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治视野下的雷锋精神

2020-01-08 07:16余玮
中华儿女 2020年1期
关键词:学雷锋雷锋志愿

余玮

2019年10月31日下午,人民大会堂二层宴会厅,灯光璀璨,气氛庄重而热烈。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在完成各项议程后胜利闭幕。

“通过!”随着习近平总书记的宣布,全场响起长时间热烈掌声。曾几上几下、反复修改,散发着墨香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被一致表决通过。

在我们党的历史上,用一次中央全会专门研究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问题并作出决定,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是第一次。全会审议通过的《决定》,全面回答了在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上应该“坚持和巩固什么、完善和发展什么”这个重大政治问题,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最终目的是为了达到良好的社会治理,即走向善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基因和精神命脉,为善治提供了智慧启迪,为生机勃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不断提供思想保障、精神鼓舞和智力支持。而雷锋是中华民族的道德标杆和精神旗帜,雷锋精神凝结着中华民族的优秀品德,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内涵,具有引领人们崇德尚义向上向善的强大力量。在新的历史时期,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对于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将发挥无形的催化作用。

汇聚新时代德治的精神力量

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信仰信念指引人生方向,引领道德追求。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道德是涵养中华儿女的精神源泉,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使中华民族无论是在社会建设或世界交往中无不渗透着民族道德文化的熠熠光辉。

成事兴业,关键在人。良好道德风尚需有先进模范的引领,先进模范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社会主义道德的要求,展示着道德的崇高力量。“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新时代的英雄就是各行各业的先锋、时代楷模和身边的道德模范。尊崇褒扬、关心关爱先进人物和英雄模范,建立健全关爱关怀机制,维护先进人物和英雄模范的荣誉和形象,形成德者有得、好人好报的价值导向。全社会尊崇道德模范,向模范学习,有助于形成崇德向善的良好社会风气。

榜样的“伟大教育作用”是无穷的。在毛泽东著作中,“老三篇”《为人民服务》《愚公移山》《纪念白求恩》影响极大,其中两篇是赞扬两位具有共产主义道德的优秀共产党员。有人认为,“老三篇”作为一个整体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人类文明史上最伟大的思想贡献”。毛泽东强调:“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这个“最高标准”,实质上就是共产主义道德的最高准则。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和《纪念白求恩》等著作中所提倡的共产主义精神,就是以这种思想理论为基础的。

张思德、白求恩是革命战争年代涌现出来的具有高尚共产主义道德的典型。这样的典型,极大地提高了广大干部和群众的道德水平,大大加快了人民革命胜利的步伐。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面临新的、艰难的建设任务。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后,客观上要求全社会加快建立一种新型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毛泽东充分认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多次强调需要继续进行人的改造,主要是思想道德的改造。

在毛泽东的领导下,上世纪50年代开始的轰轰烈烈的社会风气治理运动,为建立团结友爱、互帮互助、遵守公共秩序与道德规范的普遍行为准则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使勤俭节约、艰苦奋斗、为人民服务光荣、损人利己可耻成为社会新风尚。良好的社会风气和新型的人际关系,是雷锋成长的现实基础。浓厚的政治氛围,特别是革命传统教育,为雷锋的成长指明了方向。雷锋在日记中曾多次提到在学习《为人民服务》和《纪念白求恩》时,使他流下了感动的眼泪。这对他的教育和启发特别深刻。他逐步自觉地把“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这样的普通人,正是毛泽东所期望的“勇于教育自己和改造自己”的一代具有共产主义道德的社会主义新人。

在中南海菊香书屋毛泽东办公桌的黑色大墨盒旁,至今还摆放着一份为雷锋题词的手迹复制件,左侧有说明文字:毛泽东同志1963年3月5日“向雷锋同志学习”的伟大题词就是在这里题写。矢志弘扬雷锋精神的陈广生生前说:“毛主席在他的办公室里曾批阅过多少文件、报告、请示,书写过多少文章、书信、题词,恐怕难以计数,单单把为雷锋的题词摆在其办公桌的显要位置,可见学雷锋活动非同一般!”

雷锋精神诞生至今,依然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推崇、追求,说明雷锋精神仍然是中华民族的精神高地。德为人之本,德之所在,天下归之。时代在变化,道德的价值和力量没有变;国家在发展,德之利器不能丢。

在抚顺雷锋纪念馆考察时,在写有雷锋日记的展板前,习近平伫立感慨,雷锋日记里写的是非常深刻的道理,用的都是非常朴实、妇孺皆宜的语言,老百姓都能听得懂。“这些话,都是金子一般的语言!”习近平强调,雷锋把生活中的普遍道理结合到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上,很能感染人、启发人。这也是雷锋日记、雷锋精神的魅力所在。在展厅里有一行雷锋日记中的文字,习近平轻声念出来:“永不生锈的螺丝钉”。习近平看了感触很深:“13亿多中国人、8900多万党员都要在自己岗位上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

党的十六大报告首次阐述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关系,指出依法治国属于政治文明范畴,以德治国属于精神文明范畴,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并非彼此对立,而是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列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至此,国家治理第一次进入国家官方话语体系。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善治”一词首次进入国家话语体系。

从一定意义上讲,善治就是法治与德治的有机统一和良性互动。通过法律的治理能够满足国家治理的核心需要,但法律不能满足国家治理的所有需要。人的情感世界、心灵世界、意义世界,都是法律难以企及的领域。在这些领域,道德具有重要的、甚至是突出的调整作用。雷锋精神不断与时俱进,已经成为社会先进人物崇高思想和优秀品质的结晶,愈发具有激发人民团结奋斗的强大力量,愈发具有引领时代风气之先的独特魅力,愈发具有感动人心、温暖社会的道德引力,是全党全社会共有的宝贵精神财富,推动着公共政策与道德建设良性互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汇聚强大道德力量。

雷锋和雷锋精神是践行核心价值观的标杆

国家治理现代化作为一个公共利益最大化的过程,必然浸润着一种传统文化思想或价值体系,这个传统文化思想或价值体系凝聚了社会共识,缓释了社会冲突,并体现在国家治理的各个环节之中,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了文化的和精神的支撑。可以说,在国家治理的具体路径和战略选择上,社会核心价值观是最为根本的动因。

纵观中国古代社会,不同历史时期的国家治理中都蕴含着这一时期的社会核心价值观,并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国家治理发挥过重要作用。就西方国家而言,社会核心价值观同样是影响国家治理的最基本和最重要因素。如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集中体现,是整个国家和社会所有群体和成员所共同希望追求的价值目标,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价值导向,拓展了发展方向,铸就了精神力量。

雷锋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是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树起的一座令人景仰的思想道德丰碑,哺育和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成长。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弘扬雷锋精神,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和激励人民群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重要抓手。

雷锋是一名普通战士,是在党的哺育下,经过人民军队这个“大学校”、“大熔炉”培养锻炼出来的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他在日记中写道:“我就是长着一个心眼,我一心向着党,向着社会主义,向着共产主义。”雷锋精神作为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鲜活价值观,在当代中国依然彰显出强大的生命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雷锋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内在契合性。他以对党的无上忠诚、对祖国的无比热爱、对人民的无限深情,自觉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在短暂的一生中以“螺丝钉”的品格、“钉子”般的精神和“一滴水”的境界,谱写了光彩夺目的人生诗篇,生动体现了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树立了历久弥新的思想道德标杆,成为人民群众心目中一个光辉的榜样和一面鲜红的旗帜。雷锋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敬业精神,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创业精神,顺应了社会进步的时代潮流,集中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品德,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本质要求,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厚精神资源,成为全党全社会共有的宝贵精神财富。雷锋把个人命运与党和人民的事业结合起来,把个人理想融入共同理想之中;雷锋精神体现公民应有的责任意识、参与意识和家国情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盖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的价值准则,既是实现中国梦的价值航标,也是全社会在核心价值认同上的最大公约数,与雷锋精神在价值取向上有着内在契合性。

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创造伟大的事业。雷锋以22岁的生命将有限变为无限,将短暂化为永恒,谱写了壮丽的人生诗篇,铸就了一座令人景仰的思想道德丰碑,是全国人民学习的光辉榜样。大力弘扬雷锋精神,有助于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形成引领社会进步的文明风尚,培育安定团结、和谐向上的良好氛围,有助于集聚道德建设正能量,焕发人们参与道德建设的积极性。

2014年3月,习近平接见部分来自基层一线的军队代表时发表了“雷锋精神是永恒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的讲话。时隔4年之后,他参观抚顺雷锋纪念馆时再次指出:“雷锋精神是永恒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

中国共产党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的内核和灵魂。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形成了许多优良传统和巨大政治优势,这就是坚定的理想信念及其为之而奋斗的坚强意志和坚韧精神。雷锋精神与中国共产党从革命战争年代到新时代所培育出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焦裕禄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等等,是党带领各族人民在追求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伟大实践中形成的独特精神标识。这些不同历史形态的革命精神,都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最鲜亮的底色,都是党的宝贵财富和巨大政治优势。在推进党建制度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应善于发挥党的政治优势,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政治保障。

在笔者看来,“美丽中国”的外延不只是生态环境,也应包括精神世界,而雷锋是“美丽中国”的代言人,是“最美奋斗者”。随着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雷锋精神不但没有过时、没有褪色,而且不断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与社会进步潮流相契合、与党的先进本色相融汇,越来越焕发出引领时代风气之先的独特魅力。可以采取多种途径和措施,大力促进核心价值观从理论形态向社会心理形态转化,大力促进雷锋精神从价值评价向价值行为转化,使其成为广大社会成员的心理认同、自觉意识和内化价值,把其独特优势转化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巨大正能量。

学雷锋成为志愿服务的“正确打开方式”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翻身解放,对社会发展建设充满了热情。参加没有报酬的义务劳动,是普通人,特别是工农兵社会主流群体普遍性的社会行为,1952年起的爱国卫生运动,1955年的青年志愿垦荒队,都是中国志愿服务的重要发端;随后的社会主义建设高潮阶段,雷锋的出現、雷锋精神的广泛传播,奠定了中国特色志愿服务的深厚基础,显示了中国特色志愿服务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组织动员和社会参与紧密结合的基本管理模式的独特优势。

学雷锋活动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雷锋的名字几乎家喻户晓,雷锋精神影响了几代人。我国的志愿服务由于有学雷锋等志愿活动的历史铺垫,因而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获得更大的活动空间,一开始便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推动学习活动常态化的战略,具有为新时期学雷锋活动打下定海神针的意义。党的十八大首次把三项主体活动并列,即把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宣传道德模范常态化并列,以阐释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强调把学雷锋和志愿服务结合起来,建立健全志愿服务制度,完善激励机制和政策法规保障机制,把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做到基层、做到社区、做进家庭。“學雷锋志愿服务”新概念开始出现在党的文献中。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志愿服务,《关于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的意见》《关于支持和发展志愿服务组织的意见》《志愿服务条例》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先后出台。习近平曾先后视察抚顺雷锋纪念馆、天津朝阳里社区,给本禹志愿服务队、郭明义爱心团队、南京青奥会志愿者回信,强调“把雷锋精神代代传承下去”,点赞青年志愿者、社区志愿者以及赛事志愿者,不仅表达了对学雷锋活动、志愿服务行为的肯定和赞扬,而且针对当前形势提出了实践要求。他几次谈到学雷锋和志愿服务,都将二者联系在一起。这是他继承传统、面向世界、开创未来的大视野、大思路的必然,是学雷锋活动时代化、志愿服务中国化,精神文明建设领域的一个具有标志性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的志愿服务,需要紧密结合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和支撑、在实践中培育中国特色的志愿精神,创造中国特色的志愿文化。

雷锋是时代的楷模,雷锋精神具有永恒的精神力量,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新时代学雷锋志愿服务工作恰逢其时、大有可为。学雷锋志愿服务不仅是润物无声的爱心善举,也是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机构成,还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近些年来,中共中央全面部署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建设,经过各地努力,逐步迈向主体力量是志愿者、主要活动方式是志愿服务的目标。这一重大部署就是学雷锋志愿服务在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下的生动实践和创新体现,是结合“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体制构建来推动学雷锋志愿服务常态化和制度化的重大举措,有助于推动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实际上,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是以高水准的志愿服务来普及公共服务,志愿服务本质上是一种社会治理方式。在联合国志愿人员组织章程中,志愿精神被表述为:“是一种在自愿的,不计报酬或收入的条件下参与推动人类发展、促进社会进步和完善社区工作的精神”,它是“公众参与社会生活的一种重要的方式”,是“个人对生命价值、社会、人类和人生观的一种积极态度”。作为中国志愿精神,一方面是对中华民族团结友爱、助人为乐、见义勇为、尊老爱幼等传统美德继承和光大,另一方面是将弘扬社会主义时代精神和新时代“雷锋精神”融合在一起。我们每个人都可通过主动参与力所能及的学雷锋志愿服务,主动承担起社会责任。这既是为党为国分忧,也是将个人的光和热积极绽放,用个人的温暖给社会带来一点点温度。学雷锋志愿服务是培养时代新人、弘扬时代新风的重要途径。

学雷锋志愿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志愿者将无私奉献作为人生最高追求和终极目标,从事的是高尚事业,在服务他人过程中也实现了个人价值。

习近平曾指出,“志愿者是现代化管理事业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现代化管理事业是国家治理体系的构成部分。学雷锋志愿行为虽是自愿,但志愿者从事的是公益性社会事业活动,属于国家治理范围。高兴的是,学雷锋志愿服务已成为社会治理创新的有效形式,成为形成全社会广泛参与、各方面共同支持的生动局面。在国家或地方政府层面的重大志愿服务中,网格化的综合指挥体系,高效运转的战时保障机制,确保志愿者关键时刻顶得上、用得好,使有关重大活动筹备和服务保障过程,成为一场场全员发动、全员参与,推进志愿服务常态化的文明实践。象征着和平与发展的心手和平鸽青年志愿者标志,代表着青年志愿文化的“鸟巢一代”“小白菜”“小青柠”,以及北京“志愿蓝”、G20峰会“小青荷”、互联网大会“小梧桐”等等,已经家喻户晓。徐本禹、郎坤、许晓艳、韦慧晓等青年志愿者典型,激励了无数青年接续传承雷锋精神。渐渐地,弘扬雷锋精神成为中国特色志愿服务的“正确打开方式”,一大批可亲可敬可学的时代新雷锋为他人送温暖、为社会作贡献,传递正能量、释放光与热。

实践已经证明,还将继续证明,学雷锋志愿服务作为自主、自愿的组织化公益活动,内容广泛、形式多样,在动员社会力量方面具有强大的号召力和影响力,为广大群众以志愿者的身份参与社区公共生活提供了重要渠道。在志愿服务过程中,人们不断提高对公共生活的了解和关注,增强参与基层公共事务的广度和深度。发展志愿服务事业,建立各类志愿服务组织或团队,有利于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推进城乡社区治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实现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学雷锋志愿服务和学雷锋志愿服务组织能够协同政府、市场和社会三者的关系,在政府公共服务难以覆盖、市场失灵的领域,充分发挥学雷锋志愿服务领域宽、渠道广的特殊优势,广泛动员社会资源,为政府分忧、为百姓解难,成为优化政府治理体系不可或缺的补充力量。

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以雷锋的名字命名的、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基本内涵的、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着的雷锋精神,激发着中华儿女在思想上精神上紧紧团结在一起,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深厚支撑,为把每个人的梦想融入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奋斗之中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猜你喜欢
学雷锋雷锋志愿
The Price of Beauty
助人为乐的“小雷锋”
接过雷锋的“枪”
致敬新时代雷锋
学雷锋
四川省高考志愿填报流程简图
志愿小队出动
豌豆笑传之学雷锋(二)
豌豆笑传之学雷锋(一)
学雷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