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实践应用于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内在优势与代价控制

2020-01-09 15:16■罗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9期
关键词:代价客体理论课

■罗 珍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1)

201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指出:“大力推进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提升思政课教师信息化能力素养,推动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思政课教学中应用,建设一批国家级虚拟仿真思政课体验教学中心。”可见,应用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创新思政课教学势在必行。事实上,随着VR技术的发展,虚拟实践应用于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颇受关注,有学者认为“思政课虚拟实践教学具有有助于建构大学生合理的网络观、网络价值观,激发他们的社会关怀和社会责任感等功能和价值”。一时间,虚拟实践教学成为焦点,部分高校为此花“巨资”购买仿真设备、打造虚拟实践教学资源,开展虚拟实践教学。对此现象,必须挖掘虚拟实践的优势,正视虚拟实践付出的代价,增强虚拟实践与现实实践的关联与互动,进而更充分发挥其作用,提高思政课育人实效。

一、虚拟实践应用于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内在优势

虚拟实践,即在虚拟空间中以数字化符号为中介的虚拟性实践。作为人类新型实践形式,虚拟实践具有其自身的特点。1993年美国科学家G·Burdea曾指出其具有三个特征:沉浸感、交互性、想象性。虚拟实践应用于高校思政理论课具有其独特的优势和价值,其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虚拟实践自身特点更能满足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需求,弥补思政理论课传统实践教学的不足。

(一)虚拟实践的沉浸感可满足学生的自主学习需求

马克思曾说“越是由他们通过自己亲身的经验,……去体验它,它就越会深入他们的心坎”。因此,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离不开理论讲授,而且课堂讲授是主要形式,但更离不开实践教学增进学生的亲身体验和直观感受。高校思政理论课传统实践教学因受场地、人力、经费、管理等局限,难以全面开展。虚拟实践是在用VR等高科技手段构造出来的虚拟环境中进行,可以突破传统实践教学的条件限制,而且这种虚拟环境具有模仿人的视觉、听觉、触觉等感知功能的能力,从而能使虚拟实践主体产生沉浸感,使主体的感觉、知觉与幻觉合一而产生前所未有的体验,从而有助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理解和社会现实问题的认知。

(二)虚拟实践的交互性可满足学生的情感交流需求

任何教育教学都是一个交流互动的过程,如果“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真正的教育”。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亦离不开师生间的交流互动。而虚拟实践的兴起直接是以“人机交互”技术的发展为前提的。而且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机交互的方式已经实现了从单一通道到多通道、从异步到同步的发展趋势和特点,虚拟实践的交互性更为鲜明突出。它“将地理分布不同的多个用户通过网络连接在一起,使这些用户同时加入到一个虚拟空间里;每个用户都可以与其他用户进行交互,共同体验虚拟效果”。参加虚拟实践活动的个体可与其他个体以及教育者进行多维度的、同步或异步思想的交流,情感的升华。

(三)虚拟实践的超越性可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大学生作为一个群体,具有求知、求发展、求创新等共性特征,但其具体要求又具有差异性、层次性、多元化的特点。这就要求思政理论课教学要“因材施教”“个性化教学”。但长期以来,由于资源、成本、安全等问题,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难以开展,更遑论“个性化教学”。而虚拟实践是借助于数字化中介系统进行的超越现实性的感性活动。实践手段的“数字化”“符号化”超越了用“实物符号”表征现实对象的局限,打破了在物质实体条件下只能依赖单一途径选择发展可能的旧模式,虚拟实践时间和内容可订购、选择、操纵,使现实性的发展兼容了多种可能性。

二、虚拟实践应用于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的代价

虚拟实践超越了现实限制,应用于思政理论课教学,能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增强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进而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自由发展。但虚拟实践也带来了问题,即代价。“代价是指人们为了或因为创造一定的价值而做出的舍弃、付出和牺牲”。为开展思政理论课虚拟实践教学,必然进行网络基础设施的投入即成本代价,还有在虚拟实践教学中因网络虚拟特征以及操作不当引发的过程代价。成本代价是任何实践教学都会产生的代价,暂且不论,这里更多探讨过程代价。虚拟实践由于其“身体”缺场、数字信息过剩等,容易导致大学生实践主体本身的异化等。

(一)场域的“身体”缺场易导致主体的异化

在虚拟实践中,实践主体场域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人的符号虚拟化,即人的“身体”缺场,主体间缺乏直接的感性接触,进而导致主体间责任感和约束力的缺乏。甚至个体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虚构一个与“真我”相背离的“网我”,远离现实世界,在网上做一些平时不敢做的事情也是完全可能的,进一步加深理性化偏执,甚至会变成负面价值。正如马尔库塞说过:“技术作为工具的领域,既可以增长人的力量,又可以加快人的弱化”。

(二)客体的数字过剩易导致主体的弱化

实践活动离不开一定的客体,虚拟实践的客体是各种数字信息。它是信息数字化后再根据实践需要所得的组合,也就是由虚拟技术派生和创设出来的客体对象。跟虚拟实践的主体一样具有虚拟性、构造性、多样性和现实缺场性等特征。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原型实践条件下对象创设的诸多局限与无奈”。但如果数字化信息过多,超出学生的信息承受能力,会造成信息过剩,“信息过剩一旦发生,信息就不再对生活质量有所帮助,反而开始制造生活压力和混乱,甚至无知”。特别是当各种过时、无用,甚至有害信息占据网络,将大大降低虚拟活动运行的效率。

(三)介体环境的开放、非中心化易导致实践过程的异化

在实践教学中,实践主体和客体是实践活动的两端,仅有这二者不能形成实践活动,需要有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等即介体,将二者连接起来。虚拟实践也不例外,虚拟实践的介体是虚拟技术,是一种数字化的中介手段。任何个人都可以凭借一定的技术设备成为其中的一个端点,即“非中心化”,从而形成相对自由的时空和界域,这为道德相对主义、个人主义提供了温床,现实场域中的道德规范面临挑战,难以规范他们的行为。

三、虚拟实践应用于思政理论课教学的代价控制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发现:虚拟实践具有其生机和活力,其在思政课教学中的价值和意义不容否定,但同时虚拟实践的代价问题也应予以高度关注和重视,开展行之有效的代价控制。加强虚拟实践主体建设,科学构建虚拟实践教学平台,合理、谨慎地开展虚拟实践教学活动,并建立效果反馈系统收集信息、及时调整活动。

(一)加强虚拟实践主体建设

虚拟实践场域的虚拟性导致的“身体”缺场,是虚拟实践本身不可避免的。因此,为改变因身体的缺场而导致“主体异化”,最好的途径就是加强虚拟实践主体自身建设。虚拟实践主体主要是指思政课教师和学生,教师在虚拟实践教学中担负着设计、组织、引导等责任,为此教师应具有一定的网络信息技术能力,能够参与建设网络信息系统的建立、维护和改善,从而能够组织学生开展虚拟实践教学。同时,还要具有一定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敏锐地捕捉时代的信息,有鉴别、有选择地组织虚拟实践教学,提高思政理论课虚拟实践教学的实效性和趣味性。

(二)科学构建虚拟实践教学平台

加强虚拟实践客体建设主要是指完善虚拟实践信息化资源建设,包括图片、视频、文字等。虚拟实践客体要能吸引学生,必须具有一定的特点,坚持一定的建设原则:第一,先进性与典型性相结合。即虚拟实践客体必须体现最先进的理念、最新的思想和理论成果,还要具有典型性,密切联系学生实际,围绕学生最关心的问题,制作资源。第二,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作为虚拟实践客体资源的信息,必须要承载一定的知识,但要具有一定的趣味性。例如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新民主主义革命,可建设“秋收起义”等VR资源,甚至可以通过游戏的形式,让学生参与到这场起义中来,让学生感受革命的艰辛与不易。第三,丰富性与适度性相结合。虚拟实践活动的开展必然要求开发丰富的教学资源,但要适度,过剩的虚拟实践数字化、符号化资源,会让学生无所适从,过犹不及。

具体在虚拟资源建设时,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可以与信息技术公司、相应的场馆开展合作,共同开发。例如,湖南红色资源丰富,开发红色VR资源,可以由思政理论课教师设计VR资源建设内容方案、湖南党史陈列馆、新民学会等提供史实资料,信息技术公司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共同开发。

(三)合理开展虚拟实践教学

这里首先要处理好虚拟实践与现实实践的辩症关系。坚持虚实结合,实现现实与虚拟的有效整合。虚拟实践与现实实践虽在教学形式、教学场所上有变换,但在教学目标和承载功能上是一致的。因此,必须自觉地做好两方面的衔接工作,使它们形成在效能上交互辐射、内容上有机联系的教学整体。其次,有效开展虚拟实践教学。目前最受喜爱的虚拟实践教学活动就是“虚拟体验”,即基于虚拟现实技术(VR),开发虚拟仿真历史博物馆、网上纪念馆等进行参观、体验。虽然这所需要的资源造价比较高,开展难度比较大,但也是一种趋势。因此,可以基于VR等虚拟资源开展自主式、协作式实践教学,通过闯关等角色扮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增强课程的获得感。

猜你喜欢
代价客体理论课
社会公正分配客体维度与道德情绪的双向互动
大数据时代下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模式研究
浅议犯罪客体
爱的代价
幸灾乐祸的代价
代价
独立学院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研究
概述奥地利普通术语学中的对象客体
新课标下中职体育与健康理论课有效教学策略探讨
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