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学案引领 作文教学分步走

2020-01-09 10:01
课外语文 2020年16期
关键词:学案写作能力笔者

费 琪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高级中学,江苏 苏州 215200)

语文新课标强调:写作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约束,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

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而现实是教师费心费力,学生劳心劳力,却难见成效。

不少老师或迎合高考走捷径,让学生进行模式化写作,学生思维固化,文章千篇一律,缺乏个性;或停留于理论层面的指手画脚,学生知其“应然”,如何下笔仍云里雾里;或满足于作文训练次数,而无明确的教学计划,带有很强的随意性。

学生消极被动,普遍缺乏写作欲望和激情,写作成了义务和应付,厌写、怕写或想写而不会写是普遍现象。言之无物、乏味空洞、无病呻吟等现象随处可见,更有甚者,胡编乱造,思维混乱,空话套话废话连篇,惨不忍睹。

如何摆脱这一尴尬局面,笔者结合多元化的作文学案进行了一定的尝试与思考。

一、多元素材,激活思维

以读促写是作文教学的常规思维。学生可加深对文本的感悟,可借此完成语言量的积累和质的飞跃,亦可习得相关写作技巧。

笔者在执教《留侯论》后让学生以“忍”为话题进行写作,学生能灵活运用张良、刘邦等事例,或一例分说,或对比论证,由此及彼,融会贯通,措辞说理皆可圈可点,但在立论方面却受文章影响,出现了“一边倒”的现象。

诚然,如叶圣陶先生所言“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在阅读教学中融入作文教学,让学生学以致用,举一反三,确实是提高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但若提供的文本过于单一,则会限制学生思维,不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与个性化写作。

有了前车之鉴,笔者在执教《上善若水》后,以学案形式补充《都江堰》《梭罗与瓦尔登湖》等文本, 让学生以此探究“水的智慧”。通过阅读与交流,学生不仅看到了水“处低位而不卑,利万物而不争”的同济天下、与世无争,“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以无有入无间”的以弱胜强、百折向东,“山不转水转”的婉转自如、适时而变,“沉静而又活泼,内敛而又激情,单纯而又丰厚,顺应而又坚韧”的独特个性,更由水及人,升华为“人生三境界”:百折不挠、同济天下、功成身退。

围绕同一话题,以学案形式提供多元化阅读文本,不仅增加学生阅读量,拓宽学生视野,还能在“生——本、师——生、生——生”的多维对话中,激发“求异思维”,提升学生思维品质。一旦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发散的、深入的,写作便有了多姿多彩的可能。

二、一材多用,瞄准靶心

多元化文本提供了多种解读的可能,有时单一的阅读材料亦可有多重指向。以《守岁》(郭文斌)为例,学生可由此关注传统节日,可思考文化积累与传承,可反思今人对物质的依附,亦可探究“怀念过去”与“活在当下”的关系。

理想很美好,现实却使学生常“说不清”,或该省不省当删不删,或轻描淡写一笔带过,或眉毛胡子一把抓。素材篇幅较长,如何压缩取舍,怎样合理剪裁才能有的放矢?笔者以学案形式,就如何定向转述、如何出彩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指导。

笔者提供两则材料《年逾九旬挑战莎翁全集》《“狂人”许渊冲:诗译英法唯一人》,要求学生运用所给素材,在“坚持、工匠精神、生命的意义”中任选一个观点,完成200字议论文片段写作。随后从同类习作中选出三例,让学生鉴别优劣并分析原因,从而明确“定向——筛选以扣观点”和“转述——表达以证观点”的重要性。再结合素材具体分析,明确素材与观点的匹配性,鼓励学生大胆剪裁,尝试写作。

当然,笔者未止步于此,学生能用对的事实证明对的观点,懂得用事实奠基是第一步,但要让文章出彩,则需更进一层,由“述”而“论”,学会“雄辩”。

笔者提供一则经大幅剪裁的80字议论文片段,让学生修改、润色,学生积极主动,发挥小组优势,巧用人物原话,引用关键词句,并综合多种论证方法,融入多变句式、多样修辞,还加入精妙诗意的语言,将原本枯燥乏味的80字拓展为有理有据、文采飞扬的300字,达到了“事实+观点,1+1大于2”的效果。

通过此类学案强化,学生灵活运用素材,瞄准靶心,“指哪打哪”“打哪指哪”的论证分析能力有了明显提升,议论文片段升格、写作的逻辑、如何让论证走向深入等才有了可能 。

三、片段分享,提升说理

以作文学案形式进行理论层面的写作指导确有必要,但要内化为实际写作能力,还需渗透于日常写作训练中,故有针对性地编写作文评讲学案极为重要。

众所周知,作文评讲需依托学生优秀习作,否则空对空的指导难见成效。笔者在编写作文评讲学案时最大的苦恼莫过于学生写作水平有限,优秀习作寥寥。笔者调整思维,充分利用有限资源,优选片段进行分享。

素材运用方面,挑选能活学活用教材资源的,或高频素材中剪裁独到的,或分析视角新颖的,或是“人人眼中有,个个笔下无”蕴含哲理的生活现象的。例如马谡立下军令状来守街亭,自认为饱读兵书,屯兵山上,却笑孔明多心,笑王平无能,笑魏军胆小,自诩聪明,刚愎自用,致使街亭失守,蜀国损失惨重。这自作聪明的代价实在太大了。(《聪明与老实》))

遣词造句方面,除挑选句式整齐、手法多样、用词精巧的优美语句,议论文写作评讲更要挑选语言简洁凝练传神,富有哲理或极具说服力,甚至语言犀利、一针见血的。例如中国式家长的溺爱,远不止“妈妈爱吃鱼头”,更有甚者,父母对孩子百依百顺,孩子合理或不合理的要求,照单全收,从不说“不”,久而久之,孩子没有担当不说,竟还有了“唯我独尊”“老子天下第一”的错觉,待他走出温室步入社会历练时,稍微有点不如意或是遇到点挫折,就难以接受乃至不堪一击了。(《说“不”与成长》)

当然,一篇好文章除了有素材、语言的奠基,更需思维的支撑。编写学案时,更要精选见解独到、鞭辟入里的片段,提升学生的思想内涵和说理能力。例如周瑜死前大呼:“既生瑜,何生亮?”但现实往往是——既生瑜,必生亮。“诸葛亮”几乎是每个人生命中必会遭遇和经历的,绕不开撵不走,让你烦恼让你忧。既如此,我们又何苦做那心量狭小的“周瑜”呢?(《烦恼与心量》)

片段分享不仅解决了作文评讲的材料问题,实现了资源利用最大化,也最大限度地肯定、鼓励了学生,调动了写作积极性,更重要的是,学生可根据个人需要,或补充丰富已有素材;或比较借鉴,取长补短;或激活思维,多角度分析;或另行构思,连缀成文。总之各取所需,各有所思,各有所得。

充分利用有限资源,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去比较,用自己的心灵去体验、去感悟,用自己的头脑去思索、去判断,建立对写作的真切感受,唤起写作的“兴味”,构建属于自己的写作“模型”,才能真正摆脱理论层面的“纸上谈兵”,切实提高写作能力。

四、示范升格,寻求突破

作文训练常遇“瓶颈”,如议论文如何写出层次,转出“生面”,走向深入?记叙文如何写出画面感,如何构思独到、意味深长?除理论层面的“指手画脚”、片段式作文分享,教师“以身试水”很有必要。

例如“幸不不幸”作文训练中,在学生已有的论述基础上,笔者加了这样一段话:“然而幸与不都只是人生的插曲,似水流年才是人生的主旋律。没人愿意过庸碌的生活,幸与不幸都能打破庸常,但都只是暂时。寄希望于外力来改变人生的人,无论是奢求幸运还是妄想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从本质上看,都已陷入不幸了。因为人生真正的不幸在于怠惰,在于毫无意义的懊悔,在于怨天尤人着空耗时光。相对而言,无知而蒙昧的人是幸运的,辛劳而知足的人也算得上幸福,因为他们安于平淡的人生,并未感觉不幸。”如此,便在原有基础上宕开一笔,写出了层次,走向了深入。

又如“月有阴晴圆缺”作文训练中,学生青春年少却大谈“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看似超脱,实则故作老成。笔者以下水作文《我自将心向明月》反弹琵琶:“在人生之暮年,沧桑阅尽后,呈现一种通达平和,波澜不惊,是返璞归真的智慧。但青年人还没绚烂就归真,那是真吗……我自将心向明月,何妨明月照沟渠。我愿做一俗世凡人,得意时纵情大笑,失意时泪流满面;举世而誉之我会劝,举世而非之我会沮;这才是生命应有的温度和质感。”如此,便提供了另一种声音,拓宽了思维。

再如“聪明与老实”作文训练中,笔者将学生《拆迁》(记叙文)的结尾修改为:“老李对自己的聪明才智洋洋得意,却在第一步‘打地基’上就遇到难题:作为最后一个住户,临近河流,土质松软,地层塌陷,地基不稳。想要弥补这先天不足,代价难以估算。就在老李在将拆迁赔偿金全部砸进去并为每天都在涨价的建筑材料发愁时,忽然发现当初第一个拆迁的老王,那个老李向来看不上的老实人,居然占据了优势位置的‘门面房’,一楼门面的年租金便是上万。在老李还在为造房四处奔波时,老王已坐享幸福美满的生活了。”显然,修改后的结尾更具戏剧性和讽刺性。

诚然,“以身试水”考验教师的写作能力,但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从经验里发芽抽条开花结果的是真知灼见”,教师以提高写作能力为目的的积极尝试、经验总结、成果分享,能给学生以良好的示范和启发,也是切实提升写作能力的重要推手。

总之,写作教学是一项任重道远的系统工程。作文学案作为最常见的教学模式,易于操作,更可借助多元设计适应不同教学需要,实现分层教学,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相信通过进一步探索与实践,我们还能找到更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切实提升学生写作水平,守好语文教学的这“半壁江山”。

猜你喜欢
学案写作能力笔者
老师,别走……
挖掘创造潜能,提高写作能力
加强互动交流,提升写作能力
乡愁导学案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比例尺(一)”导学案
导学案不能沦落为“习题单”:以“中位数和众数”的导学案为例
学案“三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