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练型领导力理论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

2020-01-09 21:07赵静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20年3期
关键词:护士长领导力效能

赵静

国家卫健委在《全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16 - 2020 年)》中提出,提高护理管理的科学化水平[1]。三甲医院护士满意度主要影响因素是年龄、职称、岗位、科室的分配等[2]。对于提高护士的满意度,除了采用公平、公正、公开的绩效管理外,笔者认为有效的综合管理手段也是必备的。随着医疗管理理念的不断更新,护理领域的领导方式趋于多元化。传统管理模式注重效益管理,组织是否能产生效益成为衡量组织管理是否成功的标准,但以业绩为目标导向的管理模式在护理领域难以持续发展。护理领域最重要的是人的管理,需要调动组织内每个人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工作中有良好的团队表现,才能产生出色的绩效。因此,教练型领导力作为一种新型领导力风格被越来越多的护理管理者用于管理实践中。

1 教练型领导力的概述

1.1 教练型领导力的概念 教练型领导力是企业为改变过去固有的管理模式而产生的一种新的“量体裁衣”式的领导模式。它提倡以员工为中心,通过领导者的支持、鼓励、启发从而改善员工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最终高效实现组织目标。

1.2 教练型领导力的特点 教练型管理者要做的不是改正员工的缺点,而是接受他们本来的面貌,对不同个性成员的心理和态度进行启发和调适,充分挖掘他们的优点并且优化利用,使员工统一自身目标和组织目标,提高员工自我效能感、自我创新能力、对组织的认同感以及使员工工作重塑,提高组织绩效,实现组织发展,进而实现员工与组织的双赢[3]。

1.2.1 提高员工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指员工判断自己能否在一定水平上完成某一特定任务。因为是一种信念和自我感受,所以个体的成功经验、他人的替代经历、言语劝说、情绪及生理状态都会影响员工的自我效能感[4]。教练型领导者在任务执行过程前对员工工作能力进行评估,对他们既往经历进行因果分析并给予建议反馈。领导和员工一起探讨任务的目的、结果以及执行过程中员工可能在环境、资源等方面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在讨论过程中,教练型领导通过提问、案例分析的方式启发员工,使员工自主、自立的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领导者不是以指导的方式直接给出解决问题的方式,而是以指引的方式,帮助员工整理思路,增加未来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自信心。自信心与员工的自我效能感呈正相关,当自我效能感获得增加时,个人行动的动机就会被显著地刺激,工作绩效也就得到显著提高[5-6]。

1.2.2 提高员工的创新行为,减少差错的同时提高组织绩效 员工创新行为是指能够产生新想法并努力付诸于实施, 当员工的创新工作被领导者支持和信任,员工态度和行为也会随之改变,良好的创新氛围就此形成[7-9]。教练型领导与员工的双向沟通氛围会使双方增加了解,利于领导者鼓励、引导和启发员工 , 激发员工看待创新行为的积极情感,对员工创新行为产生正向影响、从而形成良好的心理资本进而降低差错事件[10-12]。领导者可以为员工的职业发展提供有效的关键资源支持,减少员工在创新过程可能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从而提高工作绩效和组织效能[13]。

1.2.3 提高员工对组织的认同感 组织认同是社会认同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指个体在一个特定的组织里,根据自己在这个组织所获得的身份, 感觉自己归属于该组织或用该组织身份对自我进行定义的一种心理认知[14]。形成组织认同即形成“我们感”是事业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形成的心理基础,也就是说将自己归属到这一类型的标准里、认同里,自己感觉很舒服,而组织对员工产生的指导行为、支持行为、参与行为和奖惩行为形成员工与组织的双认可,从而增加企业向心力和凝聚力[15-16]。

1.3 使员工工作重塑,提高组织绩效 工作重塑是个体能动的行为即员工的主动行为,旨在通过平衡工作任务与资源,使内外因素相结合从而改变自己的行为[17]。员工根据自己的个人能力范围、个性特点等自由选择与他人的接触关系,以适应工作环境、工作任务、任务完成数量、工作完成的先后顺序等,使他们愿意主动承担责任,进而提高组织绩效[18-19]。

2 教练型领导力在护理领域应用现状

作为护理管理者的领导工具 ,美国高级护理管理组织于2013年就提出倡导教练行为中的三个主导行为,即指导行为、促进行为和激励行为[20]。这意味着教练型领导力在国内外护理管理领域已经成为一种新的管理风格趋势。教练型领导力可以有效地帮助管理者激发组织潜能,加强组织沟通,明确组织行为及目标。同时,也进行自我梳理,建立自信,更好地带领组织完成绩效。

2.1 教练型领导力能提高组织沟通有效性 传统型领导者是以领导为中心的管理风格,领导与下属之间不善于沟通,员工总是处于被动形式,更多的是接受命令、是被告知、是被控制。这使得本来就压力重重的护理工作者工作中出现怠慢、消极,凡事都服从领导的工作方式,严重影响了主观判断以及工作绩效。教练型领导力要想在护理管理中得到广泛应用并有效实施,需要带教护士-护理组长-护士长-总护士长-护理部主任等各级人员认识并了解教练型领导力。教练型领导力可以促进护理部主任与护士长、护士长与护士、带教护士与护生之间的沟通,帮助并支持他们完成目标,为其职业发展提供合理的指导和支持。而各层级人员在沟通中可以增加相互信任,提高职业满足感,从而反馈给患者,促进其康复[21]。开放的、相互信赖的、彼此尊重的沟通往往在临床工作中不能被实现,部分原因是护士长繁忙复杂的工作导致没有时间去和护士沟通,但也有原因是因为护士长的个人形象、品格特质、人际知觉等因素使其对下级产生角色知觉,从而影响看问题的方式、角度进而产生武断和支配性行为[22]。而教练型的领导者要有较强的亲和力和感染力,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可以按人员分级进行管理从而实现授权、互动沟通、鼓励启发、支持和帮助员工发展。

2.2 教练型领导力能提高护士自我认知 教练是护理领导者的一种与生俱来的责任,其过程包括提问、不加主观臆断的聆听、考虑所有的选择以及提供具体的、建设性、直接性和支持性的反馈。在这一过程中,教练型领导力可以帮助管理者对下属护士有着更深地了解,通过不断地引导过程激发护士的自我认知,从而提高自我效能感。内在动机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十分重要,护理工作是一项对人的工作,虽然有着一定的规范和技术标准,但在实际工作中需要和患者、家属、其他医务工作人员一起合作才可以达成患者的康复目标。这就意味着,护理人员在工作中面临多方面不可控的影响因素,能否积极应对这些挑战,内在动机是驱动力。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教练型护理管理者可以很好地激发护理人员的内在动机,这是源于对于自我发展的需要。当出现护理差错或问题时,教练型管理者不会一味地指责护士,而是会带领团队进行“复盘”,对失败原因进行反思,明确成员在这一过程中的角色定位,发现自我问题,共同商讨修正措施等。在这个过程中,由于管理者是通过引导护士进行任务反思来处理问题,从而减轻了护士的心理负担,能够真正地审视自身问题,找到解决途径。长此以往,积极处理问题方式将成为护理人员自身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从而激发护士对于学习的渴望,提高护士对于专业发展的认识。

2.3 教练型领导力有助于团队建设 为了最大程度地激发员工创新行为,教练型领导需要展现出对员工进行辅导所必需的耐心、动力和热情。在教练型领导力培训和应用的过程中,可以看出其风格在于为成员提供学习、发展的机会,并且根据目标引导组织成员进行集思广益,最终解决问题。护理过程因为其繁琐性容易产生职业倦怠,且由于患者的多样性,病情变化的复杂及迅速使得护理工作者在工作过程中常处于应激状态,这对于护理团队的稳定性是一个挑战。教练型领导可以通过辅导行为来影响员工的态度和价值观[23],对团队进行具有共同目标导向的激发、学习、提升而非控制个体,这种交流互动有助于团队稳定性。并且在这一过程中,护理人员在不断地学习中激发创新意识,而创新带来的不仅是团队的发展还是个体的内在满足感和工作兴趣。这就激发了护理人员工作的内在动机,护理人员愿意去参加更有挑战性的工作。

3 小 结

护士长作为护理队伍的管理者,在临床工作中扮演着多重角色,有效管理风格的运用可以提高护理队伍的业务能力及个体内部效能感。采用教练型领导力可以帮助管理者激发护理人员的积极态度,发掘团队创新能力。随着护理管理者对教练型领导力的关注与青睐,未来可以形成一套完整成熟的护理管理体系。

猜你喜欢
护士长领导力效能
迁移探究 发挥效能
充分激发“以工代赈”的最大效能
等 你
肿瘤专科医院护士长轮岗意愿质性研究
一张字条:“我不抢救”
三级甲等医院护士长评判性思维与领导力现状及相关性研究
企业创新变革中的领导力研究
领导力愿望清单
《领导力21法则》
唐代前后期交通运输效能对比分析