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优化

2020-01-09 15:16赵吉庆王莉华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9期
关键词:教育学生

■赵吉庆,王莉华

(1.江苏大学,江苏 镇江 212013;2.江苏大学京江学院,江苏 镇江 212013)

当今世界愈演愈烈的经济、文化和军事的综合国力竞争,终究还是人才的竞争。创新型人才是发达国家保持领先的重要保障,而发展中国家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赶超发达国家,深化高校教育改革,培育符合时代要求的创新型人才势在必行。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世界高等教育当前发展的重大趋势,也是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转型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

一、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涵义

生态系统是指在自然界的时空间中,生物与其所生存的环境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在这个整体中,生物和环境彼此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交换来保持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在生态思维方式下,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化是将影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相关的各项元素相互链接起来,构成了一个系统即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创新创业教育系统的内外因素都对其起着制约和调控作用,影响其可持续性发展,这些因素统一被称作该系统的生态因子。

受教育主体大学生与生态因子通过信息交互、激励保障、辐射带动等相互作用相互依存保持系统的动态平衡。生态因子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成效产生重要影响,这种影响既可以是单因子作用,也可以是综合的、多因子作用,决定生态系统的平衡。而创新创业教育的成效又会反作用于各个生态因子,对各因子产生促进或抑制效果。因此,构建生态化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系统核心是生态因子的培养。关系到创新创业教育开展的生态因子主要有顶层设计、组织体系、内部条件、保障体系等。

二、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面临的问题

(一)创新创业教育整体水平不高

综合国内近几年的研究,对我国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总体研判,多数人认为处于起步阶段,创新创业教育的总体水平仍低于全球企业家组织(GEM)统计的平均水平。高等教育创新创业教育要构建完备的人才培育机制,还需要广泛学习国外先进的人才培养经验,结合我们国情实际,建立符合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

(二)创新创业教育的观念滞后

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不成熟,功利化、简单化、狭隘化倾向严重。我国的创新创业最初设定的目标就是为了缓解就业压力,具有极强的功利性[1],忽视了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的培养,容易造成大学生贪功求名、缺乏社会责任感、缺少发展后劲、企业发展战略性目标缺失等现象,不利于创业者、企业以及创新创业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

(三)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设置缺乏科学性

设置的课程没有形成特色,更多的是添加一些创新创业到现有的课程体系作为补充;创新创业教育并未和专业教学进行有效融合,创新创业教育缺乏实践。创新创业教育的科目单一、课时较短、学分低,教学内容缺乏科学性和可持续性,更缺乏统一的基础课程设计与教学培养目标,影响到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同时更不利于创新精神的培育。

(四)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薄弱

当前我国高校普遍存在校内师资偏重理论研究、缺乏创新创业实践环节、知识结构不完整的状况。缺乏具备一定开拓创新意识、精通创业教育理论和自主创业实践经验的“双师型”师资和创业型导师、知识型导师、创业管理类导师等“多元化”师资[2]。

(五)创新创业教育的保障体制不完善

目前,创新创业教育缺少可具体执行的措施,国家出台的创新创业政策法规得不到彻底的贯彻和执行。政府与学校较少有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设置专项经费,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持续发展欠缺有力的资金支持。另外,多数地方学校创新创业教育主要是在政府、学校和学生之间依托“挑战杯”“创青春”“互联网+”等一些赛事纵向开展,缺少企业、公司等其他社会主体的横向参与。在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方针的指导下,在转变学生就业、创业观念的同时,政府、高校、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应该形成开放包容、多方互动的合力系统。

三、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构建

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是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实践形式的探索和拓展。它要求创新创业教育具有整体性结构、开放性视野、前瞻性思维、和谐性效用和义务性责任。

(一)顶层设计

创新创业教育顶层设计是运用系统论的方法,立足并着眼全局,对创新创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机制、课程内容体系、创新创业实践、创新创业教学、创新创业的学籍管理、教师队伍素质、创新创业指导服务、创新创业资金支持和政策保障体系等要素统筹规划,以集中有效资源,高效快捷地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

首先是高端战略性,要求高校领导,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确立以培养创业型人才为目标的定位。高瞻远瞩,精准定位创新创业教育的现代化目标;高屋建瓴,确立深远的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战略。对教育的组织体系、组织架构和运作机制,进行一体化系统设计,将高校的发展与当地经济发展相融合,整合社会和企业资源,形成服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协同效应。其次是整体关联性,顶层设计强调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生态因子围绕创新型人才培养这一核心理念所形成的关联、匹配与有机衔接。最后是实际可操作性,基本要求是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表述简洁明确,设计成果具备战略实施、战略控制和战略评估功能。

(二)组织体系

有效促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转型的前提是,建立起一整套科学的、完整的、有层次的、可持续发展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创新创业教育组织应该是纵横有道的网络体系。纵向由创新创业教育领导小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部、创新创业社团组织构成。横向由创新创业教育综合办、创新创业教育科研所、创新创业教育评估办、创新创业教育社会合作处等机构组成。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系统设计由创新创业教育领导小组负责。领导小组下设创新创业教育综合办,负责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具体规划、日常工作、宣传以及工作总结;创新创业教育科研所,负责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为领导小组提供决策支持、开展教学活动、担任导师、组织学术研讨和经验交流、辅助创业技能培训、资质审查、风险评估等;创新创业教育评估办,负责建构课程体系、创新创业实践、教学过程、教育效果的评估和监控;创新创业教育社会合作处,负责搭建政府、高校、企业、公司及其他行业协会之间的桥梁,促成优良项目落地。积极争取校外资源,主动加强与地方政府部门协调配合,整合校内优势资源,形成一个高校、政府、企业良性互动发展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

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部管理创新创业实验场所、实践基地、创新创业社团组织、创新创业二级部门、创新创业园区。创新实验中心负责创新实验基地的综合管理、创新实验室的项目管理与评估、创新实验成果的评估与推广,以及与创业相关的培训。创新创业园区负责学生科技开发与学生商业服务的综合管理,主要负责组织学生参加企业科技开发项目招标活动,指导和协助学生进行项目研发、学生科技开发成果转化、学生科技创业孵化,组织商服创业网点的招投标活动,并监督学生创业网点开展业务活动。社会实践基地办公室负责社会创业实习实践的全面管理。

(三)内部条件

内部条件主要是指围绕创新创业教育所营造的校园文化、师资队伍、课程设置等因素。

1.校园文化。高层次、创新型的校园文化辐射性强。高校应积极营造建设创新型校园文化,以社团活动为切入点、科技竞赛为抓手、社会实践为依托,以校园创新文化建设为核心,从精神层面、制度层面、物质层面着手,形成完整的创新型校园文化体系。

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主要体现为师生的创新意识、学术理念等学校校训、学校精神、学校愿景等方面;制度建设指的是学校在创新型国家建设大政方针指导下,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所出台的相关鼓励性政策;物质保障指的是学校为推动创新型校园文化建设,所投入的资金、设备以及基础设施建设。

2.师资队伍。教师队伍建设事关创新创业教育的成败。基于创新创业教育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示范性、引导性等特点,应该针对不同的创业阶段需要,深度优化教师队伍的结构,既要有精通创业教育理论、具备自主创业实践经验的“双师型”师资,还要有企业型导师、知识型导师、创业管理类导师等“多元化”师资[2]。

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在建设过程中涉及师资的遴选和培养等环节。在选拔上,选择有深厚的专业素养、强烈的开拓创新意识、丰富的创业实践经验、广泛的对外合作资源等背景的人员担当授课教师,选择具有企业管理经验或是公司高管担任创新创业教育指导教师。加强对教师的创业教育培训,高等学校应充分运用产学研平台等资源为教师提供创业专项培训机会、教师到企业挂职机会,同时应引导更多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参与相关理论研究,向科研团队提供有关项目的政策性倾斜。

3.课程设置。国务院出台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要求高等学校要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和创新创业教育培育要求,“建设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群”。

突出专业特色,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与专业课程体系有机融合。这类课程包括经济类、管理类、心理学、法学类、公共关系类等,涵盖创新学、创意学、创造学、创新思维训练、创业管理、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创业指导等。全方位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和意识。建立健全分层次教学机制,大一学业规划、职业规划课程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面向大二、大三学生开设创业基础课程、SYBKAB培训班,完成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创业启蒙、创业实训的自然过渡,面向大四学生开设创业实训课程,引导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更好地把握和利用国家出台的大学生创业政策,及时抓住创业机会,组建可持续发展的创业团队,撰写创业计划书,获取创业资金,解决创办企业、新创企业的风险防范以及战略管理等问题。

创新创业教育对实践性的要求比较高。高等学校应充分利用现有条件积极争取多方资源建,立科学合理的动态调整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首先,建立完善大学生创新计划机制,主要包括科研训练计划、创新训练计划、创业训练计划、职业技能训练计划、创业实践项目等。积极支持和鼓励学生申报国家、省和学校的项目,并为其提供专门指导。其次,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实验中心。为学生参与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与实现创新实验成果评估提供平台支持。再次,开展创新创业类竞赛活动,促进第一课堂“正规理论专业知识学习”“创新创业教育实训”“专业课程实践”融合。最后,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园,为学生提供科技创新和商业服务活动提供孵化基地。

根据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从理论课程评价、实践课程评价、创业实践效果评价这三个方面考核学生在不同阶段、多个层面的创新精神、创业素养、创新意识以及创业能力的发展状况。建立由创新创业学院、多元化教师、创业典型团队、行业组织、企业组成的教学信息采集网络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形成教学信息反馈、教学检查督导、教学成果评价、日常教学考核、学生评教五大系统。建立数据库,把创业成功率和创业质量作为评价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指标,对社会及企业反馈的学生信息及时做出评估和调整。

(四)保障体系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绝不是高校的个体行为,必须要建立以国家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具体政策支持,高校系统深化创新创业教育、企业以及行业协会等组织协同优化社会环境的联动保障机制。

创新创业教育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一环。进一步落实和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保障体系,各地政府应该认真积极贯彻落实国家要求,制定激励创新创业的具体优惠政策,建立相应的支撑体系和保障体系;政府与高校要提供创新创业教育资金的倾斜支持,同时积极联合开辟多元化的融资渠道,解决大学生创业“起跑线”问题;政府将创业培训资源进高校与高校管理理论进社会相结合;创新这一核心价值观念的养成必须要依靠多维度的文化体系,政府需要做好宣传工作,形成浓郁的创新创业社会环境;企业要提升服务意识,与高校协同共建孵化基地,推动创新成果转化,促进产学研实现良性生态循环。

站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新起点上,高等学校应该与政府、企业、科研院所等相关部门协同构建具有开放性、循环性、持续性和整体性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优化内部创新创业的生态化教育环境,推动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向纵深发展。

猜你喜欢
教育学生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软件工程教育与教学改革
快把我哥带走
什么是“好的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李学生》定档8月28日
赶不走的学生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学生写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