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璞归真,重视对教材课文的学习
——高考语文试题(小说类文本)命制的课本探源

2020-01-09 10:01陈海明
课外语文 2020年16期
关键词:课后练习命制考试题

陈海明

(四川省宜宾市珙县第一高级中学校,四川 宜宾 644500)

每年的高考试题可谓是万众瞩目,牵动着万千考生和无数老师的心。赢得高考是所有高中生的终极目标和任课教师的荣耀,那么,高考试题的命制有无规律?试题命制的依据和原则是什么?

我们的回答是:以本为本,以纲为纲,一切以教材和大纲为准。试题要在教材里找到援引,考纲里找到对应,而且要注重交叉和侧重。考纲的考点和课本教材中的知识点、能力点要能相对应。

高考命题要求每一道题,无论分值大小,一定要在《考试大纲》上有相应的考点对应;其题意、描述、问题、解答必须在教材上能够找到依据。

所以,高考这样命制试题,给我们的学习和备考带来的启示是:必须重视教材和大纲的学习!教材是源头,是模本,是范例;大纲是方向,是指引,是导向!

但纵观我们的学习和备考现状:一方面,学生认为教材的学习没有用,对教材的学习持可有可无的态度。另一方面,教师的备考通常丢开课本,只讲考点;不回归教材,只梳理教材少量文言知识;不对考纲、高考题做原则性、规律性的探究,以海量的课外训练代替命题思路、解答方法的归纳、点拨。

对每年国家命题考试中心颁布的《考试大纲》的研读,是每一位备考者的基本功,这里不做赘述。本文试以近几年高考语文全国卷文学类文本“小说”的试题命制,对应人教版高中教材 “小说”单元所选课文(主要集中在必修三《林黛玉进贾府》《祝福》《老人与海》,必修五《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装在套子里的人》《边城》),分析高考试题命制与教材课文之间的联系,为学习和备考“抛砖引玉”。

我们知道,小说的学习和考查始终围绕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和主题。考查重点:人物形象的分析和概括;小说重要元素,如主题、人物语言等的探究;情节结构和描写作用的分析;环境描写的分析。

通过对近几年全国高考语文“小说”类试题的分析,我们发现,几乎所有的高考“小说”类试题的命制,都可以从“课本小说”单元发现其 “雪泥鸿爪”。

如对小说人物形象的分析和概括,是“小说”类试题的必考点。从学习小说的角度来说,“人物形象”是小说三要素中的核心要素,自然也是学习目标中的重中之重。

高考试题对“人物”的考查,一般要求立足于全文,从整体上分析概括主人公的特点,多要求结合文本分析。同时,并不忽视对次要人物的考查。

对主人公的分析,如2014年课标Ⅰ卷《古渡头》作品中的渡夫有哪些性格特征?Ⅱ卷《鞋》小说中守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她有什么样的心态?2015年课标Ⅰ卷《马兰花》小说在刻画马兰花这个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征?2016年课标Ⅱ卷《战争》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有哪些性格特点?Ⅲ卷《玻璃》小说中的王有福有哪些性格特点?2018年全国Ⅰ卷《赵一曼女士》小说中说赵一曼“身上弥漫着拔俗的文人气质和职业军人的冷峻”,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这些对人物形象的考查分析,命题表述大同小异,而答题思路、方法,在学习“小说”这类文本时,必然会分析鉴赏。只要平时的教学、学生的学习认真到位,学生在考场上自然会知道从哪些方面着手来回答这类试题。

对次要人物的考查,2016年课标Ⅲ卷《玻璃》:“我”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如果我们在学习必修三《祝福》时,分析过“我”在文中的作用,这道题不是“手到擒来”吗?

对小说“主题”的探究,小说类试题也几乎是年年涉及,而我们在学习教材课文时,引导学生把握小说的主题,深入思考小说的思想内涵,这本身就是文学类文本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纵观高考文学类文本试题,特别是这部分试题的最后一题,无论怎样命制、表述,其中总有主题的因素。

如2016年全国课标Ⅲ卷《玻璃》:是否状告酒店,“我”与王有福的态度不同。你更认同谁的态度?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2018年全国Ⅲ卷《微纪元》:结合本文,谈谈科幻小说中的“科学”与“科幻”的关系。

这两道试题,不仅和小说的主旨有关,还要求考生跳出文本,从社会生活和艺术创作更广的范围来思考小说提出的问题。这样的命题,考查更加灵活,需要考生发表个性化的见解。

其实,这样的思考、命题训练,教材里也早有类似:必修三《祝福》课后练习一,有人说,祥林嫂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有人说,祥林嫂是被鲁四老爷之类极端冷酷的人“杀”死的;也有人说是柳妈的一席话葬送了祥林嫂。全班分组讨论:造成祥林嫂悲剧的原因到底是什么?《老人与海》课后练习一,在你看来,桑地亚哥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人生的成败到底该如何衡量?必修五《装在套子里的人》课后练习三,在你周围,是否也有这样那样的“套子”?如果有,你是怎样看待这些“套子”的?

由于高考试题均为原创,所以在答案的具体文字组合上,高考试题的答案不可能和任何已有的练习“撞衫”,但如果在平时的教学中,认真组织了学生对这三个课后练习的设计意图、命题思路、解答方向详加探讨,相信学生在面对这类高考试题时,至少不至于“盲人骑瞎马”。

至于情节上的设题,2015年课标Ⅰ卷《马兰花》: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必修五《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就是用“高衙内父子、陆谦等恶势力对林冲的迫害”为明线,“林冲的反抗”为暗线来展开课文情节的,这种“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中国传统小说的惯用手法,我们在学习该课时自然会对此有所分析。2019全国Ⅲ卷《到梨花屯去》两个乘客为什么沉默?小说为什么首尾均有这一细节?请结合全文分析。其命题、答题思路完全与必修三《祝福》中“祝福”在文中的作用类似。

语言的赏析,2017年全国Ⅲ卷《我们的裁缝店》:本文的语言充满生活气息,请结合全文对此加以赏析。必修三《老人与海》课后练习二,海明威的小说通常采用直接了当的叙述和生动鲜明的对话,句子洗练,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试以下面两段(文字略)为例,细细体会他的语言特点。

人物的描写方法,2019全国Ⅰ卷《理水》(节选)鲁迅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请谈谈本文是如何具体塑造这样的“中国的脊梁”的。Ⅱ卷《小步舞》请以老舞蹈师形象为例,谈谈小说塑造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必修三《祝福》课后练习三,小说中三次写到祥林嫂的外貌。这三次肖像描写可以说代表了她人生的三个阶段。试找出来,仔细品味,谈谈它们各表现了祥林嫂怎样的生存状态,其中的变化又说明了什么。这就是在分析小说描写人物的方法。

景物描写,2019年全国Ⅲ卷《到梨花屯去》小说中有多处景物描写,请分析其功能。完全可以比照必修五《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雪”在文中的作用。

所以,语文考试“功夫在平时”。前人有言,考试无非“题在课外,答案在课内”,这一说法虽未免夸张,但“立足课本,学好、用好教材”的确与高考的命题指导思想不谋而合。这就要求学习和备考,应重视教材文本的细读深挖、独立探究,特别是要抓住文本的文体特征进行深入的学习;同时,要重视课后每一道练习题的思考、解答,其命制角度、语言表述、答题指向等应细加探讨。

当复习越是接近尾声时,老师和考生更应该回归教材,仔细阅读《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

猜你喜欢
课后练习命制考试题
酯缩合在高考试题中的应用
酯缩合在高考试题中的应用
课后练习中语文要素落实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一道集训队选拔考试题的推广
例谈不等式题的命制方法
部编语文教材课后练习特点及教学建议——以部编本语文七年级上册为例
例谈几道2018年高考试题
高中历史试题命制中需把握的相关要素
由命制唐朝使职选择题引发的思考
对一道中考题的命制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