电池。教师可以对教材内容进行优化,将微实验的内容生活化,通过生活中在家的用电现象,要求学生总结家中的电路连接形式,分析每种连接状态下的电流大小,设计一些简单实用的电路,达到对家中灯光的多路径控制。通过学生间不断的探讨和实验总结观察,可以发散学生的思维,挖掘学生的潜力,使学生对生活中的现象充满思考意识。

四、结束语

在初中核心素养的背景下开展科学微实验的实践,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对抽象知识进行微实验实践可以转变学生的思维,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科学课堂之中,提高学习效率,符合“以人为本”的教育目标,可推动初中科学教学向前发展。

猜你喜欢
气瓶氧气科学
聚焦空气与氧气
我国气瓶安全状况分析与讨论
氧气的测定与制取
氧气汇流排间电气设计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压缩气体气瓶充装规定》解读
地球上的氧气能用得完吗?
科学拔牙
压力容器气瓶的结构特点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