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科类高职院校仪式教育的困境与实践探索

2020-01-09 15:16徐晓梅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9期
关键词:工科美育仪式

■徐晓梅

(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扬州 225127)

2019年4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指出,高校要“改变高校美育的薄弱现状,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这为做好新时代工科类高职院校的美育工作提供了重要遵循。

一、工科类高职院校提高美育教育的时代意义

(一)符合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时代要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2]。“美好生活”是什么?笔者认为新时期的背景下,“美好生活”显然并不仅仅是满足物质生活方面的“美好生活”,还应该有满足个体精神世界和精神境界的“美好生活”。所以,加强工科类高职院校大学生们的美育教育,是丰富他们内心世界和个人情趣,以及提升审美水平的有效途径。

(二)优化学校育人资源的有效配置

在新时代协同育人背景下,美育成为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维度。立德树人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方资源和各个部门的相互配合和联动发展,而这其中,美育则成为了一种隐形的价值尺度而存在。美育通过在各种关系中进行“隐形”评价和引导,促进各类资源配置作用的快速有效化,弥补了学校教育中德育和智育的内外审美形式,它从感性教育的角度,保护和提升了与理性相协调的审美思维方式,优化了学校的育人能力。

(三)提高工科类大学生综合素质水平和可持续发展潜力

笔者调查发现,工科类高职院校大学生对于美育教育有着迫切的需求,他们普遍认同美育能够在他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方面起到潜移默化的教化作用,能够帮助他们提高活动、沟通协调等综合素质能力,激发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二、仪式教育在美育教育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提出“各级各类学校要贴近校园生活,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积极探索并创造具有时代特征、校园特色和学生特点的美育活动形式”[3]。可见,仪式教育在美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仪式教育与美育都来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仪式教育是美育的直观文化呈现。中国自古就有“美育”的概念,我们古代的教育家就对君子的培养要求就是“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其中的“礼”和“乐”放在所有教育之前,而儒家文化的核心“礼”就是仪式教育的一种典范,可见对于仪式教育和审美情趣的重视程度。从中也可知,中华传统文化中就已蕴含了美育的基本内涵。当然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仪式教育中内容繁杂,而能够真正发挥有效作用的仪式教育,必然要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仪式教育与美育都赋予人们审美体验

中华传统文化本身就是具有审美性的文化。仪式教育以仪式为基础,而仪式本身就具有视觉上的美感,仪式具有程序化、标准化、象征化等特点,这些特点相互统一、互为补充,它们与个体、色彩、声音、标志、温度、细节等元素相结合,通过与个体互动,营造出严肃与庄重、神圣与崇高的仪式氛围,给参与者以深刻的审美体验。所以,仪式教育的过程本身就是一次审美体验。

(三)仪式教育与美育都具有审美导向

美育的目标和功能是为个体生命提供不断完善的价值导向,促进个体内外兼修,引导个体向“美”。换句话说,美育所“育”的,是个体的审美能力和发展能力。美育的基本意义是感性教育,而感性教育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让个体参与进去,仪式教育恰好满足了这一点。仪式教育通过固定时间节点、固定仪式的重复、固定内容的审美展示,不断强化与之相对应的教育需求,唤醒个体记忆,营造审美情感,归正审美导向,培养美好人格。

三、工科类高职院校仪式教育所面临的困境

(一)学校层面重视度不够,缺乏科学规划

工科类院校大都比较注重自然科学知识的学习和工程技术的培训,学校育人的目的性较强,对于学生的美育方面重视度还不够,美育多被窄化为艺术教育,依托艺术类课程或活动开展,主动开展仪式教育的实践不多,且缺乏科学规划,人文精神氛围不够浓厚。

(二)教师层面力量薄弱,缺乏专业化训练

美育教育的特点是潜移默化,内化于心,这点正是仪式教育所具备的。目前来说,高职院校中专门从事仪式教育设计和管理工作的机构或部门还比较少,教师力量薄弱。工科类高职院校中人文素质类教师的比重不够大,且自身承担着较重的教学任务,依靠他们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提升仪式教育的水平,效果难以保症。

(三)学生层面对美育的认知不够,缺乏审美实践体验

高校美育的目标是提升大学生健康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水平,培养个性和谐、全面发展的新时期高素质人才。这一点正是仪式教育的审美价值的体现。不可否认,大部分工科类高职院校的大学生们对于美育的认知是不够的,审美实践体验和获得感不强。仪式教育的不足,反过来也影响了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

四、仪式教育是提升工科类高职院校美育教育的有效载体

“如何将美育的育人目标细化为学校教育中具体的育人行为”,这是工科类高职院校亟需思考的问题。而仪式教育则可以在短时间内通过优化过的标准和程序,实现主题的渲染和场景氛围的营造,让其中个体“回到原始现场”,到达当初,回归本质。

(一)仪式教育要以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为己任

中华美育精神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力量。在新时代背景下,仪式教育必然要以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为核心。

首先,仪式教育要唤起对中华优秀文化的认同。仪式教育是一个平台,让大学生有与传统文化对话的机会,仪式教育通过完善并设计符合现代社会具体情况的一系列仪式,运用“历史代入感”的手法,使得学生在原有理解的程度上重新体验文化情景,升华文化记忆,实现文化传承和文化认同,提高文化自信。其次,仪式教育要给予个体心理和身份双重归属感。“美育是一种情感体验教育活动,受教育者在学习过程中伴随着强烈的愉悦感,情感得以释放,可以有效化解其认知阻力,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4]。仪式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心灵回归“本质”,个体通过参与而获得心理和身份上的双重归属感,也就能够更加自觉地弘扬中华美育精神。

(二)仪式教育要关注美育中对“人”的关怀

一直以来,中华美育精神关注的是人的全面发展,无论是“六艺”还是儒家的“礼教”,其目的都在于充分发挥审美文化中的育人作用,通过潜移默化来影响和提升个体的人生境界。而仪式教育对参加仪式的个体能够产生隐性教育的力量。

首先,仪式教育要重视家国情怀。不管是何种仪式教育,其核心不变的内容就是家国情怀,这也是育人的重要内容。古代有儒家积极进取的、心怀天下的哲学思想,新时期提倡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激发青年们的爱国之情,这些都必须是仪式教育的内核。其次,仪式教育要重视修身内省。仪式教育正是在不断的重复中,不断的教化引导中,帮助个体不断修正、不断强化,促进个体整体人格的健康成长。最后,仪式教育要重情感体验。仪式教育是一种审美性的感性教育,仪式教育之所以能够到达个体的心灵深处,是在于个体获得了审美体验和情感体验。因此,仪式教育应以艺术化的表达方式来“点化”参与个体,使之产生情感共鸣,在审美过程中收获教育。

(三)仪式教育要补充工科类美育工作的空白

工科类教育教学偏技术,轻人文,且学生实训时间比较长,留给大学生们的美育时间并不多,而仪式教育恰好可以把教育教学的空白时间利用起来,是一种有效的育人方式。

首先,仪式教育要与不同工科类课程相适应、再创造。我们应打破“纯技巧”“纯技术”式的教育教学方式,要深入挖掘课程富含的美育元素,在课程中嵌入仪式教育环节,其频率不必频繁,时间上可长可短,但必须具有科学性和艺术性,保症价值导向的正确、鲜明、崇高。其次,仪式教育应存在于课内和实践过程中。课内的仪式教育,让师生们回归科技起步的“现场”,了解专业课程的历史;实践中的仪式教育,则是引导学生面向未来,明确自身身份和职业使命,热爱生活,努力实现自身价值之“美”。最后,仪式教育应与不同课程体系相适应。仪式教育要具备“融合”的特性,主动适应不同课程体系,如艺术类、人文类、思政类课程,整合美育资源,充实美育教学力量,构建“大美育”格局。

(四)仪式教育要具有开放性和品牌特色

第一,仪式教育要具备开放思维。针对工科类高职院校的特殊背景、特殊学制等情况,切不可将仪式教育囿于无意义的、次数频繁的形式化活动,也不可将之与课程教学地位等同,它应是实现美育教育的有效的补充和实践途径。这就要求仪式教育要紧密结合时代特征,紧密结合地方特色,紧密结合当下大学生实际接受能力,凝练出符合工科类高职院校实际的核心主题,科学设计贴合主题的仪式及与之相协调的一系列教育行为,厚植大学精神。

第二,仪式教育要有品牌特色。仪式教育应立足于校园文化特色,不能千篇一律,形式上要多样化,并且要能够固化下来并不断优化。仪式教育还要注重时代资源、地方资源、校园资源、专业资源中“美”的挖掘与重构,特别是伴随新技术和新知识爆炸式发展,个体的主动学习很有可能会成为美育的主导形式。正是如此,仪式教育才需要我们引起重视。仪式教育应以特色工作和品牌建设为落脚点,从而更好地满足工科类高职院校大学生多样化、差异性的美育需求。

仪式教育是新时代美育思想的具体实践,仪式教育之于工科类高职院校的美育教育应是“锦上之花”,通过绽放这朵“花”来实现美育的积极效果。仪式教育要带领工科类高职院校大学生们认识“美”,要帮助他们展现“美”,更要引导这个群体积极向“美”。

猜你喜欢
工科美育仪式
中粮工科机械技术(无锡)有限公司
“新工科”和OBE模式下的车辆工程实践课改革
论公民美育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十岁成长仪式
以美育人 以美培元
仪式感重要吗?
美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